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2 21:46:25欣生

美學讀書摘要(三)

第十九章 亞里斯多德悲劇理論

 

悲劇的錯誤與悲劇行動的種類

 

為什麼行動會導致反轉與發現呢?主要起因是悲劇的錯誤與缺點。亞氏指出三點應避免悲劇情節:

1.            不應寫好人由順境轉入逆境,只會使人厭惡,不能引起恐懼或憐憫之情。

2.            不應寫壞人由逆境入順境,這最違背悲劇精神,不合悲劇要求,也不能打動慈善之心,更無法引起恐懼或憐憫之情。

3.            不應寫極惡的人由順境轉入境,雖然可以打動慈善之心,但無法引起恐懼或憐憫之情,因為憐憫之情是因為一個人遭受到不應遭受到的厄運所產生。

與情節有關問題就是悲劇型動的種類,亞氏在十四章提出二方面討論這個問題:

 

1.           悲劇行動發生在什麼人之間為佳:敵人之間、朋友之間、不相干的人之間,他選「朋友之間」,朋友涵蓋父子、兄弟等人倫關係。

2.           悲劇行動是否有意實行或無意實行:

一、已實現

a.           《米底亞》殺子報復丈夫,有意(有知)。

b.            《伊底帕斯王》殺父娶母,不知道被殺者是自己的父親,無意(無知)。

二、未實現

c.            《安提戈泥》為兄報仇,殺國王未果,最後成為死亡新娘,有意(有知)。

d.           《伊菲珍妮亞在陶里斯》及時發現是親姊姊,未殺,,無意(無知)。

      亞氏並沒有把悲慘結局視為悲劇的必要條件。

      作者將亞氏的理想結局歸為六點:

1.           必須複雜的情節

2.           必須完整性與統一性

3.           情節不宜太長或太短

4.           悲劇主角不應太好或太壞

5.           悲劇行動應發生在朋友或親人之間,無意中做出,事後才覺醒。

6.           事件的前後結構與性格的塑造合乎可能或必要的規律,偶然事件的使用也要「出乎意料,合乎情理」

 

悲劇的定義兼有客觀定義與感受定義二種方式,而悲劇效果是憐憫與恐懼受到淨化而獲得之快感經驗,這種經驗本身有內在價值。

行動反轉與發現也是舞台及人生喜劇的主要泉源,而悲劇與喜劇在形式上實有相似之處,除了問題的嚴重性(行動是否導致大災難)外,至少部分與人觀點與態度有關。

亞氏認為只有出名的人及貴族可當悲劇的主角。這種看法直到莎士比亞時代都很實用,但現代悲劇已經突破這種模式,即使一位默默無名的凡人也可以當悲劇主角,所以亞氏將悲劇主角的設定太過於狹隘,他對於悲劇行動忽視時代背景及支配該時代的道德原則,並且他沒有注意到判斷錯誤及性個缺點不足以解釋所有的希臘悲劇。

亞氏最大缺點就是沒有注意到悲劇中思想問題,他在詩學第九章提到:「詩……比歷史更具哲學意味及有更高價值;因為詩傾向於表現普遍,而歷史傾向表現特殊。」這裡「哲學意味」不是指作品的主題或主張,而是人物性格的刻畫。

考夫曼《悲劇與哲學》分析《伊底帕斯王》有五個重要的主題:

1.           人的徹底不安全感

2.           人性的盲目

3.           誠實的代價

4.           不可避免的悲劇發生的兩難情境

5.           公正

 

※希臘悲劇精神對於人生苦難與荒繆而絕不氣餒與投降,絕非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與辭世。

 

《西方美學讀導論》劉昌元著,聯經出版社

   讀書摘要P319~P323

 

※本文只作為個人讀書摘要,若要引用請參考原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