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脫生死─當生成就之佛道
如何了脫生死─當生成就之佛道
(第一集) 1991/11 美國奧斯汀 檔名:13-01-01
會長,諸位同修,這一次我們很難得,也非常的歡喜,來到奧斯汀淨宗學會跟大家見面。劉居士給我擬定了一個講題,題目是「如何了生脫死—當生成就無上佛果」,這個題目確實很大,也非常的重要。印光祖師寫的兩個字,一個「生」,一個「死」,了生脫死。佛門常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兩句把人生的真相一語道破,不僅是人生,整個宇宙也不出這兩句之外。
什麼叫了生?生是生命,是生活,了是明瞭,換句話說,正確徹底究竟明瞭一切有情眾生生命的真相,叫做了生。死是生命的結束,生命結束之後並不就完了,如果生命結束就完了,這個事情就好辦,就不需要這麼麻煩。這完了之後,立刻就有一個新的開始,這個事情就麻煩。不僅是佛法,古印度許多宗教都知道六道輪迴這個事實。六道輪迴之發現、肯定是在佛教之前,也就是古印度許多的宗教家,他們發現了、見到了。雖然發現、見到,看見這麼一個事實,但是不知道所以然的道理,當然更不知道如何跳出輪迴。輪迴是很苦惱的,如何能夠不輪迴,這就講到要脫死,死是輪迴的現象。等到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為我們說明六道輪迴的所以然,六道輪迴究竟是回什麼事才有了真正的答案,才有脫死的可能,這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這個題目包括整個佛法,如果我們對佛法沒有正確的認識,這個問題當然不能解決,這對我們個人來講不能解決,所以必須要把佛法認識清楚。佛法究竟是什麼?現代人都把佛法看成宗教,佛法是不是宗教?我們可以說現代的佛法是宗教,但是古時候的佛法不是宗教,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建立的佛法不是宗教。世尊當年在世,跟中國孔老夫子的事業完全相同,他從事於教學、教育,畢生都是在做教學的工作,所以原始的佛法是教育,而不是宗教。
佛法變成宗教的歷史不長,如果諸位仔細觀察,在清朝初年,像康熙、乾隆的時代,佛法還是教育。由此可知,佛法變成宗教是嘉慶以後的事情。佛教是公元六十七年正式傳到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歷史,它變成宗教才不過是兩百多年的歷史,所以這不是很長,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它既然是教育,它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教我們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佛家所標榜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教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生死是苦,能夠不生不死、了生脫死才是真正的樂。
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顛倒而來。對於我們自己本身,本身這叫人生,佛法裡面講人生是說自己;講的世界、宇宙,那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換句話說,對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生活的環境不了解,我們想錯、看錯、做錯,這才帶來許多的苦難。佛知道這個原因。假如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完全明瞭,我們就不會有錯誤的見解、思想以及行為,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世界和平,這都是佛法教學的目的,也是古今中外所有眾生念念希求的目的。由此可知,佛陀教育對我們是多麼重要,佛陀的教育就是幸福的教育、快樂的教育、智慧的教育。佛告訴我們,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達到我們希求的目標,因此佛的教學始終重視開智慧,破迷開悟,開悟就是開智慧。
智慧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智慧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佛在《華嚴經》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大家明瞭,什麼叫德相?德相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幸福、快樂、美滿。「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語把我們的病根診斷出來。我們本來跟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一樣的快樂、幸福、美滿,今天落到這個地步就是妄想執著造成的。佛教育幫助我們把妄想執著破除,離開妄想執著,我們本有的智慧德相就現前。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出世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這些事情?怎麼會曉得苦難的根源?怎麼會知道真正幸福快樂的因由?這是佛對我們無盡的恩德,我們明白這個事實怎麼會不願意接受佛教育?
可是今天社會現實存在的佛教,歸納起來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型態,第一種就是宗教,佛的教育變成宗教了,這是很不幸的。第二種是變成學術,變成哲學。第三種就更不幸,變成邪教,專門講神通感應到處欺騙眾生。第四種的已經不多見了,傳統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的佛教,這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我們今天都要清楚明瞭,我們學習、修學的一定是傳統的佛陀教育,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也就是說真正能夠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目標,知道佛陀教育終極的目標,就是為我們真正徹底究竟圓滿的解決這個大問題。
佛家教學的目的,在經論裡面的名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古時候依照梵文意思翻譯出來的,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唯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會真正認識自己,才會真正明瞭宇宙,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答案圓滿解答了。我們簡單解釋這句話,先說正覺,再說正等正覺,然後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裡頭實在是三個階段。世尊告訴我們,世間人對於宇宙人生也有相當的覺悟,像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確實有相當的覺悟,雖覺不正,這個正字招牌是佛門獨有的,沒有稱他作正覺。什麼樣的標準才得到一個正字?佛家確實有標準。如果還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也就是講你的煩惱沒斷,雖覺不能叫正。真正覺悟的人沒有煩惱,這個標準很鮮明,也很嚴格。確實世間科學家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沒斷,哲學家也沒斷,宗教家也沒斷,所以他的覺就不能叫正覺。
到底正覺是什麼樣的人?諸位要記住,對於宇宙人生有相當的覺悟,煩惱習氣真正斷盡,確實沒有了,佛家稱他為阿羅漢。在佛法裡面有小乘、大乘,小乘最高的學位,我們通常講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就是他真正得到正覺。證到這個果位是不是一定是佛教徒?不一定,所以你從這個地方看,佛教不是宗教。你不是學佛的,你跟釋迦牟尼佛沒關係,你自己能證到這個,佛也承認你是阿羅漢,也承認你是正覺,這是佛門的廣大。不一定你要跟他學,我自修也能成功,也能達到這個標準,佛一樣承認。
從正覺再往上提升,叫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等於佛當然還不是佛。為什麼叫等於?佛告訴我們,真的,佛要不告訴我們,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佛的用心跟我們用心不一樣,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真心永遠不會變。佛說凡夫用妄心不是真心,六道凡夫都是用妄心,妄心剎那在變,中國俗話常講「虛情假意」,佛說世間人用的心是虛情假意,不能當真,為什麼?千變萬化。所以與世間人往來不要當真,他說真的愛你、喜歡你,靠不住,過兩天他就不愛不喜歡了,他會變卦,所以不要當真。千變萬化,用的是妄心。阿羅漢得到正覺了,他用的還是妄心,妄心怎麼有正覺?他人我是非、貪瞋痴慢斷掉了,妄心裡面純正,雖然講純正,畢竟還是妄心,還不是真心,所以只能叫正覺,不能叫正等正覺。
菩薩用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樣的,用真心,雖用真心,真心不圓滿,佛經裡面常用比喻來說明,希望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佛的心就像十五的滿月,圓圓的滿月;菩薩的心沒有圓滿,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一直到十三、十四都還沒有圓滿。我們要問,初三月牙的月光跟十五的月光,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大小而已,不能講真假,都是真的。你就曉得,未圓滿的真心就叫正等正覺,等到圓滿了,再沒有了,就加個無上,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要曉得佛跟菩薩用的心是真心,阿羅漢以下用的是妄心。假如學過唯識就比較容易懂,阿羅漢以下是用識心,八識;佛菩薩不是用八識,所謂轉八識成四智,那是真心。由此可知,這是用心不一樣。
菩薩的位次就很多,好像月亮,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光明大小不一樣。菩薩一共是四十一品無明,無明蓋覆真性,就好像月光透不出來一樣。破一品無明,光明就增加一分,再破一品又增加一分,因此菩薩的階級就有初住、二住、三住,我們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四十二個位次(階級)。第四十二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了,因為圓滿了。到等覺還沒有圓滿,到第四十二個妙覺位是圓滿了,那就叫成佛,所以菩薩有四十二個階級。一般經上也講五十二個階級,五十二個階級是前面還有十信位,十信位菩薩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我們講正等正覺是從圓教初住講起,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華嚴經》是正等正覺菩薩念的經,是他們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
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學就是教我們要證得正覺,要證得正等正覺,佛的願望是希望我們每個人跟他一樣,統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三個是他的課程標準。我們說阿羅漢、菩薩、佛,這是學位的名稱,就像我們現在學校裡面,碩士、博士、學士學位的名稱,因此菩薩、羅漢、佛都不是神,都是人。什麼人證得正覺就叫阿羅漢,證得正等正覺就叫菩薩,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叫佛,所以統統是人而不是神,它是學位的名稱,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是師道,不是神道,宗教是神道,佛法是師道。
一直到現在,雖然它已經變成宗教,但是它那個教育的蛛絲馬跡還沒有完全磨滅掉,還能看得出來。從哪裡看?從稱呼上可以看出來。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沒有稱他作唯一的真神,沒有稱他作宇宙的主宰,查遍佛經沒有這個稱呼。我們稱他作本師,根本的老師,就是佛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我們創始的一個老師,我們後世的學生來求學,來接受這個教育。對於最初創教的老師,我們始終不忘記他,所以我們後面供的佛像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像,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所以學佛人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這要搞清楚,我們沒有把他當作神看待,他是我們的老師。
我們供養老師的形像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不忘根本。我們中國人心地厚道,報本反始,我們念念不忘根本,念念當中要報答佛恩,他對我們的恩德。對於創教的老師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師我們會更尊重,這一定的道理。所以中國人教孝、教敬就用這個方法。教孝,家裡供養祖先的牌位,祖先是什麼樣子也都不知道,也畫不出來了,所以只好供祖先的牌位。供祖先的牌位,千年萬世的祖先我們都念念不忘,每年都還來舉行祭祀,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所以孔老夫子教給我們,在《論語》裡面就講到「慎終追遠」,追遠就是紀念祖先,我們紀念本師,「民德歸厚」,會養成一個非常善良的風俗習慣,人心厚道。知道孝,知道敬,知道愛護大眾,所以這是教學的根本,儒家是這樣的觀點,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
所以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我們跟菩薩是同學關係,菩薩是佛早年的學生,我們是佛後世的學生,菩薩是我們的學長,前屆的學生。像現在學校講校友,是我們的校友,因為他也是釋迦牟尼佛早期的學生,可能他已經小乘畢業了,大乘也快畢業了,也都畢業了。我們還在求學,還在念幼稚園、念小學,畢竟他們都是我們的學長,他也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好像我們同一個學校,早期畢業有成就的,回到學校來再教底下的小學弟一樣,我們跟菩薩是這樣的關係,跟阿羅漢也是這種關係。所以從這些地方依然能夠看出佛法確實是教育。
我們知道佛法教學的目標,知道它是真實智慧的教學,我們要問,佛法教學的內容是什麼?這個不能不知道。佛教學的內容實在是非常廣泛,比我們現在世間任何一所大學,那個內容還要廣泛得多。今天世間著名的學校在科技上已經去研究太空了,換句話說,已經超越地球了,研究到其他的星球。佛法的教學範圍不僅是我們今天講的太空,是無盡的空間。我們今天講到太空,恐怕還很難跨越這個銀河系,現在還不太容易跨過。佛法是無盡的虛空,這從空間上講。從時間上講,佛法教學的內涵,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全部都包括在裡面,可見它教學的內容確實是圓滿。佛教裡面有分顯教、密教,顯密都講大圓滿,大圓滿就是這個意思。
無盡時空裡所有的一切都是佛教給我們的內容,因此佛門的課程就非常繁多,像現在學校的科系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學四十九年,後來弟子們將四十九年所講的記錄下來寫成書本,就變成佛教的經典。經典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講的教科書,它的內容無所不包,今天學校裡面開的所有課程,大概在佛法裡面都包括;現在學校還沒有的課程,佛法裡統統都有。由於課程的繁雜,單就課程來說,後來的人把它分為三大類,這三大類我們稱之為「三藏經典」,這把它分類便於研究,這三類是經藏、律藏、論藏,從它的內容性質上來講,佛教給我們是戒定慧三學。
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佛家的教學是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徹底了生脫死。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本有的。因為我們有妄想執著,所以智慧不能現前。用什麼方法把妄想執著打掉?用戒、定。戒是手段,定是目標;定還不是最後的目標,定還是一個手段,慧才是目標。由此可知,戒律是手段之手段,不用這個手段沒辦法得定。淺的定能破執著,深定能斷妄想,所以妄想執著都需要相當的定功才能達到。妄想執著一破,我們本有的智慧就現前,我們修學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把佛整個教學的內容做個總歸納,就是戒定慧三學,教科書裡面我們稱經律論三藏。
從教學的方式上來講,就分了許多宗派,這是從教學技術上、方法上來說。在中國隋唐時代成立了十個宗派,其中小乘兩個宗派,大乘八個宗派。小乘有俱舍宗、成實宗,這是依據小乘的兩部論,《成實論》跟《俱舍論》而建立的。大乘八個宗,多半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只有法相、三論、禪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其他像華嚴宗,我們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天台宗也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建立的,淨土宗也是中國人建立的。這就是佛一生所講的所有經論,我們沒有辦法在一生當中完全來修學、接受,我們取裡面的一部分。就好像現在學校,我們沒辦法把所有的課程統統修學,我們去念一個科系,類似這種情形。所以分這十個宗就好像分成十個院系一樣,院系下面還分派(宗派),派的範圍就更小。譬如淨土宗,這是大乘八大宗之一,好像八個學院,這是其中一個學院。這個學院所依靠的經典,比任何一個學院都少,因為它少、容易,所以來念這個學院的人就特別多,省事、容易、不麻煩;它的課程簡單,成就相當殊勝,有這麼多便宜事情,誰不來念這個科系?
古時候淨土宗所有的經論只有四部,三經一論,三經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一論就是《往生論》,在所有宗派裡面是最少的。清朝咸豐年間有一位魏源(魏默深)居士,在佛法上的造詣相當深,是佛門的一位大德,他老人家將《華嚴經》最後一卷,「普賢行願品」的最後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卷經單獨提出來,附在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魏老居士這個做法非常恰當,為什麼?因為淨宗跟《華嚴》的關係太密切,實在講淨宗修學的境界就是華嚴境界。境界跟《華嚴》相同,成就與《華嚴》相同,但是修行的方法比《華嚴》簡單得太多,一樣的成就,簡單容易。
清朝乾隆年間有些大德,像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華嚴經》有八十卷,稱大本,《無量壽經》一卷,有的地方是兩卷,分量少,稱中本。稱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小本是《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經文比《無量壽經》少得多了,所以稱小本。由此可知,這是古人認定,《彌陀經》、《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一樣的。如果論境界、理論無二無別,只是文字長短不同,一個說得簡單一點,一個說得詳細一點而已,是一樁事情。
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段經文特別提出來,附在淨土四經後面,稱為淨土五經,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淨土五經是這麼來的,這個來源要知道。印光大師這樣一做,淨土宗所依的經典是真正達到圓滿,太圓滿了。我早年講《楞嚴》講過很多遍,「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是隨口滑過沒注意,不曉得它深妙之處。後來讀淨土五經,印祖這麼一做,這使我們特別注意,就看到這一章精妙之處,實在講印祖看出來,我們普通人看不出來。
這一章經文就是淨土宗的心經,比《般若心經》還要精彩,比《般若心經》還要簡單。《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少,而所包含的內容不是《般若心經》能夠相比。所以它不僅是淨土宗的心經,也可以說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整個《大藏經》的心經,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典的心經,真正不可思議。不是印祖給我們一拈出,我們特別去注意,沒有法子發現往往當面錯過。這是今天我們所依據的經典。這就講一個宗好像是一個科系一樣。
下面怎麼再分派?現在淨土宗五經一論,我們這一幫同修在這六部經裡頭是專依《無量壽經》,那一邊一半人是專依《觀無量壽佛經》,那這變成兩派了。兩派合在一起行不行?不行,合在一起要打架的,就不能做到六和敬。所以同修一定要志同道合,你看六和敬裡面最重要的「見和同解」,我們的想法、看法完全一樣。一個依《無量壽經》,一個依《觀無量壽佛經》,這就不一樣,依據經論又不一樣,還有依《阿彌陀經》的,還有依《普賢行願品》的,還有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這個都不行。所以這五經一論,六種,底下至少分六派,派是這麼分下來。
這六派裡頭又要分派,怎麼又要分派?我舉個例子,我們同樣依這部經,我們指導的教授老師不相同,這個老師講這部經是這個講法,那個老師同樣也是講這部經,他又是一個講法,他們兩個講的不一樣,這要在一塊就又有爭論了。你就看看,不要說現在的老師,古時候這些老師,你看註解,《無量壽經》的註解少,大概現在有五、六種的樣子,《彌陀經》的註解也有很多種。這才曉得真正成就還要依一個老師,派別是這樣分下來的。
佛法法門無量無邊,佛家也常說八萬四千法門,這個八萬四千是真的,不是隨便說說,一條一條確實是八萬四千,門門都能成無上道。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每個法門都能證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平等無有高下是說依一個法門統統能成就,但最要緊的是要專,你不專就不能成就。連我們中國古人教童蒙(教小朋友),初上學念《三字經》,《三字經》上也說得很清楚,「教之道」,就是教學的道理,教學的道理是什麼?「貴以專」,專就能成就。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你專修一個法門就能成就,你同時修二個、三個、四個就不能成就,你修得愈多就愈沒有成就,祕訣就在一個專字。
佛之值得我們尊敬,佛之可愛處,佛不勉強我們學一個法門,你喜歡學什麼法門,佛都點頭同意,這太難得了。所以他開無量無邊的法門,你喜歡修哪個法門,你就從這個法門入,決定成就,所以他才說這麼多經論,說這麼多方法。但是諸位要曉得,所有一切經論、一切方法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幫助我們破除妄想執著,幫助我們恢復自性的智慧德能,這是他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所以說殊途同歸,都歸到佛教育的終極目標,統統都能達到這個目標。像我們這個講堂,大家從四面八方來,你們走的路都不一樣,最後統統到此地,不管你由哪一方面來,都達到一個目的地。這個目標每個宗派的名詞不一樣,但是是一個目標,是一樁事情,在禪宗叫明心見性,天台宗(教下)叫大開圓解,淨土宗叫一心不亂,密宗叫三密相應,這就是真正殊途同歸,所以是平等無有高下,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認識清楚,我們在許多經論、許多法門中選擇一個,自己心裡歡喜,看到別人跟我學不同的法門,我看到也歡喜,因為曉得我們是到同一個目標。我們兩個人走的路不一樣沒有關係,我們的目標、方向相同,所以不會有爭執,更不會有毀謗。「我這個法門高,你那個法門錯了」,不可以,怎麼會錯?沒有錯,都達到目的地,他錯在哪裡?他不錯。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明瞭。這是內容概略的介紹出來。諸位要記住,我剛才在許多宗派裡面舉一個例子,其他也都一樣。就是連禪宗也分很多派,六祖以後就分成五大派,每大派裡頭還分小派,他為什麼要分派?就是我們要跟一個老師學,一個老師指導的方法,是這樣分法的。
再談談佛法的修學,佛法修學一定要依據正確的理論與方法,這些理論與方法統統在經典裡面。「淨宗學會」的成立,這個的確很新,是在近代。淨土宗,在中國最早提倡的是東晉慧遠大師。慧遠大師跟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跟道安法師同時代,跟中國大文豪陶淵明同時代。他跟陶淵明、謝靈運都是非常好的朋友,知交,「虎溪三笑」裡頭就有陶淵明。他老人家在廬山東林建東林念佛堂,這是中國第一個念佛道場,東晉時代建立的,那時候所依據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淨土雖然是三經一論,在那個時代只有《無量壽經》翻譯出來,《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所以淨宗最初依靠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最原始的經典。以後專修淨宗的道場多半叫念佛堂、叫蓮社,所以念佛堂跟蓮社就遍滿中國幾乎每個角落,念佛人、修這個法門的人很多,都叫蓮社。我們在台灣到處都看到蓮社,蓮社多半都是冠以地區的名稱,像台中李老師的台中蓮社,煮雲法師的鳳山蓮社,多半是冠以地方的名稱。
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將《無量壽經》重新編校成一個新的會集本,我們現在所採取的這個本子。他老人家經本會集成功之後,就提倡組織「淨宗學會」,就不用蓮社,也不用念佛堂。用淨宗學會這個名稱來復興、弘揚淨宗法門,這個構想非常好。因為蓮社跟念佛堂用了一千多年,現在很多人提到蓮社、念佛堂,宗教,這是迷信。名不正則言不順,他老人家改改名字,很有道理。改成學會,學會一聽,看到學會,好像有點學問的樣子,不至於迷信了,這倒是滿好。所以我看到他這個提議,我很贊成。前幾年我到大陸,見到蓮公的傳人,黃念祖老居士,黃老居士告訴我,他說夏老提出這個名稱,在大陸上並沒有建立。因為那個時候共產黨已經統治中國大陸,所有宗教活動都受很大的限制,所以雖然提出這個名稱,在大陸上並沒有組織,也沒有建立。他就把這樁事情交給我,希望我能夠在海外、在台灣,完成夏蓮居老居士的願望,到處成立「淨宗學會」來弘揚這個宗派。
我回到台北,我原來在台北,因為過去多年講《華嚴經》,我從民國六十年開始講《華嚴經》,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中斷,每年都還在繼續講,所以我的講堂叫「華藏講堂」。在台北辦了一個圖書館,也叫「華藏圖書館」,所以這個名稱就用華藏,在台北市就成立「華藏淨宗學會」,這是在台灣成立的第一個淨宗學會,用華藏。接著高雄成立了一個淨宗學會,屏東也成立淨宗學會,最近桃園也成立一個淨宗學會,聽說南投也成立一個,這樣在台灣淨宗學會就有五個。隨著我在美國各個地方廣泛的介紹,我們現在在美國,連我們這一家好像一共有十二個淨宗學會。這是以這個名稱,我們的目標是喚起社會大眾對佛法有新的認識、新的肯定。學會著重在教學,希望將來每個宗派都用學會,我們淨土宗淨宗學會,禪宗以禪宗學會,天台宗天台學會,華嚴學會,統統用這個名義,比較現代化,符合現代人的意識形態。
修行的道場最好也不要用從前的名稱,從前是寺院庵堂,這些名稱也跟宗教混淆。修行的道場,從前交通很不方便,所以道場要處處建立,便利就近修學,現在交通便捷就不需要了,可以建大道場,建一個城市一樣,建一個鄉村一樣。因此我有一個構想,淨土宗,我們建彌陀村,建一個社區的形式,大的社區就變成城市,在這個世界上有幾個修學的中心就好了。修學中心,不要叫寺院庵堂,就叫淨宗修學中心,大家生活在一起,在一塊共修。禪宗修學中心,天台宗修學中心,名稱要現代化,使現代人看到這個名稱不會錯會意思,這點非常重要。
所以夏蓮老這個提出是淨宗弘揚、修學的現代化,一個宗派如是,其他一切宗派可以以此類推。這樣我們在這個時代建立新的佛教,新的佛教還是舊的佛教的延續,這個要知道。因此佛法的修學,佛法的弘護,一定是現代化、本地化,如果不能做到這兩點,佛法永遠不能夠推展,絕對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我們是現代人,絕對不能回到古時候去;我們是這個地區人,也絕對不能回到印度去;不能叫美國人學中國人,不能叫中國人學印度人,所以一定要知道它的現代化與本土化。
古時候的佛教就是這樣的一個認知,向全世界每個地區角落去弘揚、發展。譬如佛教傳到中國就中國化,就是中國那個時代本土化。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從他的生活方式,那是最明顯的例子。佛教在印度,生活方式是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到中國就不托缽,也不去樹下一宿,因為是中國帝王派特使禮請他到中國來的。中國人尊師重道,請他來做我的老師,怎能叫老師去討飯?中國人最輕視討飯的,那怎麼可以?怎麼可以叫老師到外面睡,這不可以的。所以到中國來住的是宮殿,吃的是供養,他不托缽了,就中國化了。穿的衣服是中國衣服,因為中國氣候跟印度不相同,印度在中國的南方,屬於熱帶,所以他那三衣就夠了。到中國來不行,到中國來一定得要穿很多衣服,三件衣服是決定不能保暖的,就全部中國化了。
諸位再仔細觀察造的佛像,面孔是中國人,這一張釋迦牟尼佛像是西藏人造的,你看那面孔像不像西藏人?你這一看,西藏人,這就是教你本土化。我五年前第一次在邁阿密講經,在邁阿密大學,曾憲煒給我做翻譯,聽經的外國人很多,他們對佛學很有興趣,我就告訴他,佛教沒有到美國來。他們聽了很驚奇,在美國不少法師,到處道場好多,怎麼說沒有來!我說你看看,所有的佛像,哪一尊佛像像美國人?這個要知道,中國的佛像像中國人,日本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泰國的佛像下巴尖尖的就泰國人,西藏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看看,佛現的這個像就是本土化,佛在哪個地方現相就現那個地方人的樣子,那個地方的眾生對他才有親切感,這是我們同一族的,這不是外國人,才有認同感。
建築也不例外,假如當年佛教初傳到中國,所有道場的建築是印度那個樣子,他在中國的弘揚、影響一定是大打折扣,為什麼?中國人一看,外國東西,他就有戒心。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國弘揚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在學校念書的時代,曾經接觸過外國的牧師,非常的熱心,曾經提出這個問題,他說基督教在中國一百多年,中國有這麼多的人口,這麼大的幅員,我們拼命努力的工作,全國的基督教信徒好像還不到一百萬人。中國抗戰勝利之後好像有六、七億人口,六、七億人口只有一百多萬,所以講起來都流眼淚,很寒心,不成比例!原因在哪裡?建的教堂是外國式的,我們中國人一看,那是外國的,就不大願意進去。
佛教到中國來,建的是中國宮殿式的。你要曉得,古時候中國人最尊敬的是皇帝,哪一個人一生能有機會在皇宮外面走走看看,那是多麼的羨慕。結果佛教就把皇宮的形式在全國每個角落都建築了,大家要想看皇宮去寺廟,所以不學佛的人也進去了。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佛教知道所有一切的形式都要本土化、現代化,純粹中國化,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因此我們在美國弘法,我就常常想到我們建道場一定要建美國的形式,絕對不能建中國宮殿式的。宮殿式的不要說在外國行不通,在中國本國也行不通,為什麼?現在是民主,不是君主,那是過去一個時代的。
從前寺院叢林,現在大陸上都把它恢復做為觀光旅遊的用途,這是正確的,它有歷史文化的價值。為什麼不能做為修學場所?那個地方已經出名了,遊客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不斷,那麼多人來觀光旅遊,你還能修什麼?打閒岔的人太多,所以做為觀光旅遊是絕對正確。講到觀光旅遊這個資源,全世界中國大陸首屈一指。新的道場要重新建立,要建成學校的方式,學校的形式,因為它本來是教育,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所以在美國弘法,我們造的佛像一定是美國人的面孔,這個才行。我們達拉斯這個道場建成了,外面的樣子,有很多同修看了講這不像廟,我說它本來就不是廟,在形式上擺脫了中國宮殿那種建築的形式。我們佛堂有二十一呎高,相當兩層樓那麼高,從前供養的佛像是從大陸請來的,四呎高,木頭雕的,四呎高的佛像擺在那裡,上面空間太大了,好像顯得佛像太小了,不莊嚴。我在台灣就想著,求人給我畫西方三聖,畫大幅的。遇到一個美國人,這個美國人會畫佛像,我去看了,畫得還不錯,有繪畫天才。我就告訴他這個牆的面積尺寸,他給我畫大佛像,我也很歡喜。過幾天,他找個人來跟我說,法師,我畫這個佛像不賺一分錢,只收一點成本(工本費)。我說那當然,工本費要多少?他說一張佛像台幣一百五十萬,他給我畫三張,收我兩張的錢,送一張給我,兩張三百萬。我說暫時沒有錢,只好謝謝他,算了,我不敢要。合美金十幾萬,在達拉斯可以買兩棟房子,這就算了,作罷了。
我這次到美國來前兩天,有個人送我三張佛像,正好是西方三聖,油畫像,雖然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大,但是掛在那個佛堂也可以了,也相當莊嚴。什麼人送來的我還不曉得,這是簡豐文居士代收的。送的人當面交代,這個像是送達拉斯佛教會供養的。帶來了,打開一看,阿彌陀佛的面孔是印度人,皮膚顏色也像印度人,觀音菩薩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所以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感應不可思議,特別是大勢至菩薩畫成美國人,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為什麼?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這是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面寫的。你們有人讀過《淨修捷要》,「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這是夏老認識的,他老人家要沒有提出來,我們不曉得淨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沒想到。
因為我講《華嚴》,《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是淨宗初祖。因為釋迦成佛,示現成佛第一部經就是講《華嚴》,華嚴會上提倡念佛求生淨土是普賢菩薩,所以我只知道普賢菩薩是淨宗初祖,不知道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他老人家一提出,我馬上就明白了。為什麼?《楞嚴》我很熟,我講過好多遍,這再一想,一點都不錯,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是代表法界初祖,在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個提倡念佛成佛的,大勢至菩薩。所以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初祖,慧遠大師是我們中國初祖,要講蓮宗初祖就有三個。
法界初祖大勢至菩薩,現的面孔是美國人的相,淨土宗是真的到美國來了。而且正式以淨宗學會的名義建佛堂,達拉斯是全世界第一個,是專為淨宗學會建的道場。你看台灣道場都不是專建的,都是老道場改個名字,不是專建的。專門為淨宗學會建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道場,大勢至菩薩初祖現的是美國人的相,真的到美國來了。這是告訴同修們,佛法必須要現代化、本土化,佛法到這個地方是度這個地方眾生的,而不是以度華僑為目的。以度華僑為目的,這錯了,這個在此地不能生根的。正如同兩千年前,印度一些高僧大德到中國,是拿佛法度中國人的,不是度印度僑民的,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今天最大的困難是語言上的障礙,希望年輕一代的同修要認真努力突破這個障礙,佛法必然能夠在美國興盛起來。佛法能在這個地區興盛,必定能夠帶動全世界佛法的中興,這是我們能夠看得出來的前景,我們要珍惜、要認真、要努力。自己修學是為了了生脫死,是為了圓成佛道,我們把佛法在這個地區發揚光大,這是報佛恩德。真正講報佛恩只有這一種做法,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方法能報佛恩。這是從形相上,我們都要有新的概念,才能夠在這個時代達到我們修學的願望。
再說到教學,教學從哪裡學起?如果對於佛法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完全清楚明白,我們所有的修學就是古人所說的盲修瞎練,哪裡會有成就?不知道佛法究竟求的是什麼,我們求升官發財,求保佑平安,這都不是佛法,都把佛菩薩當神明來看待,以為這個神會保佑我。求神會保佑你,求佛菩薩不會保佑你,這個要搞清楚。佛菩薩加持、保佑我們的是他的理論與方法,就跟學校老師一樣,他教導我們,我們要依照理論、方法去修行,我們的願望自然就達到了,這就是他對我們的保佑,與神明對人的保佑不相同。所以佛法沒有一絲毫的迷信,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的。
從哪裡入門?一入門先拜老師,這是上學,古時候上學先拜老師。我們要想跟他學,當然先拜師,不拜師就不如法、不合理,不拜師來學叫盜法,你是來偷盜的。拜師,這是正規來學的。像現在學校也是一樣,你到這個學校去念書一定要報名,要經過考試、註冊,正式成為這個學校的學生,將來結業可以拿到文憑,可以拿到學位。如果你不報名、不註冊,當旁聽生,你的學位是拿不到的,你的成就也不會被學校肯定。佛門也是如此,所以先拜老師,拜老師就是求授三皈。
授三皈,授是傳授,三皈是佛門修學的綱領,也就是把綱領、原則傳授給你。無論你學哪個宗派、法門,就是我們修淨宗念阿彌陀佛都不例外,都是遵守這個原則、綱領。現在在佛門裡面(剛才說了,佛教已經變成宗教了)還有三皈的儀式,但是內容、性質變了,不是原來的。樣子還在,內容沒有了,這是佛教傳的年代久,傳得變質了。聽說有一些同學在這裡研究《六祖壇經》,對《六祖壇經》很有興趣。六祖是唐朝人,大概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的時候就看到三皈依傳到後代要變質,所以你看《壇經》裡面講的三皈依,傳授三皈依他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講怕人起誤會,怕人不懂裡面的意思。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依,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三個字我們聽起來不迷信、不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覺是覺悟。他又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講得很清楚。原來佛法僧的意思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佛法修學的三大綱領。
有很多同修都曾經跟這個法師皈依,跟那個法師皈依,皈依之後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邪知邪見,還是重重染污,那是有名無實,沒有皈也沒有依,那個釋迦牟尼佛不承認,那是冒充佛弟子,不是正式學生。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你既然要想學佛,要想接受佛的教育,佛教給我們的就是覺正淨,你必須要從迷回頭,迷就是不覺,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覺悟,依自性覺。第二,從邪知邪見回頭,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頭,要依正確的見解思想,《法華經》上講的「正知正見」,要依這個。第三,要從染污回頭,心理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做三皈依。所以一開頭把修行的三大綱領教給你,這是正式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學佛從三皈依學起,三皈只是教給你原則、綱領,至於怎麼做法那就很多也很長。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再跟諸位細說這三條,這也很難得,這就是傳授三皈。你們來聽了,這三皈統統都傳授了,只要你們真正肯接受就是佛菩薩真正的弟子,這就不是冒充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暗室的明燈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