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7 10:57:58jean

《湖濱散記》-梭羅

99.11.11梭羅的《湖濱散記》自然文學,閱讀中,常是作者推薦的書,98.5.19藉由小六的Q要去參加朗讀的文稿中談到,為了想要清楚他要表達的什麼,特地閱讀此書,一閱讀就深深吸引我~

書中要傳遞的不只是生活環境、方式,更是「態度」,尤其是作者的博學中不乏中國古學「孔孟」,甚至「宗教的無為」、「一瓢飲」,真是發人深醒。

在現實的環境中做到如此是不容易,雖然「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放下」二字,幾人能做到,所以常不自覺被推著走。

看到他要表逹的氛圍,我努力為學習取得「平衡點」,雖然為了生活不得不在現實環境求生存(因為需要有經濟來源),也為改善生活也努力求知識(財經資訊),但內心深處最愛的仍是「自然」、「文學」。

在休假中,在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時間裡,放慢腳步,想說的訴諸於文字,想做的慢慢的、專注去做。

 

 湖濱散記

 

(圖文摘錄於博客來書局)

 

遠離塵囂,在湖畔開荒種地,體驗最純樸、簡單的生活,

  沐浴在華爾騰湖的月光下,感受天光雲影的變幻遷移。

  讓疲憊的心靈沉澱,使思想昇華,發現最真實的自己……

 

  為了體驗最自然、簡單的生活,梭羅在華爾騰湖畔築起一棟小木屋,離群索居,坐擁湖光山色,蟲鳴鳥語。他在和煦的日光下墾荒耕作,在皎潔的星光下沉思寫作,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呼吸著最純淨的空氣,在這個遠離世俗紛擾的世外桃源,度過了最悠閒愜意的兩年,告訴我們「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作者簡介-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

  生於美國麻塞諸塞州康科德城(Concord),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的一所私立學校教書。一八四五年,他獨自到華爾騰湖(Walden Pond),蓋房開荒,過著獨居的生活,一八五四年,出版了《湖濱散記》。一八六二年五月六日,死於結核病,享年44歲。

 

*當我們埋首書堆,閱讀某種特定的方言文字,我們就可能面臨忘記大自然的語言之危險。這種語言不使用隱喻,它原本就極為準確而多樣化,用這種語言所說的話很多,流傳下來的卻很少。百葉窗的縫隙中投射進來的光線,在百葉窗完全打開以後,便沒有人記得它了,小心謹慎,全神貫注是唯一的辦法。再優秀的歷史,哲學或詩歌課程,再受人讚揚的社會或生活規範,也比不上你真正看清楚的東西。解讀自己的命運,看一看你的前方有什麼,然後走向未來。第四章-天籟

 

*我們因為思考而變得客觀。在清醒的狀態下,藉由有意識的努力,我們就可以超然物外,讓一切好事壞事像流水一樣,從我們身旁經過。我們並不是完全糾葛在大自然之中,我可以是急流中的一塊浮木,也可以是從空中俯瞰這塊浮木的因陀羅。我可能因為一齣戲感動,然而,和我生命休戚相關的事情,卻未必影響到我。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反映思想和情感的舞台,我多少可以察覺到自己的雙重人格,因此我能夠以客觀的角度看自己,如同別人看我一樣。不論我的感受有多強烈,我總能意識到另一個我確實存在,而且正在旁邊批評我,好像他不是我的一部份,只是一個旁觀者。我的喜怒哀樂他並不想參與,而是在一旁觀看,說他是我或你,其實沒什麼兩樣,等到人生這場戲落幕時,這位旁觀者就拍拍屁股走人,對他來說,人生只是一部虛構的小說。而這種雙重人格有時候會讓我們變得難以相處,甚至交不到朋友。

 

*我發現,獨處是有益處的。與人交往,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日子久了也會厭倦,而且十分費神。我喜歡獨處,再也沒有比獨處更好的朋友了。出門在外與人交往,大部份都比待在家裡更讓人覺得寂寞。不管身在何處,人在思考或工作的時候都是孤獨的,孤獨不能以空間的距離來衡量。第五章-孤寂

 

*物質的外形會改變,只有真理永不破滅。其實,我們生活在一種假設的狀態中,要跳脫這種假設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只注意實際發生的事。你應該說自己想說的話,不要說所謂「該說」的話。

無論你的生命如何卑微,你都要正視它,努力生活,不要逃避,更不要怨天尤人。生活不會那麼糟糕,也許你在最有錢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其實很貧窮。對於那些喜歡挑剔的人來說,天堂也有缺點。你要熱愛生活,即使是救濟院裡,也會令人愉快的時光,夕陽在有錢人和窮人家的門前,都會慷慨地灑下它的光芒。一個人只要有了愉快的思想,就會像生活在皇宮裡一樣富足。

 

*許多讀者會感嘆自己身邊沒有像華爾騰湖這樣景致,但梭羅所要強調的並非華爾騰湖的湖光山色,而是要人們學會沈澱心靈,正視孤獨,不被物欲牽著鼻子走。活著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活得有意義卻不容易,心靈充實了,自然就能感到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