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19 23:45:14顏士凱
小津的腳趾甲(十之五)
-5.
社會科學也許是太老實了,它所宣稱的客觀與真理,常常逼近於觀察者面前的那塊大玻璃窗,以及猛然發現的窗上虛像──卻渾然忘卻看似不動的身體(觀察者),其實正不斷在變動不已的時空中動蕩不安,可又安靜異常(比平時更接近雕像)。
真理,也許比較接近窗外不斷出現又轉瞬消逝的窗景,始終都「有」(不斷湧現),一直都「沒有」(不斷消逝),默默流轉。
午后的巷子,安靜得近乎午夜;我又爬上水塔,剛睡醒的眼皮似張非張:山離我很遠,就在腳下的四周的公寓,比遠山離更我遠。
一隻狗沿著牆與地相接的那條線,一路歪歪扭扭地低頭前進,前導的鼻子那份用力緊貼地面的模樣,活像那層平日被人類所賴以「踏實」的柏油,有著比人類鼻孔更大的毛細孔。
客體,不會是一個靜態的東西,被狗沿路親密嗅聞的柏油路,在「社會」與「科學」看不出意義的時空中,那個時空與柏油路「不容思議」地膠著成,一舔又一舔的蛋糕──我們那尚未被社會科學馴服的皮膚及嘴唇,如此難以形容地「言語」,如此教大腦難堪地歪扭到身體的某個陰暗不明的角落。
客觀,更不會是原封不動的工具與方法論──「原封不動的工具與方法論」,只是我們步上一趟新的旅程中,所賴以安心的「坐椅」;真正能帶領我們深入客體的核心的是,能洞悉出移轉到新時空中的「坐椅」的「交通」新工具。
在「尋找(房子、小津電影的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在逐漸中猛然(那麼飄渺地脫離科學的重力場)瞭解到,我們所最缺乏的竟是:尋找者「在這一次」(透過一直近在眼前的那塊玻璃)尋找過程中的「自身的移動」(自身在透明玻璃中的倒影),以及被尋找客體之異動(倒影與實體間必然的差異)?
從上而下俯視那隻狗「踏實」過的路面,約略可見牠的口水所造成的異樣,不知為什麼這時候我忽然想起一個女孩曾跟我說過,「女人一打扮,男人就流口水」,然後呢?我問她,
「然後這世界就變得像條河,」她笑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得救了,「愈來愈多女人喜歡打扮,愈來愈多男人樂於為女人造船──各式各樣的船。」世界確實很奇妙,男人和女人就在跳到同一條船時,卻又手拉著手一塊兒跳進河裡。
當我不斷深入社會科學,不知不覺用社會科學的方式「造船」時,有天夜半醒來(先前已經我發生過無數個這樣的夜晚),突然覺得兩岸的風光已經被「異動」很久了,久到不覺樹與野獸都被「移動」到船上許久了──「社會」大概就是我們這些社會科學人的「口水」,沒有它,我們的腦袋吐不出半根我們自以為是的象牙來,有了它,我們把從大腦吐出來的一切都看成象牙。
無論這些「象牙」是真或假(弄了半天,常常我們會發現假的多到令我們看不到真的),我們的口水都沒令我們覺得在這條船上流轉得更妙趣橫生,淹沒我們的口水多半更令我們內心動蕩不安。
始終忘不了看《早春》(1956)的過程。
社會科學也許是太老實了,它所宣稱的客觀與真理,常常逼近於觀察者面前的那塊大玻璃窗,以及猛然發現的窗上虛像──卻渾然忘卻看似不動的身體(觀察者),其實正不斷在變動不已的時空中動蕩不安,可又安靜異常(比平時更接近雕像)。
真理,也許比較接近窗外不斷出現又轉瞬消逝的窗景,始終都「有」(不斷湧現),一直都「沒有」(不斷消逝),默默流轉。
午后的巷子,安靜得近乎午夜;我又爬上水塔,剛睡醒的眼皮似張非張:山離我很遠,就在腳下的四周的公寓,比遠山離更我遠。
一隻狗沿著牆與地相接的那條線,一路歪歪扭扭地低頭前進,前導的鼻子那份用力緊貼地面的模樣,活像那層平日被人類所賴以「踏實」的柏油,有著比人類鼻孔更大的毛細孔。
客體,不會是一個靜態的東西,被狗沿路親密嗅聞的柏油路,在「社會」與「科學」看不出意義的時空中,那個時空與柏油路「不容思議」地膠著成,一舔又一舔的蛋糕──我們那尚未被社會科學馴服的皮膚及嘴唇,如此難以形容地「言語」,如此教大腦難堪地歪扭到身體的某個陰暗不明的角落。
客觀,更不會是原封不動的工具與方法論──「原封不動的工具與方法論」,只是我們步上一趟新的旅程中,所賴以安心的「坐椅」;真正能帶領我們深入客體的核心的是,能洞悉出移轉到新時空中的「坐椅」的「交通」新工具。
在「尋找(房子、小津電影的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在逐漸中猛然(那麼飄渺地脫離科學的重力場)瞭解到,我們所最缺乏的竟是:尋找者「在這一次」(透過一直近在眼前的那塊玻璃)尋找過程中的「自身的移動」(自身在透明玻璃中的倒影),以及被尋找客體之異動(倒影與實體間必然的差異)?
從上而下俯視那隻狗「踏實」過的路面,約略可見牠的口水所造成的異樣,不知為什麼這時候我忽然想起一個女孩曾跟我說過,「女人一打扮,男人就流口水」,然後呢?我問她,
「然後這世界就變得像條河,」她笑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得救了,「愈來愈多女人喜歡打扮,愈來愈多男人樂於為女人造船──各式各樣的船。」世界確實很奇妙,男人和女人就在跳到同一條船時,卻又手拉著手一塊兒跳進河裡。
當我不斷深入社會科學,不知不覺用社會科學的方式「造船」時,有天夜半醒來(先前已經我發生過無數個這樣的夜晚),突然覺得兩岸的風光已經被「異動」很久了,久到不覺樹與野獸都被「移動」到船上許久了──「社會」大概就是我們這些社會科學人的「口水」,沒有它,我們的腦袋吐不出半根我們自以為是的象牙來,有了它,我們把從大腦吐出來的一切都看成象牙。
無論這些「象牙」是真或假(弄了半天,常常我們會發現假的多到令我們看不到真的),我們的口水都沒令我們覺得在這條船上流轉得更妙趣橫生,淹沒我們的口水多半更令我們內心動蕩不安。
始終忘不了看《早春》(1956)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