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6 09:07:16自如

回歸本性本善 《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第八集)2

 

回歸本性本善 《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八集)  2007/4/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05-0008

 

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layer.php?provider=http&autostart=true&file=http://ft.hwadzan.com/media/flv/52/52-205/52-205-0008b.flv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剛才「正思惟」是指意業,意業決定要符合十善業道才能正,所以不貪、不瞋、不痴才能是正思惟。正語要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才屬於正語。這裡講的正業要做到身的三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正業,這裡也包括我們所造作的事情不能夠有害於眾生,不能有害於社會。比如說現在這世界很多的這些災難,天災人禍很多,環境受到污染、破壞。我們要懂得愛惜環境,愛惜資源,這是正業。正業當然首先念頭要有利益眾生的念頭,自然所做的是正業。比如說現在全球都是水資源缺乏,香港這個地方也是淡水要靠大陸供應,所以淡水資源我們不能夠浪費。另外紙張,紙張是木材做的,木材來自於森林的砍伐,我們如果浪費紙張就等於破壞自然環境。現在很多江河泛濫,都是因為森林面積縮小而導致,水土鬆散了,所以容易造成河水泛濫。這邊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一點做得好,這邊的常住、義工用的紙張都是循環使用。比如說一張紙,這一面用完了,那一面還是空白的,一定會把那一面也用上。或者剪成一條條,作為電話記錄紙,或者記事的,或者釘成小本子,這都是愛惜資源,惜福。

 

  還有,現在我們科技發達了,製造出很多產品都危害自然環境。譬如說塑料,塑料這東西你放置一萬年它都不會腐爛,它很難融入自然資源的再循環,所以儘量要減少用塑料的產品。譬如說去買東西用的塑膠袋,用那些塑料的碗筷,這些塑料要知道其實它不環保。很多人買東西的時候提一個那種麻織的袋子,這是他有愛心,他愛護自然環境,修的是正業。從這些生活小例裡面,我們來體會如何去用心,念念都關心社會,關心眾生,身體所造作的自然就是正業。

 

  第五,八正道第五是指「正精進」。註解上講,「勤修正諦,趣涅槃故」,這裡講精進,一定是在正諦上精進。「諦」就是真理,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真理相應。什麼是真理?自性之理,最起碼的就是十善業道。沿著十善業道去修,沿著佛法所教導的這些方法去修行,最後的果報就是涅槃。所以涅槃是果,勤修正諦是因。什麼是涅槃?涅槃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寂滅,寂滅的境界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沒有妄念。這個人跟真心住在一起,這是涅槃境界。我們求生淨土,淨土就是寂滅境界,在淨土裡面,一個妄念都不生。一個妄念都不生不是說他什麼念頭都沒有,那不是成了石頭一樣?他還是有。有什麼?他的念就是念佛,念自性佛,念念與菩提相應,念念在菩提道上增長,直至成佛。所以我們要修行,在那裡精進?在起心動念上精進,把自己的惡念轉成善念,這是第一步。然後把善念都得捨掉,這叫淨念,又不思善,又不思惡,這一點大概可能初學的人覺得很為難。那最好的方法教你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不思善不思惡,這叫淨念。一直念下去,心地純淨,心淨則國土淨,所以極樂世界是你淨心所現的境界。這叫做正精進。

 

  底下第六條是「正定」。正定註解上講,「正住於理,決定不移故」,這是講念頭安住在正理上,也就是說安住在佛所教導的這些教誨上面。十善業道是佛教給我們的,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十善業上面,決定不移不捨,真正做到念念讓這個善念增長,不令毫分的不善間雜在裡面。還有念佛也是佛教給我們的,學淨土的人要懂得把念安住在佛號上面,念念不移,這叫做正定。念念不移,這叫做念佛三昧。所以修學淨土法門,十善業道是助修,念佛是正修,正助這兩條腿都得走。助修就是幫助你修你的念佛的,不起心不動念就安住在佛號上了,一起心動念,就是十善業道。真的像《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裡面,俞淨意公他修成功,他真正做到了「淨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相隨」,這是他得到正定。

 

  底下講的是第七條「正念」,正念註解上講說「念正助道,心不動失故」。這個層次又高了,念頭純一,真正做到純淨純善。這是剛才講的「念正助道」,落實到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來講,正修就是念佛,助修修十善業道。所以大家不要認為十善業道還是夾雜,不是,它是幫助你念佛。如果我們心地不能做到純善,還夾雜著不善,念頭就很難純一,心地很難清淨。所以《觀無量壽經》裡面教導我們要真正修佛因,要做到三福,第一福裡面就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心這樣才能得到正念,它就不會動了,真正做到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六根不再造惡業,從惡業裡回頭,住於善念,從染念回頭,住於淨念,絕對不會失掉淨念,這是正念現前。

 

  底下第八條是「正命」。正命,這是一般我們說活在世上你得養活自己的生命,養活自己的生命就要懂得怎麼樣調理自己,讓自己身心健康。註解上講說「常知止足,住於清淨正命故」。這條是講,我們要得到身體的健康長壽,遠離疾病,要怎麼做?常知止足,知止知足。知足好理解,知足就不貪,知足常樂,所以心地總是快樂,身體當然健康;心裡老有貪瞋痴,身體都不會健康。還要懂得知止,止在什麼?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本經所說的常念、思惟、觀察十善業道。能夠「常念」,這是心地善,「常思惟」,這是思想善,「常觀察」,這是行為善,都與善法相應。住於清淨正命,純善的心是跟清淨自性相應,你住在什麼地方?住在自性的清淨心中,這叫做正命。當然正命的意思也包括我們現前謀生的行為,就是我們選擇行業也要懂得用十善業道,所做的絕對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裡是講怎麼樣調養我們的身體身命,總之一個就是心地純淨純善,身體就健康長壽。

 

  這裡就跟大家簡要的介紹八正道,所以這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三十七個條目,佛法修行都是要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底下佛又給我們講「止觀」,請看經文。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這裡講的是止觀,止觀禪宗裡講得比較多,好像提起止觀就想到禪宗,實際上止觀是一切佛法的總綱領,不是單單只講禪宗。什麼是止?止就是放下,就是回頭。什麼是觀?觀就是覺照。一切的法門都離不開止觀的修習方法,比如說我們念佛法門,講的是放下萬緣,提起佛號,放下萬緣是「止」,提起佛號是「觀」。所以止觀的意思是講定慧,定就是止,慧就是觀,用佛法的術語來講叫做寂和照,寂靜又能起觀照,這個意思。落實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怎麼樣修止觀?如果不落實,我們空談這些佛法的這些名相,那成了學術,沒什麼意義,關鍵是我們如何落實。比如說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怎麼修止觀?

 

  當我們見到順自己意思的,看到一切人,這是我喜歡的,一切事,這是我順心的,在這種順境當中不能起貪愛心,這是止。在逆境當中,你看那個人來找我麻煩,講我是非的,討厭他,產生瞋恚心,或者事情很多,你很煩,怎麼老做不完,起了這種躁動不安的心。瞋恚心要把它止住,這個止就是放下。觀是看破,當我們放下以後我們容易看破,明瞭這一切法都是假的,你何必要執著?跟我過不去的人,過去生中我得罪了他,那是我的冤親債主,現在我歡喜去償還他,把這個債就了了。絕對不能夠跟他起對立,起衝突,起怨恨心,這樣子接下來的怨懟生生世世都沒完了,將來遇到了,又要互相酬償。

 

  我們看到別人做壞事,做不道德的事情,我們怎麼修止觀?我們也要懂得修止,止就是放下,放下你看不慣別人的念頭,要知道看不慣別人那是煩惱。他對不對,他有因果,我要是起看不慣他的這種瞋恚心,這是我自己的不對。他不對引起我的不對,你看這多冤枉。你要怎麼想?他不對,這第一個層次,他不對他有因果,我犯不上跟他作我的惡業。如果因為他的不對使得我起瞋恚心,我造惡業我將來墮落,不值得。這是第一個層次,你起碼要這樣想。世間的君子他們都能做到,見到別人不對,心裡還是坦坦然然,不會起瞋恚心。第二個層次,看見他不對,要懂得這是我沒有能夠很好的教導他,我的德行不夠,不能夠感化他,「己之德未修」所以「感未至也」。這樣子的發心,又高一層,聖人的心。真正像湯王說的,「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誰有罪?看見大家犯罪,不是他們犯罪,我沒教好他,我的責任。社會這麼多人在那裡造作惡業,我們佛弟子沒有做好榜樣,這是我的責任,「反求諸己」,你怎麼會起瞋恚心?自己做得不夠,還起什麼瞋恚心?第二階段,這層次高了。

 

  第三個層次,《華嚴經》裡所講的,像善財童子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都是法身大士。確實是這樣的,不是說教你這麼去想,教你這樣想,你心裡還有懷疑,告訴你這是事實真相。確實那些眾生就是佛菩薩,他們示現的,整個宇宙當中只有一個是凡夫,是誰?就是我。我見到他們,他們都是佛菩薩,我都是對他們禮敬,對他們供養。他們做的示現,啟發我覺悟,他做善事,啟發我見賢思齊;他做惡事,啟發我不能學他,將來墮惡道。都是法身大士的示現,我對他們感恩,感他們的教化之恩。這樣你就叫入法界了,你就入華嚴境界。所以你就止住,你內心不起煩惱是止,觀,你就起智慧。這樣你能夠『滌除一切結使』,結使就是煩惱,你把內心的煩惱都洗得乾乾淨淨,貪瞋痴沒有了。剛才我們舉的是瞋恚心的例子,你貪心、痴心、慢心、疑心統統是用這種方法你可以去對治,用止觀。

 

  能夠把煩惱滌除乾淨,你就智慧現前,所以『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你智慧開了,你見到真相,見諸法自性,我們說你明心見性了,見性就成佛。見性是什麼樣子的?見性的人看一切人都是佛,因為他見到的是一切人的自性,自性就是佛,一切人本來成佛。你看釋迦牟尼佛見了自性,成佛了,第一句話就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佛的觀念,他看一切眾生就是佛,所以對他們禮敬。我們凡夫就是看到佛也把他當做眾生,不尊敬他,還會起傲慢,還會起煩惱,這是沒有辦法做到止觀。

 

  下面我們來看「方便」這一條。剛才講了止觀,這裡面內容很多,確實整個修行佛法就是這兩個字,一個止,一個觀。師父最近老是講的看破、放下,就這兩條,觀是看破,止是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放到最後,一切放下了,就是佛。時間關係就不能細說。底下是講「方便莊嚴」,請看經文: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方』講的是方法,『便』是指便宜,這裡「方便」是指對人對事對物最適宜的方法。當然這種方法沒有一定標準,它是因人、因時、因地、因事不同,就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說有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智慧,有智慧才懂得善巧方便。智慧一定要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如果這個方便違背了自性的十善業道,誤導眾生,這種方便真的是古德所講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種方便就不是正方便,是邪方便。能夠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用智慧來用善巧方便度化眾生,這樣子『速能成滿為無為樂』,就是你能夠快速的成就、圓滿。「為」就是有為和無為,就是說有為法,就是世間法,無為法就是出世間法,你都能夠很迅速的成就圓滿,當然你就得到這種快樂。

 

  這是講處事待人接物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懂得智慧,又要契理,又要契機,契理就是跟自性性德相應的,契機就是要符合大家的根性、愛好的。當然要跟眾生能夠相處得好,結緣很重要,你得跟大家結歡喜緣,結法緣,廣結善緣,這樣緣才能廣,才能好。你看師父上人法緣殊勝,為什麼?因為師父懂得廣結法緣,他懂得善巧方便。譬如說他弘法,他率先提倡利用這些VCD,過去是錄音帶、錄相帶,用這些音像工具來弘法,這就比過去進步,方便了。現在用衛星電視、用網路,覆蓋面就更廣,全球眾生只要打開網路他就能夠看到師父的化身,真的是千百億化身。足不出戶就能夠得到佛法,這是善巧方便,能夠廣結善緣。所以,我們時時處處要懂得跟人家結法緣。

 

  像明天我們協會安排末學跟大家一起做個座談會,明天兩點鐘開始,這正是末學跟大家結法緣的機會。協會很懂得,很有慈悲,讓我能夠有機會跟大家來學習。結這個法緣將來這是有緣了,有緣,我們就能夠在菩提道上共同精進,共同成就。很歡迎大家明天來這邊座談,我們大家是面對面自由式的交流。大家有什麼學習心得,提出來討論,讓大家聽到你的心得也能受益。或者你有些什麼問題也提出來,提問題其實也是利益大眾,不是說我有這個問題不好意思問,你這樣想是為自己。要想到,我這個問題不一定是只有我才有這個問題,可能大家跟我一樣也是有這個問題,我一提出來,得到了解答,大家都聽到了,大家受益,這也是你的方便,你也能夠用這種善巧方便來廣度眾生。所以師父上人每個禮拜都有學佛答疑,有些你看到眾生的問題也可以提出來問。像過去阿難尊者善問,《無量壽經》阿難尊者一問,世尊為什麼今天威光赫奕,如融金聚,現大光明,有什麼因緣?這一問,問出了淨土法門,無上的法寶。所以他修的功德,真的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再加上布施那些蜎飛蠕動所有眾生,加起來的功德都不如阿難這一問的功德。阿難懂得方便,這是他的智慧。這裡是講「方便莊嚴」。

 

  下來講的如來的果地,你看十善業道從人天一直通到了如來果地,修行的方法都離不開十善業道。如來果地有了「十力無畏」和「十八不共」,最初方便,就是基礎,還是十善業道。我們來看經文: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這裡是講佛繼續叫著龍王,叫著他的名字,下來的開示很重要。告訴你說,這個十善業從前面講的,不僅是人天修行的善法,不僅是菩薩修行的善法,不僅是聲聞、緣覺修行三十七道品等等,乃至如來果位,『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這都是如來在果地上的殊勝的特殊的能力,還是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這一切佛法因為十善業道才能得到圓滿,沒有十善業道,可以說沒有圓滿的佛法。可以這麼說,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佛法?你可以這樣回答,如果你能夠認真修行十善你就是真的修佛法,你才是真的佛弟子。

 

  我們來看具體的這些佛的果地上的殊勝的能力是什麼。第一條是「十力」,十力包括十種,第一是「是處非處智力」,第二是「知三世業報智力」,第三是「知諸禪解脫智力」,第四是「知諸根勝劣智力」,第五是「知種種欲智力」,第六「知種種界智力」,第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第八「知宿命無漏智力」,第九「知天眼無礙智力」,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這些都是講的如來的果地上的能力。

 

  第一條是講「是處非處智力」,這種智力,就是如來的這種能力,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過去生中你造作的善與不善業,得來今生的善報惡報,如來(佛)完全清楚。他能夠告訴你,你這一生這個果報是哪一生造的因有的這個果報,所以這是講因果。你看如來真的是不昧因果,對因果完全明瞭。

 

  第二條叫「業智力」,就是三世業報智力,知道眾生三世所有的業。業包括善業、惡業、無記業,總之你的業,只要做過就會在阿賴耶識留下印象,叫種子,這個種子一般人沒有辦法見到。證得阿羅漢果了,他可以知道你五百世裡頭的,前面五百世和後面五百世的因緣果報,但是再遠他就不知道。佛是生生世世一切生中,你所做到的,哪怕是動個念頭這麼微細的造作,這個業力種子他都很明瞭。

 

  第三個是指「知諸禪解脫智力」。這是如來有深厚的定慧,他能夠瞭解世間、出世間一切禪定和他們所得的解脫的果報,這些事情。一般來說修行的層次高的,他懂得低層次的境界,低層次的境界不瞭解高層次的境界。像初禪天的天人,他不瞭解二禪的境界,菩薩,一真法界裡面的菩薩也是這樣,初住菩薩就不瞭解二住菩薩的境界。他這個不瞭解不是說我只瞭解百分之七十,還有百分之三十不瞭解,不是這樣,他是根本百分之一都不瞭解。所以經上講說,初住菩薩不知道二住菩薩的落腳處,他真的根本不知道,一無所知,不是說在量上知道得少一點多一點,他是根本不知道,境界的不同。佛他是最高的果位,圓滿的果位,他瞭解所有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境界。

 

  第四是指「知諸根勝劣智力」,這是瞭解眾生的根性好壞,勝劣就是你的天性、你的根器是利根還是鈍根,是高還是低,他能瞭解,他能夠因材施教。所以咱們如果遇到佛,佛很懂得我們的根機,跟我們講的法最適合我們根機,我們能一聽就開悟,佛有這種能力。

 

  第五是「知種種欲智力」,這個「欲」就是眾生的欲望,他的喜好。種種的喜好,種種的習氣,如來無所不知,真的叫應正遍知,沒有不知道的。

 

  第六是指「知種種界智力」,「界」是指境界,境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眾生境界不同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程度不一樣,六道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地獄裡頭是最多最厚的,愈往上,在人道到天道,愈來愈輕。出了六道的,聲聞、緣覺、四聖法界裡的聖人,他們的執著沒有了,但有分別。四聖法界的人他們把分別斷了,就進入一真法界,這是分別沒有了,但是他還有妄想,沒有破盡。所以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不同,他有不同的境界。佛知道種種的境界,等於他居高臨下,看你們看得清清楚楚,他有這種智力。

 

  第七是「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就是指你到哪裡,就是你修行的結果,「道」是指你到哪一道,九法界就有六道,加上四聖法界,他都知道。因為他知道你修的因,同時也知道你這個因將來會到哪一道去,果報他也很明瞭。

 

  第八是「知宿命無漏智力」,他能夠有無限的宿命通,知道每一個眾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一切情況都瞭解。你這個人在某一世叫什麼名字,是男是女,造了什麼業,享受的苦樂如何,活了多少歲,每一生情況他都能夠悉知悉見。這是得到宿命智力,這些都是其他聖人沒有的,只有佛果位才能證得。

 

  第九是指「知天眼無礙智力」,這是天眼,如來的天眼是圓滿究竟神通。他能夠突破一切的時間空間,一切的不同維次的空間,他無礙。你有空間,還有這種界限,就是有障礙,佛真是事事無礙。所以他能夠知道一切眾生在什麼道,生的時候死的時候,到善道還是到惡道,在哪裡投胎,種種情況他都明瞭。這些都是如來的現量境界,他不是用推測,不是說人家算命,用算法算出來的,不是,他是完全清清楚楚,如對目前。

 

  第十種這是「漏盡智力」,就是「永斷習氣智力」,他能夠斷一切的煩惱。不單只見思煩惱破盡,塵沙煩惱破盡,無明煩惱也破盡,他能真正做到,他自己知道這一生是最後生。你看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裡示現成佛,知道這一個身體是最後身,身體那是示現,身體盡了以後不受後有,他融入虛空法界裡面,他真正活在宇宙為一體的真我當中。這些境界我們只能夠講個大概,因為什麼?我們都沒有證得如來果位,現在在談都是妄談。只是知道原來在法界裡面還有一種這樣的聖人,他們的果位,他們能力神通這麼圓滿。我們能夠生起嚮往、仰慕之心,學做佛,起心要發出求證佛果的心,這叫發菩提心,將來我們也能得到這麼殊勝圓滿的這種果德。

 

  如來還有無畏,無畏就是四種,四無畏,具體我們簡單的把名相念一念。第一是「一切智無所畏」,就是他能夠知道一切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他對於講法沒有任何畏懼。一般人講經說法,心裡如果沒有得到法味或者是境界,談這個境界他不能夠體悟,不要說證入,能夠有所體會,他還沒有。他講,好像有畏懼,講出來到底是不是,自己都摸不準,這是有所畏,心裡就不踏實。如來他講這個境界,他自己現前證得的,當然他能無所畏。

 

  第二條是「漏盡無所畏」。這是指煩惱,漏就是煩惱,煩惱斷盡了,所以沒有任何畏懼。因為他沒有苦因,就不會有苦果,無所畏。

 

  第三,「說障道無所畏」,障道是障礙你的證道。眾生因為迷惑顛倒,所以他會把佛法看錯,他自己自生障礙。但是佛就不會有這種,他能夠明明瞭瞭一切因緣果報,一切事理性相,非常瞭解。

 

  第四個是「說盡苦道無所畏」,他就懂得一切萬法心想生。他知道苦的因是什麼,樂的因是什麼,總不出因緣果報,這些都明瞭,得到真是無所畏懼。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四無所畏。

 

  還有一個「十八不共」,十八不共這不共是指跟其他果位的聖人不相同。菩薩他跟如來差別在哪兒?如來有這十八不共。還有就是跟其他的聲聞、緣覺,跟人天、跟凡夫不相同的,它是如來特有的。這裡有十八條。第一叫「身無失」,第二是「口無失」,第三是「意無失」,這裡講的是身口意三業圓滿,沒有任何的過失。第四條是「無不定心」,無不定心是講他住在性定裡面,他寂滅,不會起心動念。第五是「無異想」,就是沒有妄想,無明破盡了,住在常寂光土,沒有妄想。第六「無不知已捨心」,這是講他一切法,世出世法心裡不沾染,統統放得下。第七是「欲無減」,然後第八「精進無減」,第九「念無減」,第十「智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無減就是毫無欠缺。欲,如來哪有欲?它是指願,願度一切眾生,這個願圓滿了,沒有絲毫的欠缺。所以欲、精進,他的念(正念)、智慧、解脫、解脫知見都圓滿了。第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這是講如來所用的都是圓滿智慧,身口意造作都以智慧來指導。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十八「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是悉知悉見,這是如來的果德。要知道,從哪裡得到的?十善業道,最根本的,所以讓我們『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底下,佛給我們最後做結束語,給我們講,請看經文: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這段話很明顯,佛用個比喻告訴我們,說地球上所有東西,城市、聚落、花木,都是依著大地生長。修行也是如此,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獨覺(獨覺也是緣覺)、菩薩、佛,五乘佛法成就都要依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他們的大地,是他們的根基。這是正宗分,講完了。最後一句話是講流通分,請看經文: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是佛最後勸勉大眾,十善業道法會圓滿了,在娑竭羅龍宮裡面一切的大眾,包括龍王,還有世間天人、阿修羅,人道裡的能入龍宮的聖者等等,都依教奉行。所以我們聽了這部經以後,關鍵也是要『信受奉行』,這樣子落實十善業道,能夠回歸本性本善。

 

  十善業道我們就學習圓滿,在學習當中,有講得不對的地方,請諸位大德多多指正,謝謝大家。




轉貼自:http://ft.hwadzan.com/dv.php?sn=52-205-0007&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