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6 09:34:22顏士凱

台北電影節選片(2):【解構新鮮人】─打敗電影的書寫

(1) 故事大綱

這是一部關於「魔力」的電影。【Poison Friends】故事發生在巴黎一所大學裡,三個對文學與藝術懷抱熱情的研究生,完全拜倒在「魔力」四射的安卓(Andre)之下。這三個研究生無論在學業上、個人創作上,乃至私密的愛情領域裡,無不臣服在安卓的個人「魔力」影響下。

安卓不僅博覽群籍、口若懸河,他還膽大妄為,拳打古代聖賢、腳踢當代大師;唯獨崇拜美國當今有「瘋狗」綽號的犯罪作家James Ellroy--此公正是響叮噹的好萊塢名片【鐵面特警隊】與【黑色大理花】的原作者。

但肢體語言激情四射的安卓,卻認為寫作是一個人軟弱的表現。范沖(Franchon)是這三人中最早發表小說的人,沒想到招來安卓一頓羞辱;母親是知名小說家的艾歐伊(Eloi),早已默默在寫小說,在歷經「范沖事件」後,趕緊回家把小說丟進垃圾桶;三人中唯獨對投身表演的亞歷山卓(Alexandre),被這位在人們面前極盡表演的安卓所認同。

然而,安卓自己的博士論文卻被教授拒絕,而得不到學位和到美國做交換學生;但他卻已經告訴艾歐伊與亞歷山卓將到美國去深造,安卓只有跟兩人來個放洋餐會。實際上,他自我流放到軍中去打雜。在此同時,艾歐伊那本被丟進垃圾桶的小說,因為被母親偷偷撿起來送到出版社後,不僅拿下了小說大獎,還在亞歷山卓舉辦的朗讀會中大受歡迎。

安卓出現在朗讀會後的簽書會上,他雖然向兩人坦承自己對他們撒謊,但仍然態度強硬地表示,人們不僅需要謊言更需要「大師」。說完後,立即揚長而去。

本片是法國新銳導演艾曼努布迪歐(Emmanuel Bourdieu)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榮獲去年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周大獎」。

(2) 導演簡介

艾曼努布迪歐(1965~)是法國當代社會學大師皮耶布迪歐的第二個兒子,布大師於2002年以72歲高齡去逝。本片對於「實踐」的強調,堪稱艾導對其先父經典巨作《實踐理論概要》的致敬;又,本片中另一值得關注的焦點是,在1998年以【天使熱愛的生活】拿下坎城影后的比利時女演員Natacha Regnier(1972~),飾演安卓與艾歐伊的前後任女友。

書香門第的艾導,其編導作品多半以學院為背景,導演風格充滿舞台劇色彩、尤其著重每一場景的光影變換。才華洋溢的艾導,還寫過七部電影劇本,並在一部電影中演出,更在其第一部劇情長片中身兼攝影師。

艾導與張曼玉的法國前夫阿薩亞斯,都是從擔任《電影筆記》的記者,而進入電影編劇以至導演。他曾於1999年來台訪問侯孝賢,這篇長達近50頁的專訪稿,被放進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的《侯孝賢》(2000年12月)一書中,而他本人也在同書中,寫了一篇「魔力」十足的論侯孝賢電影的文章。


圖:1998年坎城影后Natacha Regnier,最新作品【解構新鮮人】。此片在今年台北電影節之『新潮流』單元中放映。
(3) 缺乏娛樂中的兩種娛樂

撇開這部影片片名「天才式」的翻譯(中港各有比台北電影節更貼近的譯名),不想把精力浪費在這裡,這部缺乏娛樂效果的影片,包藏著兩個非常具有娛樂效果的點。

首先,影片「明指」那些社會學中所謂具有「領袖魔力(charisma)」的人,他們自身雖然頗有內涵,可是「本性上」更多誇張不實的成份。用導演他那社會學大師老爸Pierre Bourdieu的「場域」(註)理論來看本片,就變得非常「有趣」。影片對這兩個「場域」的描寫,雖然後者多於前者,不過,影片本身卻未因此散發出其獨特的「魔力」。意思是,導演把後者拍的有點接近紀錄片的風格,偏偏紀錄片在其那「老實」的體質上,很難把「誇張不實的魔力」層層釋放出來。

其次,影片以其有力的結尾,不僅「暗諷」人類某種普遍的心理結構;而且還令「腦袋特別清楚」的影迷猛然醒悟,影片很可能更在「暗示」,愛看電影(尤指劇情片)的人(這些人現在都捧著鍵盤、開了部落格)似乎都在「渴求大師」。尤其後面這一點,對照導演自己在那本《侯孝賢》一書中的表現,特別具有諷刺的娛樂效果。

(4) 打敗電影的書寫

其實這部充滿「學院神經」的影片,真正值得我們「深思」(且讓我們從這麼嚴肅的地方找到點「活水」)的是,我們對「表演的再思考(rethinking performance)」。

因此,我們從令人昏睡的學院「驚醒」過來的思考方式,必然不是從思考本身而來,而--再度,我們記取不得不找到「活水」的教訓,而把這部影片給予我們轉醒的那個點,表演,予以「不實而誇張」地釋放開來--不得不從「表演」而來。

所以,我們這麼「表演地思想」著:如果,把侯孝賢電影從他風格開始大變開始之作(意思就是【風櫃來的人】),以後的電影中的女性角色拿掉,那麼,侯孝賢的電影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個遊戲好玩的地方就在於,它不必去思考,而只是去看,想像地看。

在這個「思考的表演」裡面,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老是把「狗咬狗的雄性世界」(請參見張曼玉前夫阿薩亞斯拍的紀錄片【侯孝賢畫傳】)掛在嘴上的侯孝賢,「因此」幾乎變成了朱天文。

我們因此想起Emmanuel Bourdieu導演的老爸Pierre Bourdieu,在法國學院裡流傳很久的一則傳奇故事:Pierre Bourdieu與Emmanuel Le Roy Ladurie(1929~)兩人原本分別讀的是歷史學與社會學,但兩人相識越深就越「不約而同」地覺得,雙方都對彼此的學科更有心得,兩人因此決定交換學科來攻讀。從結果以論,這兩人最後都成為國際知名的社會學與歷史學大師。

這個侯孝賢遊戲與導演老爸的故事,帶給了我們這麼一個具有娛樂效果的啟示:人生最大的戲劇,或者說人生的最高娛樂,就是徹底變成另一個人。當然,有人會問:how?我們要答:這是學者的問題。我們的文章從這部電影獲得的「表演與場域」的靈感,只在這麼一個「關於電影的想像遊戲」上。

如是之後,很多人才真的相信一件事:關於電影的文章可以寫得比電影更電影;關於電影的文章其實可以教沒看電影的讀者,獲得比電影更具娛樂的效果。

意思也就是,好的電影文章不是打蛇隨棍上,而是要與原來的電影做出「場域」之爭的。


註:Pierre Bourdieu(1930~2002)很有名的「場域」理論,簡單說來,它首先是一種類似動物的領土權的觀念,但在人類社會中,經過人與人之間的權力的角力,而分出高下後,原來的領土權被打破了,別的人可以入侵。這就形成,原本一個人特有的場域,受到了其他的入侵者的刮分;或者顛倒過來,一個具有「領袖魔力」的人,大大擴張了自己原來的領土權。


圖:導演老爸布大師演講起來,也很有表演身段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