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2 19:28:31顏士凱

一種生活在「大」時代的感覺

2004/03/02


首次厚著臉皮為自己文章作預告,
主要還是想為自己的「老東家」
電影資料館
盡點宣傳之力。


近日內將會把刊登在即將出刊的「電影欣賞」118期的
《圈內圈外,負負得正──【黑狗來了】與【愛情靈藥】》
一文,分七次在此連載。


當然更希望有興趣的網友,
也能有機會去了解這份刊物,
這份在華人世界中
二十多年來,持續在做電影學術研究的刊物,
二十多年前,也對台灣社會的科技整合很盡了一份心力的刊物。


電資館的「電影欣賞」從1982年起是雙月刊,最近幾年才改成季刊。
其實它最早是一份約莫32開本的長方形介紹性為主的小冊子,
1982年改版第一期,我正好在那裡發表了一篇文章。
雖然它並不是我最早發表電影文章的地方,
也不是我最早拿到電影文章稿費的刊物,
但我記得每一次到電資館領稿費時,
都有難以言喻的飽滿、真實與感動
──這種感覺至今還沒在我工作
領薪資時出現過。


那時候的第一任館長
(那時館名叫電影圖書館)
就是現在名聞國際的製片家徐立功先生;
館員那時大家在私下都喚他「胖老闆」。


當時這本雜誌出刊是館中一大盛事,
館裡面全體總動員,連胖老闆在內,
大家分列兩邊站在櫃台前那張長桌,
把剛出爐的熱騰騰雜誌
一一裝進牛皮紙袋給
「電影圖書館的會員」
──這字眼或頭銜,
據說在當時的台灣社會
聽到的人都會對擁有
這等身份之人
刮目相看。


時間上剛好也正逢台灣電影最風光的
台灣新電影浪潮時期;
當時想為「電影欣賞」寫稿的人
不僅多到有如過江之鯽,
各方人才之多元化恐怕連
英雄/英雌來自四面八方
都不足以形容。


台灣新電影浪潮至今一直被人忽略
的一大塊「空地」是:
當時有許多從歐陸與美國回來
(或半途溜回來)的學者與學生,
將二戰後的歐美新思潮介紹進入
(不少是生吞活剝地)
才正準備要狂飆起來的台灣社會。


很奇妙又詭異且美麗的是,
台灣新電影竟然成為
1,新思潮登陸的最主要舞台之一;
2,新舊思潮、各學科間交流的大舞台;
缺乏對新電影這一塊「空地」
的研究與描述性報導,
台灣社會八零年代何以狂飆
到九零年代的失序狀態,
許多論點暴露更多的是
對新舊之間急劇轉變的台灣社會
的盲點。


而經常為此刊物寫稿的作者,
一進館裡就有如識途老馬
直奔進入裡面的辦公室;
在還沒改裝成現在的辦公室前,
這個區域與外面隔離得
鮮少被外面種種騷動與雜音滲透進來。
作者可以自助式地在裡面為自己泡咖啡、沖茶,
隨意翻翻書刊或與編輯、其他作者,
就在裡面天南地北地暢談起來。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
那時候就已經有不少從法國唸電影回來的人,
有次碰到這批法國派作者剛好全員到齊在這裡,
聽他們非常柔和又流暢地言說,
──從電影到不是電影、從台灣到不只是台灣、
從可以議論紛紛的國事
到你過去不覺得有什麼值得議論的芝麻小事;


書本上的塞納河、左岸、拉丁區、蒙馬特區,
尤其是法國人與法國電影中
那種很喜歡說話與很多的對白,
似乎一下子都非常生動地呈現在你眼前;
間或腦海中還有種「想起」
「在巴黎天空下」的夢幻之感。


這期間有幾年
電資館甚至會在農曆年過後到元宵節期間
邀請曾為該刊物寫稿的作者「回娘家」,
除了歐式自助餐點外,
記得有一年還有紅白酒,
甚至在舊試片間裡放上卡拉OK,辦起舞會,
然後不知是誰故意盡放些「愛國歌曲」,
卻又有人隨歌自嘲好幾句,
大家一邊亂舞、兩邊亂聽,
也沒人對什麼愛不愛國
敏感到像現在如此臉紅手黑、劍拔弩張的
自相殘殺的恐怖程度。


這段期間也許是我至今在台灣社會內
非常鮮有地感受到自己
有如「生活」(!)在
一個「大」時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