2010-07-01 20:06:51 Chou.au

南法10日心情手記之4達文西密碼●羅浮宮

南法10日心情手記之4--達文西密碼●羅浮宮

聖杯被埋在羅浮宮的"倒置的"玻璃金字塔正下方的小金字塔形建築的下面......

從羅浮宮地下停車場經過古城堡城牆遺跡通道,眼前貝聿銘所設計玻璃金字塔地下入口的光芒,令人時空交錯,
有如電影"不能說的秘密",小雨在音樂教室彈奏鋼琴般,周遭景物隨之回溯西元前三千年前,
腦海一一浮起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古代東方伊斯蘭、古代埃及、古希臘羅馬等藝術品的影像,
每件作品,是否有如達文西的作品,透露著許多密碼或故事,等著我們一一抽絲剝繭,端詳蛛絲馬跡。
首先,映入眼簾,是電影"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的場景--聖杯被埋在羅浮宮的"倒置的"玻璃金字塔正下方的小金字塔形建築的下面,
親臨其境,感受電影情節,總有無比的興奮......

羅浮宮(法語:Musée du Louvre)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法國羅浮宮、台灣故宮博物院、英國的大英博物館),
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
西元1190年,國王菲力普二世(Philippe Auguste)為防守要塞所建,以抵禦北方維京人、諾曼人及英國人的入侵,
西元1360年,國王查理五世將此地改為皇宮,
西元1546年,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
並從義大利購買了包括油畫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起,開始對藝術品收藏,
歷年來,經過不少國王的改建與藝術品的蒐集,才有目前的規模及擁有藝術收藏品達40萬件的光景。



"雙翼勝利女神"、"斷臂維納斯"、"蒙娜麗莎的微笑",號稱羅浮宮鎮宮三寶。
雙翼勝利女神(Nike, Victoire de Samothrace),陳列在羅浮宮南廊入口的樓梯上,
彷彿迎接勝利者的到來。
雕像以大理石製作,約完成於西元前190年左右,西元1883年發現於愛琴海北部的薩莫特拉斯島(Samothrace),
所以又稱"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傳說是是小亞細亞的統治者德梅特里奧斯一世,為紀念他在念洛斯特海戰中打敗托勒密王國的艦隊而創作的,
最早矗立在島上海邊的懸崖上,面對著茫茫大海。
最初發現時只剩碎塊,經多年一點一滴的修復,化腐朽為神奇,才得以回復原貌,但仍然缺頭少臂,而有些許遺憾。
"Nike",希臘語為"勝利"之意,
希臘人每逢戰爭,相信勝利歸屬於Nike女神眷顧的一方,
所以在海戰中勝利的一方,會雕刻一座勝利女神像,以紀念凱旋,
此與羅馬帝國時代及後來的歐洲,建造凱旋門的紀念方式,如出一轍。
雕像所要表現的是,勝利女神展開雙翼,
身上披著被海水打濕薄紗,緊緊貼在胸前和雙腿上,逆風勇往直前,飛臨眷顧者船頭的一剎那,
風吹雨水珠的動感,躍然石上,驚嘆2000多年前的工藝技術之美。



"斷臂維納斯",又稱"米洛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
西元1820年,米洛農民伊奧爾科斯在愛琴海上的一個火山島上--米洛斯島(Milos),
發現一尊代表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大理石雕塑--維納斯女神,
雕塑高203公分,兩塊大理石在身軀裸露部分與裹巾的相鄰處巧妙拼接而成。
英、法兩國得知這個消息,展開一場激烈的戰鬥,
混戰中,原本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向上伸,手握一顆蘋果的女神,
雙臂不幸被砸斷,從此,維納斯就成了一個斷臂女神,卻不減其迷人的魅力。



"蒙娜麗莎"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一張畫......
"Mona Lisa",是李奧納多·達·文西在西元1502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所創作,歷時4年完成,
畫作人物是佛羅倫斯富商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麗莎·喬宮多,
"Mona",在義大利語中翻譯為"我的女士",通常放在女性的名字前,相當於英語中的"Madam",
所以,蒙娜麗莎的本意是"麗莎夫人"。
全世界每日數以萬計,湧進羅浮宮的遊客,絕大部分是為著她的smile而來。
防彈玻璃,封鎖線層層保護,
人潮摩肩擦踵,萬頭鑽動,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彷彿只能與她相隔千里之外。
雖然有所相隔,無法近距離接觸,
形單影隻、孑然一身的她,眼神卻柔柔地向在畫作四周游移的你,投以永恆的微笑。



從玻璃金字塔出入口走出,拿破崙廣場古典建築物、“太陽之王”(The Sun King)路易14銅像與現代玻璃金字塔,相當突兀,激烈衝突。
西元1981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全部建築群,皆規劃為博物館,
並由法國總統密特朗委託華裔美籍設計師貝聿銘進行大規模的設計與整修,
尤其是玻璃金字塔地下入口的設計,改善藝術愛好者,觀賞的動線。
西元1989年重新開放後,金字塔設計卻不容於法國人,
就像電影"達文西密碼"中飾演伯居.法舍(Bezu Fache)探長的尚.雷諾所言,恥為"巴黎臉上一道疤",
不過,據說法國人已慢慢接受此一設計。



拿破崙廣場正對面為騎兵凱旋門( L' 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羅馬式建築,高25公尺,
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攻打義大利威尼斯的軍事勝利,在西元1806至1808年間而築,
騎兵凱旋門本來是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的主要入口,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期間,整個杜樂麗宮被燒毀,只留下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lleries)和騎兵凱旋門這兩個遺跡。
門的前後8根大理石玫瑰柱,四周共有6個浮雕,
門楣前後正中各有4個拿破崙時代的士兵,
門的頂端有4匹青銅駿馬雕像,當年從義大利聖馬可教堂掠奪而來,原物已經完璧歸趙,現在的是複製品,兩旁鍍金雕像為和平與勝利女神。
騎兵凱旋門與戴高樂廣場上的雄獅凱旋門一樣,都是為了彰顯拿破崙的豐功偉績而建。
但與高約50米、寬約45米、厚約22米、中心拱門寬14.6米的雄獅凱旋門相較之下,相形見拙,實在難以並駕齊驅,
所以,後來的人又稱其為"小凱旋門"。
欣賞完畢,早已飢腸轆轆,飢不擇食,
領隊招呼到市區裡一家百樂軒中餐館進餐,同行團員饕口饞舌,狼吞虎嚥,餐盤一掃而盡,我們還跟店家多要一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