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第三十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05/3/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030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提到「泛愛眾」的部分,剛剛也提到「人不安,勿話擾」。所以要觀察一下,當對方心情不是很穩定,我們也不要多所打擾。家裡的人又這麼樣的親密,要如何能表達我們對他的關心,這也很重要。因為現在自殺率太高,假如他情緒很不好,一時間觀念轉不過來,有沒有可能出現危險?還是有可能,所以適當的關懷一定要做。因為當一個人心中感受到身旁人在愛護他、在關心他,他就不容易走上絕路。
當我們的親人情緒很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倒一杯溫開水,然後走到他面前,放在他的桌上,但是眼睛不要看他。因為你一看他,他可能說:有什麼好看的?情緒不好!你就恭恭敬敬的幫他倒一杯水,然後不要看他,趕快離開。讓他了解到,只要你想說說話,我隨時都在;讓他覺得雖然很失望,但是家裡還有這麼好的兄弟、這麼好的親人。可能等他情緒比較穩定之後,就會找你說說話,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好好給他一些引導。所以我們時時在這進退當中,也去感受到怎麼樣做他比較能夠接受。不要他情緒不好的時候,你馬上就說:來!跟我講什麼事。對方又不想講,你又一直逼著他講,到時候也可能會出現一些摩擦。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一起念一下: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諸位同修,我們一起學習到現在有沒有感受到講話重不重要?真的是快要三分之一都在學習講話的態度、講話的分寸。所以我們也了解到,為什麼《無量壽經》提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一個人德行要能夠增長,首先必須把嘴巴管好,必須了解講話的分寸。我們也提到,講話一定是要對他人有幫助的時候再講,不然其他的時間最好是拿來幹什麼?拿來學習、拿來念佛。對!因為這一生這麼好的機會能夠聞到念佛法門,應該抱持著「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生作呆漢」,要抓住這個能夠往生成佛的機緣,趕快有機會就念佛。這幾天我跟一些法師在一起的時候,看到諸位法師手上都一直拿著念珠,只要沒事他們都一直在念佛,給我們很好的榜樣,確實要抓住。
但是我們也要抱持著境來不拒,境去不留的態度,當別人真正走向我們身邊來,真的有需要我們給他一些開導,那也絕對要盡心盡力。有一天早上我接到一通電話,是我一個朋友打來,她提到她先生有諸多不是,一邊講一邊掉眼淚。當她抱怨完以後,我接著就跟她說:做人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要先做對,你現在說先生諸多不是,請問我們自己做好了沒有?我們孩子照顧好了沒有?我們公公婆婆侍奉好了沒有?這麼一講,她就情緒上緩和下來。我接著說,假如我們自己本分都沒有做好,哪有資格去說先生,我們就是跟他一樣的境界,一般見識而已。因為她的孩子才一歲,所以我鼓勵她要好好先把自己做好,不要在情緒上打轉,這樣子會愈來愈糟。
當我把話講完,她就說:蔡老師,你怎麼跟我其他女朋友講得都不一樣。因為她已經先找幾個女朋友打過電話了,問說:我先生這樣怎麼辦?她們都回答:非常的時候要有非常的手段。但是人很奇怪,她要問問題都找誰問?人都會找誰問問題?都會找那些可能會認同他想法的人,有沒有這個傾向?其實人心裡都明白什麼才是對的,但是又很怕去面對那個「對」,常常那些會對他直言不諱的人他都不敢去問,都去問那些會順應他的說法的人,這樣對自己不見得有幫助。
所以我們給人家建議要謹慎,假如隨順別人的情緒化,跟人家說:那你就把你老公休了!到時候她真正離婚又反悔了,她找誰?就找你,一輩子都不放過你。所以俗語說,「寧拆十座橋,不破一樁婚」,你破了婚姻還會影響他的子女,這個影響面很大!所以言語要謹慎,不要隨便給人家出意見。諸位同修,你不要聽完以後,以後朋友問你什麼你都三緘其口:蔡老師說不能給人家意見。學習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最重要的是我們建議別人要抓一個核心,讓他能夠找到自己的過失,讓他能時時反省。當你是這樣引導的時候,他的理智就提起來,而只有理智、只有德行才能轉境界。情緒的安慰能不能轉境界?絕對不可能。所以很多說心理治療,效果相當有限,唯有人提起理智,用德才能夠轉化。我們時時引導的時候是告訴他,先看到自己的本分,當他把心神放在這裡,他會成長,他也會改變;當他修身,自然家庭就會轉化,會邁向齊家的道路上。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團體當中最重要要以和為貴,所以也要隱惡揚善,讓團體是一個非常向善、和諧的風氣。當我們在背後講人家的壞話,當對方知道這件事的時候,他的感受怎麼樣?很可能幾年的交情都會付之一炬,所以言語要謹慎。俗話說「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就是我們在背後議論一個人的是是非非,當他知道的時候,就好像拿著刀在刻他的心一樣,會讓他終身不忘。很多朋友之間交情為什麼會撕裂了,大半是什麼過失?言語過失。當別人來談「某某人說你哪裡不好」,你應該怎麼樣?一般人假如聽到:我聽說哪個人說你怎麼樣?我們的耳朵馬上豎起來:誰說的?來,講給我聽。當我們是這樣的時候,很多讒言很容易就入侵。所以當我們聽到某個人提到說,其他人在議論我們哪裡不好,我們應該怎麼回應?應該回應「是我做得不好,才讓他不高興,我應該再好好修學、好好提升」,這個進讒言的人就無計可施了。所以人心胸一擴大,縱使有這些讒言出現,我們也可以把它包容掉,把它消滅掉。
下一句,『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其實我們從這幾句經文我們自己去感受一下,當我們聽到的是別人的不好,當時候你的情緒怎麼樣?好不好受?不好受,那個時候細胞的水結晶會不好;當是一個人在口吐蓮華、在讚歎別人,那時候的氣氛我們的水結晶就會很健康。在家庭裡面也要常常「道人善」,比方說今天你的婆婆幫你做了一些事情,你就可以在家人的面前,甚至於在你朋友的面前,你就說:我婆婆幫我很多忙,幫我做很多事情。當你這麼一講,婆婆會心生歡喜,你好話一句,婆婆也很願意做。所以不要吝嗇稱讚,而且這個稱讚也不能存心就是要別人來幫你做事,是要發自內心的一種感謝。
古代也說從古至今,婆媳問題是很難解的,乾隆有一副對聯就提到「願天下翁姑,捨三分愛子愛女之情以愛媳」,其實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今天我們嫁了女兒,希望她的婆婆怎麼對她?也是對她很愛護。每個當婆婆的人,只要能夠拿三分愛自己女兒的這種情來愛媳,這個衝突就化開了,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婆媳關係能夠愈來愈好,先生也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假如先生常在太太面前告訴她,「我媽媽說你哪裡做得很好,我媽媽說你那時候做了哪些事對她很有幫助,她很感謝」,你能夠在太太面前道這些善,太太也會覺得很窩心。你在媽媽那邊也要講「我的媳婦常常都說到很感謝母親,你做了哪些事」,我們要做好中間的橋梁。很多婆媳問題其中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當先生的人像木頭一樣,一動也不動,在那裡隔山觀火,那就很不應該。所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我們在團體當中「道人善」也很重要,當我們的同事表現得很好,你就可以走過去肯定他,他會愈來愈有信心做事。我記得那時候我們在學校教書,看到一些同事已經下班一個多小時,還在自己的教室在改作業,在準備教書的東西。我們就會走進去,拍拍他的肩膀,然後說到:國家就是有像你們這樣的老師,教育才不會亂掉,我真是非常尊重你。他本來已經累得半死了,突然抬頭挺胸,備受肯定。所以我們不要吝嗇去稱讚、讚歎別人,當我們的讚歎很真誠的時候,對他來講是莫大的鼓舞。
再來,比方說哪一個老師表現得很好,可能校長或者領導人沒有看到,當一個人長期付出都沒有被人看到,他的內心會有失落感。所以我們當同事的,假如剛好有機緣跟校長、跟老師談的時候,我們就要把這些老師所做的貢獻要趕快給校長知道。講了以後,我們再回來跟這些同事在閒聊當中告訴他,「你所做的這些事做得很好,我有跟校長報告」,這個老師也會覺得很安慰。下一次他見到校長的時候,那個距離就拉得很近了。所以家和萬事興,團體只要和氣,只要能互相欣賞,絕對會非常的團結。所以,口吐蓮華可以讓很多事情愈來愈良性循環。但是我們假如都去揭人家的隱私,可能就會有很不好的損壞。我們以後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就在我們這個嘴巴一念的抉擇,所以要「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當我們公然講他人的過失,對他來講會很難受,而且也會讓他在團體當中愈來愈難生存。俗話說狗急會跳牆,我們很有可能因為言語太刻薄而引來殺身之禍,引來一些禍患都說不定,所以我們要效法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最重要的是和氣待人,所以言語上不容機巧、不容刻薄,最重要要用真誠、要用衷心來說話。「疾之甚,禍且作」,在歷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流露出來,因為言語過失而遭到殺身之禍。在魏晉南北朝,曹操那個時代,有個讀書人叫楊修,他口才特別好,曹操犯的過失他都會公然給他講出來,甚至於結果還沒出來,他都把它算好了,所以曹操對他就非常不滿。終於有一次他揭他的瘡疤,曹操順手就把他殺了。所以我們還是要懂得言語的進退分寸。
下一句,『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我們要相勸為善,首先也要思考到什麼是善,我們要能分別善才能夠取捨如何做。諸位同修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善的行為?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判斷?假如我們判斷錯了,很可能以善心而行了惡事。在《了凡四訓》當中對於「善」的分辨講得很透徹,其中有提到,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細辨。在這個真假當中,書上也提到,有一群讀書人去問中峰和尚說:打人、罵人是惡,禮敬人、讚歎人是善。中峰和尚怎麼回答?未必然也!中峰和尚也引導他們,要從他的存心去觀察,假如打人、罵人他的目的是要把對方喚醒,他那分存心是善的,這一巴掌下去可以醒,就要打;諸位同修,這一巴掌打下去不醒,就不能打。
所以,規勸也要建立在足夠的信任之上才行,所謂交淺不言深,當交情夠了,我們不講也不行。因為「可與言,而不與之言」,我們就沒有盡到做朋友的本分,就對不起他。諸位同修,你們也不要太緊張,只要一味真誠,用真誠心去對待,到時候怎麼進怎麼退你不會偏差太多。讀書人說:禮敬人、恭敬人,對人很有禮是善。中峰和尚說:未必然也!假如他是為了他的功名利祿,是為了諂媚長官,這也是惡。從這個事例當中我們了解到,為他人是善,自私自利是惡;能夠一心為公即是善,念念為私即是惡。所以,從根本去分別真假,就很容易斷定出來。
諸位同修,一個人很勤勞,是善還是惡?善!有一位朋友(一位男士)他在遠地工作,回到家裡很勤勞,馬不停蹄,連父母都沒去看,趕快去看客戶。這樣的人你要不要嫁?很多人說:那個人工作真認真,好人!你要看他勤勞的方向跟動機在哪裡?假如他一生只為了他的名聞利養,這種勤勞也是惡,因為他只有名利,沒有父母。諸位同修,真有這種人!所以我們看人要入木三分,才能分辨真跟假。
下面有提到「陰陽」,這就比較好了解。行善不給人知就是陰德,行善常常拿出來炫耀就變陽善,陽善是享世名,陰德天報之。我們也曾經聽到有個學校它在募款,要幫助一些比較貧窮的同學,在募款當中就有規定,假如學生家庭裡面捐了五百塊,可以戴一朵小紅花,還可以點蠟燭。所以他們在辦晚會的時候,捐款很多的人就可以戴紅花、點蠟燭,到最後孩子捐款的動機在哪裡?很可能就跑到哪裡去了?要可以掛小紅花、點蠟燭去了。有位家長覺得這個做法不是很恰當,所以他花也沒戴,蠟燭也沒點。假如我們行善的風氣變成是為了名的話,那將給下一代很不好的示範。縱使學校的做法是比較把這個善大肆宣揚,我們為人父母也可以私底下告訴孩子,做這些事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不需要去大肆宣揚。
善中也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小、有難易,我們可以自己好好看一下《了凡四訓》,我舉「是非」再跟大家說明一下。書中也提到,在春秋時候,孔子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子貢,一個是子路。子貢因為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在其他的國家做生意。魯國有個法律規定,只要在其他的國家見到自己的國人被賣去當奴隸,你可以把他贖回來,而這個贖金國家會還給你。這樣的法律好不好?非常好!喚醒每個國人去愛護、去解救自己的同胞。子貢贖人回到國內,當官府要把贖金拿給他的時候,子貢並沒有接受,一般的人民就覺得子貢很高尚,不拿贖金。
但是子貢走到夫子面前,夫子就批評他說:子貢,你這樣做錯了。有沒有考慮到魯國人都很窮?當他到其他國家,看到自己的國人他會考量到:假如我贖了他回來,我去拿贖金,好像就比子貢矮一截,好像比不上子貢這麼高尚。他就會有顧慮,因為他拿了好像就沒有這麼高尚,可是他不拿他經濟又沒有那麼好,到時候家裡生活都有困難。當人他在救人當中會有遲疑的時候,就會有不良的影響,比方說一百個人救人,其中有一個遲疑了,就沒有把自己的國人贖回來。這個人可能又是家庭裡面重要的一家之主,一個人沒救到,很可能又是影響到一個家庭的命運。所以夫子就說:你這麼做會有不好的流弊產生。
另外子路有一天走在路上,剛好遇到一個人溺水,子路非常有正義感,馬上跳下去把他救起來。救起來以後,因為溺水的人剛從死裡逃生,他內心非常的感謝,就把家裡的牛送給子路,子路也很高興,就把牛牽回去。孔子就很稱讚子路,告訴子路說,往後魯國人就會有很多人勇於去幫助別人,解救別人的生命,因為子路的表現讓人家感受到善有善報。一般的人民會覺得子貢不受金比較高尚,子路受牛好像比較沒有那麼高尚。但是夫子看事情是不只看現前,還要看往後的流弊、往後的影響;不看一時而要看久遠,不看一身而要看天下的影響。所以我們在是跟非當中,也要好好的、謹慎的去分辨。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去理解到,像一些所謂非慈之慈,非禮之禮。非慈之慈就是看起來我們當長輩的對孩子很仁慈,可是假如沒有正確的理智跟智慧去教他,可能這個慈心就會行了惡事,所謂「愛之足以害之」。我們都可以從這些角度,從他教了以後會有什麼影響,來斷他到底是善還是非善。其他的部分我們看《了凡四訓》,當我們懂得判斷善以後,我們就要積極去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了凡四訓》也把善歸納成十個部分,我們來看看這十個部分應該如何去落實。跟人有關的我們把它放在一起。第一個愛敬存心,第二個敬重尊長、與人為善、勸人為善、成人之美、救人危急。
第一個「愛敬存心」,其實存心正,行為一定正。有個小朋友有一天中午睡醒,另外一個當值日生的小朋友,就把他底下睡的墊子抽起來,剛好他還沒有站穩,這麼一抽這個小孩子就倒到一邊去了,頭去撞到了牆壁,不算很嚴重但是也很痛。老師就批評了這個收床墊的小朋友。後來當天晚上回去,他的母親打了一通電話到幼兒園來,她說:孩子好像喊頭痛,不知道今天在學校有發生什麼事?老師才警覺到孩子撞到還是有點嚴重,就趕快讓她母親帶去檢查一下,結果沒什麼事。隔天一來,老師就對這個小朋友講:你撞了以後頭痛,就一定要告訴老師,不然很可能很嚴重沒有醫治,身體會受傷。這個小朋友就對老師講:老師,這個小朋友因為害我被撞到,你們已經批評他一次了,假如我又告訴你們我的頭在痛,這個小朋友又要再被批評一次,可能之後回家裡又要被他媽媽罵,所以我才不願意講。一個孩子才五、六歲,他可以做到時時替人著想,當場我們這些老師聽了也非常感動。
而愛跟敬它是一種內化,當他真正時時能夠用愛心跟恭敬心,他就會流露在很多的行為當中,甚至於是你沒有教他的行為,他都會自然的做出來。比方說有個小朋友對老師很恭敬,剛好老師在看講經,這個小朋友經過的時候,他就自然而然把身體完全低下來,低到不會去影響老師的視線,他走過去。我們看了也覺得很安慰,因為孩子處處有恭敬,他就會去做出恭敬的行為出來,不見得你有教他。這是要時時愛敬存心,而這分存心就是凡聖之間的差別。孟子也提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聖凡之間的差距就在那一念存心;孟子接著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時時都是替人著想,時時都是恭敬待人,而「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仁慈跟恭敬是能感,所感的境界是什麼?是得到眾人的愛敬。我們要跟聖賢人學,就從根本的存心跟用心來下手,那速度會非常得快。
第二個「敬重尊長」。對於家庭當中的父母、長輩我們要恭敬,不可冒犯;家如是,企業、團體亦如是。老闆、上司有什麼過失,我們不可以以冒犯的態度來建言,這樣會讓他很難下台階。我們應該先多付出,建立足夠的信任,再給予一些建言、勸導。等這些建言、勸導確實讓他感受很大的利益,也感受到你很有智慧,自然而然對我們所建議的話就會愈來愈重視,所以凡事要能水到渠成才好。
面對國家的領導人,我們也要尊敬,絕對不可以毀謗,《梵網經》裡面教導我們,「不作國賊,不謗國主」。我們要講領導人做好的地方,讓他更了解到哪些事應該做;而他不好的地方,我們不能大肆批評,因為批評到最後,會造成整個時局、社會的不安,所以要謹慎言語。很多朋友會提到,假如他像紂王一樣怎麼辦?諸位同修怎麼辦?假如他像紂王一樣暴虐無道,那遲早會被人民推翻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但是我們要了解到,古代像湯王革命,商湯是革命最早的。當他要討伐夏桀以前,其實他對夏桀也非常的恭敬,他屢屢勸夏桀,夏桀不聽。湯王還去找來很有賢德的人,叫伊尹,他去找伊尹的時候,拿了很多的金銀財寶,伊尹如如不動。等他多次去勸請,他的真誠感動了伊尹,所以伊尹才隨他出來。諸位同修,伊尹是為什麼出來?只為了湯王對他的賞識嗎?絕對不是這樣,是為了能夠利益天下百姓。而湯王找來伊尹不是去推翻夏桀,是把伊尹這麼賢德的人介紹給夏桀,介紹了九次。九次下來,夏桀還是依然荒淫無道,湯王為了救民於水火才革命。革命的時候還對著天做了一個隆重的祭祀,向天說到,絕對是要為民伐罪。當他擊敗夏桀以後,並沒有大肆殺戮,還把夏桀他們的後人拿了一個封地,讓他們居住在那裡。這些聖王他們之所以會革命,他的動機完全都是為了天下人民,後人有沒有學到這個部分?很多只為了權力,很多一拿到天下就大肆殺戮,那都不是好的做法。所以對於國家的領導人,我們應該不要批判、不要毀謗,要多肯定,希望他能夠愈做愈好。
接下來,「與人為善」,人跟人一起行善,一個人行善跟一群人行善,那個感受不一樣,氣氛會帶動起來。我記得我考上師範院校,因為離家裡比較遠,所以我是坐火車去上學,坐了火車到學校,同學都不在,都還沒到。剛好那天是暑假結束,這兩個多月都沒有人來上課,所以每個書桌上都厚厚一層灰塵。我就想到,假如這些女同學走到座位前面,一看到厚厚的一層灰塵,她們會怎麼樣?會皺起眉頭:這麼髒!還要拿起面紙在那裡一邊擦一邊皺眉頭。這是一個很好修無畏布施的時候,我們要讓她免除煩惱,我就在校園裡面跑來跑去,找到了一塊抹布,就開始把所有的桌子、板凳給它擦乾淨。而且要擦很快,因為我怕同學來誤會,好像我們刻意做給他看,所以要趕快擦完,擦完之後也很安心坐下來。諸位同修,雖然所有的同學都沒看到,請問你跟他有沒有交流?有!當人一念善心對他人,其實彼此的關係已經在建立了。所以那一年下來,我跟我們班上所有的同學都處得很好,因為我們的態度已經決定了彼此的一種感受。
剛好每次我都是比較早到,都是最先到,所以我都會把教室後面的垃圾把它收拾乾淨,然後拿去丟。差不多做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我要拿去的時候,我們的同學就跑過來:這個事讓我們做就好了。當我們在做的過程當中,也會讓所有的同學生起這樣的服務他人的心,這樣就可以與人為善。
我在念師範院校那段時間,有一次上「教育哲學」,教育哲學裡面出了十個題目讓我們討論,裡面題目還有什麼討論星座,討論一些比方說教育的書籍《愛彌兒》,就有好幾個題目讓我們討論。其中有個題目叫做「色即是空,空得了嗎」。這個題目沒有學佛的人可能連是什麼都不知道,我一看這個題目太難得了,可以跟四十幾個同學談佛法,這個想求都求不到的事,現在已經擺到面前來,這個時候我們要當仁不讓。我是五號,五號到八號同一組,我們老師就開始抽籤,第一組什麼題目。我就對我旁邊這個同學(她是六號),我對她說,我們一定抽到「色即是空,空得了嗎」。結果我話才講完,我們老師說第二組「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那個女同學嘴巴張開,嚇了一跳。所以諸位同修,能感是心,所感是境界。
由於那個機會我也準備了很多的課,那一天還西裝筆挺談了一節佛法。後來談完以後,很多同學都跑到前面來,他說:我大學時候就學佛,都好幾年沒看佛書了,今天聽你這麼一講又生歡喜。我們馬上說,你比我幸運那麼多,大學就聞佛法了,要好好珍惜,不要錯失了這個機會。因為有這個講佛法的機會,很多的同學往後就跟我結了這個法緣。所以我們的存心相當重要。
再來,「勸人為善」,這個「勸」可以用嘴巴,「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所以非常多的聖哲跟祖師大德是把他人生的智慧寫下來。在成人的世界裡面,用言語來勸並不容易。我記得在大學時候,我聽到一句話說,「人們不會聽你說什麼,人們只會看你做什麼」。所以我為什麼要選擇教小學,因為小學生會聽你說什麼,大人不會;大人必須用做的才行,要用身去勸。
晉朝有個大臣叫管寧,他在治理他的人民的時候,有時候一些耕牛撒野,跑到人家的田地亂踩,被管寧遇到了,管寧就會把這條牛牽到樹蔭下,然後在那裡等。等這個牛的主人來了,一看到長官牽著我的牛,這個牛又給人家亂踏,當下這個人就會生起慚愧之心,那種處罰可能比罰他錢還難受。管寧也發覺到他們村落裡面有一口井,這些人民因為搶著要提井水常常都會吵起來,甚至打起架來。他也非常善巧方便,自己去買了很多的桶子,然後在很早的時候,就自己跟一些夥伴去把井水打上來。等這些人民正快步跑要搶著去打水的時候,看到他的長官都已經幫他們打好一些水,突然回光返照想到,自己這段時間都是跟人家你爭我奪的,都生起慚愧之心。管寧勸人並沒有責罵,卻是用一些做法讓人生起深深的慚愧,所以我們用身勸也能夠喚醒他人的覺悟。
有個女士,她的先生吃到不喜歡吃的東西,就把它吐出來或者放在一邊,她也沒說話,自己就把先生吐出來的東西再吃下去;做久了以後,她先生就沒有再吐了。這也是以身勸,以道德來感化。再來,「成人之美」,因為在這個時代好事常易敗,好人常得謗,所以我們也要成全他人,隨分隨力去幫忙他。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