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3 22:19:25DR.J

數據資料的特性與解讀:比較的基礎

數據資料的特性與解讀:比較的基礎

    數據資料的特性,是多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因此,若是判讀不用心;解讀別有居心,則可能遭受誤導。因此,整理經濟學常用的一些分析數據的方法,以幫助大家釐清數據的特性,以及瞭解社會的真相。

1.橫斷面分析和時間序列分析

    社會科學將社會議題量化為指標(變數,variable),可以從橫斷面資料(cross-section data)、時間序列資料(time-series data)或是混合資料(pooling data)。橫斷面資料分析某一個時間點(time point)的分配、比例,例如國民所得之貧富不均、產業市場結構。時間序列資料則是描繪一段期間的發展趨勢,例如經濟發展、國民所得成長或衰退的趨勢。

2.時間趨勢和景氣循環

    經濟學中,對於數據的分析工具,利用統計,可以把數據抽離、簡化。例如將股市、國民所得經濟數據抵減時間趨勢(trend),而得到景氣循環(business cycle)形式。

    除了分離資料的做法(de-couple),反之,也可以從整合資料來判讀(integrate)WTO對於政府補貼也加以規範,例如所得與價格分離的政策。

3.相對地和絕對地觀念

    現代人容易把絕對地(absolutely)數據和相對地(relatively)數據交錯使用,常常容易混淆。例如同樣漲100元,甲商品原價1,000元的產品是漲價10%;乙商品原價100元的商品則是漲價100%,兩者大不同。相對地,同樣漲價10%,則甲商品漲價100元;乙商品漲價10元。

    多與少,誠意吃水甜,對於窮人的奉獻,釋迦牟尼和耶穌都曾讚揚貧窮人的捐獻,並給予極大的恩賜和福報。然而,賢愚經貧女難陀品第十二,貧婦乞討購買膏油,獲得授記、修行,成道。窮寡婦奉獻,耶穌也認為寡婦奉獻是超過其他人的。

 

4.對等的概念:一隻大象和五隻螞蟻

    對等(mutual)與相等(equal)。對等(mutual)有時候是從相對地角度來思考,例如從相對的比例來看,各自得到某一個比例。或是,在政策實施之後,把餅做大,彼此獲得更大的立意。相等則是從絕對地角度來思考,例如投資同時出資某個金額,或是絕對數字的權利或義務。

5.關鍵時刻之前和之後

問題:某一個政策開始實施的時間點,選擇實施政策前、後做比較。為什麼政策無效?

討論:政策實施的時間落遲(lag)。一項政策的實施,有時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之後,才產生效果。股市中,利多出盡,在有利的政策提出前,股民因為預期心理而買進,股市反應政策利多;當政策實現,反而利多出盡而下跌。但並不能推論政策是負面的。

6.有的沒有的

問題:林妹妹吃減肥藥。吃藥前50公斤;吃藥後,60公斤。因此,減肥藥無效?討論:有一個可能,造成肥胖另有其他原因,如果沒有吃減肥藥可能90公斤。因此,減肥藥有效。[需要對照組]

7.Local and global

    時間和空間的相對範圍,也會影響我們的觀察。從時間上來看,假設有一個很長遠的時間軸,例如無始無終的時間,從虛無生存在現在。常見的公案是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雞生蛋與蛋生雞要追碩到很久很久以前,。即使從現在往未來推,目標在前,朝向目標前進,但是,其實我們不知何時可以達成,只知道過了一秒鐘之後,我們距離目標必然又近了一秒。在空間上,宇宙是浩瀚無垠的,從立足之地,往山上,更高山上,地球,月球乃至九大行星,甚至無限量宇宙。

    在時間上,有些事情不是不到,是時間未到。當時間夠長,他還是可能發生。假設有一個人每年都說房屋價格會下跌,結果房屋價格年年上漲;某年,因某故下跌。他說,你看看,十幾年前我就跟你說房屋價格會下跌。同樣的道理,股票價格也是如此。假設某績優股,分析師預測價格會上漲。你知道的,股價總是起起落落,某一天他果然上漲了,神吧!有一位分析師告訴朋友明牌,幾個月之後,這位朋友告訴他,他進場了。這位分析師嚇一大跳,因為他已經出場了。幸好,分析師的分析總是不準確,不然,這位朋友可就慘了。

    人的視野,因居高而望遠。Google Scholar網頁搜尋首頁明白揭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需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還有一山高。

    要綜觀全局,避免狹隘的視野。景氣的時候,企業大概區分為大賺錢和小賺錢的企業;不景氣的時候,企業大概區分為大賠錢和小賠錢的企業。那麼,股東如果以賺錢和賠錢來評量企業領導的能力,則景氣的時候表現不佳,企業僅小賺的經理可能不會被處罰,甚至被獎勵;不景氣的時候,表現良好,企業小賠的經理可能被處罰。在2007年開始的信貸危機,華爾街那些仰賴複雜的衍生性商品和高槓桿操作獲利的華爾街機構損失慘重。巴菲特(Warren Buffett):「You never know who’s swimming naked until the tide goes out.

8.名目(normal)和實質(real)的概念

    名目的數據,若沒有利用相對應的變動來調整,有時候容易被不相關的干擾項所誤導。例如以消費者的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來看,名目所得(normal income)所得的增加是否果然就使福祉增加?必需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例如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來平減(deflate),即把物價膨脹的因素去除。

    以利率來看,若是向銀行貸款所比需支付利息的利率為名目利率,則以CPI平減,得到實質利率(real interest rate)。則在實質利率小於0的情境下,向銀行貸款越多對貸款者越有利;反之,存越多錢在銀行越不好,錢會變薄。前提是,借來的錢必須投資到至少比通貨膨脹率高的物件。




img696 web.jpg


數據資料的特性與解讀:比較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