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6 08:49:56自如

回歸本性本善 《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第八集)1

 

回歸本性本善 《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八集)  2007/4/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05-0008

 

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layer.php?provider=http&autostart=true&file=http://ft.hwadzan.com/media/flv/52/52-205/52-205-0008a.flv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是一起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的最後一天,今天可以將剩下的經文講圓滿。

 

  十善業道它是性德,修學十善業道可以幫助我們回歸本性本有的這些良知良能。我們昨天介紹到了三十七道品,我們介紹到七覺支。整個三十七道品可以說是佛法的一個修學的概論,都是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我們今天從七覺支這一段開始看起,請看經文: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這一段是講七菩提分,也稱作「七覺支」。七覺支這個支就是指支分,覺在梵文裡面就叫菩提,重點在「覺」字,就是讓我們要覺悟。七覺支顧名思義是有七條,具體講的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這七條。修學七覺支的作用或者說是效果,就是『常善覺悟一切諸法』,這「一切諸法」是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也就是說,你對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能夠明瞭。

 

  佛菩薩、聖人跟我們凡夫根本的差別,就在於佛菩薩是覺悟了,我們還在迷惑顛倒,不明瞭宇宙人生真相。所以會起心動念,這叫妄起無明,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擋住了我們認識真相。所以中峰禪師,大家如果做過「三時繫念」的都很熟悉,這位元朝時代的國師,他修禪開悟,也是專修淨土的。他在三時繫念裡面有句話講得好,說「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這是講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就是一個覺,一個迷。覺什麼?覺一切萬法是我心所現,是唯識所變,所以萬法不出自性,佛菩薩瞭解這個。凡夫他就不瞭解這個,所以他執著自己的身體,執著自私自利,從而造業受苦。所以要覺悟,要怎麼修?這七覺支就是告訴我們具體修行的方法。

 

  第一條是叫「念覺支」。念覺支根據《教乘法數》的定義是這樣,「心沉時,念用擇進喜以起之,心浮時,念用輕安定捨以攝之,覺令定慧均等」。這段話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如何來調整我們的心念。當我們修行的時候總是有兩種狀況出現,第一種就是心沉的時候,就是昏沉,打瞌睡。我們如果在念佛堂念佛會看到這種情形,當人坐下來止靜的時候,念著念著佛就搖頭晃腦了,頭慢慢低下去,就快碰到膝蓋了,甚至還能聽到打呼的聲音,這都是昏沉。昏沉的時候應該怎麼樣?應該念用擇、進、喜,「擇」就是擇法覺支,就是你要選擇好的方法,「進」就是精進,「喜」就是你要用歡喜,讓自己心生歡喜。具體怎麼做?就是師父上人建議,當我們昏沉的時候,可以動彈一下身體,比如說用經行,用拜佛。拜佛非常有效,這一拜佛的話,你全身血液的循環起來,精神就能提得起來,對治自己的昏沉。所以在念佛堂裡面,為什麼師父提倡三區念佛,拜佛、經行、打坐,任由你自己,他沒有長期念佛,不需要來共修。共修也有它的好處,它是能夠大家一起來精進,但是平時念佛堂,自己念佛,三區自由式的這種念佛方法,可以自己調整。

 

  另外一種狀況,除了昏沉以外,就是掉舉。掉舉就是心七上八下,妄念很多,靜不下來,想念佛,妄想就呼呼的往外冒,都壓不住,這叫做心浮的時候。那個心很難控制住,念佛佛號抓不了。這個時候可以用輕安、定、捨這些方法,這都是七覺支裡頭的項目,就是讓我們身心輕安一點。用定,禪定,比如說這時候可以打坐;可以用捨,捨就是放下。具體的做法,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坐下來,打坐的時候集中精神專注在佛號上,不要去想那個妄想,這叫捨。什麼叫捨覺支?就是捨掉你的妄念,妄念不要管它。你越想那個妄念,妄念越多。也不要想說我現在要把妄念壓住,這個念頭都不要想。有這種念頭,那像古德所說的,「要斷妄想是去一添兩」,就是你妄想很多,這已經有了一個妄想,你還要加一個妄想說我要斷這個妄想,叫去一添兩。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去想妄想,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妄想由它去想,我們專注在佛號上。這樣子慢慢的妄想自然就沒有了,心就能夠安住下來,就能有定,有輕安。這所謂能夠令定慧均等,定,定慧,它主要是指修學的對治的方法,當我們心掉舉,妄念很多的時候就用定;如果是很昏沉的時候,用慧,就是具體來說,你可以用拜佛等等。總之,讓自己能夠攝心。

 

  第二條是叫「擇法覺支」。在註解裡面講,「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別真偽,不謬取於虛偽法故」。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觀察這一切事事物物,這諸法,能夠懂得揀別,就是你懂得分別善惡、真偽,對於虛偽的我們不要去取,不取於虛偽,取的是真實。這種就需要用方便,有智慧、有方便,你能夠選擇善法,去掉惡法。選擇的標準是什麼?最低的標準就是本經所說的十善業道。凡是符合十善的,我們就取,凡是跟十善違背的,就去掉,不取。這種擇法覺支就是選擇方面要有智慧,其實不僅佛法如此,世法亦復如是。選擇行業要有智慧,不能選錯行,選擇婚姻也要懂得選擇什麼樣的對象,俗話講的「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選擇的標準是什麼?最好的標準用十善業。我們選擇的行業要善的,比如說不殺生,我們不能選擇殺生的行業,不能選擇偷盜的行業,更不能選擇那種邪淫的行業,以此類推,你就懂得怎樣選擇。選擇對象、選擇朋友,都需用這個善的標準。

 

  在佛法裡面說選擇法門,選擇法門也要有智慧。法門很多,佛講了八萬四千個法門,我們選哪一個?總要知道非常適合自己根性的這種法門,我們才選擇。法門本身平等的,無有高下,但是我們根性不平等,所以我們選擇的法門要契合自己。像我自己本人來說,我是屬於中下根人,我就不敢選擇修禪。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都講,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什麼是上上根人?六祖本人就是。《金剛經》聽了半部,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開悟了,那是上上根人。《金剛經》我也讀過不少遍,可是都沒有開悟,證明是中下根人,所以我不適合修禪。修密更不適合,為什麼?修密,嚴格的要求能夠修密的人是登了地的菩薩,嚴格講是八地,不動地的菩薩,他是修密法,這是能夠幫助他成佛,在染污的環境裡面修他的清淨心,我不是這個根性。想來想去,淨土法門比較適合我,我能夠念佛。念佛這個容易,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誰都會念,誰都能念。只要真正明白教理,對淨土有深信切願,加以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每天都念佛不間斷,盡形壽這一生不改變,我這一生還有指望能成就,往生淨土就是成就。所以,選擇法門真的要有自知之明。

 

  第三個覺支是「進覺支」,「進」就是精進。選擇了法門以後定下來了,就得精進,不能老選擇,老選擇你的心還沒定下來,定下來之後就得真幹,這叫精進。註解說「修道法時,善能覺了正不正行,不謬行於無益苦行故」。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精進要在正的道上精進,正行上面精進,不能在不正行上面精進,那就不得了。所以我們在修行上面,首先你得有選擇,知道哪個是正行,哪個是不正行。正行與不正行的區別,根本就在於十善業道,證明一個法門它是真正的佛法,還是邪法,從哪兒看?看它符不符合五戒十善,這是最起碼的標準。如果跟五戒十善不相應,那就是邪法,一切佛法都建立在五戒十善的根本上。比如說有人勸你,我這個法門可以讓你一下子能成佛,你要修一些男女一起雙修的,這樣的話你很快成就,所謂的密法。你一看,不行,不淫欲這條他沒做到,他不是正行,我們要遠離他。比如說有的道場告訴你,你來我這兒皈依,交一百塊錢,保準讓你修行上檔次。你一看,他為了錢的,不貪欲這條他沒做到,不符合十善業道,你就明瞭了。所以我們精進一定要在正道上精進。在十善業道上,精進真正做到「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才是真精進。

 

  精進當然要以苦為師,能吃苦。像師父上人最近告訴我們,一位八十歲的老人家,用一年的時間背誦了《無量壽經》,你看看不簡單!很多人說,年紀大了,記憶力衰退了,八十歲老人家能夠一年之內背誦《無量壽經》,很多年輕人趕不上。為什麼?因為他真精進,他肯吃苦。所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肯真幹的,沒有不能成就。就怕你不肯真幹,找很多藉口,我老了,記憶力不行了;或者說我現在沒時間,工作忙。反正不想做事情,能找出一千個藉口,這就沒有精進。但是雖然說以苦為師,我們也不能修無益苦行,無益苦行就是對你的修行、對你的進步沒有益處的。比如說修餓肚子,我三天不吃飯,來念佛,你三天不吃飯能念佛,佛未必能念好,但是卻是餓出病來,那叫無益苦行。到時候還得上醫院,還得去打葡萄糖,這些反而會拖累你的修行。所以精進也要懂得科學。

 

  第四條的覺支是講「喜覺支」,喜覺支就是講心裡能夠得到法喜。註解上講「心得法時,善能覺了,不隨顛倒之法而生喜故」。我們精進之後,就能夠嘗到法味,像我現在跟著師父上人學講經,一開始師父上人讓我每天講,我自己都沒有信心。以前師父剛剛開始學的時候,一個禮拜講一個半小時,現在讓我一開始就一天講兩個小時,我自己都沒有信心。但是師父逼,這叫打鴨子上架,結果逼出來以後,堅持了也快兩個月。每天確實講這兩小時真的沒時間打妄想,每天備課,完了就上臺,下了臺趕緊走,然後備課。結果真的到現在不到兩個月,心裡覺得很有受用,有一點法味,嘗到一點法喜。這是通過精進得來之後,真的就很願意繼續努力,自然就「不隨顛倒之法而生喜」。顛倒之法是什麼?世間的五欲六塵,具體來說,不愛出去玩了,不願意跟人家聊天,不看電視,不聽廣播。為什麼?聽那些比起學經教來講,那些都已經是黯然失色,真的「世味哪有法味濃」,嘗到一點法味,世味真的覺得沒有味道。不會隨顛倒之法而生歡喜心,歡喜學習。像孔子老人家《論語.學而篇》開頭便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個喜悅就是法喜,他嘗到以後真的學習不會退步。最怕是什麼?間斷,不肯精進,那學習往往就會得不到法味,他就退了。

 

  第五個覺支是指「輕安覺支」,註解上講「斷除身口粗重故,亦為減除諸見煩惱故,亦名為猗柔順而無強暴故」。這些意思就是講,通過學習、精進,嘗到法味,這條是講法喜充滿,得到輕安,進步了。輕安之後,具體表現在這三條。一條是身口粗重能夠減少,甚至斷除。修行進步的表現在於發現自己身體輕盈了,平時走路好像挺沉重的,經過一段時間修學,輕快了。口裡常常犯過失,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過去是忍不住會犯,現在慢慢沒有了,斷除掉了。身不做殺盜淫,口不做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些身口的惡業慢慢就沒有了,這就得到身口輕安。

 

 

  下面講「滅除諸見煩惱」,這是講思想上,意業,意業裡面煩惱也越來越少了。見煩惱,這裡特別是講見煩惱,就是見思惑裡面的第一條見惑。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在於見思煩惱,也就是執著。比如說見煩惱裡面第一條講到身見,執著身體是我,現在這種執著少了。能夠承認這個身體不是我,能夠承認,能夠接受這條理念,做起事來真的想自己的時候少了,為眾生的時候多了,自私自利減輕,最後能夠滅除掉,這就是輕安現前。還有「猗柔順而無強暴」,這是指身心都調和、柔軟。別人看你很順,就是你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都歡喜跟你在一起。你沒有那種暴躁的情緒,沒有跟人家爭強那種欲念,所以你身心得到很自在。這種輕安是禪定的基礎,當我們有這種輕安以後,慢慢繼續學下去,心就定了。

 

  所以底下一條,第六就是「定覺支」。你得了定,禪宗講是禪定,淨土裡面講的是功夫成片。在註解裡面解釋這條說「發諸三昧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見愛故」。隨著你的功夫提升,慢慢的你產生了禪定,進入了三昧,三昧就是你的正常的享受,正受的意思。你能夠自己做得了主,要知道,自己做得了主那才是正常的享受,凡夫自己做不了主。《無量壽經》裡講的「為心走使」,他被自己的妄心所驅使,那個妄心它不是主,真心是主。你得到三昧以後,你心定下來,妄心伏得住,這時候你就自己做得了主。你的六根接觸外界的環境,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念頭能夠壓得住。在順境的時候你不起貪愛心,在逆境的時候,你不起瞋恚心,這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所以《金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外不取相,內如如不動,你得到禪定。

 

  得到禪定你也不執著那種禪定的相,你能夠善能覺了,當你發諸三昧時,你得到禪定以後善能覺了,諸禪虛假。如果你得到禪定,你就住在禪定的相裡頭,你將來的果報只能生禪定天。像四禪八定,這叫世間禪定,你能得到一禪、二禪、三禪、甚至四禪天,再往上你可以得四空天這個果報,所謂四禪八定。這八定包括前面四個禪,後面四個定,總共叫八定。你出不了三界六道,將來禪定功夫失掉的時候你就要墮落,所以那個不究竟。你善能覺了,你很明白這些禪定,你不會被它迷惑,要知道《金剛經》裡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禪定的相也是虛妄,你不著它。不取於相,不單不取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相,連禪定的相你都不取。這樣子對它們「不生見愛」,不生見愛就是你沒有貪染之心,真正斷除了貪念。

 

  念佛的人在這方面比較保險,你念這句阿彌陀佛,不要管你得不得定,也不要想我什麼時候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什麼時候念到一心不亂,是事一心,還是理一心?你有這些相在裡頭,你就得不到真正的定。哪怕是念佛念到很有法喜,很輕安了,也不要著這些法喜、輕安的相,就是直念去,老老實實。關鍵那個心就安住在佛號上,不要去體味它,不要去想我現在得什麼境界,有這麼個想那就打岔,反而破壞了你念佛的功夫。也不要想我念佛,什麼時候佛來接引我?這些都不對,這些境界都要捨掉,安住在佛號上。真正像大勢至菩薩所修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一句佛號相繼不斷,沒有打閑岔,那叫做真正能夠成就。

 

  底下告訴我們「捨覺支」,第七覺支。就是註解上講,「捨所緣境界時,善能覺了取捨虛偽,不生追憶故」。就是你能捨,你對所現前的這個境界你不去執著它,不放在心裡。好比說剛才念佛,念佛念得很不錯,就覺得我現在是不是得到三昧了?這些都是著了境界,我們都要捨,能夠善能覺了取捨虛偽。你能夠覺悟,真正對於淨土的理很明瞭,你就能夠把心安住在佛號上面。對於佛號以外的所有念頭,知道都是虛,都是假的。念佛當中見到了種種境界,你都不執著,哪怕是見到佛來了,阿彌陀佛現前,我們是不是一下子很高興,佛號都丟掉了?也不要,還是一句佛一句佛的往下念。念佛見佛這是自然的。大勢至菩薩早就告訴我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必定說得很肯定,一定見佛。這是自自然然,法爾如是,何必起心動念?我們取的就是佛號,捨的就是佛號以外一切境界都捨掉。「不生追憶故」,不要想那些境界,也不要想我今天念佛念得很有法喜,老是琢磨著那種滋味,這種都是沒有捨。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真實的。既然一切相都是虛妄,那你何必要追憶?哪怕是昨天發生的事情,某個人他跟我過不去,把我打一頓,罵一頓,污辱我,陷害我,我要不要生氣?不必。為什麼?昨天發生的事情是虛妄的,那個相是虛妄的。它怎麼出現的?我們妄念所現變現的。妄念是念念不住,每一念都能變現一個法界出來,整個宇宙就是我們念頭變現出來的。要知道就在現前一剎那當中,我們這個念就現我們所看見的境界,所以念和我們的境界是一體的。念一起的時候,境界隨著就起來,因為兩個是一體,是一不是二。

 

  念頭生滅速度很快,就像我們打個比方來講,假如我們進到一個黑屋子裡頭,像我們講堂,沒有窗,黑忽忽的,燈也沒開,什麼都看不見。這個時候你把燈一開,你馬上就見到桌子、椅子,很多人都在這兒,還有佛像,一切莊嚴都現出來,依正莊嚴都有。馬上一關燈,整個講堂裡都黑忽忽的,什麼都看不見,一切法滅了。然後你再一開燈,一切法又現前,再一關燈,一切法又滅了,這叫生滅。雖然說生滅,其實它是不生不滅,本來就在這兒。生滅的速度有多快?生滅的速度取決你念頭的起滅,就像你在講堂裡開燈的速度有多快。你喀嚓喀嚓的開關燈,假如開得很快速,我們現在說的交流電,交流電的速度很快,等於光速,一秒鐘多少萬次,這個燈的開合。實際上燈也是這樣的,它的電是交流電,所以其實它的電是斷一下,接通一下,斷一下,接通一下,是這個道理。但是你為什麼沒有見到那個燈在閃?因為它速度太快,我們眼睛都追不上,我們原來留著這個相,前相我們印象還沒滅,後面的相已經開了,我們的眼睛被它迷惑。

 

  所以佛經裡叫剎那生滅,生滅的速度比那交流電開關的速度還要快。交流電你都看不出它在生滅,電燈沒有閃,你看房間裡這些景象沒有一閃一閃的,那是被我們的相的相續相給迷惑了。這種相續相也不是真實的相續,它是斷開的,叫相似相續,我們是被迷惑,以為是有相續,不知道一切法是剎那生滅。這個宇宙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念頭一開一合那一剎那,這宇宙已經是一生一滅了,就這麼快。所以試問問,你還有什麼追憶的?你現前這一剎那,在你這一念頭所生的境界裡面,這個境界跟前面的境界是隔開的,其實是沒有關聯的,是兩個念頭,所以是兩個不同的法界,完全斷開,沒有辦法追憶。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連「現在心都不可得」,為什麼現在心不可得?你剛想得,得的念頭已經滅掉了,快得很,自己沒辦法覺察,真的想想這個宇宙裡面叫了不可得。《般若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正瞭解這個事實真相,念頭你就不動了,動有什麼益處?所以就不會追憶,也不會想未來,這些念統統捨掉,這都是妄念。

 

  妄念捨掉,真心現前,一看,原來本來是佛,宇宙與我原來是一體,為什麼?宇宙是我念,所以我們說世界一家人,這個一家講得很粗,應該說「宇宙在團結的一念當中」,你看是不是一體?就是不單只是一體,統統就是這一念。知道這樣的一體,對於自己自性中的眾生,你才能夠生起無限的慈悲來幫助他們。幫助他們就是幫助自己,眾生是我念所變現的,我自己也是我念中所變現的,我就在我念中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也是法爾如是,自自然然,不講條件。這是講七覺支,它也都是要在十善業道基礎上,這樣才能向真正的覺悟邁步。下來講「八正道」,請看經文。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正道』就是指三十七道品裡面最後一科「八正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這總共是八條。這八條前面每一條都有個正字,所以正是很重要。什麼才是叫正?一定在佛法裡面有個絕對的標準,什麼是正?符合自性的那就是正。不符合自性的,與自性相違背的,那叫邪。你從自性的角度上去分,你就明瞭了。比如說十善業道,自性的性德,符合十善業道的,那是正,與十善業道相違背的,那是邪。

 

  我們來看八正道裡面第一條,正見,正見就是指正確的見解。在註解裡面講,叫「明見四諦,無有錯謬故」,這是講正見表現在對於四聖諦非常明瞭,不會有差錯。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苦和集就是講的世間的因果,苦是果,集是因,集什麼?集這些惡業,十惡業,集這些貪瞋痴慢疑,集這些煩惱。造這些因就得苦的果,在三界六道裡面輪迴受苦。「滅道」是講出世間的因果,滅是果,滅什麼?滅煩惱,證涅槃,涅槃是梵語,就是指沒有煩惱的這個境界。怎麼樣才能夠滅煩惱?要修道。所以這裡講的就是因果,世出世間的因果我們都能明瞭,這叫做正見;不相信因果,那就是邪見。

 

  八正道裡的第二條是正思惟。正思惟《教乘法數》上面解釋說是「以正思惟,發動四諦觀故」。這一條是講我們的思想,思惟就是思想,思想要正,怎麼樣正?首先思想裡面是跟十善業道相應,這才能正,像經上講的,「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念念與十善業道相應,苦集滅道的四諦你就能夠明瞭,這是我們的意業很善,能夠純善。

 

  底下八正道裡第三講的是口業,是正語。正語是指「以無漏智常攝口業,住於善語故」。這是講有了純善的意業,正思惟,自然你就會有純善的口業,口裡不會作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這些惡業。用你的智慧,無漏智就是沒有煩惱的智慧,它不像世間的那種聰明,世間的聰明智慧裡頭有煩惱,它夾雜著貪瞋痴慢。你說那些學者,他很有智慧,大科學家他也很有智慧,可是他沒有斷他的貪心,他還想出名,還想圖利。或者是沒有斷他的瞋心,別人如果批評他,或者是看不起他的成果,他就不高興,瞋心。他沒有斷我慢,因為自己出了名,傲慢。這些都是有漏的智慧,那叫世智辯聰。無漏智是建立在十善業這個根本上面的智慧,所以他能夠攝住自己的口業,講出的話就叫善語,住於善語。所以這講的是口業。

 

  我們在這裡學習講經,這是講的聖賢的教誨,上臺講法等於是代佛宣化,這是口業裡最善的,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當然學講經要懂得,關鍵不是在你講得怎麼樣,如果是講得好,但是沒有去落實,自己沒做到,你不能得到真正的益處。久而久之反而會生煩惱,貢高我慢都會現前。所以通過學講經要知道,首先要自度,我們學習這個經教,自己講給自己聽的,然後才講給大家聽。所以你看師父提倡這個方法,在攝影棚裡講,這個好,攝影棚裡面一個人也沒有,就我一個人在講,對著攝影機裡講,眼前沒有一個聽眾。這樣子講給自己聽,對面坐著的在電視機裡那是自己,對自己講要隨文入觀。講到十善業,我就做到十善業,講到六度,我就做到六度。講一條做一條,明白一點做到一點,這樣子才能夠真正變成功德。所以,這是用正語來做自度度他的事業。

 

  現在的時間到了,我們八正道還沒講完。休息五分鐘之後我們來繼續學習。謝謝大家。



轉貼自:http://ft.hwadzan.com/dv.php?sn=52-205-0007&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