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0 12:08:12jean

《生日快樂‧夏卡爾的愛與美》特展

(100.5.14)《生日快樂‧夏卡爾的愛與美》特展
喜歡在文化的氛圍裡,看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總覺得這世界多一些文化的線條,感覺這世界會更美麗些。
展場裡又是人群眾多,但秩序良好,感覺對了!心情就對了!很高興看到多是年輕人參與,更可愛的是還有小小孩,圍著畫作,畫著稚氣的插圖,一位小男孩更是趴在地上,邊仰著頭邊作著畫,專注的眼神,絲毫不受人群的影響,看展的人也不打擾他,繞過他繼續著~看著這些未來的小畫家,喜悅心滿溢著。
夏卡爾的畫作,特別吸引人的是他的用色鮮艷,每一幅都像是在敍述一段故事。也許是他人生充滿了愛,加上他的浪漫情懷,在畫中總是以愛為基調。
最喜歡的幾幅畫,也是他的代表作《生日》、《艾菲爾鐵塔的新婚夫婦》、《我與鄉村》。
一套四十二件的版畫《達夫尼與克羅埃》藉由影片的引導,再看畫作時更清楚的了解其背後的典故。
夏卡爾大概是我看到最幸福的畫家了,從他的畫中可以顯露出,從他人生經歷可以看出,一輩子有三個女人陪伴他的身邊,雖然蓓拉的過世,讓他大受打擊。(在展中也展出他們一家的全家福、和陪伴他一生的三個女人,還有一張他和畢卡索的合照,也很吸引我們佇足)

 

   

(摘錄於網站)
夏卡爾的一生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年7月7日生於維台普斯克(Vitebsk,現屬白俄羅斯共和國)的猶太家庭。
1906年習畫,翌年前往聖彼得堡進修,並於1910年獲贊助前往巴黎,揮灑出「巴黎畫派」的輝煌篇章。
早在1920年代盛行「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十餘年前,超現實主義創始人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就曾以「超自然」(surnatural)來讚賞夏卡爾的畫;不過,夏卡爾認為他自己的藝術獨樹一格,既不歸屬於立體派,也非超現實主義,雖然畫面看來如夢似幻,卻是他重組心中風景所描繪的真實世界。
1909年夏卡爾結識蓓拉.羅森費爾德(Bella Rosenfeld),夏卡爾繪畫創作的謬思女神,夏卡爾不斷在他的畫中,以相擁的戀人、花束、飛翔的蓓拉與自己,歌詠愛情的偉大與美好。
夏卡爾於1914年返回維台普斯克,1915年7月25日與蓓拉結婚,並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大革命的動盪,滯留俄國8年。由於夏卡爾的創作自由不見容於俄國革命之後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夏卡爾只好揮別故鄉,為藝術而流亡。
1922年夏卡爾重返歐洲,發現留在柏林、巴黎等地的畫作多已散佚流失,夏卡爾被迫捲土重來,重繪許多早期作品,渴望重建戰爭毀損流失的心血結晶,彌補藝術生命的斷層與缺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殘殺迫害猶太人,夏卡爾只好於1941年遷居美國以避開戰火,再一次流亡,並於1948年重返法國。
夏卡爾不斷謳歌愛情的美好,摯愛的妻子蓓拉1944年逝於紐約,夏卡爾陷入極度痛苦、沮喪;後來,他於1952年再娶第二任妻子─暱稱「娃娃」(Vava)的俄國猶太女子范倫汀娜.布羅德斯基(Valentina Brodsky),陪伴他直到終老。
1973年於法國尼斯開幕的「馬克夏卡爾國立聖經福音美術館」(Musee national Message Biblique Marc Chagall),是法國政府首座為仍在世的藝術家所設立的國立美術館;1977年夏卡爾榮獲法國總統頒贈大十字榮譽勳章(Grand Cross of the Legion of Honour)。1985年3月28日,夏卡爾逝於法國南方的聖保羅德旺斯(St. Paul de Vence),享壽98歲。

 

生日 L’anniversaire, 1923 畫布/油彩
畫中的場景是1915年7月7日,夏卡爾生日那天,未婚妻蓓拉帶著鮮花來給他驚喜。夏卡爾說:「也許我們曾經窮困,當時身邊沒有鮮花。第一朵花是蓓拉帶來給我的。…對我而言,它們就是閃耀著幸福的生命。人們不能沒有花。花能使人暫時忘記悲劇,但花也能反映悲劇。」
這幅畫作中,出現了強烈的色彩感。夏卡爾用大紅的地毯與紅色的桌子,呈現對於愛的強烈幸福感。夏卡爾收到花開心的飛起來轉身親吻即接新婚的妻子,從此之後,夏卡爾的繪畫中,永遠都是幸福洋溢,如同信仰般的將愛與美做最完美的展現。

 


艾菲爾鐵塔的新婚夫婦 Les Mariés de la Tour Eiffel, 1928 畫布/油彩
1923年定居巴黎,直至1930年間,是夏卡爾「一生當中最快樂的時光」。這幅1928年油畫「艾菲爾鐵塔的新婚夫婦」,表現出夏卡爾最善用的色彩表現。幸福濃烈的大紅色做為這幅畫作的色彩基調,讓觀賞者很容易的被這幅畫吸引,畫面中出現戀人依偎擁抱,天使手上拿著高腳杯與花束,從窗外飛進來,如同見證愛情誓約。有藝術與花都之稱的巴黎,讓夏卡爾除了將地標艾菲爾鐵塔做為背景外,天空上似乎也有巨大的背景植物襯底,整幅畫作呈現出愛與美的溫暖感受。

 

我與鄉村
描繪夏卡爾故鄉維台普斯克的人們與動物,色彩對比鮮明,畫面交錯著圓形、半圓形及幾何形狀,可看出夏卡爾受到野獸派與立體派的影響。畫中的綠臉男子,就是夏卡爾本人,望著象徵維台普斯克的乳牛。
夏卡爾曾說,任何一個畫家,就算遠離故鄉,移居外地,受到其他環境的影響,但是他的作品裡,一定或多或少殘留著家鄉土地的氣息。《我與鄉村》的原始創作完成於1911年,現在收藏於紐約現代美術館。
POLA美術館所收藏的《我與鄉村》則是夏卡爾為了將早年佚失各地的畫作,重現世人眼前,而於1923至1924年期間,重新繪製的作品。與原始創作相比,構圖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尺寸略小,內容也較簡略。

 

太陽神之子費頓 Phaeton, 1977 畫布/油彩
從接近九十歲開始,夏卡爾朝向以聖經與神話為主要的創作題材,這幅畫作「太陽神之子費頓」,正是希臘神話的故事。在希臘神話中,費頓是太陽神之子,因為無法駕馭父親的太陽馬車,而遭到天神以閃電擊斃。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曾經以同樣的題材繪製素描,畫家魯斯本也曾經畫過費頓被雷擊中的畫面。在夏卡爾的筆下,一個預告悲劇的故事,似乎仍可以用愛與美顛覆。
在這幅畫作中,如同冰凍已久大地,渴望著陽光的來臨,人們歡欣鼓舞的迎接費頓。天空利用不同柔和色系堆疊出出現如同夢幻般的光芒,費頓騎在長有翅膀的動物上,如天神般的給大地溫暖。

 

維台普斯克城鎮上空 Au-dessus de la ville, 1915 畫布/油彩
與妻子蓓拉的婚姻,是夏卡爾感受愛與美最好的見證。在戀愛、新婚的幸福感受裡,夏卡爾似乎感覺到,人是可以透過愛,將沉重的肉體飛揚起來。這幅畫作中,夏卡爾將故鄉維台普斯克做為畫面的背景,安逸寧靜的村莊裡,人們似乎還在沉睡,只有兩隻極小的動物,再如同靜止般的故鄉中,顯出生趣。畫面上方是夏卡爾懷抱著新婚妻子蓓拉,佔據畫面整個上方的空間裡,拉長著身體翱翔在維台普斯克天空中。這幅夏卡爾早期的畫當中,出現夏卡爾日後一直出現的創作符號,包括故鄉維台普斯克與戀人。對於故鄉,夏卡爾認為:這是我的地方,生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