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9 23:27:38佐梵

挑戰者 除了漫畫 給的更多

 

去年5月創刊的《挑戰者月刊》屆滿周年,雖然做的是一本漫畫雜誌,但總編輯林依俐仍堅持這是一本屬於漫畫的、小說的、電影的「漫畫藝文誌」。翻開這本月刊,的確和時下流行的漫畫雜誌不太一樣,有諷刺電視新聞只要收視率的漫畫、有嚴肅的天安門事件,更有連載手塚治虫70年代前中期的作品。

台灣本土漫畫市場始終未臻成熟,受到漫畫出租店低價出租的衝擊,創辦一本漫畫雜誌,有如野獸叢林裡的生存遊戲。但從小愛看漫畫、電影及小說的林依俐還是想挑戰。她說,目前市場上同類型的雜誌不是沒有明顯風格和主題,就是鎖定青少年愛看的暴力、裸露來發展劇情。

《挑戰者月刊》是一本綜合類型的漫畫雜誌,有每月一部的電影介紹,也接受國內小說和漫畫的年輕創作者投稿。閱讀的群眾從10歲到30幾歲都有,平均年齡則是13到18歲的國、高中生,閱讀的群眾年輕,得到的評語也很直接,剛創刊時,甚至有讀者投書直指「人物畫得很爛」、「雜誌定位不清」等。

補足台灣缺乏內容的這一塊

但林依俐認為,這就是一本鼓勵國內年輕創作者的雜誌,她指出,日本漫畫從大正、江戶時期的諷刺畫起始,原本漫畫都包含諷刺的主題,直到漫畫革命者手塚治虫的出現,開始有談文化的、哲學的、人心的漫畫,之後70年代歷經思想動盪,漫畫重視思想和主題的呈現,80年代開始有純娛樂性的漫畫,90年代則是小眾興趣分化的市場。

台灣早期流行武俠漫畫,隨著《小叮噹》等日本盜版漫畫出現,台灣直接接觸到日本娛樂的大眾漫畫,卻跳過日本重視內容的70年代。因此,台灣始終停留在漫畫就是筆觸要美、卻不重視故事的階段。因此林依俐從創刊以來,就拿到日本版權,連載手塚治虫70年代早期的漫畫,「就是要補足台灣缺乏內容的這一塊」。

而台灣80年代出名的本土漫畫家如高永、游素蘭等,但90年代能叫得出名字的卻呈現斷層,林依俐坦言,台灣漫畫幾乎沒有發展,因此《挑戰者月刊》創刊號封面就揭示著「不跟上來,就會被拋在後頭喔!」因此在這本月刊中可以看到LSS以天安門事件為藍本創作的「天國之門」,以大眾媒體的恐怖為素材的「超幻神KIDSAVIOR」,更有年輕創作者的推理小說。

 

要為年輕創作者打開名聲

目前每期印刷一萬本,有50幾個訂戶。林依俐仍堅持,這本雜誌的內容必須是多元的,要有電影、有小說、有漫畫,她說,這一代的青少年接觸的就是有線電視低成本的內容、浮濫的新聞,價值觀是非不分,應該要有一本健康、有品味的漫畫藝文誌,提供青少年多一點知識、內容。而目前也正角逐新聞局中小學課外優良讀物。

林依俐大學原本念的是東吳商用數學系,後來轉到日文系,加入漫畫學社,生活裡除了畫漫畫,就是和漫畫有關的事物。大學畢業後去日本學動畫,後來擔任「動畫製作」的工作,學著協調製作動畫過程的一切細節。她說,這個經驗對於辦一本雜誌很重要,現在辦雜誌實際也是不斷地溝通,每個刊出的漫畫她都先要求作者送上大綱,經過討論可行後才創作。

《挑戰者月刊》創辦一年,目前開始增加日本漫畫、電影、小說創作者的訪談,5月是導演菊地秀行、6月是替挑戰者畫封面的日本插畫家緒方剛志、7月是日本推理鬼才東野圭吾。林依俐期待半年後,開始要訪談優秀的本土年輕創作者,但首先要在雜誌中替年輕創作者打開名聲。

【2005-05-23/民生報/劉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