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8 08:36:16jean

《媽媽不必當超人》 紐約瘋媽

(99.8.30)《媽媽不必當超人》是我讀了許多教養書中,最貼近生活,沒有修飾,寫實的媽媽經。在讀這書時,孩子一下子問我這事、那事,我回她「媽媽」已經下班了,只想好好的、安靜的看書;一下子她又忘記這回事,又開始在我身邊朗讀她自己編的故事,吵雜中,我還是努力的一口氣把這書讀完。
這本書有許多生活點滴的共嗚點,原來天下的女生,在當了媽媽後,除了變成超人,有時也會變暴龍(哈….J說,我一天最有精神的時候,就是在罵小孩的時間),因為再好的修養、再多的體力,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像關不掉的收音機,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時讀再多的教養書,也壓不住繃緊的神經,也許應該學學紐約瘋媽,“OFF”逃開一下,愛家人要更愛自己。

媽媽不必當超人:紐約瘋媽的39個教養小故事

(圖片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局)


除了有共鳴之外,更有值得借鏡的小點滴,以下是重點摘錄~

*多重性格的雙子座怎麼可能只交一種類型的朋友。她跟朋友相處時,通常都是先觀察,然後再考慮要不要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對於她「守」多過「攻」的交朋友方式,讓我學習到要衝口說出嘴裡的話之前,最好先觀察一下朋友的狀況。有時候對方只想找人聆聽,而不是想找個老師來說教。再說真正的意見未必讓朋友覺得窩心,一針見血的誠心建議,也許會傷了還沒準備好的人。

*當孩子跟朋友之間有了小摩擦時,我會提供意見,但僅止於此。我不喜歡幫他們出頭解決問題,幫他們出頭,等於剝奪了一個難得的人生磨練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摩擦,以及討論解決之道的經驗累積後,目的是希望有天他們有獨立自主的能力,而不是什麼事都是回家找媽媽。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都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
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
「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十年前來的有效了。要認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實。

*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菲爾博士認為,如果你的孩子不聽話,在發火之前,請先瞭解他們並不是故意要氣你,也不是惡意的要爬到你的頭上。他們只不過是在做一個孩子應該做的事情。沒錯,孩子天生的工作就要不停試探周圍的環境,為的是要確定他們可以自由活動的安全底線在哪裡。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等確定後,這個範圍就成了一道圍牆,一道讓他們感到安全的圍牆。
固定的生活秩序和不變的家庭規矩,會讓這座牆更牢靠。如果家裡的規矩不統一,或老是在變化,孩子的腦袋裡會認為這道牆不牢固,不安全,就會繼續不停試探底線到底在哪裡。因為他們想摸清楚,這道可以保護自己的牆到底該築在哪裡。

*與其花盡心思,想盡辦法讓孩子與誘惑隔離,假裝它們不存在於這世界,還不如牽著他們的手去認識,學習著去控制誘惑。等誘惑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後,好奇心得到釋放,誘惑的魅力也消失了。將來有一天,孩子單獨面對誘惑時,存在他們腦中的已經不是壓抑過久的誘惑和渴望,而是父母曾經注射過的免疫能力了。

*在威脅之前,要先想清楚,如果做不到就別隨便亂開口,這當然不包括獎賞。如果買不起或是不想買,就別亂答應,要不然久了後,會失去孩子的信任,你講的話也會漸漸失去份量。

*每次很累,想把孩子趕出廚房時,只要一想到奶奶,她慈愛的臉好像就是在告訴我,把孩子推出去,就等於把自己推出孩子的記憶中。很多時候我們不讓孩子畫水彩,不讓孩子自己吃飯,不讓孩子玩黏土,不讓孩子自己穿鞋子,不讓孩子拿化妝品在自己臉上塗鴉,為的不就是自己懶得善後嗎?可是這同時不也剝奪了他們自己學習的經驗嗎?教育到底是為了自己的方便,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

*一個讓孩子跟真實世界接觸的方法,就是一起看新聞,因為有些新聞報導可以變成討論的話題。
當我們在談論新聞時事時,我絶不會添油加醋,就事論事。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的把常識累積下來,很多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讓孩子活在真實的世界裡,遠離温室,將來才可以融入社會與人群,讓自己更茁壯,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在我的經驗跟觀念裡,孩子不乖當然是要處罰,但乖的時候,也要跟不乖的時候一樣被注重。不乖,不是應該的;乖,更不是應該的。當努力付出受到重視時,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孩子乖的時候,不必等他們開口,我會自動給他們一點小禮物當成驚喜,他們反而不會開口向我要求東西。我給的小禮物並不一定要花大錢,一包口香糖或是一張親手寫的小卡片,都可以令他們開心萬分,因為主要目的是讓他們知道:「你們的乖,媽媽看到了。」就這麼簡單而已。
PS.乖也要鼓勵平時我也會常讚美孩子,禮物就是愛的抱抱,看了該文,以後要更刻意用行動來讓孩子感受,受用!

*平常我們出去用餐,都是兩個女兒自己看菜單,我則唸給小胖聽,等服務生來點菜時,我要求孩子自己點菜跟飲料。如果用餐當中,她們需要餐巾,加水,刀叉,我也都請她們自己跟服務生講。對孩子來說,跟陌生人要東西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小妮子已經進步到如果對某道菜有問題,可以直接請服務生幫她講解,可別小看這在外吃飯的經驗,其實也是練習替自己爭取權益的小課程。
懂得替自己爭取權益的目的不是故意找碴,更不是故意刁難別人,清楚知道自己權利範圍在哪裡,必要的時候可以保護自己,只要有理,就不必怕。恐懼解決不了的問題,慌張只會亂了腳步。讓孩子認識這點,將來碰到問題就不用怕沒有解決的辦法了。
PS.學習在外,可獨立自行處理事物,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可學習~

*皇冠(媽媽是超人)呢?我依然戴著,但我把規矩都擦掉了。我只留下一個字,那就是「愛」。先要愛自己,才有能力給予愛,而家中有愛,什麼都好談,一切都不再是問題。認清了事實後,我決定為自己活。我可以不帶罪惡感的說,我要先愛自己,再愛家人。在決定的同時,敞開了心胸,枷鎖已被解開,頓時輕盈許多。

*猶太人是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金錢跟交易理念,讓孩子自己去親身體驗,而且不是嘴巴說說就算了。
另外,我從沒聽過一位猶太媽當眾說自己孩子的不是,相反的,猶太父母很喜歡刻意在別人面前誇獎自己的孩子。這也是為什麼猶太孩子個個自信滿滿的原因。不但不用打罵教育,還在外人面前誇自己的孩子,這對任何一個孩子的自信,都是一劑強心針。
PS.猶太教育想到之前讀的另一本書「猶太人的賺錢智慧」,對猶太人教育有更深刻的學習觀念,後續再記錄)

   
作者簡介: 紐約瘋媽 Jenny Wang  (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局)
媽媽真的是世上最難的工作,能帶給人成就感,有歡笑,有淚水,也有快被逼瘋的時候。其實,媽媽不必萬能,孩子不用零缺點,在堅持規矩的同時,只要找到愛的平衡點,就不會在教養的路上亂了腳步,孩子也能卓越穩當的成長。
  紐約瘋媽Jenny,一個紐約的家庭主婦,13歲時從台灣移民美國,因為懷第二胎時在家待產,親眼目睹大女兒目中無人、霸道橫行的行徑,震驚之餘,決定放棄事業,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從此展個與三個孩子鬥法的一連串精采篇章,每一個故事讀來溫馨又有趣。
  瘋媽不是教育專家,也沒有顯赫的學歷,只不過是個帶小孩帶到快瘋的家庭主婦,但每當遇到挫折、自我質疑時,她會用愛為前提來反醒一切,因為她認為,心中有愛的孩子,將來一定可以卓越穩當的成長。她更深刻體認到,孩子的童年真的很短暫,如果不好好的把握,一轉眼,便會錯失了孩子最寶貴的黃金教育時期,她期許所有父母都應該在這個有效限期內,做最好的準備。
    紐約瘋媽 Jenny Wang,出生於基隆,在台灣的教育體制讀至國一,13歲時移民美國,在美國從7年級讀起。大學時主修國際貿易,副修哲學。在美國已經24年,一直居住於紐約。
  從14歲開始半工半讀,從沒間斷過。大學畢業後進入服裝業,27歲生了老大,30歲懷老二時,在一家孩童服裝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在家待產時,震驚於大女兒橫行霸道、目中無人的舉止,在失眠了好幾晚後,決定辭職在家當個家庭主婦。
  2006年9月16日開始在部落格中寫下第一篇文章,透過部落格,拉近了自己與台灣的距離,也讓自己的生命有了軌跡。部落格中記錄自己如何在中與西之間努力尋求平衡點來教育孩子,也記錄自己如何在照顧一家子的同時,不忘了自我的存在。部落格曾入圍2008年全球華人部落格年度最佳親子部落格決選。

網址: tw.myblog.yahoo.com/crazy-m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