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2 10:21:12自如
“2010年《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答疑(第二集)
“2010年《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答疑
(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2010/12/1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檔名:04-013-005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這裡有幾個問題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一個探討。
問:第一個問題,有朋友問到,請問要如何讓學生自己能學習到終身學習?因為當我們教導了《弟子規》,學生將喜歡上它,但不會自己去讀如《論語》等其他書籍,多餘的時間還是會去玩facebook、game等為主,學習將不是第一位。
答:這一位老師也希望學生能夠更深入古聖先賢這些經典,終身都能好學,都能有很多學問、智慧。那孩子他要能夠這麼好學,當然,首先我們為人老師跟父母,自己要更好學,才能帶動小孩的好學。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當中,時時要保持一個觀照,教育最重要的根本在身教,我們自己有沒有先把身教做到。
再來,學校、家庭甚至社區的風氣,也應該是好學,這是一個境教。你說“那現在學校、社區沒有這個風氣呢。”只要還沒有做到的部分,我們先不要求其他的人,我們自己現在已經有機會深入自己中華的傳統文化,任何更好的條件,都由我們來帶頭。所謂“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們自己開始做。在社區以至於在學校,我們是學校的老師,都應該把喜歡學習中華文化的智慧,中華文化的這些經典教誨,由我們自身來帶動起。
比方,在學校裡面其他老師,他還不一定了解這些經典的價值,由我們來帶頭。比方說在教學上,在人生的一些處事待人上,可能其他同仁也都會有問題。那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把人生很多疑惑都解除了,每天歡歡喜喜去教書,然後也很愛我們這些學生,跟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的親,這一份喜悅,應該還是會感染自己的同仁。等他們在教學上、在自己家庭處事上有一些瓶頸的時候,他們會很自然的就跟你探討,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引他們入這些經典,這些問題經典都有答案。
面對自己的學生,首先我們很有學問、很有魅力,跟孩子在互動的時候,他們會很佩服老師,而且所講的課會引人入勝。學生問你,老師你怎麼知道這麼多聖賢人,這麼多歷史故事。這個時候您就可以跟他講,這個《論語》裡面有,哪些經典裡面有,他就會被你吸引。
那當然,老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很重要。老師都是胸懷天下的安危,以天下為己任,有這樣的志氣。學生很單純,他感染到了,他也會效法老師的志氣。
其實人學習動力就在有遠大的志向。以我自身來講,還沒有學習聖人的教誨,我也是人生目標很不清楚,甚至就覺得好像享樂就是人生目標。每一天其實就是把二十四小時給塞滿而已,其實內心還是很空虛,還沒有找到努力的動力。所以《論語》當中孔子講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當我們思考到,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對自己的家庭、家族應該有什麼使命;對當前的社會,比方說我在教育界,對教育界,在這個時代我應該承擔起什麼責任跟使命;以至於對自己的國家甚至是民族,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責任、使命。想清楚了,覺得這一生有很多事要做,這個動力就出來了。
以前很少,大學畢業之後幾乎沒看什麼書。可是接觸傳統文化這十來年,那讀書真是不用人家推的。要多做些事,要真正能利益他人,沒有智慧是辦不到的。所以,學習就從有遠大的志向之後就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所以孩子他有了孝心,有了責任心,他學習的動力就能伴隨著他一輩子。所以在引導學生立志、孝道、仁愛這些重要的德行,都要趁早幫他建立起來。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問題提到,我父親年將近百,年輕時脾氣不好,老師說脾氣壞會短命,我真懷疑。現在他還是愛生氣,弄得五個兒子們本來願意輪流照顧的,也難受他的脾氣,想送他去安老院,又沒人敢背不孝之名。留也不是,送去也不是,孝和善又不能等,很困擾,請問蔡老師怎麼辦?
答:剛剛有提到他的父親年將近百,年齡快一百歲,過去生修的福、行的善很多,才有可能這麼長壽。歷代對老人都非常敬重,這個是我們中華傳統當中非常難得的美德,敬老、尊老、愛老。為什麼呢?因為老人對家、對社會,他貢獻了一生。
像您有提到你是五個兄弟,那再加上姐妹,那你父母年輕的時候一定相當不容易的,也相信你們現在應該也都是挺有成就的。
提到父親脾氣不好,您說脾氣不好會短命,您父親假如脾氣更好,那我看可能可以活一百五十歲。
當然,我們提到父子連心,這是一個孩子的本能,他本來就有的能力。為人父母者,也能時時感覺到孩子的心。這個我從我姐姐,她在當母親,尤其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剛好在我們家住了一陣子。我們家在吃飯,我們也都沒聽到什麼動靜,奇怪,我姐姐突然就跑進房裡,小孩哭了。其他人都感覺不到,我姐姐很敏銳,好像她那個心就跟這個小孩是連在一起的。包含小孩在學講話,咬字不清楚,他講半天我一句都沒聽懂,他母親全聽懂了,一句一句的給我們翻譯。我說這哪是聽講話的,這是聽心聲的嘛。都可以感覺到孩子的意思。
包含有一次母親節,很多學習《弟子規》的孩子給父母行跪拜禮。其中有一個男孩給他母親跪下去磕頭,磕完頭就到母親膝下聽母親教誨。結果磕完頭要過去的時候,母親太感動了,就流眼淚,剛好這個兒子看到了,兒子也跟著在那兒哭起來了。我們在旁邊看,也很感動。事後就問這個男孩:“你剛剛哭什麼?”孩子想都沒想,他就說:“因為媽媽哭了。”所以孩子那顆心跟母親連在一起,母親一哭,他馬上跟著也流眼淚。所以母子連心是天性。
而一個人一生最幸福的,就是父子有親這個天性終身保持。哪怕上了年紀,見到自己的父母,七八十歲的父母,都能像小孩喊著他爸媽那種喜悅,這是最可貴的。
所以,今天我們要盡孝,看到父親脾氣不好,首先要捨不得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生氣傷身啊!我們很自然流露那種不捨:“爸,別氣了,傷了身不好。爸,您是我們家的寶啊,您可別傷了身”,這種孝子的心情,自然流露。
再來,我們應該體恤、了解父親為什麼發脾氣,你要理解他。可能我們覺得:我們也都沒做錯,他動不動就發脾氣。但幾十年來,有沒有跟父親真的促膝長談?可能他幾十年甚至快一百年的人生歲月,還有很多他內心很苦的事情,很多他放不下的事情,都沒有人理解他。所以可能無形當中,這個情緒就會起伏。但是假如真的有孩子去理解他,進而在他內心裡面這一些痛苦、執著,兒子能開導他、引導他、勸導他放下,他內心的這些煩惱、痛苦放下了,慢慢脾氣就不會這麼大了。我們總要從原因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所有的孩子可以反思,父親給我們哪個孩子講過心裡話?我們雖然看起來都有奉養,很可能只落得拿錢、生活上的這些照顧而已,有沒有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個很重要。
您有提到,沒人敢送父親到安老院去,不想背不孝之名。從這個話我們感覺到,孝是每個人的天性,沒人願意不孝。那面對父親年齡那麼大,脾氣又大,我們還能包容,還能盡心,這樣的孝屬於賢德之孝。您這麼孝父母,你這個家族必有後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親脾氣來,那都是一時,我們可能心裡難受,調整一下心情就沒事了。但是假如能孝順父親的時候沒有孝順,甚至衝動送到安老院去,等父親離開之後後悔、內疚,那就是帶一輩子了。所以孟子才說,人生大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於人”。能無愧于心,能盡心奉養父母,友愛兄弟、族人,這個是最踏實的,這個會讓人生沒有留下遺憾。好,所以我們也期許落實《弟子規》這些寶貴的教誨,“親憎我,孝方賢”。而且你的下一代看到了,他會打從心裡佩服你這個父母。
其實人老了,慢慢的那特質有點像小孩,需要你去理解他、去愛護他,這些情況我們想一定都會有所改善。
那當然,你假如又有機會接觸到宗教或者是佛法,人老了,心裡要有一個歸宿。人老了,最大的福氣就是能為他的來生做打算,他就很有目標。你能讓他深入這些聖賢的經典,讓他知道怎麼利用往後的人生產生無窮的價值,引領自己的父親了脫生死輪迴的痛苦,這個就是大孝了。那這個部分,您得要深入佛家的經典、這些聖賢的經典。您假如有機緣,也可以接觸我師長釋淨空老教授的這些教誨,可能可以給您的父親,往後的人生一個很殊勝的因緣。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我們將《弟子規》教給我們的學生,會不會促使他們的慈悲心被壞人、騙子所利用及傷害呢?
答:我們學習《弟子規》,孩子他就知道什麼是做人應該遵循的規矩、道理,他就知道什麼是善,同時他也能分辨什麼是不善。比方說《弟子規》裡面講“親仁”,“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他就懂得去擇師、去擇友。 “鬥鬧場,絕勿近”,“彼說長,此說短”,那些不好的行為出現,他馬上就有免疫力去判斷,他都不會跟這些德行不好的人跟地方、團體接近,他怎麼會有這些惡緣?
我們有時候思考,順著道理思考,不要先想太多擔心的事情。我學傳統文化這十幾年,也沒被人家騙過,不要先太擔心。所以《易經》當中告訴我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人生的因緣,不管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跟自己的心有很大的關係。你說一個人好學、恭敬,他就感來很多貴人、善知識來幫助他;一個人仁慈,他就感來很多社會的使命讓他去承擔;一個人他很重視德行,他找另外一半的時候,那絕對不會突然去碰到一個沒德行的,這個都是相互交感。
所以《大學》才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這一句話在家庭是適用的,大到團體甚至國家元首,也是適用的。一個人有德了,他感來的另一半就有德行,那他們夫妻就可以不分彼此,同心協力把一個家庭經營好;一個有道德、良知、社會使命的老闆,他感召來的也是有德的下屬;一個國家元首以天下為己任,那可能就可以感個諸葛孔明來了。
好,這裡也是提到,就是怕這個慈悲心被壞人、騙子所利用。仁慈之人他可以被騙一次,他學到經驗之後,他不會一直被騙下去。仁慈的人,他也是會有智慧的。你可能可以騙他一時,你不可能騙他長久。你可以把他騙到一個錯誤的方向,但是他絕對不會往前繼續走,因為他只要體會到不對勁了,他不會做違背道義的事情,他不會陷下去。所以大家不用太過擔心。
而很多社會當中被騙得很慘的例子,往往是因為我們當事人還是有起了貪念,才會有那麼慘的結果。這個時候得就事論事,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沒有這些貪念,這些騙局不可能困得了我們。而我們又沒有積財傷道,人家很苦了,很窮了,我們自己有錢得不得了也不幫助,甚至於財大氣粗,讓這些起貪念的人在那裡起邪念、起歹念,那可能就會招感來不好的事情。假如我們能財散人聚,有了錢,多幫助別人,積陰德,都有天地鬼神保護。自己常常散財,身邊沒有積一大堆錢財,人家也不會動歪腦筋。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為什麼感恩,介紹的方法一定是洗腳?
答:當然,這個感恩的方法不一定是洗腳。但這一個方法,做的人感觸比較深,所以他忍不住都給大家介紹這個方法,當然不是只有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從父母生活當中的種種需要,身體的需要,包含內心的需要,我們都盡力去協助、去供養、去理解,這都是報答父母的方法。
而這一個方法因為在洗的過程當中,父母都有年齡,所以握著父母的雙腳,感覺到父母一生的辛勞,所以感觸就會深。而且這個洗腳,我們的姿勢一定是跪著,一定是低下來,那個感覺很舒服,那種好像在父母的膝下的感覺,回味到自己小時候那種情景。所以這些老師們很有心得,提供你這個方法。您可以接受就用,不能接受還有其他的方法。
再來,給父母洗腳也不能太強迫,你父母不能接受,你追著他滿屋子跑,那也太強求了,總要時時能體恤到父母的接受度。一開始你這個動作太大,老人家受不了,那就慢慢來,做著做著,父母很歡喜了,順勢的可以行跪拜禮,可以洗腳。
問: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如果在對較叛逆的青少年,傳授《弟子規》教義時,面對他們的句句反駁,我們該如何面對,如何有效的讓他們歡喜去領受?
答:我們從題目當中,看到“叛逆的青少年”,其實青少年叛逆,應該有一個重點,就是他的人生覺得缺乏愛護。人會做出一些比較激烈的行為,往往背後是想贏得人家的注意、認同。所以我們學習聖賢教誨,看到事情,應該從這個現像看到根本問題,看到他內心的問題。
我自己成長過程沒有叛逆期,我還因為社會大眾包含同學之間,都會說我們這個年齡叫叛逆期,講著講著積非成是,好像不叛逆不正常。我還曾經去問我媽:“媽,我有沒有叛逆期?”我媽搖搖頭:“沒有,沒有。”
一個人從小得到家庭的溫暖、關懷,他內心不匱乏,他不會想去做哪些行為要引起人家注意。那他在家庭得到這些溫暖,他到人群當中,他內心很充實,自然流露對人的關懷,很自然的就會去關心到別人,所以他的人際關係也會很好。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孩子,首先要先憐憫他們,他的成長過程缺乏愛,需要照顧。
所以為什麼我們想要幫助他,他句句反駁?首先我們從教者,我們的態度不能是好像是強迫他接受,好像是好為人師。因為這些孩子可能聽道理,聽他家裡、聽他身邊人講道理,他心裡不服:你們都這麼要求我,你們都自己做得不好。可能一聽到道理,還不了解那些道理,心裡就有一些反彈。當我們看到青少年一聽道理就不能接受,我們成人要檢討。
我們自己成長過程,我自己交的朋友,大部分都是比我年長。我們覺得聽年長的講話有收穫啊。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對長輩很尊重,長輩也確實值得我們尊重,也不是講一堆道理自己不做的。所以我小時候也常聽爺爺講故事、姑姑啊。遇到有什麼問題會去請教爸爸,爸爸有智慧,給我們建議。我們都是打從內心佩服這些長輩的德行。
所以任何青少年,他才十幾歲,不能把責任完全推到他們身上。他們一些不妥的行為,一定跟他成長有關。沒關係,從前種種,這個我們沒辦法去挽回;以後種種,我們對待他,用耐心、用愛、用理解。既然他們一開始不能接受說教,那你就跟他們談天,講話不要太硬,跟他們聊一聊,從談話當中了解到他們現在的苦悶在哪裡?迷惘在哪裡?空虛在哪裡?了解了,針對他們的需要,你不要講一堆他都覺得用不上的,他就煩了,你講他現在最關心的、最需要的,他耳朵就豎起來了。
我曾經到監獄裡面去跟這些犯錯的人,我跟他們談這些人生很重要的思想、心態。他們已經錯了,知道學習的重要。我跟他們講一個半小時,沒有一個人分神,從頭至尾目不轉睛,都讓我非常感動。所以這些孩子不是不願意學,你真正講到他需要的,一定能把他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所以這些,都是順著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慢慢的讓他接受我們。因為我們都是針對他的需要,這個信任就會越來越深。而只要這個孩子能深刻感覺到老師對他是真正的愛護,他就不願意讓老師失望,不願意讓愛護他的人失望,他的一種向上的動力就能提得起來。
所以我接觸一些朋友,年少的時候也是不懂事,都是剛好遇到很有愛心的老師愛護他、輔導他,最後書也念得好,也很有成就,常常回去看他生命中的貴人,老師。
問:下一個問題,為何只有歌頌母愛的歌曲,沒有歌頌父親的歌曲?
答:好,這個問問題的朋友可能是男士。所以從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理解,任何時候要體恤人情:感恩母親,也要感恩父親;感恩妻子,也要感恩丈夫。所以可能是因為音樂課的時間有限唱不了這麼多歌。假如唱得了,感恩父親、母親都要有。像有一個歌曲就是《父親》,感念父親。還有感念丈夫,《丈夫辛苦了》,有《妻子辛苦了》。這些歌曲都很難得,讓人唱的過程當中都能回想到這些恩德。
問: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請問是否有輔導孩子的培訓班,十六歲到十九歲?
答:剛剛跟大家有談到要從一個行為現像看到背後的心聲。叛逆的孩子他的心聲是需要愛。相同這個問題提出來了,我們要看到,現在青少年的父母不輕鬆、不容易,他們也都很希望孩子能建立一些正確的思想價值觀。這樣的培訓班,我相信在目前社會很多家庭需要,透過這些課程父母跟老師配合。
因為我們教育中心剛成立沒多久,人力還有限,這一件事我們會做,不過,希望大家一起來參與,有更多我們馬來西亞當地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一起來共襄盛舉,在孩子放假的時候,我們力量結合起來就能辦這個班,能照顧到更多有緣的學生。明年我們有辦一期、是既定的大專生的“幸福人生講座”,到時也歡迎你來報名,你的孩子來報名。你來一起參與做義工更好,因為教育好下一代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使命。
問:第二個問題,中心是否可以提供外派輔導老師到汶萊?
答:這個問題要讓我們聽懂,現在東南亞華人都非常積極要學習傳統文化,不過各地師資都比較缺乏,希望真正有德行、有經驗的老師都能夠一起來承擔這些責任。那我們有足夠的師資能夠出去利益到其他的地區,這個我們當然是義不容辭,但因為我們現在人手也比較有限,等這個人手夠了,我們保持聯繫,我們再派老師去交流。因為我們成立時間也不長,老師們經驗也是有限,去了其實也是跟大家多交流,有哪些不妥的地方,還請這些地區的老師朋友們,也要給我們護念,也要給我們提醒。
我們現在派出去老師比較吃緊,比較困難,也歡迎有一些培訓課程,請你們一些主要的老師一起來交流,那這也是一個方法。畢竟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主要還要靠本地、當地人來承擔,其他地方可以協助,那畢竟是幾天、一時的,長期還是要當地承擔起這個責任。
問:第三個問題,《弟子規》小班四歲到十歲的教案是否可以提供?
答:這個教案在台灣桃園孔廟,有一套教案是可以提供參考。我們現在的小班老師們,他們也在整理。整理好就會掛在我們的網上。我還了解台灣的耕心蓮苑,這個把傳統文化落實很好的社區,她們也著手在寫教案,明年七月份應該可以做好。這些我們都一定拿到之後會在第一時間掛到網上,提供大家做參考。教育孩子是大家的事,互相護念、互相支援。
問:第四個問題,是否可提供檳城淨宗學會的聯絡電話?
答:這個你上網去找就找得到了。沒有,你打來我們中心一定提供給你。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您好,請問要如何勸一個人不要吸煙?我的父親和哥哥都吸煙,他們是長輩,我不曉得如何去勸。有時候,我勸太多了,怕他們都不喜歡聽。
答:勸人改掉一個習慣尤其是時間比較長,確實還是需要耐心,還要有一些善巧,但方式不可以太激烈,激烈了可能父親、哥哥不高興了,適得其反就不好。所以《弟子規》當中這一句,可以提供我們勸誡非常好的標準:“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复諫,號泣隨,撻無怨。 ”這個都是需要柔軟的態度跟耐性來勸。
當然,首先我們要理解他們為什麼抽煙。其實哪一個抽煙的人會說抽煙好呢?他們也知道抽煙不好,那他為什麼很難放下,不抽煙?先理解他一下,可能年輕的時候責任重大,有時候很煩啊,抽個煙他覺得可以平緩一下心情。你去理解他抽煙是因為這樣,“爸,你看你以前實在是太辛苦了。”你不但不批評他還理解他的辛勞。
再來,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方式,可能也可以舒緩父親、哥哥的一些情緒,心情。聽聽一些古樂,你可以幫他用這些方法,他不一定馬上接受,但這都是一個互動。他們會覺得你為了他們的健康這麼用心。一次、兩次、三次,他都會感受到心裡,都是站在為他的健康著想。
再來,觀察他們最在乎哪一個親人,可以讓那個親人去勸他,他比較聽他們的話。有一個母親勸她先生戒菸,用的方法很巧妙。因為她先生特別愛自己的女兒,所以有一天,也不是很刻意說到:“哎呀,這個女兒真是惹人疼愛,這麼善良。我們夫妻最希望把這個女兒養大,把她嫁出去,親手送著她進她的家庭,親自祝福她。可是,我們就害怕等女兒要出嫁的那一天,我們的身體不好了,要拜父母的時候那椅子上面缺個人,這可能就是我們夫妻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她都沒講不抽煙的問題,可是就談到了,希望能夠祝福女兒走上美好的婚姻。
父親可能當晚想一想:對啊,假如我抽煙身體出狀況了,這不就是我跟我女兒最大的遺憾。父親這個愛的力量一起來,就把煙給戒了。這是一個方式,看他在乎什麼,或者讓他最在乎的人勸。
再來,可以不刻意的找一些親朋好友已經戒掉煙的,因為他們有共通語言,談起來比較有共鳴。我們這些沒抽煙的講幾句,他們就覺得你不能體恤我。來找一些有學習傳統文化也戒掉煙的,處事也柔軟的,常常跟你爸爸聊天挺開心的,慢慢抓到機會了,可以勸你的父親、哥哥。提供這幾個角度作參考。
問:下一個問題,我有一個朋友上了《弟子規》後,就有人告訴他,做人不要太老實,否則會吃虧,也容易受騙和上當。
答:好,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剛剛也提到了,就是怕學得太善良被騙。其實學了之後,老實不代表沒有智慧,不代表沒有判斷力。而且人生吃虧了長見識,不要怕吃虧。吃虧,只要是存心善良吃的虧,這一顆心是積福,福田心耕。所以,人算不如天算,我們裝得這麼聰明,事事跟人計較,哪有多大的福?雖然吃虧,雖然曾經被騙,但是做人還是長保這一份老實跟厚道,這樣的人有厚福。
我們自己成長過程當中,在自己的鄉黨,自己住的鄉鎮,有那個長者夫妻特別老實,常常被人家罵傻、罵笨,一些無理的取笑,這些老人從來沒有不高興,沒有回嘴。有時候人家還玩弄他、欺負他的善行,他也一笑了之,很特別,不跟人計較,老實啊,後來他的孩子個個發展都好。所以有時候我們看事,別只在眼前計較,但行好事,自有後福。
而且剛剛講到受騙,這個還是得反求諸己。我們處事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善心,去成就別人的惡行,這個也要謹慎。所以聖賢人教導我們,與朋友相處有通財之義。這個通財,是自己的錢財、經驗很無私的支持自己的好朋友。但什麼時候通財呢?救急不救貧。他很急的時候,比方說家裡的至親突然生病了,急需用錢,孩子讀書交不出學費,這個很著急。而這種情況其實都用不了多少錢,而且也不可能用這個來騙你多少錢,這個時候都需救急,都不至於會有什麼上當受騙這種問題,我們處事都是循著這個準繩,所以受很大騙的,根源上還是可能當事人起貪心才會造成的。
問:有一個家長告訴我,百忍成金已經不管用了,應該換成百忍成糞。你認為我該怎麼開導他?
答:看到這個問題,你這個朋友脾氣不小。他為什麼脾氣這麼大呢?可能他人生過程當中遇到一些惡緣,他忍著忍著,人家對他態度可能也不好,他就覺得忍沒有用。所以可能內心積了不少怨氣。所以你要開導他,首先先讓他把心裡面這些怨氣抒發抒發,先都吐出來,憋在裡面會生病的。再來,怎麼開導?見招拆招。當他在敘述他人生這些情境的時候,可能他的一些方式還不是很理智,所以在處理這些事情,可能人家利用了他的仁慈,佔他的便宜,也讓他覺得做好人反而是這個結果。所以學習傳統文化能學到中庸、仁慈卻不會被人利用。所以多了解他的一些實際人生情況。
而他經歷過這些事之後,他怎麼去理解這件事很重要,怎麼去註解他遇到的這些事?可能這個朋友經過這些事之後,他的註解都是情緒化的,都是帶有怨恨的,這個就不妥當。那你見招拆招,理解他之後,再引導他:那我們用這樣的心情去面對是不是對你自己的身心更好?還是為他好。慢慢的,他比較沒有那麼情緒化之後,可以再舉一些我們彼此都熟悉的人事物,開解給他看:您看那個很能忍辱的人,很能委曲求全的人,你看他現在成就不小。
所以人的成就跟忍耐的力量、忍耐的功夫成正比。你可以開解給他看。忍不住的人,你可以舉一些例子給他看,都會做出後悔一生的事情,無法挽回的錯事都有可能。理解他了,引導,讓他這些怨氣疏解完之後,再從歷史,再從身邊這些人事物的正反兩面,讓對方去體會。
問:古人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及“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兩句可否跟我們交流一下,因為現前社會很現實,人心也很險惡。學了《弟子規》後,我們應該怎麼向學生解釋?
答:好,這個害人之心不可有是一定的,防人之心它就變懷疑別人。人假如這個懷疑別人的心太重,到最後連自己身邊的人都懷疑就麻煩了。所以很重要的,防人不能變成心機,變成城府很深不好。其實這樣每天疑神疑鬼累死了。要用真誠的心去了解人,去理解人,進而去包容人,包容他的不好。其實你純是一顆為他著想的心,再惡的人遇到你這種人,心都會軟。因為可能他人生當中也遇不到一個,真的完全沒有任何條件,卻真正是一心一意為他著想,給他忠告的人。
當然,我們教導孩子不是去防人,而是去了解、理解、包容。進而要有智慧去判斷這個人,他的話合不合邏輯。不合邏輯的,你馬上就可以給他識破。包含假如這真是有心要欺騙你,孩子從小懂得冷靜,那他就在這個冷靜當中,慢慢就可以識破別人的騙局。有時候騙,就是一遇到事慌了,等稍微冷靜下來已經被騙了。所以這一些情況,我們都是要提升孩子應對事情的能力。
那包含剛剛我們也提到,一個人有財富不張揚,懂得散財幫助人,他也不會招感來很多人都看著他的錢財。所以人生這些緣分會招感來,都還是跟自己的心態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孩子善良,他的人生緣分善緣多啊。我們這十多年,奇怪了,好像一個惡人也沒遇過,遇到的都是願意學習傳統文化的,我們人生因為方向目標在此,遇到的人就是這些同目標同磁場的人。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家中的嫂嫂不把家婆看在眼裡,常常說些令家婆傷心的言語,對孩子也沒有愛心,孩子們常常與父母頂嘴,兄弟姐妹之間也常爭吵。身為姑姑的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家裡呈現祥和的環境?
答:面對家庭問題,著急不得。首先自己這顆心得調穩,第一不著急,第二心平氣和,不埋怨任何人。我們心裡有不平,鐵定捲入這個紛爭、是非裡。自己能站穩才能協助得了他人。而我們也要認知到一個家庭的目前現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都得用耐心、愛心慢慢化解,急不來。
這一位朋友她是小姑的角色,在母親跟嫂嫂之間,要做一些化解彼此衝突的橋樑。在母親前面多講嫂嫂的好,在嫂嫂前面多講母親的好,或者母親對她的肯定。人聽了之後會歡喜,會期許自己。那些怨恨,那些無禮的行為不要常常去提,提好的,隱惡揚善。甚至於自己有時候買點小東西送給嫂嫂,“媽讓我買的”,這個都能增加彼此一些好感、一些情感。
再來,題目當中有提到,這個嫂嫂的孩子沒教好,互相吵,也常跟自己的父母頂嘴。你看,這個嫂嫂現世就報,自己不孝父母,馬上她的孩子就不孝順。當然我們不是批判她,看清楚之後,站在為她好、為她的孩子好,所以你現在對父母、對公公婆婆好,你的孩子會感動、會學習,會效法你,你這些問題就能解決。最好帶你嫂嫂一起來參與課程,課程當中講到一些人家孝順的例子,家庭非常好。只要是這種好的榜樣,人聽了都會受鼓舞,她就有努力的方向。還有包含你哥哥也要來學習,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能共同面對很多問題。
問:下一個問題,漢字是聖人所發明的,用報紙來包紮髒物是不禮貌、不恭敬的行為,這種說法能否接受?既然要環保,那廢物利用在這種情況是行不得嗎?
答:古時候的惜紙是因為那時候印刷術不發達,而印出來的全是經典,那經典是非常可貴的。古聖先賢都是因為深入經典他才有這麼高的德行智慧,經典就像聖賢的母親一樣。我們了解到古人敬紙,是敬文化、是敬聖賢教誨,這是原來的用意。不能拿這些經書、這些經典的教誨來包裝髒物。其實都是很自然的禮貌。一個讀書人看到那經典,你忍心拿去包髒物嗎?不可能。
所以我們理解古文化,都是從它本質去理解。但時代在變化,我們保留精神,但也要隨著社會調整。精神不變,方法、方式可以做一些改變。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強調環保,而這些報紙現在好像翻開報紙說上面有經文,很少看到;殺盜淫妄很多。所以,假如是站在環保、節約地球的資源,又不是這些聖賢這些經典的教誨,只是記一些很平常的事情,那這個問題就可以變通。廢物利用又沒有不恭敬聖賢教誨,這樣就好。
問:第二個問題,張曉的至誠孝心是天性流露,是人本具有的良知良能,不需要經過學習。他是否有讀過《弟子規》才會流露此心呢?如何啟發人的良知良能?
答:張曉好像是四歲多就照顧他母親長達十幾年。所以從這一位朋友寫的問題,我們可以感覺到,你看孝子給人的印像多深刻!那您提到他有讀過《弟子規》嗎?我猜想沒讀過,那是十多年的事。他沒讀過不代表他沒學過,可能他的父母的行為跟《弟子規》相應,他就在學。所以我們相信,他自己的父母應該也很孝順。所以在這樣的父母身教當中,他本有的孝心就被喚醒。
如何啟發人的良知良能?最重要的教孝、教恭敬。孝敬的心最能啟發人的良知良能。孝養父母、孝養老人、恭敬長者、恭敬聖賢、恭敬經典,有這樣的心態了,保證一個人德行良能一定能不斷提升。
問:下一個問題,請問在落實與力行《弟子規》時會不會退轉?
答:會。學習的過程進進退退是正常的,別太沮喪,大家都一樣。
問:第二個問題,如何退轉後再繼續落實《弟子規》?
答:從這個問題,我們就看到這一位朋友很有鬥志,越挫越勇。雖然進進退退,不斷找方法克服,所以起伏是正常。而學習傳統文化,改正自己的錯誤習氣它是有過程的,要有耐性。都是把習慣的慢慢轉成陌生,這些壞習慣是很習慣了,慢慢放下、調整。把陌生的變成很熟悉,本來對這些教誨陌生,現在熟悉到隨時可以提起來。所以當退轉,那一定是首先念頭不對,一察覺念頭不對,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提起正念就不退轉了。所以用功在起心動念上。念頭不對,退了;念頭提起,就進了。
而且,在這些境界出現,我們感覺自己在往後退,好像被環境轉了,這個就代表我們的功夫不夠,定慧不夠。你要有定力,你才不會被這些境界給你拖著走。
那定力從哪裡來?從精進用功來的。我們平常不浪費時間,一有時間讀經、聽經,提升自己的功夫境界。真正遇到了,功夫都拿得起,就不會被轉了,就不會退了。所以俗話講的,平時如戰時。人為什麼出去打仗能打得好,平常就練功。所以人提升心境,不是等境界來了才提升,平常就是不懈怠的用功。所以精進就很重要。
問:下一個問題,老師您好,我只想問有何方法讓心碎絕望的人重拾信心?
答:當然,他這個心碎絕望,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比方說他是因為自己做的事沒信心,或者是因為他遇到的人事物讓他對人、對人生絕望。這個首先還得先了解情況,了解完了才好針對他的問題去協助。這個就好像說中醫看病,藥都很好,可是你得要看他的病症是什麼?病根是什麼?才好對症下藥。
假如是因為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他很沒信心,那我們就得引導他在過去的事情當中,能夠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而你在幫他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的時候,不能一直說他不對,要適時的肯定他。比方這件事他做錯、做壞了,可是你肯定:“你當初的心是可貴的。”這種情況的人就是全盤否定自己,才會有這種心境,你要讓他在他自己的人生當中,找到他可貴的地方。好,這些心境都很好,只是這些方法、方式再調整,鐵定可以扭轉這些局勢。至於這些方法、這些智慧,那這個就得靠學習了。
我們也可以現身說法,我以前還沒學傳統文化,這些情況我也都有類似的,學了之後,就能把事情處理得更好,就能有更高的智慧去下對人生很多關鍵重要的抉擇。
慢慢總結經驗,再加上還要認識自己、信任自己,這些傳統文化都有,相信自己有明德、有本善,當然要協助他深入學習,帶他一起來參與課程多好。
而他的絕望假如是因為所遇的人事物,那可能他的苦也來自於他求不得苦。這個時候就要引導他人生很多事情強求不得。緣分成熟了,你不求水到渠成;緣分不成熟,你哭天喊地也不行。你要豁達,你要懂得放下。這些就可以順勢勸導他,不要苦苦強求。
而且進一步期許他,你真正想要求到人生很多好的福報,不是你這樣求求得到的,你要如理如法去求。俗話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你現在好好修養德行,積累人生的厚福,往後你的家庭、你的事業都會好,善果出現。把他的消極、絕望轉成明理,轉成向上的動力就對了。
問:下一個問題,您好,現在的家庭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為了工作把孩子留給傭人照顧,孩子自小就不曾感受父母的恩情,請問老師要怎麼教導這樣的孩子孝親?此外,也有越來越多學校的老師本身的德行有缺,不能以身作則,孩子長期在這樣的老師教導下,如何讓父母教孩子尊師?
答:這些情況確實存在我們生活。那我們面對社會情境,甚至面對問題中的當事人,我們不能再指責。當父母、當老師的人也沒有學過,也沒有從經典當中真明理,如何當父母?如何當老師?所以要改善這些情況,也得要造更好的緣,慢慢把他們的一些緣轉成越來越殊勝。人生的緣它是動態的,得要善巧的去改善緣分。
第一個首先提到的,這些孩子都是傭人帶的,所以父母本身他就沒有認知到,“至要莫若教子”,教好孩子最重要。他沒把孩子教好,孩子無德,他後半輩子操心就操不完。甚至於孩子沒德,可能他之前所有事業積累下來的成就,最後都被敗家子敗掉都有可能。所以變成,對於他們的父母,我們有機會就要提醒他們重視教育,慢慢的他重視多了,重視程度高了,他就會多一些時間陪他的孩子。
而且我們老師很重要,老師一開口就很有智慧,就很有魅力,他們的父母也很歡喜來親近你,那這個緣就更容易往好的去發展。
而他的孩子可能父母陪伴得少,那怎麼教導這些孩子孝親呢?雖然陪伴少,但這父母對他們一定有恩德,包含工作那麼努力也是要維持這個家。所以肯定父母的付出,讓孩子提起孝心。而孩子回去感恩父母、幫父母拿拖鞋、給父母倒水、幫父母洗腳,孩子做這些事,父母的心會感動。他一感動,他也會珍惜這一份親情,他一感動,他會覺得孩子學這些很好,他會去了解,那老師不就把傳統文化跟他父母也結上緣了嘛。有一些家庭也因為孩子懂事,而讓他的家庭認同傳統文化,這也是一個緣分的發展。總要肯定父母,父母有不是不談,談父母的恩德就對了。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一定要抓住隱惡揚善這個重要。
下一個問題是老師本身德行有缺,這個是存在的現象,我們要想著如何改善。所以教育單位有責任。假如我們是教育界的官員,那要安排讓這些第一線的老師,回來參與培訓課程的時候,一定要把師道,把教育愛、教育使命這樣的課程一定要融在這些培訓。人都有善心,透過這些緣分,透過一些很有德行、很有愛心老師的現身說法,把他們的這個愛心也喚醒。所以教育當局的人,應該要有這些安排為好,因為可能他在念師範學院這個部分比較缺乏。
再來,我們當家長的人,縱使老師現在德行還不是很完美,畢竟老師現在年輕,也不能求全責備。我們肯定老師做得好的部分,常常告訴孩子,“你要記得老師這些好。”然後到學校去了,對老師非常恭敬。教師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去感謝老師。這家長的態度也會讓老師印象特別深刻,他會覺得這些父母特別明理。而因為你感謝他,因為你尊重他,對他來講也是一份鼓勵、動力,他覺得人家對我這麼尊重,就是因為我的工作是老師,他會更自重,這個都是良性循環。
而且這些父母明理、態度好,跟這個老師會越來越熟,可能家長把傳統文化介紹給這個老師的因緣就可以接上去。所以其實我們就盡力的造更殊勝的緣分就對了。
問:下一個問題,兒子今年就讀初中二年級,無法和班上同學有話題溝通,其一是性格內向,其二是沒有接觸電子遊戲機,因此他甚少朋友。過後他有機會接觸遊戲機,和同學的話題多了。該如何去糾正這種不正確的溝通方式呢?
答:這個問題一開始有講到孩子性格內向。他不是走到學校性格內向,他可能在家裡就比較內向,所以父母跟孩子在家庭裡面就要形成一個常溝通的氛圍。甚至自家沒有秘密,孩子一見到父母,很自然什麼事都會跟父母講,就不會有這種狀況。
我這成長過程,任何事情哪怕是做錯的事,不跟母親講好像心裡就有個事,放不下,講了反而舒服多了。跟父母之間沒有秘密,就不會有這種性格內向的問題。
而這個事情當中提到玩遊戲機,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在他們這種年齡,還是內心裡需要被認同。所以首先家裡要常常認同孩子。
再來,我們處理這青少年問題要順勢而為,他現在跟同學有話題,你不要否定他,一否定他,他覺得好像他什麼都不對。你說,“你現在跟同學比較能溝通了,比較能相處了,進步不少。而你交朋友不能只交玩遊戲機的朋友,你還要交很會讀書的朋友。那你學到他們的方法、態度了,你成績會越來越好。你還要交會爬山、會運動的朋友,因為身體健康對一個人很重要。你看你那些同學動作敏捷、體力這麼好,那你也要多交這些朋友。”引導孩子要交這些可以讓他的學習,讓他的健康更提升的朋友。
接著提醒孩子,因為他交這麼多好的朋友,他的見識會廣,他也不會好像很孤僻,只有哪一方面的朋友。然後舉一些發生的事情,現在這個打遊戲機,打得太著迷了,會變成陷入一個虛擬世界,尤其現在很多殺人遊戲。
美國有一個實際的例子,也是一個初中生,拿槍把他全家都殺了。結果警察問他,他一點都不著急,因為他長期在虛擬,精神有點不是很正常。他的回答是:“有什麼大不了,他們待會兒就起來了。”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的事,不是假設的。用這些情況讓孩子知道,沉溺對自己有很大的身心損傷。
有這些例子,慢慢孩子他就知道這個東西不能沉迷。然後又有接觸到一些愛讀書、有好的這些生活嗜好的朋友,甚至於你家庭裡面這些生活的,包含讀書的風氣、這一些娛樂都是非常正向,慢慢透過這些家庭、學校把孩子引導到更好的方向去。
問:下一個問題,我深知以身作則的重要,平日也盡力做好人,嚴以律己,以身示範。可是面對叛逆的青少年卻無法影響,更不知該如何引導他來接受《弟子規》,雖然背誦對他來說並不困難。
答:我們剛剛有回答,你先理解他,針對他的問題引導他,讓他感覺原來這些經典都可以解決幫助他現在的問題,他學習的積極度就調動起來。
問:接著提到,青少年的茫然與痛苦,我嘗試理解卻因愛莫能助而暗暗傷心自責。看著他們毫無動力、沒有目標、放棄生命的態度令我痛心萬分。請問應如何引導孩子、青少年走出死胡同呢?
答:其實我們看到這些情況,還是要很有耐心,冰凍三尺都非一日之寒。所有面對這些家庭問題、社會問題,首先不要責備任何人,內心不要帶著情緒。帶著信任每個人去珍惜這個緣分,引導他們來深入經典來明白道理。
而這一位老師在敘述的過程,我們也感覺到這個老師很可貴,很有愛心。看到孩子放棄,他比他們還著急。而如何讓孩子他人生的緣分能越來越好?首先,孩子的行為是一個結果,原因可能跟他的家庭有關係。所以可能要花一些功夫跟他家裡的人做溝通,這樣比較能解決問題。
可能我們就會說到,他的父母不願意來,那我們的專注力不要擺在不來的,先擺在能來的父母身上,這緣成熟,能來的父母慢慢的親師合作,他的孩子改變很多,其他家長聽到了以後,他會覺得這個老師很不簡單、很用心,他對你的信任就提高了。可能那個本來不來的,慢慢就來了,緣分它總有個發展,漸進的過程。我們先把成熟的好好經營好。不要看著那些不來的氣得要死,把這些願意聽的都忘記了。
不來的,你還是可以跟他溝通。人的心念力量很大,我們可以念我們宗教的經典,念聖賢的這些經典,祝福他的家庭,這個力量不小。祝福家長,祝福學生,這樣家長跟學生跟我們相處,無形當中就會比較認同,覺得接觸我們不陌生,因為那些無形的祝福都在溝通。
好,所以我們當老師縱使遇到這個情境,也多反思自己能否再提升,能否更有魅力、更有智慧。既然我們走了這條路了,社會的現實如此,我們不要求人,期許自己有更高的德行跟智慧,來協助孩子人生這些問題。當然,你善巧的教導這些孩子,孩子行為一變,也會讓他的父母有感受、有感動。所以其實多管齊下,緣成熟的,盡心盡力去做,不成熟的,祝福。這樣應該情況會越來越改善。
問:下一個問題,假如我勸時常吵架年邁的父母學習《弟子規》,是孝或不孝?
答:現在回答這些問題都要很小心。孝不孝不能只說看到表面的,你有沒有叫你父母學《弟子規》,是你叫你父母學《弟子規》的態度對不對?你回去像訓小孩一樣跟你父母講,你們就是要學《弟子規》了,那叫不孝。首先你要勸你的父母,得讓你的父母在你身上看到什麼是《弟子規》。你對他們這麼孝順,他們哪有反對《弟子規》的道理。
而且大家要了解到,對晚輩是教化,對平輩是勸化,對自己父母長輩是感化。感化就不是一個一個道理這樣子去講,是要用孝心、用誠心去力行經典、去愛護父母,自然父母的心就感動,就認同弟子規。進而你為父母好的心,就父母親吵架的這些情況,跟他們好好引導商量。當然啊,個別談,不要兩個一起談,可能又吵起架來就麻煩。個別引導,你從中當和事佬。
其實父母只要看到孩子越來越好,那對傳統文化認同度都會很高,應該這個緣就比較自然能發展起來。
問:下一個問題,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穿傳統服飾嗎?
答:不用,服裝最重要整齊、端莊、清潔,讓人家看起來對你就非常尊重。所以這個沒有硬性規定。
而從文化的角度,在我們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衣服都代表文物,都是體現一個民族的精神。這衣服都不是隨便亂做、亂穿的,在哪個場合都有那個場合的衣服:當領導有領導的衣服,婚禮有婚禮的衣服,這都是很有意義的。
而我們幾千年服飾的特點都是非常雍容、大方。那個服裝都感覺這個民族心胸很寬廣。你看現在的衣服穿的緊得不得了,在歷代我們沒有這種衣服,看不出一種文化的度量。我們去看《孔子傳》,你看夫子他們穿的那些衣服,人家一看很舒服、很大氣。現在的衣服小成那個樣子,可能布比較貴吧。
而且穿得那麼緊身是不妥當的。你看尤其女孩子穿那麼緊身,以前的服裝,女孩子穿的服裝寬鬆。這個對社會風氣都有影響,衣服端莊、寬鬆,人家看了恭敬,你衣服穿得少,又穿得那麼緊,男子他看到這種情形很容易起邪念,這個風氣就不好了。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男人有非禮的行為,這是不妥當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要檢討女子穿著不恰當,這些男子他經不了這些刺激,才會造成這些錯誤的行為。所以都得方方考慮,連衣服都會影響整個社會風氣。古人早看到了,現代人不懂。所以這些設計衣服的人雖有創意,他沒有這些智慧,穿到最後社會風氣越來越差。所以恢復這些傳統衣服的精神是有必要的。
好,所以我們能掌握這些穿衣服的原則就可以。但是有一些情況必須穿自己國家的,比方說祭孔,一些比較是傳統而且是國家級的祭祀,你還穿著其他人服裝去了,那怪怪的。
我有一個朋友說到,他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他自己都抬不起頭。為什麼?當他去參加的時候,他自己穿西裝,結果看到韓國人穿韓服、日本人穿和服,人家每個民族都穿自己的服裝,自己中國人五千年全世界最悠久的民族,居然沒穿自己的服裝,穿西服。他說他整個過程很難過,頭都不敢抬起來,覺得很不好意思。人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都很尊重愛護自己的民族,這個是值得我們省思的部分。
問:下一個問題,我的大兒子和大女兒都是中學生,相差一歲,可惜相處不融洽,因為哥哥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如妹妹,因此常愛和妹妹起爭執。想帶他們去參與《弟子規》班,他們不願意去。要如何去改變他們的態度呢?
答:好,剛剛這些問題,呈現的都是現象。那要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源、原因去解決。比方兒子跟女兒相處不融洽,原因是什麼?他們內在是有哪些不滿跟衝突?這個得找到。照理講哥哥疼妹妹很自然的,怎麼會變成吵?你這裡有提到,哥哥各方面表現不如妹妹,可能無形當中這個哥哥自卑。也可能,因為我不清楚實際情況,預設幾個情況,可能妹妹各方面好了她有驕傲,這個就可能會衝突了。成績不好自卑、表現不好自卑、表現好傲慢,這個是不對的態度。所以父母要在他成長過程中,引導他正確的人生態度。表現不好懂得自立自強,表現好懂得謙卑、感恩,心理健康了,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只要找到問題,任何時候開始都不嫌晚,尤其這孩子其實才中學生。
我的姐姐什麼都比我好,成績啊,我從小成績不好,她都是第一名,而且是全校第一名,可是我也沒跟我姐姐吵架。因為我姐姐從沒有因成績好,有一絲一毫的傲慢,這一點我挺佩服我姐姐的。她拿到博士了,從沒有因為她的學業方面的成就,有一絲一毫的自滿,反而還非常覺得自己能力很差。這個也是感激我父母的教導,讓我們在這個成長當中心態都好,健康。
包含我成績不好,我父母也沒指責,只是做榜樣給我看,好學,然後鼓勵我。後來慢慢我念小學五六年級、初中以後成績就上去。因為每個孩子素質、特質不同,包含開竅的時間也不同,但我們對他的信任跟耐心要保持,不能退。而這裡也要很謹慎,父母對孩子不能偏心,一偏心你比較溺愛的就傲慢,你比較忽略的就自卑,最後就自傲,不好了。
而想帶他們來學習參與《弟子規》,他們不願意來,我們也得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他們可能已經感覺到,媽就是叫我來接受教訓的,那他可能就排斥。可是假如父母自己先做《弟子規》,讓孩子對《弟子規》特別有好感,“我父母學了《弟子規》都脾氣很好,特別理解我們”,那學弟子規好。所以家裡接觸傳統文化的緣,跟我們學了之後的落實有很直接的關係。
包含你也讓他了解你來這裡上課是上些什麼?都搞不清楚,有時候自然的抵觸也是可以理解。你可以先拿比方我們對大學生講的一些課,畢竟他中學生聽這一些還是比較能有共鳴。他聽多了覺得,老師們講的這些道理對他有幫助,慢慢的這個緣就成熟,到時候我們有大專班或者是青少年班,都可以再成就這個緣。
問:最後一個問題。這位朋友問到:應如何幫助同事改掉偷竊的壞習慣和浪費的行為?這位同事知道該珍惜物品,身為老師的他也知道偷竊是不對的,卻似乎不能控制自己。學校的同事包容再包容,明示和暗示都用過,卻都無效。他最信任我,我覺得有幫他改過的責任,卻無法真正成功。我曾送經書給他,曾談過愛惜周遭這些物品,他口頭上都很同意,但還沒有能夠完全改過來。所以我不知道是否該開門見山的談偷竊是不對的話題,亦或是暗示他改過?請您賜予方法,謝謝。
答:這個是不是應該開門見山談偷竊是不對的,因為這個朋友你比較了解,方法因人而異。不過從成人的心理狀況,一般都比較顧忌自己的面子,有時候你直接講,他承受不了,可能之後比較躲著你,這個緣怕就會形成一個障礙。顧忌成人面子,最好可以用旁敲側擊。
比方你可以很自然的跟他在討論,你就說到我有一個長輩,他有一些情況,也是偷人家的東西,我一直很想幫他,我想听聽你的意見,你可不可以給我一些好的意見,應該怎樣協助我這個長輩、這個朋友?因為他也是當老師的。你很慎重其事在問他,他一定會動腦筋去想,然後來回答你的問題。可是當他在回答的時候,因為你設的問題是偷竊,他自己有,他在說著說著當中,就會無形當中勸他自己,而且是用他能接受的方法,他在回答你的問題,也同時在提醒他自己。
而您也可以順勢在他談如何解決的當中,再強化一些他忽略掉的重點。可是你要很善巧、很自然的跟他討論,補他提的方法當中,忽略掉的一些重點。又是他講出來的,你又補了,這樣就能方方面面提醒他偷竊的這些問題。這樣能夠讓他的羞恥心、自省的心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提得起來。
當然你在補這一些話的時候,也可以順勢的肯定他:“你這些方法真的很適合,而確確實實你講了這些方法之後,我們也感覺得到,人做任何事情很難人家不知道。俗話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所以確實一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他在社會人群當中的信用、信譽。所以對啊,你講的很重要,人要保護好自己的信譽,不要糟蹋了自己的信譽,在人群當中沒法立足。”這個你都可以順勢,把這些重要的提醒加進去,包含因果的報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都可以自然加進去。當然你要做好準備,這些道理你要領納於心,才能很自然的跟他互動。包含收集一些不偷盜殊勝的故事跟偷盜悲慘的故事,都可以自然、善巧加進去。好,僅供你作參考。
好,那問題就先回答到這裡,謝謝大家!
(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2010/12/1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檔名:04-013-005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這裡有幾個問題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一個探討。
問:第一個問題,有朋友問到,請問要如何讓學生自己能學習到終身學習?因為當我們教導了《弟子規》,學生將喜歡上它,但不會自己去讀如《論語》等其他書籍,多餘的時間還是會去玩facebook、game等為主,學習將不是第一位。
答:這一位老師也希望學生能夠更深入古聖先賢這些經典,終身都能好學,都能有很多學問、智慧。那孩子他要能夠這麼好學,當然,首先我們為人老師跟父母,自己要更好學,才能帶動小孩的好學。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當中,時時要保持一個觀照,教育最重要的根本在身教,我們自己有沒有先把身教做到。
再來,學校、家庭甚至社區的風氣,也應該是好學,這是一個境教。你說“那現在學校、社區沒有這個風氣呢。”只要還沒有做到的部分,我們先不要求其他的人,我們自己現在已經有機會深入自己中華的傳統文化,任何更好的條件,都由我們來帶頭。所謂“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們自己開始做。在社區以至於在學校,我們是學校的老師,都應該把喜歡學習中華文化的智慧,中華文化的這些經典教誨,由我們自身來帶動起。
比方,在學校裡面其他老師,他還不一定了解這些經典的價值,由我們來帶頭。比方說在教學上,在人生的一些處事待人上,可能其他同仁也都會有問題。那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把人生很多疑惑都解除了,每天歡歡喜喜去教書,然後也很愛我們這些學生,跟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的親,這一份喜悅,應該還是會感染自己的同仁。等他們在教學上、在自己家庭處事上有一些瓶頸的時候,他們會很自然的就跟你探討,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引他們入這些經典,這些問題經典都有答案。
面對自己的學生,首先我們很有學問、很有魅力,跟孩子在互動的時候,他們會很佩服老師,而且所講的課會引人入勝。學生問你,老師你怎麼知道這麼多聖賢人,這麼多歷史故事。這個時候您就可以跟他講,這個《論語》裡面有,哪些經典裡面有,他就會被你吸引。
那當然,老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很重要。老師都是胸懷天下的安危,以天下為己任,有這樣的志氣。學生很單純,他感染到了,他也會效法老師的志氣。
其實人學習動力就在有遠大的志向。以我自身來講,還沒有學習聖人的教誨,我也是人生目標很不清楚,甚至就覺得好像享樂就是人生目標。每一天其實就是把二十四小時給塞滿而已,其實內心還是很空虛,還沒有找到努力的動力。所以《論語》當中孔子講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當我們思考到,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對自己的家庭、家族應該有什麼使命;對當前的社會,比方說我在教育界,對教育界,在這個時代我應該承擔起什麼責任跟使命;以至於對自己的國家甚至是民族,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責任、使命。想清楚了,覺得這一生有很多事要做,這個動力就出來了。
以前很少,大學畢業之後幾乎沒看什麼書。可是接觸傳統文化這十來年,那讀書真是不用人家推的。要多做些事,要真正能利益他人,沒有智慧是辦不到的。所以,學習就從有遠大的志向之後就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所以孩子他有了孝心,有了責任心,他學習的動力就能伴隨著他一輩子。所以在引導學生立志、孝道、仁愛這些重要的德行,都要趁早幫他建立起來。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問題提到,我父親年將近百,年輕時脾氣不好,老師說脾氣壞會短命,我真懷疑。現在他還是愛生氣,弄得五個兒子們本來願意輪流照顧的,也難受他的脾氣,想送他去安老院,又沒人敢背不孝之名。留也不是,送去也不是,孝和善又不能等,很困擾,請問蔡老師怎麼辦?
答:剛剛有提到他的父親年將近百,年齡快一百歲,過去生修的福、行的善很多,才有可能這麼長壽。歷代對老人都非常敬重,這個是我們中華傳統當中非常難得的美德,敬老、尊老、愛老。為什麼呢?因為老人對家、對社會,他貢獻了一生。
像您有提到你是五個兄弟,那再加上姐妹,那你父母年輕的時候一定相當不容易的,也相信你們現在應該也都是挺有成就的。
提到父親脾氣不好,您說脾氣不好會短命,您父親假如脾氣更好,那我看可能可以活一百五十歲。
當然,我們提到父子連心,這是一個孩子的本能,他本來就有的能力。為人父母者,也能時時感覺到孩子的心。這個我從我姐姐,她在當母親,尤其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剛好在我們家住了一陣子。我們家在吃飯,我們也都沒聽到什麼動靜,奇怪,我姐姐突然就跑進房裡,小孩哭了。其他人都感覺不到,我姐姐很敏銳,好像她那個心就跟這個小孩是連在一起的。包含小孩在學講話,咬字不清楚,他講半天我一句都沒聽懂,他母親全聽懂了,一句一句的給我們翻譯。我說這哪是聽講話的,這是聽心聲的嘛。都可以感覺到孩子的意思。
包含有一次母親節,很多學習《弟子規》的孩子給父母行跪拜禮。其中有一個男孩給他母親跪下去磕頭,磕完頭就到母親膝下聽母親教誨。結果磕完頭要過去的時候,母親太感動了,就流眼淚,剛好這個兒子看到了,兒子也跟著在那兒哭起來了。我們在旁邊看,也很感動。事後就問這個男孩:“你剛剛哭什麼?”孩子想都沒想,他就說:“因為媽媽哭了。”所以孩子那顆心跟母親連在一起,母親一哭,他馬上跟著也流眼淚。所以母子連心是天性。
而一個人一生最幸福的,就是父子有親這個天性終身保持。哪怕上了年紀,見到自己的父母,七八十歲的父母,都能像小孩喊著他爸媽那種喜悅,這是最可貴的。
所以,今天我們要盡孝,看到父親脾氣不好,首先要捨不得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生氣傷身啊!我們很自然流露那種不捨:“爸,別氣了,傷了身不好。爸,您是我們家的寶啊,您可別傷了身”,這種孝子的心情,自然流露。
再來,我們應該體恤、了解父親為什麼發脾氣,你要理解他。可能我們覺得:我們也都沒做錯,他動不動就發脾氣。但幾十年來,有沒有跟父親真的促膝長談?可能他幾十年甚至快一百年的人生歲月,還有很多他內心很苦的事情,很多他放不下的事情,都沒有人理解他。所以可能無形當中,這個情緒就會起伏。但是假如真的有孩子去理解他,進而在他內心裡面這一些痛苦、執著,兒子能開導他、引導他、勸導他放下,他內心的這些煩惱、痛苦放下了,慢慢脾氣就不會這麼大了。我們總要從原因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所有的孩子可以反思,父親給我們哪個孩子講過心裡話?我們雖然看起來都有奉養,很可能只落得拿錢、生活上的這些照顧而已,有沒有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個很重要。
您有提到,沒人敢送父親到安老院去,不想背不孝之名。從這個話我們感覺到,孝是每個人的天性,沒人願意不孝。那面對父親年齡那麼大,脾氣又大,我們還能包容,還能盡心,這樣的孝屬於賢德之孝。您這麼孝父母,你這個家族必有後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親脾氣來,那都是一時,我們可能心裡難受,調整一下心情就沒事了。但是假如能孝順父親的時候沒有孝順,甚至衝動送到安老院去,等父親離開之後後悔、內疚,那就是帶一輩子了。所以孟子才說,人生大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於人”。能無愧于心,能盡心奉養父母,友愛兄弟、族人,這個是最踏實的,這個會讓人生沒有留下遺憾。好,所以我們也期許落實《弟子規》這些寶貴的教誨,“親憎我,孝方賢”。而且你的下一代看到了,他會打從心裡佩服你這個父母。
其實人老了,慢慢的那特質有點像小孩,需要你去理解他、去愛護他,這些情況我們想一定都會有所改善。
那當然,你假如又有機會接觸到宗教或者是佛法,人老了,心裡要有一個歸宿。人老了,最大的福氣就是能為他的來生做打算,他就很有目標。你能讓他深入這些聖賢的經典,讓他知道怎麼利用往後的人生產生無窮的價值,引領自己的父親了脫生死輪迴的痛苦,這個就是大孝了。那這個部分,您得要深入佛家的經典、這些聖賢的經典。您假如有機緣,也可以接觸我師長釋淨空老教授的這些教誨,可能可以給您的父親,往後的人生一個很殊勝的因緣。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我們將《弟子規》教給我們的學生,會不會促使他們的慈悲心被壞人、騙子所利用及傷害呢?
答:我們學習《弟子規》,孩子他就知道什麼是做人應該遵循的規矩、道理,他就知道什麼是善,同時他也能分辨什麼是不善。比方說《弟子規》裡面講“親仁”,“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他就懂得去擇師、去擇友。 “鬥鬧場,絕勿近”,“彼說長,此說短”,那些不好的行為出現,他馬上就有免疫力去判斷,他都不會跟這些德行不好的人跟地方、團體接近,他怎麼會有這些惡緣?
我們有時候思考,順著道理思考,不要先想太多擔心的事情。我學傳統文化這十幾年,也沒被人家騙過,不要先太擔心。所以《易經》當中告訴我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人生的因緣,不管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跟自己的心有很大的關係。你說一個人好學、恭敬,他就感來很多貴人、善知識來幫助他;一個人仁慈,他就感來很多社會的使命讓他去承擔;一個人他很重視德行,他找另外一半的時候,那絕對不會突然去碰到一個沒德行的,這個都是相互交感。
所以《大學》才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這一句話在家庭是適用的,大到團體甚至國家元首,也是適用的。一個人有德了,他感來的另一半就有德行,那他們夫妻就可以不分彼此,同心協力把一個家庭經營好;一個有道德、良知、社會使命的老闆,他感召來的也是有德的下屬;一個國家元首以天下為己任,那可能就可以感個諸葛孔明來了。
好,這裡也是提到,就是怕這個慈悲心被壞人、騙子所利用。仁慈之人他可以被騙一次,他學到經驗之後,他不會一直被騙下去。仁慈的人,他也是會有智慧的。你可能可以騙他一時,你不可能騙他長久。你可以把他騙到一個錯誤的方向,但是他絕對不會往前繼續走,因為他只要體會到不對勁了,他不會做違背道義的事情,他不會陷下去。所以大家不用太過擔心。
而很多社會當中被騙得很慘的例子,往往是因為我們當事人還是有起了貪念,才會有那麼慘的結果。這個時候得就事論事,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沒有這些貪念,這些騙局不可能困得了我們。而我們又沒有積財傷道,人家很苦了,很窮了,我們自己有錢得不得了也不幫助,甚至於財大氣粗,讓這些起貪念的人在那裡起邪念、起歹念,那可能就會招感來不好的事情。假如我們能財散人聚,有了錢,多幫助別人,積陰德,都有天地鬼神保護。自己常常散財,身邊沒有積一大堆錢財,人家也不會動歪腦筋。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為什麼感恩,介紹的方法一定是洗腳?
答:當然,這個感恩的方法不一定是洗腳。但這一個方法,做的人感觸比較深,所以他忍不住都給大家介紹這個方法,當然不是只有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從父母生活當中的種種需要,身體的需要,包含內心的需要,我們都盡力去協助、去供養、去理解,這都是報答父母的方法。
而這一個方法因為在洗的過程當中,父母都有年齡,所以握著父母的雙腳,感覺到父母一生的辛勞,所以感觸就會深。而且這個洗腳,我們的姿勢一定是跪著,一定是低下來,那個感覺很舒服,那種好像在父母的膝下的感覺,回味到自己小時候那種情景。所以這些老師們很有心得,提供你這個方法。您可以接受就用,不能接受還有其他的方法。
再來,給父母洗腳也不能太強迫,你父母不能接受,你追著他滿屋子跑,那也太強求了,總要時時能體恤到父母的接受度。一開始你這個動作太大,老人家受不了,那就慢慢來,做著做著,父母很歡喜了,順勢的可以行跪拜禮,可以洗腳。
問: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如果在對較叛逆的青少年,傳授《弟子規》教義時,面對他們的句句反駁,我們該如何面對,如何有效的讓他們歡喜去領受?
答:我們從題目當中,看到“叛逆的青少年”,其實青少年叛逆,應該有一個重點,就是他的人生覺得缺乏愛護。人會做出一些比較激烈的行為,往往背後是想贏得人家的注意、認同。所以我們學習聖賢教誨,看到事情,應該從這個現像看到根本問題,看到他內心的問題。
我自己成長過程沒有叛逆期,我還因為社會大眾包含同學之間,都會說我們這個年齡叫叛逆期,講著講著積非成是,好像不叛逆不正常。我還曾經去問我媽:“媽,我有沒有叛逆期?”我媽搖搖頭:“沒有,沒有。”
一個人從小得到家庭的溫暖、關懷,他內心不匱乏,他不會想去做哪些行為要引起人家注意。那他在家庭得到這些溫暖,他到人群當中,他內心很充實,自然流露對人的關懷,很自然的就會去關心到別人,所以他的人際關係也會很好。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孩子,首先要先憐憫他們,他的成長過程缺乏愛,需要照顧。
所以為什麼我們想要幫助他,他句句反駁?首先我們從教者,我們的態度不能是好像是強迫他接受,好像是好為人師。因為這些孩子可能聽道理,聽他家裡、聽他身邊人講道理,他心裡不服:你們都這麼要求我,你們都自己做得不好。可能一聽到道理,還不了解那些道理,心裡就有一些反彈。當我們看到青少年一聽道理就不能接受,我們成人要檢討。
我們自己成長過程,我自己交的朋友,大部分都是比我年長。我們覺得聽年長的講話有收穫啊。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對長輩很尊重,長輩也確實值得我們尊重,也不是講一堆道理自己不做的。所以我小時候也常聽爺爺講故事、姑姑啊。遇到有什麼問題會去請教爸爸,爸爸有智慧,給我們建議。我們都是打從內心佩服這些長輩的德行。
所以任何青少年,他才十幾歲,不能把責任完全推到他們身上。他們一些不妥的行為,一定跟他成長有關。沒關係,從前種種,這個我們沒辦法去挽回;以後種種,我們對待他,用耐心、用愛、用理解。既然他們一開始不能接受說教,那你就跟他們談天,講話不要太硬,跟他們聊一聊,從談話當中了解到他們現在的苦悶在哪裡?迷惘在哪裡?空虛在哪裡?了解了,針對他們的需要,你不要講一堆他都覺得用不上的,他就煩了,你講他現在最關心的、最需要的,他耳朵就豎起來了。
我曾經到監獄裡面去跟這些犯錯的人,我跟他們談這些人生很重要的思想、心態。他們已經錯了,知道學習的重要。我跟他們講一個半小時,沒有一個人分神,從頭至尾目不轉睛,都讓我非常感動。所以這些孩子不是不願意學,你真正講到他需要的,一定能把他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所以這些,都是順著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慢慢的讓他接受我們。因為我們都是針對他的需要,這個信任就會越來越深。而只要這個孩子能深刻感覺到老師對他是真正的愛護,他就不願意讓老師失望,不願意讓愛護他的人失望,他的一種向上的動力就能提得起來。
所以我接觸一些朋友,年少的時候也是不懂事,都是剛好遇到很有愛心的老師愛護他、輔導他,最後書也念得好,也很有成就,常常回去看他生命中的貴人,老師。
問:下一個問題,為何只有歌頌母愛的歌曲,沒有歌頌父親的歌曲?
答:好,這個問問題的朋友可能是男士。所以從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理解,任何時候要體恤人情:感恩母親,也要感恩父親;感恩妻子,也要感恩丈夫。所以可能是因為音樂課的時間有限唱不了這麼多歌。假如唱得了,感恩父親、母親都要有。像有一個歌曲就是《父親》,感念父親。還有感念丈夫,《丈夫辛苦了》,有《妻子辛苦了》。這些歌曲都很難得,讓人唱的過程當中都能回想到這些恩德。
問: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請問是否有輔導孩子的培訓班,十六歲到十九歲?
答:剛剛跟大家有談到要從一個行為現像看到背後的心聲。叛逆的孩子他的心聲是需要愛。相同這個問題提出來了,我們要看到,現在青少年的父母不輕鬆、不容易,他們也都很希望孩子能建立一些正確的思想價值觀。這樣的培訓班,我相信在目前社會很多家庭需要,透過這些課程父母跟老師配合。
因為我們教育中心剛成立沒多久,人力還有限,這一件事我們會做,不過,希望大家一起來參與,有更多我們馬來西亞當地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一起來共襄盛舉,在孩子放假的時候,我們力量結合起來就能辦這個班,能照顧到更多有緣的學生。明年我們有辦一期、是既定的大專生的“幸福人生講座”,到時也歡迎你來報名,你的孩子來報名。你來一起參與做義工更好,因為教育好下一代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使命。
問:第二個問題,中心是否可以提供外派輔導老師到汶萊?
答:這個問題要讓我們聽懂,現在東南亞華人都非常積極要學習傳統文化,不過各地師資都比較缺乏,希望真正有德行、有經驗的老師都能夠一起來承擔這些責任。那我們有足夠的師資能夠出去利益到其他的地區,這個我們當然是義不容辭,但因為我們現在人手也比較有限,等這個人手夠了,我們保持聯繫,我們再派老師去交流。因為我們成立時間也不長,老師們經驗也是有限,去了其實也是跟大家多交流,有哪些不妥的地方,還請這些地區的老師朋友們,也要給我們護念,也要給我們提醒。
我們現在派出去老師比較吃緊,比較困難,也歡迎有一些培訓課程,請你們一些主要的老師一起來交流,那這也是一個方法。畢竟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主要還要靠本地、當地人來承擔,其他地方可以協助,那畢竟是幾天、一時的,長期還是要當地承擔起這個責任。
問:第三個問題,《弟子規》小班四歲到十歲的教案是否可以提供?
答:這個教案在台灣桃園孔廟,有一套教案是可以提供參考。我們現在的小班老師們,他們也在整理。整理好就會掛在我們的網上。我還了解台灣的耕心蓮苑,這個把傳統文化落實很好的社區,她們也著手在寫教案,明年七月份應該可以做好。這些我們都一定拿到之後會在第一時間掛到網上,提供大家做參考。教育孩子是大家的事,互相護念、互相支援。
問:第四個問題,是否可提供檳城淨宗學會的聯絡電話?
答:這個你上網去找就找得到了。沒有,你打來我們中心一定提供給你。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您好,請問要如何勸一個人不要吸煙?我的父親和哥哥都吸煙,他們是長輩,我不曉得如何去勸。有時候,我勸太多了,怕他們都不喜歡聽。
答:勸人改掉一個習慣尤其是時間比較長,確實還是需要耐心,還要有一些善巧,但方式不可以太激烈,激烈了可能父親、哥哥不高興了,適得其反就不好。所以《弟子規》當中這一句,可以提供我們勸誡非常好的標準:“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复諫,號泣隨,撻無怨。 ”這個都是需要柔軟的態度跟耐性來勸。
當然,首先我們要理解他們為什麼抽煙。其實哪一個抽煙的人會說抽煙好呢?他們也知道抽煙不好,那他為什麼很難放下,不抽煙?先理解他一下,可能年輕的時候責任重大,有時候很煩啊,抽個煙他覺得可以平緩一下心情。你去理解他抽煙是因為這樣,“爸,你看你以前實在是太辛苦了。”你不但不批評他還理解他的辛勞。
再來,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方式,可能也可以舒緩父親、哥哥的一些情緒,心情。聽聽一些古樂,你可以幫他用這些方法,他不一定馬上接受,但這都是一個互動。他們會覺得你為了他們的健康這麼用心。一次、兩次、三次,他都會感受到心裡,都是站在為他的健康著想。
再來,觀察他們最在乎哪一個親人,可以讓那個親人去勸他,他比較聽他們的話。有一個母親勸她先生戒菸,用的方法很巧妙。因為她先生特別愛自己的女兒,所以有一天,也不是很刻意說到:“哎呀,這個女兒真是惹人疼愛,這麼善良。我們夫妻最希望把這個女兒養大,把她嫁出去,親手送著她進她的家庭,親自祝福她。可是,我們就害怕等女兒要出嫁的那一天,我們的身體不好了,要拜父母的時候那椅子上面缺個人,這可能就是我們夫妻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她都沒講不抽煙的問題,可是就談到了,希望能夠祝福女兒走上美好的婚姻。
父親可能當晚想一想:對啊,假如我抽煙身體出狀況了,這不就是我跟我女兒最大的遺憾。父親這個愛的力量一起來,就把煙給戒了。這是一個方式,看他在乎什麼,或者讓他最在乎的人勸。
再來,可以不刻意的找一些親朋好友已經戒掉煙的,因為他們有共通語言,談起來比較有共鳴。我們這些沒抽煙的講幾句,他們就覺得你不能體恤我。來找一些有學習傳統文化也戒掉煙的,處事也柔軟的,常常跟你爸爸聊天挺開心的,慢慢抓到機會了,可以勸你的父親、哥哥。提供這幾個角度作參考。
問:下一個問題,我有一個朋友上了《弟子規》後,就有人告訴他,做人不要太老實,否則會吃虧,也容易受騙和上當。
答:好,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剛剛也提到了,就是怕學得太善良被騙。其實學了之後,老實不代表沒有智慧,不代表沒有判斷力。而且人生吃虧了長見識,不要怕吃虧。吃虧,只要是存心善良吃的虧,這一顆心是積福,福田心耕。所以,人算不如天算,我們裝得這麼聰明,事事跟人計較,哪有多大的福?雖然吃虧,雖然曾經被騙,但是做人還是長保這一份老實跟厚道,這樣的人有厚福。
我們自己成長過程當中,在自己的鄉黨,自己住的鄉鎮,有那個長者夫妻特別老實,常常被人家罵傻、罵笨,一些無理的取笑,這些老人從來沒有不高興,沒有回嘴。有時候人家還玩弄他、欺負他的善行,他也一笑了之,很特別,不跟人計較,老實啊,後來他的孩子個個發展都好。所以有時候我們看事,別只在眼前計較,但行好事,自有後福。
而且剛剛講到受騙,這個還是得反求諸己。我們處事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善心,去成就別人的惡行,這個也要謹慎。所以聖賢人教導我們,與朋友相處有通財之義。這個通財,是自己的錢財、經驗很無私的支持自己的好朋友。但什麼時候通財呢?救急不救貧。他很急的時候,比方說家裡的至親突然生病了,急需用錢,孩子讀書交不出學費,這個很著急。而這種情況其實都用不了多少錢,而且也不可能用這個來騙你多少錢,這個時候都需救急,都不至於會有什麼上當受騙這種問題,我們處事都是循著這個準繩,所以受很大騙的,根源上還是可能當事人起貪心才會造成的。
問:有一個家長告訴我,百忍成金已經不管用了,應該換成百忍成糞。你認為我該怎麼開導他?
答:看到這個問題,你這個朋友脾氣不小。他為什麼脾氣這麼大呢?可能他人生過程當中遇到一些惡緣,他忍著忍著,人家對他態度可能也不好,他就覺得忍沒有用。所以可能內心積了不少怨氣。所以你要開導他,首先先讓他把心裡面這些怨氣抒發抒發,先都吐出來,憋在裡面會生病的。再來,怎麼開導?見招拆招。當他在敘述他人生這些情境的時候,可能他的一些方式還不是很理智,所以在處理這些事情,可能人家利用了他的仁慈,佔他的便宜,也讓他覺得做好人反而是這個結果。所以學習傳統文化能學到中庸、仁慈卻不會被人利用。所以多了解他的一些實際人生情況。
而他經歷過這些事之後,他怎麼去理解這件事很重要,怎麼去註解他遇到的這些事?可能這個朋友經過這些事之後,他的註解都是情緒化的,都是帶有怨恨的,這個就不妥當。那你見招拆招,理解他之後,再引導他:那我們用這樣的心情去面對是不是對你自己的身心更好?還是為他好。慢慢的,他比較沒有那麼情緒化之後,可以再舉一些我們彼此都熟悉的人事物,開解給他看:您看那個很能忍辱的人,很能委曲求全的人,你看他現在成就不小。
所以人的成就跟忍耐的力量、忍耐的功夫成正比。你可以開解給他看。忍不住的人,你可以舉一些例子給他看,都會做出後悔一生的事情,無法挽回的錯事都有可能。理解他了,引導,讓他這些怨氣疏解完之後,再從歷史,再從身邊這些人事物的正反兩面,讓對方去體會。
問:古人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及“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兩句可否跟我們交流一下,因為現前社會很現實,人心也很險惡。學了《弟子規》後,我們應該怎麼向學生解釋?
答:好,這個害人之心不可有是一定的,防人之心它就變懷疑別人。人假如這個懷疑別人的心太重,到最後連自己身邊的人都懷疑就麻煩了。所以很重要的,防人不能變成心機,變成城府很深不好。其實這樣每天疑神疑鬼累死了。要用真誠的心去了解人,去理解人,進而去包容人,包容他的不好。其實你純是一顆為他著想的心,再惡的人遇到你這種人,心都會軟。因為可能他人生當中也遇不到一個,真的完全沒有任何條件,卻真正是一心一意為他著想,給他忠告的人。
當然,我們教導孩子不是去防人,而是去了解、理解、包容。進而要有智慧去判斷這個人,他的話合不合邏輯。不合邏輯的,你馬上就可以給他識破。包含假如這真是有心要欺騙你,孩子從小懂得冷靜,那他就在這個冷靜當中,慢慢就可以識破別人的騙局。有時候騙,就是一遇到事慌了,等稍微冷靜下來已經被騙了。所以這一些情況,我們都是要提升孩子應對事情的能力。
那包含剛剛我們也提到,一個人有財富不張揚,懂得散財幫助人,他也不會招感來很多人都看著他的錢財。所以人生這些緣分會招感來,都還是跟自己的心態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孩子善良,他的人生緣分善緣多啊。我們這十多年,奇怪了,好像一個惡人也沒遇過,遇到的都是願意學習傳統文化的,我們人生因為方向目標在此,遇到的人就是這些同目標同磁場的人。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家中的嫂嫂不把家婆看在眼裡,常常說些令家婆傷心的言語,對孩子也沒有愛心,孩子們常常與父母頂嘴,兄弟姐妹之間也常爭吵。身為姑姑的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家裡呈現祥和的環境?
答:面對家庭問題,著急不得。首先自己這顆心得調穩,第一不著急,第二心平氣和,不埋怨任何人。我們心裡有不平,鐵定捲入這個紛爭、是非裡。自己能站穩才能協助得了他人。而我們也要認知到一個家庭的目前現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都得用耐心、愛心慢慢化解,急不來。
這一位朋友她是小姑的角色,在母親跟嫂嫂之間,要做一些化解彼此衝突的橋樑。在母親前面多講嫂嫂的好,在嫂嫂前面多講母親的好,或者母親對她的肯定。人聽了之後會歡喜,會期許自己。那些怨恨,那些無禮的行為不要常常去提,提好的,隱惡揚善。甚至於自己有時候買點小東西送給嫂嫂,“媽讓我買的”,這個都能增加彼此一些好感、一些情感。
再來,題目當中有提到,這個嫂嫂的孩子沒教好,互相吵,也常跟自己的父母頂嘴。你看,這個嫂嫂現世就報,自己不孝父母,馬上她的孩子就不孝順。當然我們不是批判她,看清楚之後,站在為她好、為她的孩子好,所以你現在對父母、對公公婆婆好,你的孩子會感動、會學習,會效法你,你這些問題就能解決。最好帶你嫂嫂一起來參與課程,課程當中講到一些人家孝順的例子,家庭非常好。只要是這種好的榜樣,人聽了都會受鼓舞,她就有努力的方向。還有包含你哥哥也要來學習,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能共同面對很多問題。
問:下一個問題,漢字是聖人所發明的,用報紙來包紮髒物是不禮貌、不恭敬的行為,這種說法能否接受?既然要環保,那廢物利用在這種情況是行不得嗎?
答:古時候的惜紙是因為那時候印刷術不發達,而印出來的全是經典,那經典是非常可貴的。古聖先賢都是因為深入經典他才有這麼高的德行智慧,經典就像聖賢的母親一樣。我們了解到古人敬紙,是敬文化、是敬聖賢教誨,這是原來的用意。不能拿這些經書、這些經典的教誨來包裝髒物。其實都是很自然的禮貌。一個讀書人看到那經典,你忍心拿去包髒物嗎?不可能。
所以我們理解古文化,都是從它本質去理解。但時代在變化,我們保留精神,但也要隨著社會調整。精神不變,方法、方式可以做一些改變。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強調環保,而這些報紙現在好像翻開報紙說上面有經文,很少看到;殺盜淫妄很多。所以,假如是站在環保、節約地球的資源,又不是這些聖賢這些經典的教誨,只是記一些很平常的事情,那這個問題就可以變通。廢物利用又沒有不恭敬聖賢教誨,這樣就好。
問:第二個問題,張曉的至誠孝心是天性流露,是人本具有的良知良能,不需要經過學習。他是否有讀過《弟子規》才會流露此心呢?如何啟發人的良知良能?
答:張曉好像是四歲多就照顧他母親長達十幾年。所以從這一位朋友寫的問題,我們可以感覺到,你看孝子給人的印像多深刻!那您提到他有讀過《弟子規》嗎?我猜想沒讀過,那是十多年的事。他沒讀過不代表他沒學過,可能他的父母的行為跟《弟子規》相應,他就在學。所以我們相信,他自己的父母應該也很孝順。所以在這樣的父母身教當中,他本有的孝心就被喚醒。
如何啟發人的良知良能?最重要的教孝、教恭敬。孝敬的心最能啟發人的良知良能。孝養父母、孝養老人、恭敬長者、恭敬聖賢、恭敬經典,有這樣的心態了,保證一個人德行良能一定能不斷提升。
問:下一個問題,請問在落實與力行《弟子規》時會不會退轉?
答:會。學習的過程進進退退是正常的,別太沮喪,大家都一樣。
問:第二個問題,如何退轉後再繼續落實《弟子規》?
答:從這個問題,我們就看到這一位朋友很有鬥志,越挫越勇。雖然進進退退,不斷找方法克服,所以起伏是正常。而學習傳統文化,改正自己的錯誤習氣它是有過程的,要有耐性。都是把習慣的慢慢轉成陌生,這些壞習慣是很習慣了,慢慢放下、調整。把陌生的變成很熟悉,本來對這些教誨陌生,現在熟悉到隨時可以提起來。所以當退轉,那一定是首先念頭不對,一察覺念頭不對,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提起正念就不退轉了。所以用功在起心動念上。念頭不對,退了;念頭提起,就進了。
而且,在這些境界出現,我們感覺自己在往後退,好像被環境轉了,這個就代表我們的功夫不夠,定慧不夠。你要有定力,你才不會被這些境界給你拖著走。
那定力從哪裡來?從精進用功來的。我們平常不浪費時間,一有時間讀經、聽經,提升自己的功夫境界。真正遇到了,功夫都拿得起,就不會被轉了,就不會退了。所以俗話講的,平時如戰時。人為什麼出去打仗能打得好,平常就練功。所以人提升心境,不是等境界來了才提升,平常就是不懈怠的用功。所以精進就很重要。
問:下一個問題,老師您好,我只想問有何方法讓心碎絕望的人重拾信心?
答:當然,他這個心碎絕望,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比方說他是因為自己做的事沒信心,或者是因為他遇到的人事物讓他對人、對人生絕望。這個首先還得先了解情況,了解完了才好針對他的問題去協助。這個就好像說中醫看病,藥都很好,可是你得要看他的病症是什麼?病根是什麼?才好對症下藥。
假如是因為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他很沒信心,那我們就得引導他在過去的事情當中,能夠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而你在幫他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的時候,不能一直說他不對,要適時的肯定他。比方這件事他做錯、做壞了,可是你肯定:“你當初的心是可貴的。”這種情況的人就是全盤否定自己,才會有這種心境,你要讓他在他自己的人生當中,找到他可貴的地方。好,這些心境都很好,只是這些方法、方式再調整,鐵定可以扭轉這些局勢。至於這些方法、這些智慧,那這個就得靠學習了。
我們也可以現身說法,我以前還沒學傳統文化,這些情況我也都有類似的,學了之後,就能把事情處理得更好,就能有更高的智慧去下對人生很多關鍵重要的抉擇。
慢慢總結經驗,再加上還要認識自己、信任自己,這些傳統文化都有,相信自己有明德、有本善,當然要協助他深入學習,帶他一起來參與課程多好。
而他的絕望假如是因為所遇的人事物,那可能他的苦也來自於他求不得苦。這個時候就要引導他人生很多事情強求不得。緣分成熟了,你不求水到渠成;緣分不成熟,你哭天喊地也不行。你要豁達,你要懂得放下。這些就可以順勢勸導他,不要苦苦強求。
而且進一步期許他,你真正想要求到人生很多好的福報,不是你這樣求求得到的,你要如理如法去求。俗話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你現在好好修養德行,積累人生的厚福,往後你的家庭、你的事業都會好,善果出現。把他的消極、絕望轉成明理,轉成向上的動力就對了。
問:下一個問題,您好,現在的家庭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為了工作把孩子留給傭人照顧,孩子自小就不曾感受父母的恩情,請問老師要怎麼教導這樣的孩子孝親?此外,也有越來越多學校的老師本身的德行有缺,不能以身作則,孩子長期在這樣的老師教導下,如何讓父母教孩子尊師?
答:這些情況確實存在我們生活。那我們面對社會情境,甚至面對問題中的當事人,我們不能再指責。當父母、當老師的人也沒有學過,也沒有從經典當中真明理,如何當父母?如何當老師?所以要改善這些情況,也得要造更好的緣,慢慢把他們的一些緣轉成越來越殊勝。人生的緣它是動態的,得要善巧的去改善緣分。
第一個首先提到的,這些孩子都是傭人帶的,所以父母本身他就沒有認知到,“至要莫若教子”,教好孩子最重要。他沒把孩子教好,孩子無德,他後半輩子操心就操不完。甚至於孩子沒德,可能他之前所有事業積累下來的成就,最後都被敗家子敗掉都有可能。所以變成,對於他們的父母,我們有機會就要提醒他們重視教育,慢慢的他重視多了,重視程度高了,他就會多一些時間陪他的孩子。
而且我們老師很重要,老師一開口就很有智慧,就很有魅力,他們的父母也很歡喜來親近你,那這個緣就更容易往好的去發展。
而他的孩子可能父母陪伴得少,那怎麼教導這些孩子孝親呢?雖然陪伴少,但這父母對他們一定有恩德,包含工作那麼努力也是要維持這個家。所以肯定父母的付出,讓孩子提起孝心。而孩子回去感恩父母、幫父母拿拖鞋、給父母倒水、幫父母洗腳,孩子做這些事,父母的心會感動。他一感動,他也會珍惜這一份親情,他一感動,他會覺得孩子學這些很好,他會去了解,那老師不就把傳統文化跟他父母也結上緣了嘛。有一些家庭也因為孩子懂事,而讓他的家庭認同傳統文化,這也是一個緣分的發展。總要肯定父母,父母有不是不談,談父母的恩德就對了。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一定要抓住隱惡揚善這個重要。
下一個問題是老師本身德行有缺,這個是存在的現象,我們要想著如何改善。所以教育單位有責任。假如我們是教育界的官員,那要安排讓這些第一線的老師,回來參與培訓課程的時候,一定要把師道,把教育愛、教育使命這樣的課程一定要融在這些培訓。人都有善心,透過這些緣分,透過一些很有德行、很有愛心老師的現身說法,把他們的這個愛心也喚醒。所以教育當局的人,應該要有這些安排為好,因為可能他在念師範學院這個部分比較缺乏。
再來,我們當家長的人,縱使老師現在德行還不是很完美,畢竟老師現在年輕,也不能求全責備。我們肯定老師做得好的部分,常常告訴孩子,“你要記得老師這些好。”然後到學校去了,對老師非常恭敬。教師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去感謝老師。這家長的態度也會讓老師印象特別深刻,他會覺得這些父母特別明理。而因為你感謝他,因為你尊重他,對他來講也是一份鼓勵、動力,他覺得人家對我這麼尊重,就是因為我的工作是老師,他會更自重,這個都是良性循環。
而且這些父母明理、態度好,跟這個老師會越來越熟,可能家長把傳統文化介紹給這個老師的因緣就可以接上去。所以其實我們就盡力的造更殊勝的緣分就對了。
問:下一個問題,兒子今年就讀初中二年級,無法和班上同學有話題溝通,其一是性格內向,其二是沒有接觸電子遊戲機,因此他甚少朋友。過後他有機會接觸遊戲機,和同學的話題多了。該如何去糾正這種不正確的溝通方式呢?
答:這個問題一開始有講到孩子性格內向。他不是走到學校性格內向,他可能在家裡就比較內向,所以父母跟孩子在家庭裡面就要形成一個常溝通的氛圍。甚至自家沒有秘密,孩子一見到父母,很自然什麼事都會跟父母講,就不會有這種狀況。
我這成長過程,任何事情哪怕是做錯的事,不跟母親講好像心裡就有個事,放不下,講了反而舒服多了。跟父母之間沒有秘密,就不會有這種性格內向的問題。
而這個事情當中提到玩遊戲機,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在他們這種年齡,還是內心裡需要被認同。所以首先家裡要常常認同孩子。
再來,我們處理這青少年問題要順勢而為,他現在跟同學有話題,你不要否定他,一否定他,他覺得好像他什麼都不對。你說,“你現在跟同學比較能溝通了,比較能相處了,進步不少。而你交朋友不能只交玩遊戲機的朋友,你還要交很會讀書的朋友。那你學到他們的方法、態度了,你成績會越來越好。你還要交會爬山、會運動的朋友,因為身體健康對一個人很重要。你看你那些同學動作敏捷、體力這麼好,那你也要多交這些朋友。”引導孩子要交這些可以讓他的學習,讓他的健康更提升的朋友。
接著提醒孩子,因為他交這麼多好的朋友,他的見識會廣,他也不會好像很孤僻,只有哪一方面的朋友。然後舉一些發生的事情,現在這個打遊戲機,打得太著迷了,會變成陷入一個虛擬世界,尤其現在很多殺人遊戲。
美國有一個實際的例子,也是一個初中生,拿槍把他全家都殺了。結果警察問他,他一點都不著急,因為他長期在虛擬,精神有點不是很正常。他的回答是:“有什麼大不了,他們待會兒就起來了。”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的事,不是假設的。用這些情況讓孩子知道,沉溺對自己有很大的身心損傷。
有這些例子,慢慢孩子他就知道這個東西不能沉迷。然後又有接觸到一些愛讀書、有好的這些生活嗜好的朋友,甚至於你家庭裡面這些生活的,包含讀書的風氣、這一些娛樂都是非常正向,慢慢透過這些家庭、學校把孩子引導到更好的方向去。
問:下一個問題,我深知以身作則的重要,平日也盡力做好人,嚴以律己,以身示範。可是面對叛逆的青少年卻無法影響,更不知該如何引導他來接受《弟子規》,雖然背誦對他來說並不困難。
答:我們剛剛有回答,你先理解他,針對他的問題引導他,讓他感覺原來這些經典都可以解決幫助他現在的問題,他學習的積極度就調動起來。
問:接著提到,青少年的茫然與痛苦,我嘗試理解卻因愛莫能助而暗暗傷心自責。看著他們毫無動力、沒有目標、放棄生命的態度令我痛心萬分。請問應如何引導孩子、青少年走出死胡同呢?
答:其實我們看到這些情況,還是要很有耐心,冰凍三尺都非一日之寒。所有面對這些家庭問題、社會問題,首先不要責備任何人,內心不要帶著情緒。帶著信任每個人去珍惜這個緣分,引導他們來深入經典來明白道理。
而這一位老師在敘述的過程,我們也感覺到這個老師很可貴,很有愛心。看到孩子放棄,他比他們還著急。而如何讓孩子他人生的緣分能越來越好?首先,孩子的行為是一個結果,原因可能跟他的家庭有關係。所以可能要花一些功夫跟他家裡的人做溝通,這樣比較能解決問題。
可能我們就會說到,他的父母不願意來,那我們的專注力不要擺在不來的,先擺在能來的父母身上,這緣成熟,能來的父母慢慢的親師合作,他的孩子改變很多,其他家長聽到了以後,他會覺得這個老師很不簡單、很用心,他對你的信任就提高了。可能那個本來不來的,慢慢就來了,緣分它總有個發展,漸進的過程。我們先把成熟的好好經營好。不要看著那些不來的氣得要死,把這些願意聽的都忘記了。
不來的,你還是可以跟他溝通。人的心念力量很大,我們可以念我們宗教的經典,念聖賢的這些經典,祝福他的家庭,這個力量不小。祝福家長,祝福學生,這樣家長跟學生跟我們相處,無形當中就會比較認同,覺得接觸我們不陌生,因為那些無形的祝福都在溝通。
好,所以我們當老師縱使遇到這個情境,也多反思自己能否再提升,能否更有魅力、更有智慧。既然我們走了這條路了,社會的現實如此,我們不要求人,期許自己有更高的德行跟智慧,來協助孩子人生這些問題。當然,你善巧的教導這些孩子,孩子行為一變,也會讓他的父母有感受、有感動。所以其實多管齊下,緣成熟的,盡心盡力去做,不成熟的,祝福。這樣應該情況會越來越改善。
問:下一個問題,假如我勸時常吵架年邁的父母學習《弟子規》,是孝或不孝?
答:現在回答這些問題都要很小心。孝不孝不能只說看到表面的,你有沒有叫你父母學《弟子規》,是你叫你父母學《弟子規》的態度對不對?你回去像訓小孩一樣跟你父母講,你們就是要學《弟子規》了,那叫不孝。首先你要勸你的父母,得讓你的父母在你身上看到什麼是《弟子規》。你對他們這麼孝順,他們哪有反對《弟子規》的道理。
而且大家要了解到,對晚輩是教化,對平輩是勸化,對自己父母長輩是感化。感化就不是一個一個道理這樣子去講,是要用孝心、用誠心去力行經典、去愛護父母,自然父母的心就感動,就認同弟子規。進而你為父母好的心,就父母親吵架的這些情況,跟他們好好引導商量。當然啊,個別談,不要兩個一起談,可能又吵起架來就麻煩。個別引導,你從中當和事佬。
其實父母只要看到孩子越來越好,那對傳統文化認同度都會很高,應該這個緣就比較自然能發展起來。
問:下一個問題,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穿傳統服飾嗎?
答:不用,服裝最重要整齊、端莊、清潔,讓人家看起來對你就非常尊重。所以這個沒有硬性規定。
而從文化的角度,在我們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衣服都代表文物,都是體現一個民族的精神。這衣服都不是隨便亂做、亂穿的,在哪個場合都有那個場合的衣服:當領導有領導的衣服,婚禮有婚禮的衣服,這都是很有意義的。
而我們幾千年服飾的特點都是非常雍容、大方。那個服裝都感覺這個民族心胸很寬廣。你看現在的衣服穿的緊得不得了,在歷代我們沒有這種衣服,看不出一種文化的度量。我們去看《孔子傳》,你看夫子他們穿的那些衣服,人家一看很舒服、很大氣。現在的衣服小成那個樣子,可能布比較貴吧。
而且穿得那麼緊身是不妥當的。你看尤其女孩子穿那麼緊身,以前的服裝,女孩子穿的服裝寬鬆。這個對社會風氣都有影響,衣服端莊、寬鬆,人家看了恭敬,你衣服穿得少,又穿得那麼緊,男子他看到這種情形很容易起邪念,這個風氣就不好了。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男人有非禮的行為,這是不妥當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要檢討女子穿著不恰當,這些男子他經不了這些刺激,才會造成這些錯誤的行為。所以都得方方考慮,連衣服都會影響整個社會風氣。古人早看到了,現代人不懂。所以這些設計衣服的人雖有創意,他沒有這些智慧,穿到最後社會風氣越來越差。所以恢復這些傳統衣服的精神是有必要的。
好,所以我們能掌握這些穿衣服的原則就可以。但是有一些情況必須穿自己國家的,比方說祭孔,一些比較是傳統而且是國家級的祭祀,你還穿著其他人服裝去了,那怪怪的。
我有一個朋友說到,他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他自己都抬不起頭。為什麼?當他去參加的時候,他自己穿西裝,結果看到韓國人穿韓服、日本人穿和服,人家每個民族都穿自己的服裝,自己中國人五千年全世界最悠久的民族,居然沒穿自己的服裝,穿西服。他說他整個過程很難過,頭都不敢抬起來,覺得很不好意思。人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都很尊重愛護自己的民族,這個是值得我們省思的部分。
問:下一個問題,我的大兒子和大女兒都是中學生,相差一歲,可惜相處不融洽,因為哥哥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如妹妹,因此常愛和妹妹起爭執。想帶他們去參與《弟子規》班,他們不願意去。要如何去改變他們的態度呢?
答:好,剛剛這些問題,呈現的都是現象。那要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源、原因去解決。比方兒子跟女兒相處不融洽,原因是什麼?他們內在是有哪些不滿跟衝突?這個得找到。照理講哥哥疼妹妹很自然的,怎麼會變成吵?你這裡有提到,哥哥各方面表現不如妹妹,可能無形當中這個哥哥自卑。也可能,因為我不清楚實際情況,預設幾個情況,可能妹妹各方面好了她有驕傲,這個就可能會衝突了。成績不好自卑、表現不好自卑、表現好傲慢,這個是不對的態度。所以父母要在他成長過程中,引導他正確的人生態度。表現不好懂得自立自強,表現好懂得謙卑、感恩,心理健康了,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只要找到問題,任何時候開始都不嫌晚,尤其這孩子其實才中學生。
我的姐姐什麼都比我好,成績啊,我從小成績不好,她都是第一名,而且是全校第一名,可是我也沒跟我姐姐吵架。因為我姐姐從沒有因成績好,有一絲一毫的傲慢,這一點我挺佩服我姐姐的。她拿到博士了,從沒有因為她的學業方面的成就,有一絲一毫的自滿,反而還非常覺得自己能力很差。這個也是感激我父母的教導,讓我們在這個成長當中心態都好,健康。
包含我成績不好,我父母也沒指責,只是做榜樣給我看,好學,然後鼓勵我。後來慢慢我念小學五六年級、初中以後成績就上去。因為每個孩子素質、特質不同,包含開竅的時間也不同,但我們對他的信任跟耐心要保持,不能退。而這裡也要很謹慎,父母對孩子不能偏心,一偏心你比較溺愛的就傲慢,你比較忽略的就自卑,最後就自傲,不好了。
而想帶他們來學習參與《弟子規》,他們不願意來,我們也得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他們可能已經感覺到,媽就是叫我來接受教訓的,那他可能就排斥。可是假如父母自己先做《弟子規》,讓孩子對《弟子規》特別有好感,“我父母學了《弟子規》都脾氣很好,特別理解我們”,那學弟子規好。所以家裡接觸傳統文化的緣,跟我們學了之後的落實有很直接的關係。
包含你也讓他了解你來這裡上課是上些什麼?都搞不清楚,有時候自然的抵觸也是可以理解。你可以先拿比方我們對大學生講的一些課,畢竟他中學生聽這一些還是比較能有共鳴。他聽多了覺得,老師們講的這些道理對他有幫助,慢慢的這個緣就成熟,到時候我們有大專班或者是青少年班,都可以再成就這個緣。
問:最後一個問題。這位朋友問到:應如何幫助同事改掉偷竊的壞習慣和浪費的行為?這位同事知道該珍惜物品,身為老師的他也知道偷竊是不對的,卻似乎不能控制自己。學校的同事包容再包容,明示和暗示都用過,卻都無效。他最信任我,我覺得有幫他改過的責任,卻無法真正成功。我曾送經書給他,曾談過愛惜周遭這些物品,他口頭上都很同意,但還沒有能夠完全改過來。所以我不知道是否該開門見山的談偷竊是不對的話題,亦或是暗示他改過?請您賜予方法,謝謝。
答:這個是不是應該開門見山談偷竊是不對的,因為這個朋友你比較了解,方法因人而異。不過從成人的心理狀況,一般都比較顧忌自己的面子,有時候你直接講,他承受不了,可能之後比較躲著你,這個緣怕就會形成一個障礙。顧忌成人面子,最好可以用旁敲側擊。
比方你可以很自然的跟他在討論,你就說到我有一個長輩,他有一些情況,也是偷人家的東西,我一直很想幫他,我想听聽你的意見,你可不可以給我一些好的意見,應該怎樣協助我這個長輩、這個朋友?因為他也是當老師的。你很慎重其事在問他,他一定會動腦筋去想,然後來回答你的問題。可是當他在回答的時候,因為你設的問題是偷竊,他自己有,他在說著說著當中,就會無形當中勸他自己,而且是用他能接受的方法,他在回答你的問題,也同時在提醒他自己。
而您也可以順勢在他談如何解決的當中,再強化一些他忽略掉的重點。可是你要很善巧、很自然的跟他討論,補他提的方法當中,忽略掉的一些重點。又是他講出來的,你又補了,這樣就能方方面面提醒他偷竊的這些問題。這樣能夠讓他的羞恥心、自省的心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提得起來。
當然你在補這一些話的時候,也可以順勢的肯定他:“你這些方法真的很適合,而確確實實你講了這些方法之後,我們也感覺得到,人做任何事情很難人家不知道。俗話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所以確實一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他在社會人群當中的信用、信譽。所以對啊,你講的很重要,人要保護好自己的信譽,不要糟蹋了自己的信譽,在人群當中沒法立足。”這個你都可以順勢,把這些重要的提醒加進去,包含因果的報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都可以自然加進去。當然你要做好準備,這些道理你要領納於心,才能很自然的跟他互動。包含收集一些不偷盜殊勝的故事跟偷盜悲慘的故事,都可以自然、善巧加進去。好,僅供你作參考。
好,那問題就先回答到這裡,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吉祥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