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6 13:17:20jean
分水嶺3〉倒數日&高齡的選擇
(107.12.16)
整理行事曆。2018又將要結束了。
意謂著倒數日只剩7個月又14天。
在部落文加了〈分水嶺〉分頁
提醒自己將至50歲
如同人生重要的分水嶺
前半生,從原生家庭到自組家庭,工作佔了我三四十年
雖然累積人生的歷驗,心裡仍渴望能有不同的選擇。
因為真的有些累,不只心裡,
50歲連生理都提醒自己在改變。
能否多一點彈性呢?
減少1/2的工作時間,去學習
去付出,喘息呢?
高齡社會將至,不想到了不能動,只剩照養和外勞可以選擇。
在能動、自主去做想做能幫的事,
直到預知時至。放下離開。
看了《李偉文的退休書》,想著歐美社區為中老的規劃。
心想台灣除了公共資源,如也有平價平民普及的選擇就好了。
翻看12/10的中時A12版,士林區整合出廟宇、里民、社區,資源整合,惠予地方,我想這就是好的開始。
整合退休所長,教學相長,相互支援,人有被需要的感覺也精神,日子也過得開心。
歡喜台灣,面對高齡化也動起來,讓資源更活化!
(摘錄中國時報)
神農樂活棧 愛社區有神助 老人作伙共餐 聯醫駐點諮詢
A12 新故鄉動員令地方創生台北士林
20181210・吳堂靖/專題報導
士林神農宮定期舉辦老人共餐,菜單由聯醫陽明院區營養師把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市立聯合醫院團隊及神農宮志工定期至個案家中訪視。(台北市立聯... 百年古蹟士林神農宮(右圖,吳堂靖攝)與聯醫舉辦中秋節柚子彩繪... 動員令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的神農宮,不但擁有逾200年歷史,更自2008年起集結地方志工,提供長者關懷、養身茶DIY、老人共餐等服務,地方信仰中心搖身一變成為社區關懷據點,去年起還進一步串聯市立聯合醫院、台北市立大學衛生福利學系、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等資源,規畫讀書會、生命咖啡館、醫療講座等,今年4月正式掛牌,成為全台首座慈悲關懷社區。
社區連結 宮廟力量大
士林區舊佳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眾多,過去即以神農宮作為社區關懷據點,去年初與聯醫合作成立「神農樂活棧」,設置關懷站幫民眾量血壓、宣導衛教,另也舉辦老人共餐,邀請聯醫陽明院區營養師調配菜單,把關食材安全與營養;今年則升級為「慈悲關懷社區」,提供眼科、復健、失智症的到府諮詢服務。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年出席揭牌儀式時,正式宣布將4月6日訂為「台北市國際社區慈悲關懷日」,其發想即是源自於宮廟對於強化社區連結的重要性,以神農宮來說,先是讓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唱歌、共餐,最後引進社區安寧等服務,透過志工、里長等在地聯繫,並整合衛生、社會福利制度,提供長照服務與臨終關懷。
神農宮董事長、前舊佳里長何逸松指出,所謂「慈悲關懷社區」的觀念,源自於國際慈悲關懷憲章創辦人、英國公共衛生教育及臨終關懷專家Allan Kellehear,意指提供關懷過程中,逐步傳遞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等觀念,讓民眾有機會自主選擇臨終前的醫療行為。
醫護訪視 居民好心安
聯醫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明正表示,團隊每周定期到個案家訪視,成員包含醫師、居家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等,同步掌握長者的身心狀況,除了提供醫療諮詢、送藥服務、安寧訪視,也透過訪查找出潛在弱勢戶,視個案轉介社福單位,降低民眾因資訊缺乏或誤解,權益受損的情況。
「家裡很亂不用來啦」、「有固定去醫院拿藥了」,陳明正笑說,剛開始民眾都會怕怕的,以各式理由婉拒,但在神農宮志工的陪同下,強化信任感,配合中西醫講習、老人共餐時宣講健康知識,逐步拉近與民眾關係,「現在走在里內,大家都會熱情打招呼,十分窩心!」成功經驗也吸引美國、日本等相關單位來台參訪。
除了讓醫療資源進入社區,「慈悲關懷社區」更大的主軸是促進居民互動,因此舉辦系列衛教講座、DIY養身茶,並配合節慶舉辦相關活動,如中秋節彩繪柚子、烤肉等,另也與學校合作舉辦「生命咖啡館」,由學生設計團康活動,帶領長者以小團體方式互動對話,提升歸屬感,也促進世代交流。
資源共享 版圖將擴大
不僅照護里內長者,神農宮和財團法人廣青文教基金會、士林舊街文創市集合作,在聯醫人員和志工的協助下,引導該基金會的身障者走訪當地人文、與長者互動,在媽祖遶境期間,雙方更一起製作花圈供奉,留下美好記憶。
參與志工表示,「不只我們好,也希望透過資源共享方式,跟更多人分享這樣的美好,因此繼舊佳里後,鄰近洲美里也可望成為下個慈悲關懷社區。」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之際,如何更有尊嚴、快樂的終老,成為每個人無可迴避的生命課題,也是政府需積極正視的考驗,神農宮從地方信仰中心,轉變成為社區服務據點,以不同形式持續庇護地方,擘畫了「老有所終」的理想藍圖,值得相關單位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