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8 11:59:14顏士凱
站著做愛──《向左走 向右走》(5/6)
(圖:韓國情色電影《美人》;台灣人每天都活在情色的天氣下──「這種天氣」每天都在變動,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對大都會人,依賴日深的行動電話與電子郵件,大舉滲透)
五‧水 vs 淚
杜韋兩人很清楚,大都會人的生活模式總也逃不過這種分裂的悲劇,就像原作中再三言及的天氣。但諷刺的是,原作這種「中式傳統美學」在今天的大都會中,曝露更多的卻是,人與天之間疏離得就好像這對情人的分裂狀態。
不過,真正教杜韋兩人淚灑台灣的,正也許他們繞走(回歸)了一趟「中式新美學」(唯物辯証法),卻發現這還是一場空。
從杜韋兩人電影路走過來,我們很容易便可發現,原作中男女主角「單純的愛情生活故事」,不是拍不足一部劇情片的長度問題,而是根本會讓杜韋的末路英雄無用武之地。
於是,在人們眼中被認為是促成男女主角兩人好事的壞事佬,小紅與胡醫生這對「看似」杜韋兩人一手創造出來的人物,扮演著馬克思唯物辯証法(正、反、合)中的「反」功能。
然而,杜韋發現他們真是辦不到。也許就像台灣人至今仍難走出九二一情結,香港人更多的是淚灑香江的回歸情結。要借助這兩個「中港人」(港式搞笑+中式辯証)來完成這件好萊塢交付的新任務,杜韋兩人最後發現還真下不了手(雖然他們還是下手了,卻只得逞一小半)。
97之後的香港人最是深入民心的荒謬感,絕不會是天天興高地看到,民主台灣的國會殿堂還繼續在「退化」地肢體衝突,更不會是采烈地聽到,隔了一個大台灣海峽的兩岸直航還在混亂地對峙;而是眼睜睜地每天空望著,一國兩制的香港與中國,一個「更想繼續」向右走,一個卻一步步更想要「僅只一牆之隔的鄰居」向左走,這種難以接受的一個兩制的左右分裂情傷。
無論是在原作與電影中,金城武與梁詠琪兩位淡雅的台灣知識份子角色,儼然是活在「愛情」的「國」度中;他們兩人各自的「家」也好不到哪裡去,兩人的工作在西方社會中可稱之為自由工作者,簡單說就是在家工作,無庸太仔細以觀,便可發現這兩人的社會空間實在小到近乎虛空,居家工作的謀生功能說來是有點無能(拉小提琴的男人很少在家練琴,翻譯恐怖小說的女人在家感到草木皆鬼),最後兩人竟然在工作上發生重大突破,獲得出國領高薪的機會。
杜韋兩人的離鄉情仇也許在這裡投射了一部份,然而絕的是,杜韋兩人確實並沒有走出香港的能力。
何以見得?許多人認為全片最「活」,或說最搶戲的兩個角色關穎與陳用彩,當然是書中所沒有的,但了解香港電影的人,不會看不穿這兩個角色儼然就是從《重慶森林》(1994)裡的王菲,與《墮落天使》(1995)中的李嘉欣,所演化出來的。王菲背著暗戀的男人梁朝偉,常偷偷去他家為他打掃,李嘉欣的「工作」更是堂而皇之為黎明打掃房間。
不一樣的是,關穎與陳用彩卻把金城武與梁詠琪兩人的家弄得一團糟;不一樣的是,經過兩人的一番「亂家」之後,這兩個無「國」也不太會用家的人,竟然得以離家出國又得意起來。
然而,如果劇情走到這裡,電影還是跟原作沒啥兩樣。電影本質上就是要給與觀眾非常不一樣的東西。而身為導演者,只有更切身體驗到這種心理情結與市場特性。
就像香港人難以體會台灣人至今仍揮不開九二一的切身之痛,香港人壓抑了六年的回歸心理情仇,畢竟還是大過電影情結的──回歸前的香港人有偉大的祖國可愛、可念,回歸後的香港人卻變成了有國可叛(今年50萬香港人激憤地爆發反23條超級大遊行)、可「退化」地肢體衝突。
這正是為什麼最後那驚「(愛情之)國」一震,「不得不」訴諸於一個突如其來的「第三者」;這更解釋了為什麼關穎與陳用彩最後也「突如其來」地瘋了(醫學名詞叫精神「分裂」症):莫名其妙(虛實難分)地愛上了一個情敵,病態地把另一個情敵的電話給了狂戀不休的情人──原來新的情人(中國!)不過是個晃子!
「兩個人」(中國與香港)從思戀而媒合,最終只能借助於,跳空而來的第三者(台灣)的天災大悲情。這股荒誕不稽的強力結合,更貼近於悲劇情境:台灣人在1999年的無語問蒼天,跳到2003年,最後卻插進香港人的胸口──杜韋兩人如是一刀兩斷地淚灑出,香港人「被玩弄」了六年的回歸情結。
淚水奔放的這一刀,因此令我們深思良久,尤其是當代大都會人的愛情生活真象──尤其是在電影與原作相比量之下。
電影最後一幕兩人在大地震之後淚水奪眶而出,在這一剎那,也許我們才真正了然原作究竟是什麼吸引著我們:我們那日積月累由悲到傷之情,透過那幻得到卻得不到愛情,將我們那麻痺的神經又翻攪了一次;由於原作秉持「絕不用力」的態度,教我們在稍稍離開床鋪的位置,再度溫存了不在床卻賴床般地,輕輕柔柔地「享受」這份情之幻、心之傷。
然而卻是在電影之中,我們一度被驚醒,最後被從床上震下來:先是兩人在大街上忘我地瘋狂吶喊,最後則在大地震後忘情地喜極痛哭;這兩場戲先是把我們從夢幻之床喚醒,繼之則將淚與水「驚悚地」再度交融在一起。
是的,床;是的,愛情。不,變天;不,電扶梯式電影語言。杜韋兩人在這部片中最獨特的影語言,將我們那禁忍不住滲出「水」來的雙眼,在看似朦朧的歷史痕跡中,「驚悚地」撥開了一個千百年來與愛情總也擦肩而過的身影:性──這個在大都會中於今尤烈,於今每天都與我們擦身而過的玩意兒,已然教現實社會中的我們,對愛情這個「家」的作用大感無力。
這身影於今教我們眼皮大跳:過去那甜美的愛情夢幻之床,竟然早已變了顏色。過去那些只能出現在家門之外的「情色與性變之床」,如今日以繼夜地登堂入室到各家庭中。媒體(報紙、電視、網路)於今日夜放送的,除了是教人傷心的政治鬥爭,更推波助瀾起版圖急劇擴張的台灣新興性工業。
台灣性工業在名列世界前矛的台灣有線電視工業、網際網路與數位影音,這三大先進科技聯手成就的性愛難分的大地震中,再加上外籍兵團(AV女優,波斯貓)三不五時的餘震,所謂的愛情早就已經喪失,在過去是「追求個人自由」的絕對代名詞。
AV女優已經教我們的床變了顏色,我們與性愛一起擦身而過的機率,透過四通八達的影音科技,遠遠高於夢想中的愛情,非常貼近於出現在原作每一頁中邊天氣。
承續原作的「天氣」精神以觀,緊盯在我們大都會人苦苦追求而難以企及的愛情之上的,不是別的,是每天隨時緊盯著我們(的行動電話、電子信箱),不時在「變天」(各種新的花招、節目、活動)的所謂的性愛活動──這比我們與愛情擦身而過的機率,遠遠「高」出太多太多。
五‧水 vs 淚
杜韋兩人很清楚,大都會人的生活模式總也逃不過這種分裂的悲劇,就像原作中再三言及的天氣。但諷刺的是,原作這種「中式傳統美學」在今天的大都會中,曝露更多的卻是,人與天之間疏離得就好像這對情人的分裂狀態。
不過,真正教杜韋兩人淚灑台灣的,正也許他們繞走(回歸)了一趟「中式新美學」(唯物辯証法),卻發現這還是一場空。
從杜韋兩人電影路走過來,我們很容易便可發現,原作中男女主角「單純的愛情生活故事」,不是拍不足一部劇情片的長度問題,而是根本會讓杜韋的末路英雄無用武之地。
於是,在人們眼中被認為是促成男女主角兩人好事的壞事佬,小紅與胡醫生這對「看似」杜韋兩人一手創造出來的人物,扮演著馬克思唯物辯証法(正、反、合)中的「反」功能。
然而,杜韋發現他們真是辦不到。也許就像台灣人至今仍難走出九二一情結,香港人更多的是淚灑香江的回歸情結。要借助這兩個「中港人」(港式搞笑+中式辯証)來完成這件好萊塢交付的新任務,杜韋兩人最後發現還真下不了手(雖然他們還是下手了,卻只得逞一小半)。
97之後的香港人最是深入民心的荒謬感,絕不會是天天興高地看到,民主台灣的國會殿堂還繼續在「退化」地肢體衝突,更不會是采烈地聽到,隔了一個大台灣海峽的兩岸直航還在混亂地對峙;而是眼睜睜地每天空望著,一國兩制的香港與中國,一個「更想繼續」向右走,一個卻一步步更想要「僅只一牆之隔的鄰居」向左走,這種難以接受的一個兩制的左右分裂情傷。
無論是在原作與電影中,金城武與梁詠琪兩位淡雅的台灣知識份子角色,儼然是活在「愛情」的「國」度中;他們兩人各自的「家」也好不到哪裡去,兩人的工作在西方社會中可稱之為自由工作者,簡單說就是在家工作,無庸太仔細以觀,便可發現這兩人的社會空間實在小到近乎虛空,居家工作的謀生功能說來是有點無能(拉小提琴的男人很少在家練琴,翻譯恐怖小說的女人在家感到草木皆鬼),最後兩人竟然在工作上發生重大突破,獲得出國領高薪的機會。
杜韋兩人的離鄉情仇也許在這裡投射了一部份,然而絕的是,杜韋兩人確實並沒有走出香港的能力。
何以見得?許多人認為全片最「活」,或說最搶戲的兩個角色關穎與陳用彩,當然是書中所沒有的,但了解香港電影的人,不會看不穿這兩個角色儼然就是從《重慶森林》(1994)裡的王菲,與《墮落天使》(1995)中的李嘉欣,所演化出來的。王菲背著暗戀的男人梁朝偉,常偷偷去他家為他打掃,李嘉欣的「工作」更是堂而皇之為黎明打掃房間。
不一樣的是,關穎與陳用彩卻把金城武與梁詠琪兩人的家弄得一團糟;不一樣的是,經過兩人的一番「亂家」之後,這兩個無「國」也不太會用家的人,竟然得以離家出國又得意起來。
然而,如果劇情走到這裡,電影還是跟原作沒啥兩樣。電影本質上就是要給與觀眾非常不一樣的東西。而身為導演者,只有更切身體驗到這種心理情結與市場特性。
就像香港人難以體會台灣人至今仍揮不開九二一的切身之痛,香港人壓抑了六年的回歸心理情仇,畢竟還是大過電影情結的──回歸前的香港人有偉大的祖國可愛、可念,回歸後的香港人卻變成了有國可叛(今年50萬香港人激憤地爆發反23條超級大遊行)、可「退化」地肢體衝突。
這正是為什麼最後那驚「(愛情之)國」一震,「不得不」訴諸於一個突如其來的「第三者」;這更解釋了為什麼關穎與陳用彩最後也「突如其來」地瘋了(醫學名詞叫精神「分裂」症):莫名其妙(虛實難分)地愛上了一個情敵,病態地把另一個情敵的電話給了狂戀不休的情人──原來新的情人(中國!)不過是個晃子!
「兩個人」(中國與香港)從思戀而媒合,最終只能借助於,跳空而來的第三者(台灣)的天災大悲情。這股荒誕不稽的強力結合,更貼近於悲劇情境:台灣人在1999年的無語問蒼天,跳到2003年,最後卻插進香港人的胸口──杜韋兩人如是一刀兩斷地淚灑出,香港人「被玩弄」了六年的回歸情結。
淚水奔放的這一刀,因此令我們深思良久,尤其是當代大都會人的愛情生活真象──尤其是在電影與原作相比量之下。
電影最後一幕兩人在大地震之後淚水奪眶而出,在這一剎那,也許我們才真正了然原作究竟是什麼吸引著我們:我們那日積月累由悲到傷之情,透過那幻得到卻得不到愛情,將我們那麻痺的神經又翻攪了一次;由於原作秉持「絕不用力」的態度,教我們在稍稍離開床鋪的位置,再度溫存了不在床卻賴床般地,輕輕柔柔地「享受」這份情之幻、心之傷。
然而卻是在電影之中,我們一度被驚醒,最後被從床上震下來:先是兩人在大街上忘我地瘋狂吶喊,最後則在大地震後忘情地喜極痛哭;這兩場戲先是把我們從夢幻之床喚醒,繼之則將淚與水「驚悚地」再度交融在一起。
是的,床;是的,愛情。不,變天;不,電扶梯式電影語言。杜韋兩人在這部片中最獨特的影語言,將我們那禁忍不住滲出「水」來的雙眼,在看似朦朧的歷史痕跡中,「驚悚地」撥開了一個千百年來與愛情總也擦肩而過的身影:性──這個在大都會中於今尤烈,於今每天都與我們擦身而過的玩意兒,已然教現實社會中的我們,對愛情這個「家」的作用大感無力。
這身影於今教我們眼皮大跳:過去那甜美的愛情夢幻之床,竟然早已變了顏色。過去那些只能出現在家門之外的「情色與性變之床」,如今日以繼夜地登堂入室到各家庭中。媒體(報紙、電視、網路)於今日夜放送的,除了是教人傷心的政治鬥爭,更推波助瀾起版圖急劇擴張的台灣新興性工業。
台灣性工業在名列世界前矛的台灣有線電視工業、網際網路與數位影音,這三大先進科技聯手成就的性愛難分的大地震中,再加上外籍兵團(AV女優,波斯貓)三不五時的餘震,所謂的愛情早就已經喪失,在過去是「追求個人自由」的絕對代名詞。
AV女優已經教我們的床變了顏色,我們與性愛一起擦身而過的機率,透過四通八達的影音科技,遠遠高於夢想中的愛情,非常貼近於出現在原作每一頁中邊天氣。
承續原作的「天氣」精神以觀,緊盯在我們大都會人苦苦追求而難以企及的愛情之上的,不是別的,是每天隨時緊盯著我們(的行動電話、電子信箱),不時在「變天」(各種新的花招、節目、活動)的所謂的性愛活動──這比我們與愛情擦身而過的機率,遠遠「高」出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