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30 22:29:36巫婆

【閒情偶拾】我讀《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寫于98.8.8-讀書會討論之後

 

【前言】

 

  我們的教師讀書會在今年424已進行了《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的閱讀分享,若要再往前追溯,這本書早於2007年暑假前就已來到我手邊,而且還是我負責訂購並分交給當時同學年的每一位老師。可是直至今日我才將它有頭有尾的讀完,說來也挺慚愧的。

 

【話說從頭】

 

  這本書的擁有其實見證了某段深刻的情誼,因為這本書是學校同事芳蓉老師推薦給我們的,當時正值第八屆畢業季,而芳蓉老師亦是學年裡的科老師,我們一同沉醉於最合拍的學群中(註一),忙得不亦樂乎。之所以稱之為最合拍的學群,是因為當時我們所處的學年不太明分導師與科任,大家齊心為學年裡的每個班級、每個孩子奉獻心力,那些過往至今回想起來,仍令我感動不已。

 

  畢業季一過,這個心中最理想的學群組合也來到各奔前程的時刻,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共同討論與規劃了未來各自學年可以嘗試的一些活動,芳蓉老師因而推薦我們閱讀此書,她認為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好的想法。所以我們就動用所剩無幾的學年基金(註二),為學年裡的每一位老師購買了這本書,作為離別贈禮。

 

  在新學期接新生班前,我和幾位夥伴先閱讀了「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這一篇,而且立即將這樣的概念運用在教學活動中(註三),但其他內容就斷斷續續的讀,讀到讀書會的討論結束了,今年暑假也悄悄流逝近三分之二的時間,我才將這本書瀏覽完,速度之慢令人心驚,與大學時代一星期可以解決十來本書的動力相較,我的閱讀速度也開始呈現出老化的趨勢了。

 

  此外,在心得之前我覺得有些觀點應該先做說明。教育是由很多環節構成的大型網絡,但老師似乎是比較容易聚焦的一環。必要的時候,老師會被戴上高帽子甚至是天使光圈,但有時候,老師也最容易被推上承擔責任的第一線。然而實際接觸教育工作的人應該不難發現,老師其實是教育環境裡最基層的工作者,受重視的程度從2008年國中基測作文中學生的表現即可看出:「我是不可能當老師的,就算教得再好也會讓人看不起。」

 

  教育這個議題若要「真實」談出我個人的看法,恐怕有許多負面的感受會因而呈現出來,但誠如我和孩子們說的,如果可能,我會盡力不讓過多消極與負面的內容出現在這個新聞台中,亦如在教學現場中,不論我們遭遇多少阻撓、挫折或不公平的對待,在孩子面前我們也會盡己所能的表現出樂觀積極的一面,畢竟不如意是一時的,而教學態度確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無論如何,我認為教給孩子正向的態度比什麼都重要,因為越是艱困的時候,唯有正向的力量足以帶領我們突破困境,即便是苦中作樂都比日日憂愁的好。

 

  以上就是這篇心得至今才浮出台面的原因,同時也是後面讀書心得延宕上傳之故。

 

 

 

【話書‧書話】

 

  在《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中提到許多美式教育動人之處,即便是站在老師的角度來看,我也和作者簡媜一樣,會沉浸於這所小學和諧、友善又積極熱情的氛圍中,甚至陷入「如果我也能在這樣的環境裡任教,那該有多好啊?」的幻想中。

 

  有時,我會忍不住感嘆,和西方教育體制下能充分擁有並發揮教師專業能力的老師相較,臺灣老師似乎比較像是「教育代工」。無論自己多有想法,仍然免不了要按表操課、照章行事,然後在勉強排擠出的些許時間中,滿足部分家長的期許,而自己的想法還卻不知道有沒有實踐的機會或可能。或有資歷較深的教師以及教學深受認同與肯定的老師們,可以無懼於社會價值的約束,盡情徜徉在自己的理想中。剩下敢於追夢的,應該就是熱情過剩或社會化不足者,這類教師勇於嘗試的結果若非贏得認同,恐怕是要壯烈成仁了。

 

  在一個正常和諧的社會裡,(老師)較易於專心營造溫馨熱情的校園氛圍,因為進校門的人大多帶來一臂之力,而不是偏激叫囂與非理性的阻撓。

 

  在這社會裡,正直公義得到鼓勵,敬業創造得到讚賞,熱情奉獻得到掌聲。一位老師不只把教學當作工作,他知道眼前的孩子將在時間裡成熟而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堅。

 

  誰能啟動老師的胸懷與哲思?唯有健康、旺盛的社會,唯有一個靠積極打拼的政府不斷助燃方能維持的光明社會。

 

  我們所面對的教育環境,是否有如書中描述得這麼令人嚮往呢?我們的老師們有沒有這麼強而有力的政府與社會資源作為後盾呢?

 

  這就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反省了,到底我們應該追求「眾生寂靜」而不作為,還是在此起彼落的反對聲音中積極溝通、凝聚共識、勇敢作為?哪一種才是教育現場的常態?我們的家長或老師最喜歡看到哪一種結果呢?

 

  賭氣式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態若長期瀰漫在教育現場,如何能奢求進步呢?

 

  在我們的教學現場裡(包含教育政策、校園文化、親師生關係……一切教育相關人事物形成的網絡),「不作為」甚至是「打壓」與「排擠」的情形,也許總是無聲無息的上演,然後又悄悄的落幕,因為沒有明確的「作為」,傷害是否就不會留下或者是不曾存在呢?也許「追求眾生寂靜」與「積極溝通、勇敢作為」間的拔河賽也正在你的心中進行,如何避免自己成為「賭氣式寧少一事者」,同樣是我們需要小心謹慎來面對的課題。

 

  對於他人的成功,總是驚歎、羨慕或生出不是滋味的嫉妒,也很少探問釘在他們背後的那根釘子有多粗多長,是何等深入地敲進身體才能掛住龐大的夢想?

 

  「都是誰誰誰害我怎樣怎樣」的句法,其實是最偷懶的、把責任推給別人的作法。

 

  我為什麼要讓一個我不尊敬的人傷到我呢?

 

  敢於不同、勇於追夢的人,無論結果成功或失敗,都應該要有面對這些問題的準備──我為什麼要讓一個我不尊敬的人傷到我呢?我為什麼要讓一個只會把責任推給我的人傷到我呢?我為什麼不讓別人了解釘在我背後的那根釘子有多粗多長甚至是多痛呢?

 

  不是所有的校園文化都可以接納「不同的聲音」與「不同的作為」,有的時候在別人眼中,「不同」代表找麻煩,代表破壞團體默契的搗亂者,他必須接受很多挑戰與指責。因此敢於不同者往往要經過深切的自省並學著釋懷,讓自己走出來這樣的疑惑困境,才能成為一位開朗的教學者,讓自己與孩子朝著正向的學習目標走。

 

  誠如簡媜書中提到的──

 

  不同國家、政府、社會,給孩子不同的資源與難題;不同的哲學家、思想大師,給孩子不同的生命思考;不同的父母,給孩子不同的視野;不同的老師,把孩子帶到不同的地方去。

 

  我們要做的不是否定某些「不同」,而是去面對它們、挑戰它們,同時也挑戰自己的想法與能力。我們要掌握的不是這些「不同」能否能被我們「同化」,而是我們如何在「不同」的聲浪中,經過學習走出自己的路,把孩子帶往有希望的未來。

 

  此時,我想與一起勇敢追夢的夥伴們分享一個希望,希望彼此終有一天能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以最接近它的姿態,實踐我們對教育懷有的憧憬。我們要繼續懷抱著夢想並肩而行,一直走向很遠很遠的未來。

 

 

 

【後話】

 

  上面引用了部份書中的句子(藍字標楷體),分別反映了我對社會面、校園面與教師人際層面的一些觀察與感受,由於這三個面向彼此關係糾葛而不易做明確的切割,所以就如此這般未加詳述的帶過。也許有過相同經歷的人,會比較容易理解我想表達的感受,但也許不理解的人是比較幸運的。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我覺得自己算是非常非常非常(三個非常代表極為肯定的意思)幸運的老師,誠如讀書會夥伴美老師曾經對我說過的話:「你這麼年輕就能遭遇這些經歷(好的)與挫折(不好的),真的是很幸運,因為這些過程將帶給你很大的成長。」

 

  為此我非常知足也非常感恩,對於透過親自參與來了解我投身教學之故,並全力支持、認同與包容我的家人們,更是感動在心頭,無法以筆墨形容。而從陌生到熟悉的家長與孩子們,以及所有我在教育這條路上遇見的人事物,包含志趣相投的夥伴們,都是我成長的動力來源。我由衷感恩這些磨練與陪伴,感謝老天爺對我的賜予!

 

 

 

【書籍簡介】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作者:簡媜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70530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看到孩子進入一所校園氛圍親切、老師臉上掛著笑容的學校如沐春風(那個裝有十二件禮物的牛皮紙袋讓我眼眶微紅),展現了積極學習與主動閱讀。看到我們一家暫時脫離令人沮喪不斷紛擾的社會,卸除無力感之後,心情如在桃花源安頓一磚一瓦般愉悅。看到帶一個「家」一起出遊,分工合作,每一件記憶都顯得熱鬧珍貴。看到孩子在溫暖有禮的學校變得溫暖有禮,我們在文明的社會變得文明,處於微笑社會也時時在臉上掛出微笑。

  於是,我知道這趟旅行最特別是,展現了全家一起出遊的「短期租住」模式──非小留學生或母袋鼠帶小鼠型的移民行動,而是大人小孩共同體驗的「遊學」之旅──遊小學、遊生活、遊山川。旅遊,也是教育與學習的一部分,浸泡於他人社會藉以檢查自己社會之有所不足,或許就是這趟旅行漸漸跨過私體驗界線進入公眾思維之後,不得不負起的任務。

  我希望這趟旅行中關於小學教育的種種見聞實錄,能展現異於教育理論的親和力與臨場感,讓「小學部隊」同胞們──包括小朋友、老師與父母──從中獲取活力與熱能,即使是一點驚訝一絲遲疑也比麻木沮喪好。遇事我總想,為什麼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這種想法意謂著還有改革的熱情與學習潛力。借他山之石或許能對照出我們根深柢固的某些觀念不只不是「學習」而是「反學習」,某些填鴨式教育技倆乃過去聯考的餘毒。這些觀念與作為雖然「保證」了孩子在成績單上的數字,卻可能逐步扼殺「閱讀食慾」與「學習的興奮感」使之從小就是個「投機客」──要考的才讀,不考的不讀。最後,變得像大多數的我們一樣:離開學校就不再看書了。

  當年那個頭大如丸,出生時折騰簡媜許久的「紅嬰仔」,讓她寫了一部育嬰小史。十年過去,因著丈夫的學術交流,帶著孩子(即書中的小男孩「姚頭丸」)遠赴美國科羅拉多州旅居四個月,又讓簡媜寫了一部《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從美國的基礎建設、小學教育看到這個國家重視的品格、價值,流露出對台灣這塊土地因深情而生的怨懟;從異國廚房的「豪華」設備、超市的柴米油鹽,延伸出一連串飲食生活的喜怒哀樂;再從湖濱小徑的日常漫步,寫到遼闊的哲學問題,關於生死失去、創傷陰影、工作熱情和生命期許。自稱「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簡媜的筆調犀利幽默又優美靈動,文字細膩婉約,卻總難掩澎湃熱情。

  這一趟短期居留伴讀遊學記錄,除了疑問和省思(在那一塊土地成長會不會更好?),簡媜也再次透過書寫充分體現她「將生活的漫天煙塵化為思想朝露」的散文觀。

 

我希望 每個孩子都喜歡上學,像春風吹來,每一片樹葉以口哨響應。

我希望 每位老師教學的青春永駐,即使白髮如霜亦不覺疲倦。

我希望 那方小小講台是阿拉丁的魔毯,老師帶領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義,遨遊知識殿堂……

 

  「這些東西可能是多餘的。但老師希望當你看到這些東西時,想起他們象徵的訊息。」

 

第一樣牙籤。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十一,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員(糖果代替,救生圈形),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在新學期開始那天,你希望老師那裡獲得怎樣的十二樣禮物呢……」

 

 

 

註一:

  關於最合拍的學群,本想請大家直接連結「十年有成」最合拍的學群,那有比較詳細的說明,但卻驚覺,徵答篇發布至今已逾一年,這篇文章卻還沒有上傳,愧事又添一樁。

 

註二:

  最合拍的學群組織裡,有許多活動的構想與計畫是在餐桌上定案的,所以我們成立了一個不算少的學年基金,大家不定期的會認捐一些經費,來支付我們頻繁的聚餐活動。

 

註三:詳情請參閱【教學小撇步】迎新與結業小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