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舊作文^_^
不經一番寒澈苦,焉得梅花樸鼻香。這句俗言是耳熟能詳的,可是當逆境真正來臨時,那種大智若愚的無畏精神才是值得嘉許與賀采!
所謂刻苦不外是,在任何風雨的衝激下,都能忍辱含垢。而小小的克苦耐勞又有何不能面對的呢?翻開歷代祖師大德的傳記,無不是從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中出類拔萃的,所以二十世紀末的我們,一切資訊的迅速,交通的便捷又有何苦可言?也許在朝代的替換中,基本上屬於人類苦是不變,而當中的差異是由物質而轉型到精神層面而言。
中國史上有一位偉大的人物---玄奘大師,他是第一位周遊西域各國,早這之前中國尚未有完整的經典,而他誓願以畢生的生命為中國佛教注入一股新的展望。一千多年前中國的邦土是處在內憂外患中,交通之封閉自不在話下,玄奘大師的刻勤忍苦便在一匹灰馬的伴隨裡,由陸路出發往西域取經,當中所遇到的種種挫折、困苦誠如家喻戶曉的西遊記裡所述般有驚有險,但西遊記過於神奇化不符合正史的記載,而真正佛教史所記載的是:其路程是沙漠地,白天無法行進必得夜晚憑藉著星星的方向摸索,而同行的隨從有十八人,以一年半四百多天歷經各種生別之苦,好不容易到達了西天東部「印度」,同行之人只有五人生還,其餘十三人都在旅途中不堪風霜雨露的吹襲而一呼哀哉往生也!
祖師們以其生命奉獻給宗教,置個人之生死於外,此種偉大的胸襟著實令人感佩,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甚值得傚仿。反觀現代的我們一輩,出門以車代步(古代是以步代車千里拔涉)無須千辛萬苦的去行腳參學,只要整理一些日用品坐飛機、火車即可匯聚在佛教學院裡薰習法義。而今這樣的環境裡仍有為數不少的同學,不堪於氣候的驟變、清晨三點四十五分的起板、課業的壓力等等外在因素而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休學啦…無庸置疑的,刻勤忍苦都只是一種心性上的超越,若自己的毅力不夠堅強,一絲兒的風浪即刻打垮你的法脈慧命,若堅強毅力之人,他懂得人身之難得可貴,無論處於何種環境、是非評擊,深懂得:忍辱之所以負重、含垢之所以致遠的道理,是不容易被擊垮的。
我想:人生,每個季節的遞換好比植物的生長,每一次接受乾枯的流濯後,會再次勇敢的花開滿枝頭。刻苦勤苦與忍苦容易做到嗎?不難不難---一份宗教情操外加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再加一個大肚量:憐愍世間眾生都是業力果報招感而來的,所後說:世上有可憐之人無可惡之人,有了這樣的涵容雅量即可,不貪、不瞋、不癡,以超俗的平等心看待一切人事物,那麼當下的圓滿菩薩行便充溢於心底---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真的,唯有體會挫折是損生增道的善緣,學習去看淡一切事情,不愚癡去捉捕雲煙幻景,這就是一個學佛行者所須俱備的「學習態度」呼!
寫于民國八十年四月29日上午十點三十二分---老師評語說:「文暢意深,唯可再「刻苦勤苦忍苦」三者分辨其義可更深入」。老師給八十八分,是第二名的作品,第一名是九十分。
註:以上是二十一年前的作文比賽作品,這篇文稿也被登刊在畢業記念冊上,相隔如此遙遠的往昔,真是令人驚嘆歲月之迅速哪! 回顧一下當年快速書寫此文時的心境,也用它來勉勵未來的自己^_^,據說今年的銘志格言是「 Let There Be Courage---要有勇氣」,就用此句和大家共勉吧,阿彌陀佛--謝謝^_^…
一切都是無常幻化,沒有過不去的事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