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2 21:05:31欣生

美學讀書摘要(一)

  

第七章                 杜威的經驗美學

 

杜威認為實用也包含藝術及審美經驗,〈作為經驗的藝術〉是美國在美學的重要貢獻。克羅齊唯心論提出「孤立派」,而杜威在自然主義提出「脈絡派」,這美學對藝術另一種解釋,也符合中國儒學哲學重視「天人合一」觀點。

杜威的美學建立在自然的內在形上學,在〈經驗與自然〉他適當的經驗可以了解自然,反對西方二元論將科學與價值的衝突,例如:康德把世界分為現象界與本體界。自然主義所強調的是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不管是心靈還是物質,精神還是感官皆屬於自然,從高層與低層自然,是一種連續而不是斷裂,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將藝術品孤立在日常生活現象外,可以用二點說明:(1)在精細分工社會,我們要欣賞畫作要到博物館,好像藝術與我們生活沒有緊密關係。(2)過度的分工會使工作單調,以杜威來說藝術是「文明的美容院」。

克羅齊的直覺主義、貝爾的形是主義以及「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將生活經驗孤立在藝術以外,這樣形成了解藝術的障礙,所以杜威主張我們必須回到生活經驗當中,從生活經驗當中了解,主張美感經驗與生活經驗的連續。例如:濟慈認為美妙的事物不外呼「太陽、月亮、星星與地球」。

經驗就是感官的感受,杜威採用動態與生物學解釋經驗,動物為了生存而與環境發生互動,對於經驗定義有三點說明:(1)「適應」有被動調節與主動改造(2)「環境」含有自然與人文(3)「互動」人與環境互相影響的關係,套用海格德:「世界中的存有」,就是人與世界存在密不可分關係。

改變環境的行為是「做」,適應環境的思考為「受」,「做」與「受」是連續性互動關係。我們說創作為「做」而欣賞為「受」,當一個創作者完成作品時,會欣賞自己的作品,再作一次修改與整理,這就是完整的經驗,「做」與「受」都集中在創作者身上。

過度的「做」與「受」會妨礙經驗的發展,光有一堆感觸無法成為藝術,故華斯華茲曾說詩:「在沈靜中對情感的回憶」。人與環境的互動會產生經驗,但並非所有經驗是完整的,在杜威的美學中「經驗」與「一個經驗」是不一樣的,而我們要如何具備完整的經驗,下列四點說明:

(1)        經驗剛開始為人的本能需求。

(2)        在追求需求當中會產生環境的阻力與緊張的情緒,適當的阻力與緊張會使人成長,將會達到人所設下預期目標。

(3)        人與環境的互動中,經驗得以保存、累積及發展,當目標達成後,會使人有完滿的感覺。

(4)        一個經驗是各部份組成有機體的結合在一起,不是亂無章法,是一種獨特性質,這樣直接經驗不在理知分析當中,例如:想起年少時光的回憶,我們分不清情感還是理知,但我們知道完整的經驗是由情感作部分統合。

完整經驗都會具有審美性質,「美」可以說是對完整經驗的情感反應,審美經驗一定有完整經驗,但完整經驗未必有審美性質,在實用活動中一樣會有審美性質存在,例如中國庖丁解牛,在熟練的技巧中獲得滿足感,就是一個審美性質。

對杜威來說審美經驗敵對關係,不是理知經驗、實用經驗或道德經驗,而是沒有目的及機械化的活動。杜威沒說清審美經驗與其他經驗不同之地方,本書作者歸納三點:(1)在完整經驗的有審美性質,會使審美經驗更有支配力及控制力(2)審美經驗是由感官直接感受而成(3)一般經驗可以分開而另有獨立意義,但審美經驗中手段與目的不可分開,欣賞者不可能將手段至於目的之外,因為審美經驗在於審美的過程。

           杜威對於語言分析家依畢力士有很大的影響,他認為審美經驗有五個特徵:

(1)        注意力集中於對象的表象、形式或意義,因為對象會控制整個經驗的形成。

(2)        具有某種強度的經驗,這裡只不是指情感的強度,就如我們集中精神欣賞作品,會暫時忘記身邊的事物。

(3)        他是一個融合的經驗,也就是部分與整體的統一。

(4)        完整經驗,何謂「完整」? A.衝動或傾向平衡B.預期與滿足。

(5)        不同程度的複雜性。

審美經驗簡單特徵就是強度、統一、複雜性,這樣特徵也有缺點,一、如何達到審美的滿足?二、藝術作品的獨特性會不會在統一性消失?這二點都是要以個人經驗出發,每個隊於美感的認知與累積不同,滿足感與獨特性也會因人而異。

 

第八章           審美價值

 

藝術品具有審美價值,六種理論:主觀主義與情感主義、分殊主義與相對主義、懷疑主義與客觀主義、工具主義。

主觀主義來自人的「感官」,所以並不客觀。主觀主義的困難點:「好」定義在哪?「好」與「喜歡」的差異性有何不同?如果在藝術的修養不足,以主觀的判斷藝術品是會有偏差的。

時間的遠近是決定客觀性的要素嗎?經得時間考驗的作品,我們還是可以繼續追問其作品的價值意義,好或壞並非流傳時間長短決定, 一個壞作品也可以流傳。

艾爾的情感主義比個人主觀更具有懷疑性,對於藝術品的情感功能,但「好」不能說明或定義。史帝文生表示說者的態度,其目的只是表達態度的不同,以科學角度來檢視藝術作品有所不同。

分殊主義有三個討論的地方:①何謂「獨特」為何在A可以展現出優點,在B卻是不起眼的事物評論家提醒我們注意Q性質。以上三點總和,我們注意審美觀在部分到整體,整體可以作部分的背景,不同背景所呈現部分感覺會有所不同。

原則相對主義是可以套用某些理論,其有二個要點:審美價值的相對性,其對象可以滿足人的需求。原則的相對性,以標準原則去評價作品,但不同系統裡無法評價作品好壞或對錯。例如:托爾斯泰強調傳情與宗教功能,將有一些藝術品(莎士比亞:哈母雷特)視為假藝術或壞藝術。

對於以上四點主義(主觀、情感、分殊、相對)可以視為評價的懷疑主義,而懷疑主義的對立面是客觀主義。客觀主義分為二派:

      主觀主義:「直覺」判斷藝術品的審美價值,但「感官」失常就無法判讀。

      定義主義:有一定原則決定並解決個人主觀好惡的問題,(統一、對稱、適當比例)

工具主義代表者畢士利,他認為審美價值有三大性質:統一、複雜性、區域性質。

      統一:「融合」與「完整」就是作品的元素是不多也不少。

      複雜性:「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

      區域性質:是原本作品不含有的元素,如:冒現性質、表情性質。

評價藝術的一般標準:有統一、複雜性、表情強度,可以作為普通性審美。

次要判準的特徵:不能直接或獨立提高審美價值,必須雨其他作品性質結合。

過份統一:會減少複雜性與情感。「簡單」不是單調之意,一定是只有基本判準(統一及表情)強度。每個人對表情強度是不一致,但審美經驗是不可以缺乏。

           例如電影:內容廣大②首尾呼應③強烈劇情,認知的理由:真實性、道德、感受。例如文學作品所隱含:a複雜性b統一性c表情強度。

 

 

 

 

《西方美學讀導論》劉昌元著,聯經出版社

   讀書摘要P113~P148

 

※本文只作為個人讀書摘要,若要引用請參考原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