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2 12:47:39巫婆

【編輯室報告】與數學對話(4):回到做報告的日子


【97年4月12日】

  在上次編輯會議中我們決定開始針對每一本書作細部的討論,最後排定的「班表」(報告順序)如下:

  4月12日:巫婆、安
  4月26日:琪、聲
  5月10日:小房子、宇
  5月17日:伶、華
  6月14日:繳交初稿

  好玩的是,我對報告的先後順序本來不是很在意,甚至私底下和同學琪聊天時還覺得自願當第一棒應該也不錯,沒想到還沒開口鍾靜老師就推了我一把,問我要不要第一個做報告,我無所謂的說好後,這張班表就定了。

  當下決定做第一個報告者不是因為我認為自己已準備充足或是能力有多強,也不完全是因為老師的提議所致,而是我認為既然這事是遲早都要面對的,那就勇敢去嘗試吧!「依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到好」就是我的信條,不浪費時間在掙扎或逃避上恐怕也是我惰性所趨的結果。我想,鍾老師應該也是看清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先點我的名吧!呵呵呵~

  此外,這個團隊能給人很大的安全感也是我願意先做報告人的主因之一。從以前到現在,不論是在什麼環境裡我都把自己視為「學習者」,特別是在一群學術研究背景如此豐富的夥伴中,大家都樂於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時積極提供具建設性的意見,不時加入現場教學的觀察來回應你的報告內容。我想沒有什麼比在這樣的團隊中發表意見更容易獲得學習機會的了!

  然而,朱建正教授的觀點卻也道出報告人的些許心聲,或許稱之為「投機取巧」的「小伎倆」更為合適。

  朱老師說,每回讓學生回去做報告,多數的書面報告其實都是急就章──在口頭報告前匆忙完成的。有人是上網或到圖書館抄來厚厚一疊資料,也有人什麼都不管,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內容除了個人觀點外看不出整理的痕跡。所以老師認為倒不如現場直接點名作報告,這樣說不定大家會結合經驗與所學,腦力激盪出更有用的內容。

  學生時代,其實我有稍稍刻意做速讀方面的自我訓練,所以我看書很快,但要消化甚至是融會貫通的話,內容必須是我感興趣的才行,對於引不起我興趣的書籍與文字,無論讀過幾回,對我來說記憶率都是零。所以我曾經花很長的時間讀教育社會學,但效益卻不如我讀教育人類學大,甚至我可以因為興趣讀完兩大本上下冊心理學,卻沒有絲毫的耐心重讀高等微積分。

  這是一種嚴重的閱讀偏食,所幸能令我感興趣的事物還頗多的,不至於讓我養成過於孤癖的閱讀習性,有時還能把看似不相關的內容交疊在一起,產生新的思維。好比過去為了學習編輯事務,我讀了許多文字或廣告企劃之類的書籍,使我在規劃學生活動時,總喜歡以主題概念來包裝相關或系列性的班級活動,這樣不但便於自己做活動資料的建檔,也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是故,朱建正老師想法為我做報告的實際情況給了一個較為正面的說法。因為透過現場的對話,能勾引出許多帶有疑惑的想法,然後再經由每個人於不同成長背景解讀後的分享,一個小小的話題就能堆疊成一篇又一篇的文字報告。這些文字報告有時是超越數學教學圍籬的,它會有學生心理層面的探討,有教師構築教學背後的哲學思維,當然也包括行動的藝術。

  老實說,我還蠻懷念這種做報告的日子,雖然有時得跟學校工作同時進行,常常產生蠟燭兩頭燒的窘境,但現在少了學業壓力,能以較為輕鬆的態度來面對報告這件事情,其實會讓自己在教授與夥伴們的回饋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專業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