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第十九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05/3/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019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同修,阿彌陀佛!我們剛剛講到「立如松」,站立除了讓一個人有威儀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對他的身體也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現在發現人有一種病也很常見,叫骨刺,那都是長期站的不直立,骨頭長期壓迫到,都會長些軟骨,所以站姿對身體健康也很重要。我們看現在青少年都怎麼站?斜一斜,有東西可以靠就靠一下,好像隨時都會倒下去,懶洋洋的。當他的姿勢都是這樣,久而久之會影響到他內在的狀況,就會愈來愈鬆散、散慢。所以為什麼幾十年前的父母教孩子,站不好可能眼睛就瞪下去,或者棍子就打下去?這都是為了孩子的威儀,為了孩子身體的健康,影響很大。
假如現在站站不好,可以抓個時間,二十分鐘貼在牆壁上。二十分鐘也不浪費,心裡念佛,一定可以把姿勢矯正過來。當然站還是要站得自然一點,放鬆一點,不然會很難受。剛剛示範女士手放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好,不用很緊張,這樣站久了可能會抽筋,放鬆一點就好。其實當放鬆的時候,反而別人感覺也很自然親切。
「行如風」,走路也很重要,我們看現在孩子走路沒什麼架勢,有時候走路,肩膀還有點一邊高一邊低。這些生活的行為、動作,我們為人長者也要多給他注意一下,訓練他走路。當叫這些孩子上台來講話的時候,沿路也要讓他行如風,他也要好好走。結果孩子遇到這種場面,往往同手同腳都出來,所以要多磨練他們才會有見識、有膽識。我們這一、二天自己就觀察一下自己的行住坐臥,平常沒有注意到,很可能都已經有點身體歪掉了,我們可以自己好好看看,也可以請同修幫我們注意一下。行走的時候不可匆忙,就像風一樣很輕柔,不要走路的時候特別大聲。我們來思考一下,當一個人爬樓梯,上樓的時候腳步很沈重,代表他內心的狀況是什麼?對,所以人表現出來的行為都在反射他內在的一種心境。當你心很自在、很清淨,你走路腳步就很輕。
第三個,「坐如鐘」,坐著的時候就像個鐘一樣,非常的穩健。現在的孩子會不會坐?還是要教。這些經句一定要示範,孩子才懂得模仿、懂得學習。我現在示範坐的姿勢給諸位同修看。最後一個「臥如弓」。睡的時候就像佛陀滅度的時候,右腋這樣躺著睡,那是最符合身體健康。假如躺左邊會壓到心臟,壓到腸胃,這樣就不好。但是睡姿一定要從小最好教,睡習慣了要再改不容易。但是我們要為往生做準備,現在慢慢習慣右腋來睡。
坐如鐘,一般男士坐,雙腳還是與肩同寬,抬頭挺胸這樣坐,雙手很自然的放在雙膝上。諸位同修,您看這個姿勢熟不熟悉?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有!在哪裡似曾相識?有沒有三、四十年前的照相館裡面都有這樣的照片,旁邊還會坐個女的,後面還排好幾個小孩。以前的父親都是這樣坐,很有威嚴,這是男士的坐法。我到汕頭去講課的時候,我就坐這樣,結果那個攝影師就一直叫我「腳合起來一點」,我都不知道怎麼辦!你看假如男士這樣坐,就顯得不大方,這樣比較有氣勢,跟人家談話人家也會覺得很有風度。
現在我們示範女士的坐法,雙腳要併攏,這個我比較困難一點,大家多包涵。一樣,右手放在左手上面,放在左膝上,這樣坐著。有一個藝術學校,他們都有做老師的禮儀培訓,結果一排的古箏老師都坐這樣。所有的家長來開會,本來都是怎麼坐?都是躺這樣,不然腳就翹起來,突然看到一排都坐這麼整齊,他們整個姿勢無形當中都很收斂。開完家長會以後,家長就跟老板說,你從哪裡找來這麼好的員工?素質這麼好,我們孩子交到你們手上,很放心。所以,我們的威儀也會影響到他人對我們的信心,這叫坐姿。諸位同修,你們怎麼坐得這麼整齊?「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鞠躬,我們九十度躬鞠下去。
【勿踐閾。】
『勿踐閾』是古代有門檻,他就踏在門檻上,那個姿勢好不好看?很粗魯,而且對物品也不恭敬,常這樣踏,這個檻會壞掉。現在的孩子,有的看到牆壁也會踩一下,踩得那個牆壁都腳印很多,這都是很隨便。我們也要適時的去告訴他們愛惜公物,不要破壞。
【勿跛倚。】
『跛倚』就是有點傾斜,一隻腳直的,一隻腳彎的,這樣站久了會怎麼樣?脊椎都歪一邊。所以現在脊椎側彎多不多?脊椎側彎可不得了,到了那些物理治療,都是敲敲打打,還沒到地獄,已經在受地獄酷刑。所以這也是跟姿勢有關,還是要站直。
【勿箕踞。】
這個『箕踞』就是雙腳打得太開,這樣就顯得比較粗魯。第四個:
【勿搖髀。】
就是雙腳不要晃來晃去,這是左右晃,還有人怎麼樣?上下晃,腳一直抖。這個現象多不多?很多!我們有一次辦了一場大型的演講,來的都是官員,兩邊都在搖,我們在那裡聽真的都聽不下去。但是我們去設想一下,為什麼這些長官一直抖?他的事太多了,要來這裡聽課,但是心還在考慮一大堆事情。人心不安的時候心是動的,就很習慣在那裡抖腳;一個人的內心很沈穩,不會抖腳。這個也要注意一下,因為確實很多人抖了自己都不知道,已經習慣了。今天你在跟人家談事情的時候,你在那裡抖,談不談得下去?這是『勿搖髀』。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句經文: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這一段教誨跟孩子做事的能力有關係。第一句提到『緩揭簾,勿有聲』。當他在揭簾子的時候,不要造成很大的聲響,這就是顧慮到當他在拉簾子的時候,假如聲音太大,可能旁邊的人正好在看書或者睡覺,就會吵到他人。一個人替人設想的心,就在舉手投足當中流露出來。所以你「緩揭簾,勿有聲」,也在修慈悲心,處處替人著想。除了揭簾子的時候不能太大聲,在什麼樣的場合,什麼樣狀況,也應該注意不要驚擾到他人?哪些情況?關門、開門的時候。盧叔叔曾經就有一次提到,他說你半夜起來上廁所,一定要顧慮到很多的同修在睡覺,不能門開得很大聲。然後沖水的時候,門又沒有關好,那個聲響就相當大。而且盧叔叔說,進門以前要先敲門,為什麼?裡面沒有人,為什麼要敲門?盧叔叔說,那大便鬼在裡面吃大便,我們要對其他空間也要尊重,所以輕輕跟他們打一下招呼再進去,不然你瞬間推開門,比較唐突。所以我們的舉止當中,都能對一切眾生恭敬,那就時時在提升自己的心境。
像我們有時候出去外面玩的時候,到了旅館,忘記了,因為太放鬆,可能在走廊上講話就會聲響太大,我們要時時觀照聲音會不會影響到他人。有沒有注意到現在的孩子動作特別粗魯?上樓的時候步履都很大聲。甚至於一邊爬樓梯一邊就大聲在喧嘩。我們是長輩絕對不能視而不見。甚至於縱使是你的鄰居,我們也要去制止、去引導,因為整個孩子的學習我們都有責任,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下一代是屬於整個社會,我們隨分隨力去勸誡。
除了聲響影響他人,這一句「緩揭簾,勿有聲」,也代表我們在使用任何物品不要太粗魯。假如你在揭簾的時候動作很大,會把東西怎樣?對,可能拉沒幾下都被扯壞了。所以我們在使用物品,要常常能夠動作比較和緩,不要很粗魯。假如孩子的動作很粗魯,衣服本來可以穿一年,後來都變穿沒有多久可能都被扯鬆了、扯壞了。而當孩子他習慣動作很粗魯,這個動作會影響內心,往後辦事情會不會細心?會不會輕柔?不會!對,都是由於這些禮儀,由外內化成他的心境;再從內化以後,表現在一切的行為、處事、待人之中。這是「緩揭簾,勿有聲」。
『寬轉彎,勿觸棱』。現在孩子常常比較躁動,有時候就用跑的,都會去撞到棱角。一撞下去,痛不痛?痛得不得了,幾乎都會躺在地上在那裡呻吟。從這個動作我們也告訴學生,在教室當中絕不能夠奔跑,這樣太危險,自己危險,別人也有可能會造成危險。我們也延伸到生活當中的安全態度,過馬路的時候應該遵守哪些規則,以免造成危險。走路當中會有棱棱角角,相同的,人與人相處也會有磨擦,如何避免這些磨擦?就要學習老祖宗的教誨,懂得外圓內方。當我們外圓的時候,就不會有這些棱棱角角,不容易跟人衝突。只要與人相交不急躁,能夠時時忍讓,自然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磨擦。
『執虛器,如執盈』。這個「虛器」,有時候菜吃完了,這些盛菜的器具比較輕,人在拿這些東西的時候,心裡就會比較疏忽,往往就會打破東西。比方說,我們在做些小事,有時候剛好在燒個東西,瓦斯也開的小小的,跑去看電視,後來可能就忽略掉了,結果燒到最後都乾了,或者鍋子都燒黑掉,都有可能。所以處理一些細微的事情,我們也要多加謹慎,這樣才不會出現一些過失。孩子這種嚴謹的態度,一定都是從生活細節當中開始去鍛鍊,所以常常也讓孩子端端菜,做這些協助的工作,當他有不妥之處,我們也可以及時給他指導。
『入虛室,如有人』。縱使進入的房間裡面沒有其他的人,也不可以太造次,喊得太大聲。現在的孩子到人家家裡,一進去可能就碰東碰西,這樣都是無禮的行為。尤其主人的臥室能不能進去?不可以的!所以我們教孩子要有家教,不能到別人家裡做出些不得體的行為。在這個「入虛室,如有人」,我們也會延伸到,當孩子走在大自然當中也應該尊敬,不可以大吼大叫。我們會引導孩子,你今天上山爬山,誰是主人?山上的動物、植物是主人,我們是客人,有沒有客人到人家的家裡面去,然後大吼大叫,這樣對不對?那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到大自然去,我們是客人,我們要很有禮貌、很有教養,不可以太大聲去干擾到他們的生活。所以「入虛室,如有人」。
這些生活當中的細節,都是在訓練一個人慎獨的功夫。縱使在私底下生活,自己獨處的時候,也不會很放縱,也是很有規矩。所以有一句格言提到「青天白日的節義」,一個人青天白日的氣節從哪裡培養出來的?都是從小地方,「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可以旋轉乾坤的能力從哪裡開始培養起?「自臨深履薄中操出」,就是在他生活做點點滴滴的事當中,都能夠恭謹、謹慎,才能夠形成。所以,小地方大學問。我們說「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一個人這些屈志老成的能力,這些恭謹的態度,從哪裡培養出來?就從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形成。所以這些生活細節我們為人長者也要特別謹慎,自己做到,讓孩子也做到,這樣他的內心非常穩定,辦起事來絕對可靠。
『事勿忙,忙多錯』。辦事情絕對不能很著急,不然常常會把事情搞砸了。我們看這個忙字,什麼意思?這個「忙」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亡,心怎麼樣?死掉了,心不敏銳了,叫忙。忙久了就進入第二個狀況,「盲」。因為人心浮動的時候,身旁發生的事看不清楚,就好像一潭湖水起了很大的波浪,旁邊的東西照不照得清楚?就會愈來愈糊裡糊塗,可能孩子的需要,或者家裡人的感受,他就愈來愈疏離。影星成龍很忙,有一次他也是興高采烈要去接他兒子,結果在校園裡面站很久,兒子沒有出來。後來兒子的老師出來了,他就走過去問老師,老師跟他說,你兒子已經上初中了,你還來小學等他。忙到連孩子讀幾年級都不知道。我們在教書過程,這個現象多不多?還真不少。所以人真的不能太忙,不然確實連老婆走了都不知道什麼原因,就盲了。到最後進入第三個過程,我人生這麼努力,每天忙得要死,工作八個小時、十個小時,為什麼到最後家庭是這個下場?所以他覺得茫茫然,很無奈。
我們學佛要學得明明白白,縱使事再多,心也不能雜亂,我們要用方法、用工具來讓事情處理得當。比方說我們今天要接待客人,我們就可以用沙盤推演,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發生哪些情況,我們先演練一下,準備一下。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大家都了解到,只要客人來都是這樣的流程去招呼,心裡有個底,才不會手忙腳亂。同時我們接觸的人事物多的時候,也可以善用工具,拿記事本。只要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馬上寫上去,而且還不是寫在當天而已,當天寫了以後,在前三、四天再寫一下,提醒自己三、四天以後有這件事,心裡常常處於有準備的狀況。不然到時候忙起來,忘東忘西,很可能一些事情就因為這個小小的疏忽就搞砸了,到時候我們確實很熱心,但是事情搞砸,內心會怎麼樣?也很無奈,很自責,這樣就不好。
小孩子如何從小讓他養成處理事情能夠有條不紊的態度?有沒有同修您的小孩現在是小學一年級、小學二年級?這位同修請教一個問題,您是兒子還是女兒?兒子,好。這位同修,我就扮演你兒子,打電話給你。因為小孩子很可能發生一個現象,就是他作業本有寫,放在家裡沒有帶,打電話回來給你,希望你幫他拿過去,這時候你會不會幫他拿過去?離家裡三分鐘就到了。會!謝謝爸爸!請坐!這樣好不好?這個動作大部分的家長在做,不只家長做,爺爺奶奶、所有的長輩都聽他使喚。當這個作業本給他送過去,孩子接下來:好險!有人幫我解決。往後他會想到,假如把事情弄錯了、忘記了,都有救兵源源不絕。所以這件事情當中,他沒有形成對事情的責任跟警覺性,反而是形成了依賴性。
所以我們一直在強調,教育必須「慎於始」,能掌握教育的重點,確實當父母就不會那麼辛苦;但是你沒有掌握到,會累死你。我們這個簿子從小學要幫他送到什麼時候?可能他生了孩子也交給你:爸爸,就給你了。有沒有這種情況?現在年輕人責任心重不重?很不夠,甚至於一、二十歲了,自己在家裡看電視不去找工作,沒責任感。誰幫他找?爸爸媽媽還要使出混身解數,透過很多關係去幫他找工作。找到以後,他還有點不耐煩,對父母說:好!看你的面子,我去做一下。他工作能不能做得好?到時候脾氣又來了,又不願意做了,你這輩子不知道要為他的事勞碌到什麼時候!
盧叔叔他的女兒第一次作業本忘記帶,打電話回來叫他幫她送去。他馬上跟他女兒講,「沒有帶作業是你自己造成的,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擔,所以被老師處罰也是應該的」,電話掛下去。這個電話一掛,對女兒的心情是怎樣?很沮喪,但是也印象深刻。那天他女兒回來,表情也很沮喪。我們把電話掛下去,代表父母教育的一個原則,這個叫威嚴。女兒進來以後,要不要繼續罵她?要不要再說「你看忘東忘西的」?她已經夠沮喪了,你又繼續罵,這樣太過了。威嚴已經有了,接下來要施恩德,所以把女兒叫過來:今天有沒有被老師處罰?小女孩點點頭。「爸爸告訴你一個方法,你這輩子就不會因為沒帶東西被老師處罰了。」女兒一聽精神就來了。所以就告訴她,你只要運用聯絡簿,把明天該帶的東西列好,睡覺以前檢查書包,已經有放進去的課本、作業本就在上面打勾,所有都打了勾,很安心去睡覺,也不會再出同樣的過失。
往往孩子犯錯的時候,是機會點的出現。但是假如孩子犯錯,我們馬上脾氣就來,這個機會就斷送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教育孩子絕對不能情緒用事,要很理智觀機,因勢利導,讓他從中記取教訓,這樣就會經一事長一智。所以你要能心平氣和,才能掌握這些契機。這是「事勿忙,忙多錯」。
『勿畏難,勿輕略』。這個「勿畏難」就是不要害怕困難,要勇敢去承擔、勇敢去付出。當初我到海口去,我的父親有交代,他說你去大陸以後,就好好跟在楊老師的後面,好好學習。我也覺得很好,有個長者可以學習,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比較不會緊張。結果去了海口,過了四、五天我們就上北京,然後直接到山東去拜孔老夫子,因為要推展中國文化,而夫子是影響中國文化最深遠的聖人。當我們去禮拜孔府、孔林、孔廟,看到很多現象內心也很傷感。幾百個碑文統統都摔壞了,只剩下三塊沒有壞。為什麼沒有壞?因為那個碑文相當大,我印象很深,有一塊是康熙皇帝讚歎孔夫子的碑文,因為太大動不了才沒被摔壞,不然很可能全軍覆沒。
我們去了孔廟以後,又到了周公廟,結果孔廟是門庭若市,但是周公廟一個人也沒有,而且周公廟都有點荒廢掉了,我們看了內心很難受。假如這些來參觀孔廟的人是為了學習中國文化,他應該會去哪?也會到周公廟來看看,因為夫子一生最尊重的就是周公。所以我們也感受到,來看孔廟的人動機在哪裡?有可能怕別人問他:你有沒有去過孔廟?假如說沒有,好像覺得很丟臉,一定要來走一走。而來的時候,當他步入孔林、孔廟,也是個很好教育他中國文化的機會。結果我們看這些解說員都是訓練出來的,然後左一句封建不好,右一句封建不好,很可能對於中國文化都有些曲解掉,所以這麼好可以宣傳中國文化給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人的機會都喪失掉了。
楊老師看到這樣的情況,她就覺得一定要設立一個中國文化網站,這樣才能夠讓這個平台,讓全世界有心學習的人都可以馬上深入。所以楊老師就告訴我,她必須留在北京架設大方廣文化公益網,老師對我說:你自己回海口去!我到大陸才一個禮拜,馬上被派回去了。在那個當下,突然一句《論語》的教誨在我們的腦中升起,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們要有弘毅的態度,要任重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所以我就坐著飛機回海口去,就開始這一年多的工作。
確實在這一年多來,有很深的感受,其實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在我們做這個事情的過程當中,會有很深去體會真理的時機點。俗話說,「德不孤,必有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確實在我一開始這幾個月的過程感受很強烈。而一個人的成長都要來自於責任的承擔,能力才會有長足的進步。孟夫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人和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如何贏得人和?只要我們做的事是順應人心,就會贏得人和。孟夫子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要我們順道而行,一定會有很多助力產生。
我們在去年的七月中,在海口辦第一次五天的培訓。在辦的過程,我之前先回到家裡去,要回去的前一天還在傷腦筋。因為海口太熱了,我們的中心因為是別人免費提供,又沒有冷氣,很怕來參加的老師太熱,所以前一天晚上要回去還在傷這個腦筋。剛好那一天有個酒店的老板請我們吃飯,吃完飯,因為他知道我在講《弟子規》,講《朱子治家格言》,他聽了很歡喜,他馬上說:今天晚上我載你回去,明天我送你去機場。所以他對我也很好。在車上他就提到他的樓上有間大會議室,而且冷氣是新裝的,是二十噸的,很強很冷,我馬上就跟他說:可不可以借給我們使用?他也很豪爽就答應了。所以佛菩薩很慈悲,怕我們太擔心,還沒回家以前就解決了。
後來辦了五天的課程,也很好,因為那是很高級的酒店,所以每個人都吃素吃得很歡喜。五天以後我們要去付錢,結果櫃台就說,五天所有的花費都已經付完了。我們就很驚訝,怎麼會這樣?結果仔細了解,這個酒店的老板娘每天都在後面聽課,而且老板娘學佛。她聽完課,每天都去禮佛,一邊禮佛還掉眼淚,她說我的孩子都十多歲了,都沒有碰到這麼好的教育。而現在海口這麼多老師有機會來學,將讓更多的小朋友可以受益,所以她每天很感動也很歡喜,每天都把帳簽掉。後來我們就接著辦後面的課程,到深圳辦了第二期、第三期。結果兩期辦下來,很多朋友聽完很感動,都願意來協助贊助這次的課程。這兩期又辦下來,剩了一千多塊錢,所有的老師飛機票都付完了,還剩一千多塊。所以確實,只要你是善心來做事,一定都會有很好的感應、很好的協助。
透過我們這十幾期辦下來,就可以感受到一個很強烈的感覺,善人確實很多。而善人也要透過我們走在前面,喚醒更多人的善心、真誠心,相信這股力量會愈來愈強,愈來愈大。所以諸位同修,「勿畏難」,當然在勿畏難的態度之下,我們也要積極的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楊老師當初她也不是師範院校畢業,當她出來教孩子讀經的時候,她都在鏡子面前練習。練習的過程,一站要站一個小時,不可以喝水,因為站在講台很可能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沒喝水,就這樣點點滴滴鍛鍊自己。所以感應,能感是真心,所感是境界,也要透過我們的真心,透過我們的決心,就能夠讓自己的際遇愈來愈殊勝。
「勿輕略」,這個「輕」是輕視,「略」是忽略,這也是提醒我們,做什麼事不可輕率、不可怠慢。當我們用怠慢的心就不恭敬,這個對於跟我們互動的人就會有不好的感受。古代有篇文章也提到,因為那時候正值荒年,有很多人幾乎都瀕臨餓死的邊緣,有個人他就拿著食物對著饑民說:拿去吃!態度很傲慢。這個饑民很有志氣,他說「不食嗟來之食」,我寧可餓死,也不願意接受你這麼無禮的對待。所以縱使我們是把食物、把衣物送給別人,也應該平等對待,不可有輕慢之心。而且這些貧民是給了我們種福田的機會,我們還要好好感謝他們。所以在食物方面,我們也要有個恭敬的態度,送人家禮物也要恭謙。
當我們當主人的時候,也要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我們要去設身處地,當這個客人到我們家裡來,需要哪些日常用品,有可能在長途的旅程當中,難免會忘了一些,比方說牙刷、毛巾這一類的東西。我們都能夠幫他準備好,他就會內心感覺你很處處替他設想,情誼就會愈來愈深厚,他也會很歡喜到我們的家裡來。所以,縱使他自己有帶,我們也應該先準備好,以備不時之需。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接待客人也要多多注意。
像常常我們坐飛機會有朋友來接機,楊老師她一定會先跟對方聯繫,說我是什麼時間會到,而一定都告訴對方,是下了飛機再走出來可能還要十分鐘、二十分鐘,她把這個時間抓好,讓對方在這個時間再來,這樣才不會讓對方等太久。這些細微之處,都能夠讓人家感覺你對他備受尊重,備受關懷。其實這一句「勿輕略」,我們應該是在生活的時時處處,當一個人能勿輕略,他做起事來就不會隨便、不會怠慢。
再來,『鬥鬧場,絕勿近』。這個「鬥鬧場」是指可能像很多電動玩具店,很多很吵雜的地方、玩樂的地方。俗話講的「入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這樣的環境,孩子耳濡目染就會很不好,可能又會染上一些壞的習慣,抽煙或者是吸毒,都有可能,讓孩子從小要對這些地方有所警覺。有個母親在她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每一次經過這些鬥鬧場,她就會跟孩子講這種地方不能進去,孩子從小先入為主,就知道這些地方不能去。所以教育小孩我們也要多多用心。
「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對於身心沒有幫助的環境,不可進去;「勿交無益身心之友」,環境會影響,還有朋友也會影響,所以對於德行比較不好的朋友,我們也要敬而遠之;這個遠之不是對他怠慢,是避免互相墮落。但是我們要積極提升自己,再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對方,所以勿交無益身心之友。「勿展無益身心之書」,還有「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做無益身心之事」,我們的言語、行為,還有所接觸的環境、書籍,都應該不要造成自己內心的污染。所以防止污染相當重要。
我們入山門可以看到四大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著什麼?拿著一把傘,意思就是防止污染。成人自己要有警覺性,防止自己的污染,對自己的小孩也要保護他不受污染。等到他德行的根紮穩了,他再接觸這個複雜的社會你才能夠放心,因為他已經會分辨是非、好壞、善惡。這是防止污染。我們要了解到一杯清水,假如滴一滴墨汁下去,時間多久?滴下去可能不到一秒,但是這一滴墨汁進了清水以後會擴散,我們要把這一滴墨汁重新從水裡面再清除出來,需要多久時間?是滴下去的幾倍?幾十倍、幾百倍都不止。所以俗話講,「寧可終年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你看污染的力量有多大!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很好成長環境,要廣結善緣,讓這些親朋好友都是有志於教育的,互相來常常聯繫,常常互相幫忙,這樣也可以達到易子而教的功能。
可能我們跟孩子講過很多做人的道理,聽多了,他難免會有點不耐煩。但是當這些道理是從叔叔的嘴巴裡,你的好朋友陳叔叔、陳伯伯口中出來,小孩會覺得:連陳叔叔都這麼說,連陳伯伯都這麼說,那我父親、我母親講的話應該有道理。這些親朋好友可能再臨門一腳,都可以幫助我們。所以,經營好環境就會有境教的力量。
下一句,『邪僻事,絕勿問』。對於這些怪力亂神的事,小孩子不要亂問。現在拍出來的電影都是什麼電影?很恐怖的,孩子看完以後半夜還會做惡夢。所以這些商業行為都不知道對孩子心靈有很大的危害,我們做父母的要主動去把這些不好的東西把它排除掉,讓孩子長養一個善良、祥和的心靈。好,今天課程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
上一篇:《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第十八集)
下一篇:《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第二十集)
讚~~~~!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