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3 22:34:57尚未設定

陶淵明〈歸去來辭並序〉備課資料4-1

陶淵明〈歸去來辭並序〉備課資料4-1
一、 〈歸去來辭並序〉翻譯
我的家境貧困,耕種的糧食不夠用來供應自家的生活。孩子滿屋,米缸裡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來源,一直找不到辦法。親戚朋友大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我也開始產生了這種念頭,但要求個官職卻沒有門路。正好有在上位者四處求才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施恩憐才作為德政,叔父因為看到我貧苦,就推荐我擔任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還沒平息,內心害怕著遠地的差事。彭澤縣離家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用來釀酒,因此就前往求取了這個職位。過沒幾天,深深地興起了返鄉的念頭。為什麼呢?我的天性本來就這樣,不是矯情或刻意造成的;挨餓受凍雖然急迫,但違背自己更是痛苦。雖然曾經隨人俯仰,都是出自生活所驅使;如今若有所失、心情激動,深感愧對平生的志願。且盼望著再過一個秋收,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藉著趕赴奔喪的情分上,我才得以棄官離職。從秋天八月到冬季,任官八十多天。我就針對這件事來抒發內心的感受,給這篇文章命名為「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
回家去吧!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既然要讓自己的心志受形體支配,為什麼還感到失意而獨自悲傷呢?我覺悟到已經過去的再也不能挽回,知道即將來臨的還可以追求;所迷失的路途真的還不算太遠,我發覺現在才是對的而以前是錯的。乘著船向遠方輕快地飛馳而去,清風陣陣飄來,吹拂著我的衣襟。我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線,只恨清晨的天色還這麼朦朧。
終於看到了簡陋的家門,我興奮地跑上前去。僮僕們高興地迎接我,孩子們在門口等候著,庭前的一些小路已成荒蕪,松樹和菊花依然存在。帶著孩子們進入屋內,罈子裡裝滿了酒。我拿起酒壺酒杯自己就喝了起來,看著庭院裡的樹木,感到非常愉快。靠著南邊的窗戶寄託傲岸的情懷,我深知這個僅可容膝的居處才是最舒適安穩的。每天漫步田園已成為一大樂趣,屋子雖然裝設了大門卻經常關閉著。拄著手杖隨處遊息,時時抬頭眺望遠方的景物。浮雲悠閒自如地飄出了山峰,群鳥飛累了也知道返回巢窩。日光漸暗即將下山,我撫觸著孤獨的松樹,流連徘徊不忍離去。
回家去吧!讓我停止與人交往,斷絕昔日舊遊。塵世和我既相違背,還乘車出去求取什麼呢?我高興聽著親戚們充滿感情的話語,樂於彈琴讀書來消遣憂愁。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到西邊的田地展開農事,有時搭乘裝有帷幔的車子,有時划著一條小船,摸索出幽深的山谷以後,又行經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蓬勃地展現生機,泉水開始潺潺地流著。真羨慕萬物都能夠得到最佳的生長時機,感嘆自己的生命即將邁向終點。
算了吧!寄託形體於天地之間還能有多少時候呢?為什麼不順著心意來決定取捨呢?為什麼這樣心神不定,到底要何去何從呢?富貴榮華不是我心所願,神仙世界也不可能達到。趁著大好時光獨自前往閒遊,有時放下手杖下田除草,堆土培苗,有時登上東邊的高崗上放聲長嘯。或在清澈的水邊作詩。且隨順造化走向人生的盡頭,樂觀地聽任上天的安排,還有什麼好猶疑的呢?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anfa/t/anfa_toa5.htm

二、 〈歸去來辭並序〉賞析
陶渊明可以称的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归去来辞》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北宋的欧阳修说:“东晋无文,惟《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分析作品时,我们很有必要透过纸张,绕到历史的背后,看清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和阴影,这样更有助于理解作者下笔时候的真实情感,有利与对文章思想与主旨的把握。让我们粗略的来看看诗人的生活轨迹。诗人年幼,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陶渊明少有大志,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有诗句“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刘裕登基建康后,作风颇有为之一新的感觉,能以身作则,以威禁的整顿,风俗顿改。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剪除异己,并且任人唯亲。这些黑暗现象,让他失望。有意辞职隐居。后任彭泽县令,因不肯媚俗与地方官,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去职隐居。赋《归去来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这就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展现出的却是洒脱的美,自由的美,回归的美。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情真实充沛,抒情意味深长。
第一段读来琅琅上口,陈述了他辞官的决心和心情,第一句,直抒心中郁积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呼出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表明其志已决,不容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是说明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过去的事情已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却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将按照自己的意愿地走下去。既然已经认定过去是“迷途”,昨日的“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初归田园农家的情景,其景怡然,其乐融融,“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两个叠词的点缀,妙不可言,恍如行走仙境。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心情的愉悦自不待言。“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路征夫,计算归程;恨洒熹微,嫌天亮太迟。心情之急迫可见,一抵家中,则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那是一幅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和谐情景。接着四句,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长久未归,一定要将家园好好观览一番。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是那“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早已厌倦。至于此中孤松和前者“松菊犹存”,自然全是君子高洁之德,孤傲之志的隐喻。此节作者着力写景,实则抒怀,营造出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悠然旷达、美妙和谐的境界。
接下来的这部分是虚写,作者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会给他带来的乐趣。归到田园后,自然想与世相忘,谢绝交游,当然只是没有明说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消愁解闷。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是一段颇具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选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相同的都是愉悦和快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写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春来万物复苏,由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一点沉郁,但全段的主题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诗人在最后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一连串的感慨喷涌而出: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作者一心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也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诗人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生活的庸俗,映照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作者油然而发,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对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惜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没有自命清高,有的只是直抒胸臆。这是最率真、愤激的抒情。
其实无论是快乐,或者痛苦,对诗人来说都不重要。快乐是暂时的,痛苦深埋心底相对长久,但相对于人生之河又显得那么倏忽既散。这样,诗人所要找寻的精神归宿只能是大自然,潜心于道。可见他也深知无法达到真正的归隐,完完全全的物我合一。事实上的陶渊明正是如此,他无法逃避,即使归隐也无法安心。他也明白,就算得到了官场上的追求,也不过是更多的虚空。回归自然,寄情山水之间,是明智之举。陶渊明在矛盾中挣扎了一生,这篇辞仕归隐的宣言书是他灵魂的最强烈的绝唱。
  http://www.cmfu.com/readchapter.asp?bl_id=16071&bu_id=389457ÿ

三、 讀〈歸去來辭並序〉後有感
作者: 柳詠 日期: 2004-08-08
讀完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並序」後,在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莊子的道家思想——順應自然。但是,陶淵明真的甘於自然嗎?其實陶潛雖然「質性自然」,但少年時亦有他的政治抱負的,從《感士不遇賦》中,「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遣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可見陶潛少年時亦想過忠君愛國的。可是,以當時的局勢來看,政治腐敗,官吏貪污成風,是陶淵明所不能忍受的。陶潛曾三次仕官,又三次歸隱,最後一次,亦是從此脫離官場的一次,他終於真真正正的認清了那種黑暗政治的醜惡,決定永遠離開官場。
可是,陶淵明隱居後,並非完全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過的政治抱負。從《雜詩其二》中,「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得靜」,可見陶潛歸隱後仍然嘆息著自己「有志不獲騁」。因此,即使陶潛極之喜愛大自然生活,他亦並非完全安於大自然生活的。
我想,陶淵明在歸隱後,雖然寫了很多詩辭來歌頌田園生活,但有時亦會有意無意的把一些潛伏在內心最深處的渴望表露了出來,正如前面所提及的《雜詩其二》中的「有志不獲騁」,這是一種極之矛盾的思想,我想當時有很多仕途不得意的士人也會有這種矛盾的思想。
然而,陶潛的這種思想並不十分明顯,因為他愛大自然勝於一切,因此,他選擇了田園生活、順應自然。晚年他雖然十分貧窮,卻是生活得非常快樂。他不用像阮籍一樣,裝瘋賣傻來明哲保;又不用像曹植一樣,終生鬱鬱不得志,不能根據自己的志向來生活,處處受到曹丕的箝制。
因此,陶淵明比任何人也生活得愉快,至少他可以選擇,但現代人就不同了,即使你對世俗非常不滿,但你又能做些甚麼呢?與陶潛一樣選擇歸隱嗎?如果你要歸隱,那麼日後你以甚麼為生呢?像陶潛一樣,「懷良辰以弧往,或植杖而耘耔」嗎?我想,現代人想和陶潛一樣歸隱田園,順應自然,樂天知命地生活,是不可能的。我很佩服陶潛那份瀟灑,那份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我可沒有這樣的勇氣了。如果可以選擇,我想有很多人也會和陶淵明一樣,不會為了滿足口腹,而役使自己的心,可是,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你可以選擇嗎?你可知道一旦你為了自己的志向而放棄了工作,全家的生活也會陷入困境,這是一個十分自私的行為。當然,我並不是鼓勵人們為了滿足口腹,而做一些作奸犯科的事,我所指的是一些對得起自己良心,而又是能力範圍之內的事。
可以無愧於自己的志向來生活,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事,但人總不能這麼自私,因為在你的生活圈子裡,除了你之外,還有你的家人和親友。
http://www.hkedcity.net/library/review/view.phtml?file_id=36021ÿ

四、 《归去来辞》 行书
藏上海博物馆
  赵孟頫《归去来辞》,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作。行书,纸本长卷,纵46.7厘米,横453.5厘米。共48行,行10字左右。卷前有其弟所绘陶潜像一幅并有题记,并盖有“古鉴阁中铭心绝品”、“经协久远期无限”、“韵篁馆赏图书“和“秦文钤”等印。该帖为中期作品,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
http://bgy.gd.cn/sng/shufa/zhmf/04.htm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