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5 11:22:51鍾肇政顯影
1993:鍾肇政序《台灣客家生活記事》
黃秋芳是個非常平凡的人。在她生命中,有一件不平凡的事,就是鍾肇政曾經為她,寫過一篇深情的序。
很多朋友非常羨慕她,鍾老一生,為人做的序很多,這篇序,深情流露,對於生命、對於文化、對於族群,對於人與人的交接與聯繫,留下很多深刻的印記。
「比客家妹仔更客家个福佬妹仔」一詞,竟成經典。十五年過去了,仍然有人記得,這樣一句美麗的品評。
這篇文章,由淑華姊姊慎重從原書中重新Key in完成。
Po文前,才發現鍾老的電子作品展中「為人做序」的選文,也選了這篇〈比客家妹仔更客家个福佬妹仔〉。
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心意,這樣交錯織纏出文字和命的撞擊。
☆☆☆☆☆☆☆
比客家妹仔更客家个福佬妹仔 鍾肇政
秋芳要我為她的新著《台灣客家生活記事》寫一篇序。一如往常,我又在心中的暗暗叫苦聲中爽快地答應了。
真的,我不敢接這件苦差使,我實在也不應該接。因為這許久許久以來,我總是這麼忙碌,常常都忙得喘不過氣來,即令勉強騰出時間試著執筆,也因腦力眼力的嚴重衰退而往往為一篇短文費盡僅餘的力氣,搞成後還要為不如己意而深自懊惱。
真的,我又何苦呢?
我為什麼不婉言相拒呢?……
秋芳是我多年來的朋友。有段時間她住在龍潭,腳踏車約十分鐘路程,有過幾次互訪,以後她搬去中壢,也就很少見面了。
不過她在我印象是個「奇女子」。她的才華、識見、行徑,我想大約只能用一個「奇」字來形容,是我為數不算少的女性友人中極特異的一位。而她的才華與「與世不同」的種種生活方式,是我所極為佩服、推崇的。
這是說,我們大約可以歸於「忘年之交」之類。
這樣的她,又是一個福佬女孩,竟然投身客家社會之中從事她的事業,展現她的理想,然後有這麼一本寫客家種種的書誕生。
我又焉得狠下心來說個不字呢?
她寄來了少數幾篇其中的文章,外加一篇自序。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眼力,容許我細看全書文稿,所以我請求她這麼做的。
我先看了其中的自序,我為之拍案驚奇者再!
在我不知不覺間,她成了一個比我想像中更奇的奇特女子。無以名之,只好說她是:「比客家妹仔更客仔个福佬妹仔」。
在自序中,秋芳娓娓道及她投身客家社會的緣由,是因為一個朋友在閒聊中偶然說了客家人之所以被普遍認定是畏縮的、自卑的、西瓜靠大邊的族群的一句話:「福佬客家還是一起被外省人管比較好,否則外省人走了,少數的客家人就要被多數的福佬人欺負了。」
這話,使秋芳在負歉的感覺裏,思索復思索。她開始懷疑閩南話為什麼叫「台語」,閩南歌謠又為什麼叫「台灣歌曲」。還有,為什麼大部分的客籍明星不得不藉北京語及閩南語歌來討生活?
其實,這些疑問早已是習慣成自然,恐怕激不起人們絲毫的興趣或疑惑了。
但是,客家人對此,內心會起反應的,固然不少,見怪而不怪的,或認為已是無可挽回、只有順其自然的,恐怕居多。
過去在在野陣營裏曾經友人據理力爭過,表面上有了共識:「台語」一詞的含意,應包括福佬語、客語、原住民各族語等。文化界之間,有人主張應把北京與也視為「台語」之一種,同意此見解的人也不在少數。
然而社會一般情形上,或者在媒體上,「台語」一詞依然只是「台語」,並沒有福佬語以外的多種語言被含括在裏頭。甚至常常地,還可以看到或聽到「台語」與例如「客語」等語言被並稱在一起,乾淨俐落地把台語與客語區分開來了。於是衍生出來的結果竟然是「你們客家人如何如何,我們台灣人如何如何」乃至反過來的「你們台灣人如何如何,我們客家人如何如何」的說法,前者福佬人把客家人屏除在台灣人之外,後者客家人把自己給屏除出來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好久以來也有這樣的疑問,就像秋芳那樣地。我也記得每逢這樣的時候,內心裏突然會昇起一份悲哀、傷感,有時還會是憤怒。
最近,我也碰到一事:我們在陽明山上辦了一個台灣文藝營,標榜的自然是純種的本土文學與本土文化,講員之中福客都有,也有遠從加拿大與日本特地請回來的。
他們講客時,自然是自由發揮,運用自己認為較能表達的語言,於是有清一色用北京語或福佬語的,也有兩種語言交雜發聲的。
我以營主任身份,僅於致詞時開頭一句:「各位朋友,各位學員,大家好」用了客語,換得一陣掌聲之後就全部改用北京語。
連我們請來的「原舞者」諸君用他(她)們各自的母語至客套的首句話,也都無例外地受到熱烈掌聲。
我心中微微地激起了一陣小小的喜悅,暗想我們這兒儘管還需要借重北京語為共通語言,然而多元語言----也即是多元文化----的美妙社會景觀,已初露端倪,不同族群的融洽,應是可期而待之的事。
然而,似乎我心中的這麼一小小的喜悅都還沒有消失呢,第三天晚上我不期而然地碰到了一件事。
晚餐後,我在林木下的小徑上散步,忽有四個年輕女學員各訴我,她們因為明天另有事須提前下山離營而去。我自然是同意了,不料其中一位突地微揚起嗓聲說:她們聽不懂福佬話……。我心口登時受到沈沈一擊,忘了追問是因為聽不懂福佬語才要離開呢?抑真的另外有事?
目送著漸漸地在薄闇裏消溶而去的幾個影子,我吃力地承受著沒有照顧好學員們的慚恧與愧怍,久久的兀立在那兒。
什麼族群融合,什麼命運共同體,環顧現實世界的種種切切,真難禁有路途遙遠的感觸。
----走筆至此,忽覺野馬跑遠了,趕快打住。
其實我想說出來的一句話,應該是「比客家妹仔更客家个福佬妹仔」黃秋芳,在我這個投身「客家運動」有年,弄得一身疲勞的老人來說,尤其她即將問世的這本著作,未嘗不是一個救贖----有這麼一個福佬妹仔,她投入於客家生活、客家風情裏,去體會,去發現,去表達,還有,也許可用一個稍稍誇大的詞:去歌頌……
她說她對客家人欠著什麼,這也使我想起遠在華府工作的一個老友黃君。
面對一個操著流利的福佬語的客家人對他說:「原來你是台灣人,失禮失禮」時,他感到自己是仗著佔绝對多數而對別的族群視若無睹乃至蔑視的「加害者」之一,正在迫使一個「被害者」對他顯現出類似阿諛的奴隸身段。
這是黃君在給我的信中談起的,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但是印象依然深刻。他與那位福佬妹秋芳,對我來說都是空谷足音,彌足珍貴。
在秋芳筆下,一些客家父女竟是那麼溫婉而柔情似水,就像她在〈溫柔客家〉裏提到的「謝媽媽」。讀者秋芳令人著迷的描述,使我禁不住心胸裏充滿著「我見猶憐」的柔情感覺。
是秋芳本人給我的感覺嗎?抑她筆下的人物,都已無關宏旨。
或許秋芳在這麼領悟著客家,描述著客家父女之際,她本人也染上了客家婦女的柔情意味。
這也使我想起我在筆下創造出來的若干客家女人。
她們堅韌地承受著人間大地之苦,卻依然活得那麼尊嚴,而其實骨子裏,她們所本能地具有的女性的柔情,正與秋芳筆下的客家女人是不謀而合的。
連她所寫下的客家名菜「豬腸炒薑絲」,似乎都別有一番風味了。
「……微透明,如一小截一小截溫潤的軟玉入口,立刻有腴汁在齒間流竄,薑的辣,醋的酸,全都攪和在一起,有一種豐厚忙碌的錯覺,光是咀嚼,都有豐年節慶餘味。……」
豬腸,該事在平常不過的菜色了,但在高手炒作下,她可以成為客家名菜,而在秋芳筆下,光是這麼一段文字就夠使人口液直冒了!
這就是這位比客家妹仔更客家个福佬妹仔的神奇處。
●●●
寫寫停停,停停寫寫,這篇蕪雜的短文寫了好久好久。
有幾次還是夜半不寐,忽然想起,在凜然的冬寒裏呵著手寫下。似乎可以就此真正打住了。
看看秋芳寄來的這本書的篇目,很自然地竟然好想看全書起來了。真的熱切的期望與好奇:除了前文裏所讀的以外,這位福佬妹仔用全心全靈地去感受到的客家,究竟還有哪些呢?
當然,我不久便可以看到。
在擱筆之際再回味,覺得這兒所寫下的,有些正好也是許多以來想說的話,於是我告訴自己:即使這又是篇蹩腳的「序」,然而我就不要再不知足了!
一九九三年三月識於九龍書室
很多朋友非常羨慕她,鍾老一生,為人做的序很多,這篇序,深情流露,對於生命、對於文化、對於族群,對於人與人的交接與聯繫,留下很多深刻的印記。
「比客家妹仔更客家个福佬妹仔」一詞,竟成經典。十五年過去了,仍然有人記得,這樣一句美麗的品評。
這篇文章,由淑華姊姊慎重從原書中重新Key in完成。
Po文前,才發現鍾老的電子作品展中「為人做序」的選文,也選了這篇〈比客家妹仔更客家个福佬妹仔〉。
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心意,這樣交錯織纏出文字和命的撞擊。
☆☆☆☆☆☆☆
比客家妹仔更客家个福佬妹仔 鍾肇政
秋芳要我為她的新著《台灣客家生活記事》寫一篇序。一如往常,我又在心中的暗暗叫苦聲中爽快地答應了。
真的,我不敢接這件苦差使,我實在也不應該接。因為這許久許久以來,我總是這麼忙碌,常常都忙得喘不過氣來,即令勉強騰出時間試著執筆,也因腦力眼力的嚴重衰退而往往為一篇短文費盡僅餘的力氣,搞成後還要為不如己意而深自懊惱。
真的,我又何苦呢?
我為什麼不婉言相拒呢?……
秋芳是我多年來的朋友。有段時間她住在龍潭,腳踏車約十分鐘路程,有過幾次互訪,以後她搬去中壢,也就很少見面了。
不過她在我印象是個「奇女子」。她的才華、識見、行徑,我想大約只能用一個「奇」字來形容,是我為數不算少的女性友人中極特異的一位。而她的才華與「與世不同」的種種生活方式,是我所極為佩服、推崇的。
這是說,我們大約可以歸於「忘年之交」之類。
這樣的她,又是一個福佬女孩,竟然投身客家社會之中從事她的事業,展現她的理想,然後有這麼一本寫客家種種的書誕生。
我又焉得狠下心來說個不字呢?
她寄來了少數幾篇其中的文章,外加一篇自序。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眼力,容許我細看全書文稿,所以我請求她這麼做的。
我先看了其中的自序,我為之拍案驚奇者再!
在我不知不覺間,她成了一個比我想像中更奇的奇特女子。無以名之,只好說她是:「比客家妹仔更客仔个福佬妹仔」。
在自序中,秋芳娓娓道及她投身客家社會的緣由,是因為一個朋友在閒聊中偶然說了客家人之所以被普遍認定是畏縮的、自卑的、西瓜靠大邊的族群的一句話:「福佬客家還是一起被外省人管比較好,否則外省人走了,少數的客家人就要被多數的福佬人欺負了。」
這話,使秋芳在負歉的感覺裏,思索復思索。她開始懷疑閩南話為什麼叫「台語」,閩南歌謠又為什麼叫「台灣歌曲」。還有,為什麼大部分的客籍明星不得不藉北京語及閩南語歌來討生活?
其實,這些疑問早已是習慣成自然,恐怕激不起人們絲毫的興趣或疑惑了。
但是,客家人對此,內心會起反應的,固然不少,見怪而不怪的,或認為已是無可挽回、只有順其自然的,恐怕居多。
過去在在野陣營裏曾經友人據理力爭過,表面上有了共識:「台語」一詞的含意,應包括福佬語、客語、原住民各族語等。文化界之間,有人主張應把北京與也視為「台語」之一種,同意此見解的人也不在少數。
然而社會一般情形上,或者在媒體上,「台語」一詞依然只是「台語」,並沒有福佬語以外的多種語言被含括在裏頭。甚至常常地,還可以看到或聽到「台語」與例如「客語」等語言被並稱在一起,乾淨俐落地把台語與客語區分開來了。於是衍生出來的結果竟然是「你們客家人如何如何,我們台灣人如何如何」乃至反過來的「你們台灣人如何如何,我們客家人如何如何」的說法,前者福佬人把客家人屏除在台灣人之外,後者客家人把自己給屏除出來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好久以來也有這樣的疑問,就像秋芳那樣地。我也記得每逢這樣的時候,內心裏突然會昇起一份悲哀、傷感,有時還會是憤怒。
最近,我也碰到一事:我們在陽明山上辦了一個台灣文藝營,標榜的自然是純種的本土文學與本土文化,講員之中福客都有,也有遠從加拿大與日本特地請回來的。
他們講客時,自然是自由發揮,運用自己認為較能表達的語言,於是有清一色用北京語或福佬語的,也有兩種語言交雜發聲的。
我以營主任身份,僅於致詞時開頭一句:「各位朋友,各位學員,大家好」用了客語,換得一陣掌聲之後就全部改用北京語。
連我們請來的「原舞者」諸君用他(她)們各自的母語至客套的首句話,也都無例外地受到熱烈掌聲。
我心中微微地激起了一陣小小的喜悅,暗想我們這兒儘管還需要借重北京語為共通語言,然而多元語言----也即是多元文化----的美妙社會景觀,已初露端倪,不同族群的融洽,應是可期而待之的事。
然而,似乎我心中的這麼一小小的喜悅都還沒有消失呢,第三天晚上我不期而然地碰到了一件事。
晚餐後,我在林木下的小徑上散步,忽有四個年輕女學員各訴我,她們因為明天另有事須提前下山離營而去。我自然是同意了,不料其中一位突地微揚起嗓聲說:她們聽不懂福佬話……。我心口登時受到沈沈一擊,忘了追問是因為聽不懂福佬語才要離開呢?抑真的另外有事?
目送著漸漸地在薄闇裏消溶而去的幾個影子,我吃力地承受著沒有照顧好學員們的慚恧與愧怍,久久的兀立在那兒。
什麼族群融合,什麼命運共同體,環顧現實世界的種種切切,真難禁有路途遙遠的感觸。
----走筆至此,忽覺野馬跑遠了,趕快打住。
其實我想說出來的一句話,應該是「比客家妹仔更客家个福佬妹仔」黃秋芳,在我這個投身「客家運動」有年,弄得一身疲勞的老人來說,尤其她即將問世的這本著作,未嘗不是一個救贖----有這麼一個福佬妹仔,她投入於客家生活、客家風情裏,去體會,去發現,去表達,還有,也許可用一個稍稍誇大的詞:去歌頌……
她說她對客家人欠著什麼,這也使我想起遠在華府工作的一個老友黃君。
面對一個操著流利的福佬語的客家人對他說:「原來你是台灣人,失禮失禮」時,他感到自己是仗著佔绝對多數而對別的族群視若無睹乃至蔑視的「加害者」之一,正在迫使一個「被害者」對他顯現出類似阿諛的奴隸身段。
這是黃君在給我的信中談起的,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但是印象依然深刻。他與那位福佬妹秋芳,對我來說都是空谷足音,彌足珍貴。
在秋芳筆下,一些客家父女竟是那麼溫婉而柔情似水,就像她在〈溫柔客家〉裏提到的「謝媽媽」。讀者秋芳令人著迷的描述,使我禁不住心胸裏充滿著「我見猶憐」的柔情感覺。
是秋芳本人給我的感覺嗎?抑她筆下的人物,都已無關宏旨。
或許秋芳在這麼領悟著客家,描述著客家父女之際,她本人也染上了客家婦女的柔情意味。
這也使我想起我在筆下創造出來的若干客家女人。
她們堅韌地承受著人間大地之苦,卻依然活得那麼尊嚴,而其實骨子裏,她們所本能地具有的女性的柔情,正與秋芳筆下的客家女人是不謀而合的。
連她所寫下的客家名菜「豬腸炒薑絲」,似乎都別有一番風味了。
「……微透明,如一小截一小截溫潤的軟玉入口,立刻有腴汁在齒間流竄,薑的辣,醋的酸,全都攪和在一起,有一種豐厚忙碌的錯覺,光是咀嚼,都有豐年節慶餘味。……」
豬腸,該事在平常不過的菜色了,但在高手炒作下,她可以成為客家名菜,而在秋芳筆下,光是這麼一段文字就夠使人口液直冒了!
這就是這位比客家妹仔更客家个福佬妹仔的神奇處。
●●●
寫寫停停,停停寫寫,這篇蕪雜的短文寫了好久好久。
有幾次還是夜半不寐,忽然想起,在凜然的冬寒裏呵著手寫下。似乎可以就此真正打住了。
看看秋芳寄來的這本書的篇目,很自然地竟然好想看全書起來了。真的熱切的期望與好奇:除了前文裏所讀的以外,這位福佬妹仔用全心全靈地去感受到的客家,究竟還有哪些呢?
當然,我不久便可以看到。
在擱筆之際再回味,覺得這兒所寫下的,有些正好也是許多以來想說的話,於是我告訴自己:即使這又是篇蹩腳的「序」,然而我就不要再不知足了!
一九九三年三月識於九龍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