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1 15:40:09李曜宇

出口成長動能不足之詮釋



出口成長動能不足之詮釋

【經濟日報╱社論】 2007.06.16 03:01 am


6月7日公布的我國5月海關進出口貿易概況,顯示5月出口總額195.8億美元,只較上年同期增加3.5%,同時,1至5月累計出口總額938.6億美元,也比上年同期增加6.8%而已;尤其相較於星韓仍有兩位數的出口成長,引發對於我國出口動能不足的憂慮。同時,由於這五個月以來,占我國出口主力的資訊電子業出口成長不及5%,其中,資訊與通信產品甚至淪為負成長,也令人擔憂究竟此為短期現象,還是出口競爭力出了問題?

事實上,早在去年底,當觀察到去年我國第四季海關商品出口的成長率降為7.65%時,我們就提出警語,在資訊電子業連續兩年的高度成長後,2007年尤其是上半年出口成長可能會延續去年第四季的情形受到壓抑;主要是因為全球經濟雖然成長依舊,但很大的支撐是來自美國房地產仍旺,及油價上漲受到控制以致國際原物料產業活絡所致,對於以資訊電子業出口為主力的我國,則難免不利的影響。

就如同之前所言,過去我們探討影響一個國家的出口增減的因素,通常以觀察消費國的所得變化(景氣)及相對價格(如匯率)升貶為主,但現在的全球競爭態勢則更為複雜,供應鏈分工角色各有差異,全球不同產業景氣周期也不盡相同;因此,短期來看各國成長率變化,除了反映不同產業景氣的變化外,也反映出各國產業與出口結構的差異。例如,以去年整年與今年1-4月的成長差距來看,台灣去年整年出口成長12.9%,而今年1-4月成長7.7%,差距5個百分點左右;而另一個差距較大的國家便是新加坡,分別為去年的18.2%與今年1-4月的10.9%,主要的原因便是台灣與新加坡出口依賴資訊電子業較深,4月份新加坡的電子產品甚至出現連續三個月兩位數的負成長,致使4月份新加坡的非石油類產品出口下降0.4%。

除了短期景氣因素外,台灣在國際分工被局限或自我設限在特定的角色上,也使得台灣長期出口成長受限;例如,目前台灣主要出口的項目,逾90%屬於中間零件、原物料及設備,而最終財貨的組裝、行銷及運籌大都在境外處理,同時,隨著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逐漸墊高,也減弱了商品直接進出口台灣的必要性。因此,簡單地說,台灣出口主要成長來源較局限在資訊電子業的發展上;而韓國半導體DRAM、造船、液晶面板電視及汽車等的多元發展,奠定其出口成長的基礎;新加坡除了IT產品外,石化、生技產業及運籌功能亦提供其出口的成長來源;而香港由於逐漸走上金融、不動產及觀光服務為主,商品進出口運籌功能成長幅度逐漸下滑。

事實上,如前所言,由於全球競爭與分工態勢愈趨複雜,因此單以整體出口成長率來衡量出口動能或競爭力,便有其盲點。例如,今年1-4月韓國的出口雖維持兩位數成長,但順差金額卻僅剩32.5億美元,只是去年整年順差160.8億美元的兩成;而香港前四月之貿易逆差便達78億美元,今年逆差金額鐵定再創新高;相反地,前四個月台灣77.5億美元的順差,及新加坡134.3億美元的順差均已達到去年整年三分之一的水準。

韓國近兩年來的高出口但低順差的情形,反映了韓國因匯率升值大幅侵蝕韓國企業獲利的現象;據華爾街日報亞洲版12日報導,「韓元升值已迫使韓國出口商提高價格或縮減利潤,主要製造商如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公司,過去兩年都發現競爭優勢漸遭侵蝕,營運獲利與股價雙雙下跌,…如現代汽車去年淨利減少35%」,顯然韓國的出口成長有大部分來自流血輸出。說實話,這樣的成長動能不比也罷。

雖然今年台灣上半年出口成長受限,主要原因是資訊電子業短期景氣所致;但由台灣電子零組件產品在全球主要進口市場仍獨占鼇頭,且廠商獲利仍佳的情形來看,台灣更須關心的反倒是如何提升非電子產品及行銷運籌服務的出口產能及競爭力。

【2007/06/1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