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3 10:24:08劉大風/劉小風

〈武帝封禪與封禪書〉導讀

逯耀東〈武帝封禪與封禪書〉導讀

《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


前言:

  太久沒貼文了,也沒太多時間寫新文,貼上讀書會報告的論文導讀,我沒把結論寫上去,欲知詳情,請讀書。
  


  〈封禪書〉是武帝封禪與巡狩天地的故事,其中有司馬談父子親身參與的史料,除此之外,又有許多荒誕不經的記載──為什麼會有這些記載?這些記載反映了什麼?司馬遷又如何處理這些記載?
  
  這要從漢武帝說起,武帝初即位,便發生竇太后事件,表面上似乎是理念之爭,實乃政爭,之後田蚡復位,武帝頒賢良詔、幸雍祠五畤、祭天祭地、尋仙人、求長生不老,武帝對於黃老鬼神之說,深信不疑,儒術只是他統治的一種手段而已。而司馬相如早就力勸武帝封禪,他更在遺書中說封禪可以「招翠黃乘龍於沼」,翠黃,龍翼馬身,黃帝乘之而仙。換句話說,封禪等於登仙,黃帝如此,武帝為何不能?這下更打進武帝心坎裡了,因為在武帝心中,封禪固然是國家大典,象徵文治武功,但真正的好處,是可以因此登仙得道。換言之,封禪只是手段,登仙才是目的,這與他深信方士、愛好神仙黃老之說,一脈相承,只是與司馬談與其他儒者剛好相反,對他們來說,封禪是目的,不是手段,而也是司馬談悲劇的原因。
  
  原來,封禪是一代大事,早在文帝時代已提出。武帝時各儒者對於封禪儀式一直喬不定,因為儒家經典並沒有記載相關次序、沒有標準範本,沒有怎辦?於是人言言殊,公說有理婆說也有理,武帝不奈煩,登仙才是目的,要登仙得先封禪,儀式云云,根本不是重點,所以盡罷諸儒,廢而不用,而根據作者的推測,司馬談雖非儒者,卻也在罷黜之列,留滯周南,不能參與盛事,因此悲憤不已、因此含恨而終,他的兒子司馬遷感受了這股遺憾,於是化悲憤為力量,而有封禪書之作,不料此篇卻成後世批為「謗書」的原因之一,因為後人認為司馬遷心有鬱結(自己的、環境的),而對武帝有所諷刺──那麼,司馬遷是真的心有不甘,反映在著作中,所以把這些荒誕不經的記載寫進〈封禪書〉裡,或明刺、或暗諷,那麼,這真的就是司馬遷的用意嗎?



〇鎖右鍵的回應方法:
word上打好文字,選取範圍,複製按ctrl+c,貼上按ctrl+v
大風 2007-10-11 23:04:33

  嗯嗯,換個角度想,其實台灣的中國史研究,還是相當有水準的,與大陸學術成績合看,各有高下。我常想,真要比較些什麼的話,隨著大陸勢力漸高國力漸強(其實現在已經頗高了),台灣與之相比,有些東西漸漸被比下去,但就學術來講,台灣的中國史研究,是少數能與大陸競爭、或是互補不足的領域呢。

蘭流 2007-10-10 01:09:47

鍾師的論文我已讀過,資料很全,可以作為參考。部份說法似與我之前寫五德終始說時有所不同,當時寫時我竟漏了鍾師的論文(汗)……可見得,人腦真是不足恃啊!
戴氏的論文我沒讀過,與題目相似的論點,在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中也有提及,可相互參証。

有意思的是,最近讀到一些大陸學者的著作,發現大陸學者真的很「敢」推論,這種勇氣,真讓我既佩服又害怕。舉例:「巫蠱之禍的起因,來自於武帝默許下,衛氏外戚與李氏外戚的鬥爭!」我想不到,也寫不出來。
回頭看看台灣學者的著作,感覺實在多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