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5 12:12:15劉大風/劉小風
哈伯瑪斯論溝通
圖片:哈伯瑪斯,《認識與旨趣》
〈哈伯瑪斯論溝通〉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認為,在人際溝通裡,語言涉及的詮釋、理解與交換,背後往往具有兩造視為理所當然的預設,他在觀察使用語言及溝通行為時,指出語言的表達主要可分為三類:「自我頗白句」,如願意、希望、老實說……;「提及與建立人際關係的句子」,如命令、要求、勸告……;「認知性的句子」,如描寫、報告、敍述……。人們藉由此三種句子的互用與引導,促成溝通與交換事務。
因此,所謂「理所當然的預設」,亦該由此切入。舉例來說,今天我對某人說:「(我知道-你也知道)某某書很難找買,(我希望)有機會希望你可以幫我找找(找到了就幫我買)」,括弧內的文字,正是這種預設,也因為雙方都認同這種假設,溝通才可以繼續進行,反之,若一方未有此種認知,則必中斷此時的討論,例如「這本書會很難買嗎?不是吧!」因此,一方只好暫停此種請求,溝通只好先轉移到其他方面──我必須先說明為何難買,是個人問題或是出版問題等等,等到達成溝通後,才可以再回到最初的「買書」模式。
由此可知,溝通,往往就在此「題外出題」的方式中產生,可是題外出題又是為了「切合本題」。以上述例子來說,就是「解釋書為何難買」是為了達成「希望你可以幫忙買書」──人與人的溝通、理所當然的預設,往往如此。
二00六年五月
〈哈伯瑪斯論溝通〉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認為,在人際溝通裡,語言涉及的詮釋、理解與交換,背後往往具有兩造視為理所當然的預設,他在觀察使用語言及溝通行為時,指出語言的表達主要可分為三類:「自我頗白句」,如願意、希望、老實說……;「提及與建立人際關係的句子」,如命令、要求、勸告……;「認知性的句子」,如描寫、報告、敍述……。人們藉由此三種句子的互用與引導,促成溝通與交換事務。
因此,所謂「理所當然的預設」,亦該由此切入。舉例來說,今天我對某人說:「(我知道-你也知道)某某書很難找買,(我希望)有機會希望你可以幫我找找(找到了就幫我買)」,括弧內的文字,正是這種預設,也因為雙方都認同這種假設,溝通才可以繼續進行,反之,若一方未有此種認知,則必中斷此時的討論,例如「這本書會很難買嗎?不是吧!」因此,一方只好暫停此種請求,溝通只好先轉移到其他方面──我必須先說明為何難買,是個人問題或是出版問題等等,等到達成溝通後,才可以再回到最初的「買書」模式。
由此可知,溝通,往往就在此「題外出題」的方式中產生,可是題外出題又是為了「切合本題」。以上述例子來說,就是「解釋書為何難買」是為了達成「希望你可以幫忙買書」──人與人的溝通、理所當然的預設,往往如此。
二00六年五月
下一篇:《小窗幽記》與《菜根譚》的讀法
難怪誤會會產生...我認為你應該懂我的意思,你以為我了解了你說的話...濫用"理所當然的預設",越溝越不通.
羅青的"答案"說得好: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樣的擁擠?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