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個人情味十足的桃花源──評析《神隱少女》
宮崎駿有一次在接受訪問,談到自己創作的動機時表示,現在的小朋友每天都在失去一點希望,因為不忍心看到這種現象,為了未來的主人翁們,決定終身投入電影動畫創作。
小朋友究竟失去了什麼希望,讓宮崎駿如此悲傷?美國心理學家蘇利文(Hary Stack Sullivan, 1982-1948)特別關注神隱少女這一類年齡大約十歲左右的小朋友,他認為這一世代的小朋友是屬於前青春期,最重要的是與同世代的朋友建立友誼的關係,而對於像《神隱少女》千尋這樣的小朋友,如果能夠與同世代的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友誼,對於他們的日後生活,會有極大的助益。
蘇利文的主張可以視為行為科學的經驗法則,蘇利文是一位出色的精神科醫師,專門治療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依據他的行醫經驗,如果在前青春期的小朋友無法與同儕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對人格發將有負面的影響。十歲的小朋友究竟要的是什麼?大人們從來沒有好好的思考過!是每天赴安親班或補習班嗎?是每天在學校接受填鴨式的教育,學一些跟日常生活完全脫節的課程嗎?還是每天上網,耽溺於虛妄的網路世界呢?
從蘇利文的看法而論,以上都不是,小朋友需要的是藉由與同世代朋友的相處,學習如何在社會團體中尋找到自身的定位。尋在日文中有丈量的意思,千尋可理解為很多的意思。易言之,《神隱少女》中的千尋,可以視為一個年輕世代的臉譜。耐人尋味的是,千尋在搬家的過程誤入另一個世界,如果從蘇利文的主張而論,這意味著遠離同儕將千尋帶入險境,沒有同年齡朋友的嬉戲扶持,千尋臉上略顯不耐煩。《神隱少女》的千尋是在普通不過的小朋友,就因為夠普通,才足以說明年輕世代小朋友所遭遇到的困境。小孩子生活空間越活越窄,越活越沒有生氣。千尋在歷險前,悶悶不樂的模樣,可見一般。
千尋的修羅之旅,則可以解讀為一種人際關係之旅、一種內心成長之旅。所謂的魔界,正如日本心理學家山中康裕所說,是一個刻意被現代文明壓抑而被視而不見的世界。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在於競爭,人際關係也成為了競爭下的犧牲品,上學校讀書的目的在於升學,升學的目的在於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千尋可以魔界歷險歸來,在於鍋爐爺爺、小玲、白龍等朋友的扶持,這一份扶持在日常生活中已難得一見了,很多日本人淚流滿面的離開電影院,因為他們發現,生活竟是如此單調寂寞。
宮崎駿的動畫如《龍貓》、《神隱少女》等,看了之後總讓人有一種很悲傷的感覺!因為宮崎駿總是在描寫一個已經逝去的國度,一個充滿生命力、人與人相互扶持的人性國度。而宮崎駿重視環保及關心人類未來發展的動畫旋律,則可解讀為對一個逝去國度的的深刻渴望。也唯有如此理解,我們也才能明白為何宮崎駿在2002年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至高榮譽時,態度竟是如此哀戚。
上一篇:未知的國度──評析《神隱少女》
下一篇:《霍爾的移動城堡》 劇情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