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0 00:18:08佐梵

台灣漫畫家 優游神州藍海

 





《老夫子》漫畫明年1月推出月刊,在全家、萊爾富等便利商店上架,前三期單冊特價僅79元,展現搶攻年輕閱讀群眾的企圖心。《老夫子》透過全新行銷手法找到新生命,國內蔡志忠、朱德庸、敖幼祥等知名漫畫家,則在中國大陸市場找到藍海。 

敖幼祥著名的漫畫《烏龍院》,在大陸創下2,000萬冊的銷售紀錄,估計有1億人看過這部漫畫。《烏龍院》的讀者群廣泛,已有發行商投資,將把《烏龍院》拍成電影,並發展周邊商品。 



敖幼祥 廣州成立工作室 

敖幼祥六年前落腳珠海,隔年在廣州成立工作室,希望將台灣成功的漫畫經驗移植大陸。《烏龍院》的內容幽默充滿趣味性,賦予中國傳統武術不同的詮釋角度,對大陸出版市場是很新穎的題材。 





朱德庸 攻進電視舞台劇 

漫畫家朱德庸日前也在北京宣布,將與浙江衛視、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公司聯手,將新作《絕對小孩》搬上電視及劇場舞台,也是台灣漫畫成功打入大陸市場的案例之一。 



蔡志忠 手機動畫闢商機 

台灣最早在大陸走紅的漫畫家是蔡志忠,1989年以《莊子說》登陸,利用現代畫法詮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很快就獲得讀者青睞,訂貨量高達500萬冊。隨後的《老子說》、《少林寺》等中國古籍經典漫畫作品名相繼發行;2006年時,作品更首次製成手機動畫,將漫畫延伸到不同產業。 


本土知名漫畫家於政府開放出版市場後,在日本漫畫大舉攻台,本土漫畫家的市場受到嚴重擠壓,加上出版環境嚴峻,迫使許多本土優秀的漫畫家漸漸在台灣漫畫舞台消失。 


反觀大陸市場,閱讀人口多、市場大;而台灣漫畫家的題材多半兼具育樂與教育意義,如蔡志忠等;又或是從幽默的角度頗析現代男女關係,反應出目前大陸的社會寫照,如朱德庸的《澀女郎》非常暢銷,還曾拍成電視劇。 


台灣漫畫業者指出,台灣市場的漫畫雜誌多以日本漫畫為主,本土漫畫家不易露臉,知名度高的漫畫家只好轉往大陸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李至和/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