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0‧10,000mm合成焦距攝影規劃作業再檢討
2009-11-10‧10,000mm合成焦距攝影規劃作業再檢討
為什麼調高倍率星雲反而清晰,詳見『2009-07-25‧都會地區的天文望遠鏡選用策略』。有些光學廠商利用刊物誘導同好偏好低倍率作業,加上人云亦云聽說轉述,導致被害人缺乏高倍經驗,沒有練好星雲(團)和光害兩者的集光力管理。
筆者有天忽然想出星雲/星團的目視觀察紀錄表,可供不同機款同好相互比對目視績效與環境差異,等比對各同好觀測經驗以後,再編出圖表譯碼方式,完成初步實用化再公佈以供參詳改進。
昨天提到了10,000mm的超長焦導星作業,筆者知道大家連1,000mm導星都覺得需要高精度重型機材才能完成,其實筆者的態度是這樣的,就是因為使用重型機材,才讓超長焦導星變得複雜,相對輕巧/簡易的機材可以閃避許多問題的發生,可以讓成功率提高 。
為了這次研究,筆者原先要訂購10cm折反射鏡做為攝星鏡,現在暫時放棄了,原因是不想隨便增加自有的望遠鏡。筆者會以10cm折反射鏡和相機同等重量同架模擬攝星鏡,用8cm長焦屈折鏡做精密導星,當然以『有圖有真相』的常識環境來看這樣會受到質疑,但筆者不會犯富和尚的錯誤,筆者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精密導星作業,而非小眾評價。其間開發出來的技術和參數,即使難登大雅之堂,也會如實說明,以便大家幾番練習後更加升級,呈現更好的作業結果。
近日天晴會開始一邊練習同時校正極軸,電腦螢幕的標記方式與導星細微控制會慢慢思索,因為是超長焦導星,筆者不敢故意讓極軸偏離,或許無法做到10,000mm,總之會探索自己在台北都會環境下的能力極限。筆者沒打算攝影的,單眼相機的噪訊拍過一次就不敢恭維,每次接望遠鏡照相都會讓CCD沾上一堆雜點(八成是相機老舊以致材料脆化產生碎屑),筆者只要磨練導星就好了。
極軸故意偏南比較好導星,赤經向只管加速不用擔心齒輪反向遊隙問題,這項裏技先前有見解過,忘記是那一篇了,一時之間找不到。其實只要是赤道儀追蹤攝影,即使極軸對得再準也會有偏,每個星點依然都有像場旋轉,只要旋轉半徑不大,相片看起來一樣沒問題的。
雖然是以10,000mm超長焦攝影為目標,記憶中依據當年日本歐吉桑用20cm折反射鏡的拍攝幾張相片來看,都不會有很好的畫質,這是因為空氣擾動變得明顯的關係。超長焦攝影畫質不高不是因為望遠鏡太小,而是空氣擾動程度到3秒角的緣故,平地有空污,高山有大風,空氣擾動不是光學和機械、操作技術和品牌型號可以化解,要將望遠鏡送到大氣層外才行)。10,000mm的攝影相片,恐怕要將相片縮小到20~25%的尺寸,才會有令星景攝影者稍為滿意的細緻畫質,但是只要能讓暗星更容易從攝影相片顯現出來,這樣的作業以正統派天文觀測立場來說還是必需努力做到的(星景攝影愛好者請勿需罣礙,因為10,000mm攝影做的再好畫質也是很差)。
10,000mm程度的導星要做的準備工作很多, 包括以下個別項目的整合:
校正極軸 (這次要升級試驗奸巧版高速作業程序,此程序依舊以下面『赤道儀導星精度與極軸偏差示意圖』為基準衍生而來。)
掌握周期誤差韻律(已經完成如下面相片,或許同型赤道儀都會是這樣的吧)
尋星鏡高精度瞄準( 技術已經成熟‧詳見2009-07-16‧尋星鏡配置‧一步一步照著順序來)
網路攝影機高低倍率控制( 要做各種放大倍率的視直徑測量)
赤道儀微速調節( 主要是齒輪遊隙管理,這個還沒真正練過)
這張相片是掌握赤道儀周期誤差轉折韻律後,靜待下次轉折時刻斷電停轉,等白天拍下相片做紀錄,或許同款式赤道儀都是這樣的吧。
當轉軸在此相位時,星點會在下方動畫右端位置。
以上動畫是天球東西向14秒角(±7秒角)的周期誤差 ,依據天球座標是上北‧下南‧右西‧左東,南北向(赤緯向)空氣擾動有多大就請大家自己估算,下次對極軸再用高倍率拍攝更清楚,因為調出舊相片用JPEGCrops軟體格放重置太麻煩了 。
你可已用pempro 這套軟體去測量你的赤道儀誤差
http://www.ccdware.com/downloads/
有位前輩在研究這套軟體
http://tw.myblog.yahoo.com/abracad100/
因為面對周期誤差是極軸還是要對準的必要工作,筆者還是習慣在極軸校正作業中不得不順便視察周期誤差。 2009-12-24 14: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