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3 22:38:45lutin
詮釋照片第三層語意:習作2
(2015.09攝於天母公園及家裡客廳)
週六上課,阿寶老師把我二張實體照片,挑出來擺在一起;
那天上課我好像交了5張實體照片,但是那些照片從來都不知道,誰跟誰可以放在一起;
也就是說,我整本照片夾,每張就算都漂亮,也沒啥用,它們都只是散落四處的單字;
要單字加單字,才會變成一個詞;而今天這個詞是什麼呢?
老師上課沒有明說,他連這二張是否適合放在一起,都用疑問句問大家哩;
答案如果來得太容易,大家就會把它當垃圾吧;
雖然老師是基督徒,可是我還是忍不住想用禪師來比喻,或是孔子說的什麼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可是好像不是這句耶;但是這句讓我想到,我拍影像中的影像遇到困難,然後有點懶得再突破,有點像下民啊~)
老師保留答案而不直接明講,我覺得應該是孔子的下面這段:
===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經知道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後就可以為人師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於曉喻,讓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並不抑制其個性的發展;加以啟發,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只引導而不強迫,使學習的人容易親近。教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揮,得以充分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說出,使學生能夠自己思考(以免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人親近又能自動思考,這纔是善於曉喻了。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沒有心得,沒有獨到見解的人,不夠資格作老師。一定要學生提出問題,纔加以解答;學生心裡有疑難,沒有能力表達時,老師纔加以開導;老師開導了,學生仍然不明白,雖然暫時放棄指導,等待將來也是可以的。
貼自http://www.dfg.cn/big5/chtwh/ljxj/1-ljxjbhj.htm
====
哇~果然阿寶老師都按照孔子的方法來教耶;
老師很少點破,因為要你本人想破頭啊。
如果你不想,那是你的損失;
如果你開始想了,會很痛苦的想罵老師,然後自己去想辦法,等到有點懂了,後面好像就會比較順;然後才回頭想起,老師一開始說的,還真對!可是那時不當一回事。
就好像我想著照片的第三層意思,第一次練習真的有點想不出來;可是這次,當老師把二張放在一起(如上圖), 馬上瞬間可以捉到第三層。
右圖是靜態的垂直線條,也象徵理性;就算可以把它看成正方體或一個內凹的角落,仍不改它大面積的理性;唯中間水滴是小小的感性,二相對比,有一種感性被壓抑,或者節制地表達出來;
而左圖則是金屬片被扭曲,可象徵理性被狂爆的情緒征服;左側有一小束帶子試圖控制整個場面,象徵理性只有使用一點點啦,沒什麼作用,它相較於右圖,是一種相反的對比;
所以二幅一但加起來看,天啊,就是一個喝清酒的人,與喝高梁的人放在一起意思吧~ 加起來看,會把個別照片本來的特質,加倍放大耶~
當我默默地發現了這個事實之後,驚訝地覺得之前的想破頭練習沒有白費,血沒有白流啊。
上一篇:關於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