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裡的影像詩》&《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夢田文創(Cheers雜誌)
(103.5.2)在103/4月號的Cheers雜誌中,
導演侯季然,為40家獨立書店,拍攝的《書店裡的影像詩》吸引我的目光
,有如一連串的連結~
閱讀蘇麗媚給年輕人的文章,現為夢田文創的執行長,
以「閱讀」為主題,製作了戲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
在網站上查看「夢田文創」,努力為文創注下種子!
有別其他偶像劇,隱藏在巷弄間的"獨立書店"充滿一段段小故事
已在華視播出,吸引我想要看看這故事
侯季然&楊照的對談~
如果平均閱讀2本書,說是notebook(筆電)和Facebook(臉書),
大概也不會有人反對它的代表性。
影響所及,當獨立書店不斷消失,連鎖書店把愈來愈多空間撥給文具和餐飲以提振坪效時,10多年前,電影《電子情書》中描述的感傷,如今已早在大街小巷中不斷上演。
想想看,上一次你到書店去看書、買書,是什麼時候?
科技雖然便利快速
但感傷閱讀力的降低,愛書如痴的我,
感嘆「獨立書局」除了夢想的堅持,更需要你我的支持
偶然在雜誌中的巧遇,在未知的角落,看到默默付出的小確幸!
(查詢時,摘錄相關資料)
巷弄裡的書店 永遠獨立的靈魂...- 蘇麗媚
2014/03/17 經濟日報
2012年開始,夢田文創以「閱讀」為主題,透過「說故事」傳遞台灣特有的獨立精神和文化個性,不論是獨立書店、獨立音樂、獨立出版社,「獨立」就代表著一種個性態度,把這樣的個性轉化為台灣文化符號,體現它的可能性與價值,成為台灣美好與溫度並具的軟實力。
除了製作戲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外,也邀請侯季然導演拍攝40家獨立書店紀錄短片,並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營運第一家以台灣獨立書店為策展主題的「閱樂書店」,將「獨立」的核心精神透過這樣的文化櫥窗展現,呈現台灣多樣的文化包容性。
在「微讀,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專欄裡,我將會邀請許多好友來分享心目中的那家書店,那個「獨立」性格的價值辯證和記憶。
我的好友同時也是知名作家、社會觀察家楊照身兼《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戲劇顧問,他和我分享了喧騰卻低調隱晦的報禁時代精采的閱讀故事,還有現在台灣幾乎已經消失的書報攤。
楊照說:「在重慶南路上已經消失的中華書局,現在還存在卻已半消失的商務書局都讓我印象深刻。我有位老同學張善穎,最近出了詩集《水星之歌》,他在書裡寫道,在他高中三年級有位L同學邀他一起去逛書店,L就領著他進入商務印書館,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書店讓他了解到人、書本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和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那個L同學就是我(楊照)。我完全可以理解他當時的感動,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都是古書,千百年的學問知識都在那裡,光是進到那裡就被感動了。」
個性書報攤 文化補給站
那個「感動」在現今資訊碎片又凌亂的時代,似乎成為一種不再復返的想念,聽著楊照說得開心,我也漸漸感受到似曾參與的愉悅。
接著他說:「唸建中時,有個書報攤影響我極深,那兒有最齊全的雜誌、書籍,包括我們喜愛的冷門雜誌《文壇》、《軍中文藝》、《幼獅文藝》、《台灣文藝》,別的書報攤不一定會賣的,這攤上都有,但我們很恨那位中年老闆,因為我們老是佇足看免錢雜誌,老闆總是瞪著我們,還特意走過來把我們趕走。」
向威權挑戰 追求心自由
「有次翻閱起當時的黨外雜誌《八十年代》,那時候是黨外雜誌最熱鬧也最被禁止的時代,我看到一篇講述蔣渭水的文章,結果老闆走了過來,意外地,把《八十年代》放到我的書包說『不要花錢買,回去偷偷看就好』,我非常非常感動,完全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只感到不可思議。」
「大學時期,我眼睜睜看著新聞局的人到這攤上,把老闆押走,他滿臉淚痕看著我,真的很難形容那種感覺,但我想,當這位書報攤老闆看到我們這些建中學生在讀黨外雜誌的時候,他應該是覺得看到台灣未來的希望吧!」
聽著楊照說著這故事,我不免欣羨起那個隱晦的閱讀年代,存在著最渴求知識但卻不夠自由的美好。對比現在,身邊隨手可得的知識爆炸,但人卻也陷入資訊焦躁與迷失的不自由。
就像文化與資本的對話,一直是平行線,在矛盾的經濟市場體系下,要發展出獨立書店的價值,兩者之間要如何找尋平衡與出路?文創鑑價新聞吵鬧,金服公司可以成為鑑價單位嗎?以經濟資本邏輯的人現在開始了解文化有機會嗎?
楊照說:「我認為『文創鑑價』是荒謬的,因為對於文創產業不了解與不信任才會產生的問題,過去20年來創投最熱門的產業是生物科技產業,評估的方式就是看風險。文創在今天來看就是一個創投的概念,創投與買股票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沒有把握這家公司或這個idea與研究將來會有多少價值,但我選擇投資它。
在資本邏輯領域裡面看待『文創』這件事情都是愚蠢的,文創最大的特色是充滿活力、充滿可能性,如果文創是可以被鑑價的,那就變成傳統產業了。如果真的要做文創,就用創投的概念去實行,不是用鑑價的數據來評估。」
楊照的一席話,讓我更加深信「文化」不能被資本主義拿來做為包裝,國家要推動文創,在於文創在國家心目中被賦予什麼樣的定義與價值,唯一永遠不必討論的就是絕不能背離的文化性格。 (作者是夢田文創執行長)
書店老闆一同出席《書店裡的影像詩》首映會。
侯季然拍獨立書店紀錄片 40家書店的40種人生
記者林政平/台北報導 ETtoday影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作家導演侯季然27日為戲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所拍攝的《書店裡的影像詩》40家獨立書店紀錄片首播,以每個書店3分鐘的方式展現風格各異的影像,侯季然表示「其實拍這部片比較像在交朋友,每次都跟聊了很長的天,他們『敢於不一樣活著』的生活態度讓我獲益良多。」
▲導演侯季然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40家獨立書店的個性。(圖/牽猴子)
這40集紀錄片所拍攝的獨立書店,南至台灣最南端的屏東春成書店,北至九份樂伯二手書店,東至花蓮的時光二手書店、舊書舖子;中西部則有台中新手書店及雲嘉的虎尾厝及洪雅書房;以及大台北地區的性別主題書店女書店、全球最美的書店之一的好樣本事及知名的茉莉二手書店。每間書店都獨具靈魂,因為書店主人所抱持不同的生命態度與生活哲學,而呈現出獨立書店才有的獨特在地迷人風采,絕非大型連鎖書店可以媲美或取代。
《書店裡的影像詩》裡,透過侯季然導演抒情化的影像搭配電影式的敘事手法,將帶領觀眾認識40間台灣特色書店,在穿梭影像翻閱書店之美之際,感受獨立書店背後精采動人的故事及店主人對生命追尋的意義。《書店裡的影像詩》看似40集影像各自獨立,但因為以書店主人的生命態度為主軸做記錄,因此彼此之間又緊密相連。相信這40支書店影像,也將串起全台40個書店點,成為人們知性小旅行的首選造訪地,在巷弄、人情、書香中,感受台灣的味道及美好。
《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將於4月18日於華視首播,由知名作家楊照擔任總顧問及編劇主筆,導演柯翰辰掌鏡,主要演員有李威、謝欣穎、周采詩、王樂妍、黃鴻升。主要是描述一個妹妹(謝欣穎飾)在尋找失踪姐姐(周采詩飾)的過程中,巧遇姐姐的前男友(李威飾),但李威已搖身一變成為書店老闆,對於過往已不復記憶。謝欣穎藉由成為李威書店的伙計,誓言要找出失踪的姐姐,在這過程中,展開一段認識自己的旅程。
「閱樂書店」為電視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拍攝場景之一
巷弄間藏美麗 「獨立書店」滿故事
Yahoo奇摩新聞
華視 – 2014年3月28日 下午12:00.
....一般人買書,大多是去大型連鎖書店,不過在台灣角落,有很多獨立書店,當中的特殊文化,是一般書店沒有的。文化部已以全台獨立書店為主軸,補助拍攝一部高畫質戲劇作品,由李威、謝欣穎演出,帶您發掘獨立書店的動人故事。
獲得文化部補助的高畫質戲劇作品,以全台獨立書店為主軸,主角李威飾演一名書店老闆,女主角謝欣穎則是在過程中發掘自己的夢想,同樣主題以紀錄片方式呈現,更發掘出全台40家獨立書店,其中的動人故事。李威在「巷弄裡的那家書店」中,飾演一名失憶的書店老闆,和女主角謝欣穎,同台飆演技,深刻表現出夢想和親情間的糾結。
本劇更獲得文化部高畫質補助作品,巷弄中的書店也隱藏了許多動人故事,等著被人發掘。同樣主題以紀錄片方式呈現,導演侯季然用電影手法,表現出每間書店的特色,以及濃厚的人情味。
連鎖書店林立,那一間間隱身在巷弄中的書店,可能已經被你我給忘懷,但獨立書店的老闆們,為了看似平凡的夢想,依舊努力堅持了10幾個年頭。
永遠保有到書店冒險的赤子之心 -盧智芳
圖片來源:廖祐瑲
作家楊照導演侯季然書店看書閱讀網路書店
去年文化部公布了一個數字:台灣人平均每年只讀2本書,遠遠落後韓國、法國的10本、新加坡的9.2本和日本的8.4本。這個數字揭露後引發不少討論,台灣人,真的這麼不喜歡閱讀嗎?
不管數字本身是否反映現實,如果說這2本書是“notebook”(筆電)和“Facebook”(臉書),大概也不會有人反對它的代表性。影響所及,當獨立書店不斷消失,連鎖書店把愈來愈多空間撥給文具和餐飲以提振坪效時,10多年前,電影《電子情書》中描述的感傷,如今已早在大街小巷中不斷上演。
想想看,上一次你到書店去看書、買書,是什麼時候?
購買訂閱為了留下巷弄間的書店身影,在夢田文創策畫下,作家楊照擔任顧問,由導演侯季然拍攝了40家獨立書店紀錄短片。過程中,發現無數書店與書、書店與人、書店與環境的動人故事,也重新撩起心中關於書店的各種印記。
...文未完(2014-04Cheers雜誌1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