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6 10:10:19讀.冊.人

大雪閱讀:何國慶《萬曆駕到》


大雪閱讀:何國慶《萬曆駕到》
書名:《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
作者:何國慶
成立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設立傅成賢音樂獎學金(台北、中央音樂學院與上海音樂學院)(from 1991)
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2004-2006)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1995-1998)
加拿大總理哈珀親頒「鑽禧獎章」(Queen’s Diamond Jubilee Medal, 2012)
慈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from 1992)
獎助「高雄獎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from 2014)
捐助國家圖書館展覽廳與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2012)
發行書法圖錄明代系列十冊、民國系列三冊、當代系列九冊
著有《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2000)
出版慈濟護專紀念版《靜思語》(1989年9月)
內容介紹:
一般認為明朝是個黑暗的時代,萬曆皇帝昏庸、三十年不上朝,然而作者在收藏明代書畫的過程中,發現萬曆年間人才輩出,文明的昌盛可媲美西方的文藝復興,於是從收藏開始研究晚明文化,提出了不一樣的歷史觀點。

十六世紀,歐洲傳教士來到明朝的中國,驚嘆世上竟然有這個「烏托邦」。明朝中國社會的政府體制、經濟、交通、城市規劃,以及人們禮貌、整潔、文明、謙虛的性格特質,令外國人驚豔並讚不絕口。萬曆年間,天下文治饗盛,流傳於世的文化遺產,成就之大與影響之廣遠非其他時代可比擬。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仿傚司馬遷《史記》列傳的方式,這本書用真實的作品、貼近生活的故事來呈現明代大師的生命智慧。透過珍貴的書畫收藏,我們得以親眼見到這些名賢的墨跡,瞻仰其丰采。他們一起創造了一個文明、繁榮、創意、開放的時代,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各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值得我們學習與禮敬。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35338?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12
目錄:
〈序〉
在萬曆文藝復興面前       卜正民   
民國人的晚明關懷         楊儒賓   
晚明的世界,世界的晚明    鄭培凱    
 
〈前言〉
萬曆時代的中國人形象——富而好禮      
 
第一篇  中西交流與全球化   
白銀帝國,文明的黃金時代
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
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
西學東漸:科學思想的引介
漢學東傳:影響日本和朝鮮文化
中國全球化的起點在明朝 
利瑪竇.第一位獲得萬曆皇帝賜葬北京的傳教士   
祝世祿.利瑪竇的重要贊助人   
焦竑.介紹利瑪竇認識李贄與徐光啟   
王弘誨.帶利瑪竇進入北京的禮部尚書   
徐光啟.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陳元贇.日本「起倒流」柔道創始者   
隱元隆琦.後水尾太上天皇的皈依師父   
獨立性易.將種痘術傳至日本   
朱舜水.日本孔夫子、傳拉麵到日本      
東皐心越.影響日本琴學   
 
第二篇  政治與軍事   
萬曆不上朝,文治武功表現出色
會選將、善用人,屢戰皆捷
內閣首輔,推動「萬曆新政」
東林人士:空有抱負,有志難伸 
徐階.推倒嚴嵩,提拔張居正   
高拱.開放海禁,與蒙古議和   
張居正.梁啟超眼中明朝唯一的政治家  
葉向高.支持東林、推廣西學的福建首輔   
郭子章.刊印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    
李如松.大敗豐臣秀吉軍的名將   
沈有容.保臺英雄,智退荷蘭   
南居益.驅逐荷軍,收復澎湖  
熊廷弼.努爾哈赤也敬畏的儒將   
楊鎬.抗倭援朝,救朝鮮於存亡旦夕  
石星.拯救朝鮮的兵部尚書   
高攀龍.東林領袖,一代大儒   
繆昌期.以名節自勵的東林君子  
楊漣.彈劾魏忠賢,保護天啟帝登基   
左光斗.史可法的恩師  
 
第三篇  科學與技術    
總結經驗,集其大成
科技發展來自日常生活
採礦與冶金、造紙與印刷技術提升
軍事科技領先西方
走在尖端的醫學與農學
多元開放,大師輩出 
李時珍.《本草綱目》:達爾文評為中國百科全書  
潘季馴.「束水攻沙」,治理黃河的水利專家   
朱載堉.媲美達文西的科學全才   
王徵.第一位兼通西學的機械工程師   
涂紹煃.《天工開物》出版的關鍵人物  
吳有性.從疫區經驗實踐發展出「瘟疫論」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中國最重要的地理著作   
 
第四篇  思想與宗教    
實學思潮,知行合一
主體意識覺醒
三教一理兼容宗派 
李贄.思想啟蒙大師   
劉宗周.曾任北京市長的理學名臣
黃宗羲.民本思想早於盧梭   
方以智.傳說中洪門天地會的創立者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雲棲祩宏.影響近代佛教的淨土宗八代祖  
雪浪洪恩.代表佛教與利瑪竇辯論   
憨山德清.濟貧救難的晚明高僧   
覺浪道盛.眾多明遺民追隨的禪宗大師   
破山海明.為救蒼生破酒肉戒的高僧   
 
第五篇  藝術與文學    
崑曲: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書法:浪漫書風,氣勢恢弘
繪畫:十七世紀的中國繪畫獨步全球
文學:眾聲喧嘩,抒寫性靈
梁辰魚.改良崑山腔,崑曲的奠基者   
湯顯祖.《牡丹亭》作者,被喻為東方莎士比亞   
沈璟.創立沈家班開啟戲曲的商業模式   
王衡.寫出經典嘲諷名劇《鬱輪袍》  
王驥德.撰寫中國第一部戲曲理論專著《曲律》   
張瑞圖.書法與董其昌齊名,影響日本書法界   
黃道周.南明首輔,臺灣為他建黃道周廟   
倪元璐.自組義軍抗清的殉節書法家   
王鐸.影響當代書法最重要的大師  
傅山.明遺民精神典範,「四寧四毋」美學觀  
文伯仁.文徵明的侄子,繪畫氣勢宏大   
徐渭.書畫詩文戲曲兵學的通才  
董其昌.妙在能合、神在能離,融合書畫與禪學
曾鯨.受西方繪畫影響的肖像畫家  
張宏.寫實主義畫家,風格獨特創新   
藍瑛.影響日本近代繪畫的畫家  
龔賢.「金陵八家」之首,畫範影響《芥子園畫譜》  
吳承恩.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作者
陸西星.《封神演義》影響民間文化  
王世貞.晚明文壇領袖,「後七子」之首   
馮夢龍.「三言二拍」之「三言」作者   
 
第六篇  文化與生活    
人生哲理:勸善.積德
養生之道:簡單.樂活
生活品味:品茶.焚香
才女藝伎:才情.俠義
收藏本事
袁了凡.《了凡四訓》:行善改變命運   
呂坤.《呻吟語》:修身平天下指南書   
朱柏廬.〈治家格言〉:必讀的治家經典   
洪應明.《菜根譚》:處世奇書   
屠隆.《考槃餘事》:賞鑒清玩,生活藝術指導書   
陳繼儒.《小窗幽記》:一人獨享之樂   
文震亨.《長物志》:教人如何優雅生活   
李漁.《閒情偶記》:中國人的美學指南   
陸樹聲.《茶寮記》:論喝茶的藝術  
田藝蘅.《煮泉小品》:品泉品茶專家   
龍膺.允文允武又懂茶道的奇才   
周嘉冑.歷代香事集大成,書畫裝裱業大師   
張喬.與南園詩人唱和的嶺南名伎  
柳如是.陳寅恪為她寫《柳如是別傳》  
顧媚.眉樓名伎,義舉過人   
黃媛介.羈旅持家的閨閣書畫家   
薛素素.馳飛馬的十項全能女俠    
前言:萬曆時代的中國人形象——富而好禮
十六世紀,歐洲傳教士來到明朝的中國,驚嘆世上竟然有這個「烏托邦」。那時,中西兩方在科學、文學、藝術、思想等各方面平等交流、相互尊重。明朝中國社會的政府體制、經濟、交通、城市規劃,以及中國人彬彬有禮、整潔、文明、謙虛的性格特質,令外國傳教士讚不絕口。也許現代人難以想像,但若翻開明人筆記,或者戲曲與小說,我們會發現,中國歷史上曾有那樣美好的時光:人才濟濟,富而好禮,自重人重。
社會生活
政府治理井井有條
「明朝中國政府是由一群博士(進士)來治理的。」利瑪竇讚嘆中國政府以極度的智慧治理百姓,內閣制度發展高度成熟。一六四○年代,葡萄牙人克路士來到中國,說道:「中國比其他國人口多,國土大,政體和政府優越。」現代研治明代政府體制的專家,密西根大學榮譽教授賀凱(Charles O. Hucker),也認同明代政府是同時代世界上最成功的龐大的政府。
明朝官員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他們注重實踐、親自躬行。有像王守仁、唐順之那般允文允武的將官。也有像翁大立、潘季馴等實際場勘,站在百姓立場來規劃建設工程的治水名臣。居鄉的士大夫們聚徒講學、評議朝政,如明朝著名的東林領袖顧憲成曾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朝的知識份子們,在朝時成為利益百姓的官員,在野時就宣揚天下興亡為己任的理念。
經濟繁榮
由於明朝政府優越的政體,平民們安居樂業。只要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各行各業,如農業、漁業、商業、餐飲、貿易、交通、航運、紡織、陶瓷、出版、娛樂、演藝、家具、建築等等,都以巨大的創造力高度發展,受到世界各國人的喜愛。明代晚期,全世界因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約一萬噸白銀)。由於中國生產的陶瓷、絲綢、茶葉等大量銷往國外,一六○○年中國的GDP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中國可說是地球村中的精品工廠!
傳教士曾德昭來到中國,讚嘆這片土地的富饒與貿易的發達:「這個國家的財富值得稱羨,……他們還把所有東方最好最貴重的商品售賣給外國人。」門多薩描述中國人經濟活絡與致富之因,是由於勤奮,「中國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努力工作勞動!大商人和買賣人使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因為賺錢取之有道,「人們長壽愉快,老人精力旺盛」,經濟繁榮的表象之下,還有充足、飽滿的精神生活。
交通發達
有明史研究者指出,明代農業稅低、商業稅更低,這對經濟與交通影響至鉅。一五九八年利瑪竇隨著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沿著大運河想要取道南京,前往北京。利瑪竇觀察到無數裝有貢品的船隻絡繹不絕地駛往京城。大運河上之所以能有這麼多艘貨船航行,是由於明代的船隻通行稅(船鈔)在整段航程中,只在揚州、淮安等數處關口,被徵收一次(最多二次)關稅。低稅的政策使得運河沿岸商業發達,航運也欣欣向榮。
明代的陸運同樣便捷。宋應星《天工開物.序》中描述了萬曆年間的交通盛況:「幸生聖明極盛之世,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徼宦商,衡遊薊北。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見見聞聞?」由於交通極端發達,新事物、新資訊更快速的進到百姓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天工開物》這本中國工藝百科全書,是宋應星靠著便捷的交通網絡,闖南走北才寫成的!
城市美觀
明朝中國人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好的工匠。門多薩說:「大道都認真盡力的修築和保持平坦,城鎮的入口很講究,極其雄偉,有三座或四座門,用鐵堅固地包覆。他們的街道鋪得很好,寬到十五騎可以並行,而且很直,以致它們儘管很長,你仍可望到盡頭。」大道平坦寬闊、城門堅固雄偉,明朝的城市規劃令外國人嘆為觀止。人們居住的房屋不僅漂亮,而且還在屋邊布置花園:「他們的房屋一般都很漂亮,通常在門外整齊的植樹,顯得美觀,給街道生輝。房屋內部都白如奶汁,看來都像是光滑的紙,地板用很大和很平的方石鋪成,天花板用木料製作,結構良好並且塗色,看去像是錦緞,色彩金黃,顯得非常好看;每座屋舍都有三個庭院和種滿供觀賞花草的院子。他們無人不備有魚塘,儘管它只是小的。庭院的一方布置得很華麗。」總之,又美觀、又耐用。中國人所追求的內外和諧,充分表現在建築工藝視覺與實用的平衡當中。
人文素質
極為乾淨
明代〈朱子治家格言〉起首便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以打掃作為一日之始,不論居室或內心,「內外整潔」是第一要務。傳教士門多薩也注意到中國人愛乾淨:「他們第一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伯來拉也說:「全中國的人和我們一樣,坐在椅子上就高高的桌子吃飯,儘管不用桌布和餐巾,仍是那樣整潔。……他們用兩根棍子(筷子)取食,不用手接觸食物。」這是高度文明國家的用餐禮儀。另一種乾淨是來自中國人扶弱濟貧的內心。門多薩從未見過有中國人行乞,因為每個城市裡都有收容所,其中有很多給窮人、瞎子、瘸子、老人、無力謀生的人居住的房屋。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始終有充分的大米供給。這些人可以在上述的大館舍中安養天年,此外他們在這些地方養有豬和雞,因此窮人無須行乞也能生活。這真能讓現代人引以為鑒,我們不忍街友的居住品質,卻不知明朝社會是這樣照顧「弱勢族群」的。中國人不僅自身愛乾淨,更慷慨行善,推己及人,淨化社會!
禮儀之邦
中國人是文明有禮的民族。利瑪竇說:「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以普遍講究溫文有禮而知名於世,仁義禮智信是他們最為重視的五大美德。對於他們來說,辦事要體諒、尊重和恭敬別人。」我們的祖先以禮儀之邦而揚名國際,這是中國人共同的驕傲。伯來拉更進一步稱讚:「吃飯文明,講話也文明,論禮節他們超越了其他所有的民族。」禮儀不應徒具形式,更需發自內心對待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更進一步來說,禮儀不僅體現在人與人的交往,更具有改變社會狀態的力量。王陽明的弟子及其後學於居鄉時,主導家族建立宗祠,凝聚宗族的向心力,又舉辦講會,闡述睦族之道。而在出任地方官時,大力贊助刊刻簡明的禮儀書籍,並召集學生、童子演習禮儀。明代中國人身體力行,將禮儀的精神與實踐普及於一般大眾,值得現代人深刻反思。
謙虛的美德
治水名臣翁大立曾與萬恭合作《孔子觀欹器圖》。欹器不盛水時,傾斜而無法放置端正。若注入滿滿的水,又會向另一則翻倒。只有在水量適當時,可以擺放端正。君子時常將這種欹器放在座右,提醒自己時時謙虛。《易經》中也記載:「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可見從遠古以來,中國人就至為強調謙虛的美德。曾德昭看見了這一點,他說:「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嘆。……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如今我們比起明朝更加富有了,在財富曲線增長的同時,莫忘了我們祖先的諄諄教誨,謙虛與禮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涵。
瞻仰大師丰采
十七世紀的科學天才萊布尼茲曾說:「我們很難用語言來形容,中國人是如何完美地致力於謀求社會的和平與建立人與人相處的秩序,以便人們能夠儘可能地減少給對方造成的不適。」又說:「我們從前誰也不信世界上還有比我們倫理更美滿、立身處世之道更進步的民族存在,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給我們以一大覺醒!」其中所言的「立身處世之道」正含納於謙虛與禮儀當中。因為明朝中國人的文化是如此可敬,傳教士們率先學習漢語、改穿儒服,甚至為此改變天主教的某些教規,接納中國祭祖祭孔的習俗,大批中國精英士人因此加入天主教。中國最早成為天主教司鐸的吳歷,更主張推行「華化天學」*。明朝時,中國與歐洲是以尊重的態度相互學習、文化交流的,可惜明亡後中斷了,否則天主教也可能像佛教一樣,發展出中華人文的特色。
從鴉片戰爭以來,西方挾船堅炮利武力叩關,以強凌弱,殖民亞洲,造成被壓迫國家人民極大的痛苦。回看萬曆時代,明朝身為世界大國,卻沒有侵略別的國家,也沒有殖民的行為,把別國變成自己的領土。馬來西亞前總統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曾表示,中國和馬來西亞有上千年和平友好的貿易交往,中國從來沒有占據或殖民馬來西亞的意識,和西方的殖民主義完全不同!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也說:「中國從來沒有侵略過菲律賓。」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再度站上世界舞台,東西方世界應當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如今恐怖攻擊頻傳,發生世紀難民潮,人心惶惶,而造成恐怖主義的原因更多種多樣。我認為,世界各國應該參考明朝不向外侵略的原則,這種模式才是世界和平的基礎。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曾說,中國比西方更成功之處在於,中國在和平而有規律(peace and order)、相對較安定的環境中,成功地維繫了數百萬人的團結一致。這個現象的內在邏輯,值得我們深思。
能夠收到這些名賢的書跡,對我而言是特別的緣分。我編寫這本書,希望讓現代人親眼看到這些墨跡,從他們的選紙、用墨、印章,感受他們運筆書寫的情景與心境,大師的丰采躍然眼前,充滿光輝的生命力!他們一起創造了一個文明、繁榮、創意、開放的時代,他們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禮敬的祖先。「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我想要仿傚司馬遷《史記》列傳的方式,「藏諸名山,傳之其人」,用真實的作品、貼近生活的故事來呈現明代大師的生命智慧。至聖先師孔子曾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擁抱富而好禮的文化資產,推己及人,這個地球村將會更加和諧美好。
謝誌
歷史很迷人,卻也讓人迷惑,每當讀到史書上精采的人物史事,總興起無限的景仰與喟嘆。
這本書從構思到付梓,歷經了相當長的時間,幾乎橫跨了我研讀明史,收藏明代書畫的整個過程,在這當中我發現了不少精彩的人物,因此集結諸多心得與大家分享。

對於這本書的出版,我要特別感謝臺灣大學傅申教授多年來在鑑賞上給我的指導,他始終為我們的展品嚴格把關,讓展出品質更加完美。我也要感謝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在學術與出版上對我的支持,在每次與他的談話中,總能激發我對一些現象的重新思考。
感謝何創時基金會主任吳國豪先生長期參與研究討論、研究員胥若玫小姐協助查考文獻史料並記錄整理文字,以及作家胡守芳女土為本書潤筆。此外,也感謝遠流出版公司的編輯團隊,他們的專業態度使得本書更臻美善。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35338?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12
他序:在萬曆文藝復興面前
如果你問英國人,英國文學與文化的根基最遠可以回溯到何時,多數會回答:伊麗莎白時代。這時代裡知名人物輩出,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班.瓊森(Ben Jonson)、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約翰.鄧恩(John Donne),更不可忘記因她命名的伊麗莎白女王。這些才華洋溢的人們,多數出身平民,於時代交替至十七世紀之時聚集到倫敦。在文藝復興百家爭鳴中,以新思維、新道德承諾,甚至是領導者統治的新典範,重新塑造了英國文化。伊麗莎白世代所留下的資產裡,今日我們最熟悉的是語文。當時的英語現在聽來可能有些古舊,但莎翁與他同時代的人們在紙上所寫下的,是今日三、四億人使用的英語的根基,而且有這兩倍數字的人們熱切學習著。伊麗莎白世代翻轉了他們的世界,還有我們的。
只為什麼這些人那麼剛好,不早也不晚,都集中在十七世紀拂曉之時現身?我們可以舉出許多英國悠久歷史裡的內在因素,但是最顯而易見的卻根本不在英國國內,而是在國外。其實不只英國,整個歐洲都在這段時間裡遭遇從未見過的新世界。人們旅行,交易貨物,金錢以驚人的速度累積。歐洲人踏上了陌生的土地,遭遇未曾耳聞的文化,造成了大規模的流離失所與痛苦。可是這段經驗卻讓他們對生存有了不同的看法,並以此挑戰過去的每一項假設。伊麗莎白世代緊抓住這項新事實並內化於己,即使他們明白重新塑造世界的過程有多麼艱辛。最好的例子當然就是《暴風雨》,莎士比亞客觀的嘗試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暴力。與他同世代的人們所採取的應對方法,泰半奠定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樣貌。
那麼改問中國人,中國文學與文化的根基最遠可追溯到何時。多數人的思緒會飛躍至,譬如唐朝,或再久遠一些的戰國,甚至是孔子的時代。回顧古早歷史向來是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習慣,但我抱持不同看法。如果我們探究今日居住在城市的中國人實際所思所行,為何卻與他們心裡以為自己應該所思所行背道而馳,那麼我認為與伊麗莎白女王同一時代,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才更接近答案的核心。這個時代出了袁宏道、湯顯祖、董其昌、徐光啟等傑出人士。對我而言,他們與身處同一時代的伊麗莎白世代幾乎一樣有膽識、富有創新精神。他們挑戰舊有的思想習慣,想像新的處世之道,並且讓文學語言進化成今日九億人口所使用的形式。而且有越來越多像我這樣的外國人前來學習。五千年歷史博大精深,但尾端的這五百年才形塑了今日中國的樣貌。
萬曆世代對於外國事物的認識的確比不上伊麗莎白世代,但他們並未與外界隔絕。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非常廣闊。例如徐光啟與海外遊歷的人士往來,了解到中國不能無視海岸線以外的世界局勢。徐光啟與許多歐洲傳教士合作,為明朝與文藝復興歐洲的知識落差,搭起連結的橋樑。他並非孤軍奮鬥。即便已經是中國繪畫大家,董其昌看過歐洲雕刻術後,將某些繪畫技術運用到自己的繪畫中。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改變,但有誰能站在岸邊阻止時代浪潮來襲?
我們無法回到萬曆年間親眼見到形塑中國未來的男男女女。但感謝何國慶所收藏的文獻史料,讓我們有幸得以親眼目睹萬曆世代的親筆真跡。看著湯顯祖的墨寶,我彷彿看到莎士比亞在紙上書寫。讀著徐光啟的文章,就跟讀班.瓊森的書信一樣令人激動。在袁宏道的書法裡,跟讀約翰.鄧恩的文字一樣發人深省。我是何等榮幸能夠親見這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與作者,他們與我出身的英國伊麗莎白世代一樣是睿智的老祖宗。
仔細看看這些書信。如果不能了解我們的祖先,將無法了解自己。這些文獻幫助我們盡可能的與他們拉近距離。透過這些史料,他們展現了自己身為何人,經歷過哪些事。他們也告訴我們身為何人,以及仍須努力之處。
卜正民 Timothy James Brook
他序:晚明的世界,世界的晚明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錯綜複雜,過去一直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之嘆。長期以來由於「政治掛帥」的歷史觀深入人心,總是把改朝換代作為理解歷史的基調,講起中國歷史,就以官方寫史的維度,逐一敘述王朝的興衰陵替,細說「夏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二十世紀的劇烈歷史變動,促使史家觀點多元,以不同角度探索中國歷史變化的脈絡,有的從社會結構與階級變動著眼,提出唐宋變革,劃分了貴族世家霸權統治轉變為科舉選士的文治架構。強調思想文化的學者,則從文化精神與意識形態著眼,指出春秋戰國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兩大拐點,前者奠定了傳統中國社會思維的格局,後者開創了現代中國的面貌。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進行得如火如荼,更令史學家放眼全球,以世界史的角度來思考中國歷史的演化,就特別關注中外文化交流,注意交通貿易所產生的物質文明擴散與中外文化思想的相互影響,開始聚焦於大航海時代的晚明中國。
傳統史家對晚明的敘述,一般比較負面,是作為朝代覆滅之前的衰世來看待的。晚明政府陷入黨派鬥爭,文人沉溺於詩酒風流,社會貧富懸殊,階級分化嚴重,最後出現明末造反民變,再加上滿清崛起關外,在在都使得傳統史家認為,萬曆一朝導致明代的覆滅。然而,這種觀點有其可議之處,甚至充滿歷史判斷的謬誤,忽視了萬曆一朝人們生活的實際狀況。我們假如不以政治成敗論英雄,不以政權興替作為歷史評價的唯一標準,放在全球歷史發展的大格局來看,就會發現,晚明的商業經濟繁榮、社會風氣開放、思想自由活躍、文學創作蓬勃、藝術探索創新、生活品味精緻,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最發達的文明地區,譜寫了世界史在早期全球化時期,最為精彩奪目的篇章。
何國慶先生作為書畫收藏家,長期以來專注明末清初的書畫作品,特別是十六世紀後半到十七世紀初的萬曆時代,的確是別具慧眼,揭示了晚明歷史的世界性文化意義。他的收藏不但集中了具體的藝術品,為藝術史研究提供寶貴的材料,而且可以聯繫書畫作者的社會網絡與人際關係,呈現了晚明社會的千姿百態,讓我們在四百年後,如睹其人,如聞其聲,從筆走龍蛇的藝術展現到友朋往來的書牘投贈,看到了時人思想感情的互動,甚至展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動向。
這本書中的第一篇「中西交流與全球化」,略述晚明中國在早期全球化扮演的角色,並藉著利瑪竇來華接觸的士大夫,列舉徐光啟、焦竑、祝世祿、王弘誨的書跡,以實物展現這些協助中西文化交流的人物。其中說到思想家焦竑(萬曆十七年狀元)是徐光啟的恩師,也是介紹徐光啟與利瑪竇結識的關鍵人物。焦竑考中狀元的「同年」,有陶望齡(探花),是袁宏道兄弟的摯交,一同開創了公安派文學思潮,並且崇仰及宣揚徐渭的文藝成就。同榜成為進士的,還有二甲第一名董其昌(傳臚)、三甲的祝世祿、高攀龍等人。焦竑特別推崇的好友李贄,在晚明思想界是特立獨行的思想家,也在南京因為焦竑與徐光啟而結識了利瑪竇。可以由此推知,萬曆期間思想開放的知識群體,在文藝見解與創作上都有探索精神,與早期全球化這個時代激起的社會結構鬆綁,及其衍生的社會文化創新能量,是息息相關的。
李贄與利瑪竇來往密切,思想有過交鋒,曾特別介紹過利瑪竇(西泰)的思想言行:
承公問及利西泰,西泰大西域人也。到中國十萬餘里,初航海至南天竺始知有佛,已走四萬餘里矣。及抵廣州南海,然後知我大明國土先有堯舜,後有周孔。住南海肇慶幾二十載,凡我國書籍無不讀,請先輩與訂音釋,請明於《四書》性理者解其大義,又請明於《六經》疏義者通其解說,今盡能言我此間之言,作此間之文字,行此間之儀禮,是一極標致人也。中極玲瓏,外極樸實,數十人群聚喧雜,讎對各得,傍不得以其間鬥之使亂。我所見人未有其比,非過亢則過諂,非露聰明則太悶悶瞶瞶者,皆讓之矣。但不知到此何為,我已經三度相會,畢竟不知到此何幹也。意其欲以所學易吾周孔之學,則又太愚,恐非是爾。
李贄的觀察十分精準,發現利瑪竇是極其標致的人物,聰明絕頂,學殖深厚,謙虛樸實,但卻說不準他來華的動機。李贄推想,若是利瑪竇想以西學(包括基督教)來取代中國傳統儒學,未免有點過分,讓他相當疑惑。李贄的疑惑,可能反映了當時心胸開放的士大夫知識人的態度,即使對利瑪竇的傳教事業存疑,卻對中西文化碰撞的思想交流感到濃厚的興趣,展現了晚明思想開放的時代精神。李贄曾經寫了〈贈利西泰〉一詩:「逍遙下北溟,迤邐向南征。剎利標名姓,仙山紀水程。回頭十萬里,舉目九重城。觀國之光未?中天日正明。」這首詩讚譽了利瑪竇迢迢萬里來到中國,結尾卻誇耀大明帝國的文化榮光,中天日明,反映李贄在接觸西方文化思想之際,湧現的是文化自信。
何先生書中展示的書畫收藏極為豐富,有明代文臣武將的書跡,也有思想界、文學界、藝術界的名家手跡,更有科技、方外、婦女等類別,反映了晚明文藝思潮的活潑與躍動,同時也展現早期全球化對傳統社會的衝擊,促成了藝術想像的探索。
鄭培凱
專文推薦:民國人的晚明關懷
老朋友明民館館主何國慶先生又要出書了。筆者在此稱呼何先生為老友,沒有高攀也沒有托大的意思。早在民國八十四年(1995),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舉辦開館第一檔展覽:「明清近代高僧書法展」,何先生不恥下借,向區區在下借了兩件藏品展出後,我和他即有長達二十餘年「亦敵亦友」的特殊交誼。
何先生慈心佛面,是慈濟的大護法,有人要與之為敵,談何容易!在理性可以思考的範圍內,任何理性的人也不太容易找到可以與之角力的誘因。我與他所以有「為敵」的可能,純粹是收藏的緣故。中國藝術、中國書畫在這個世紀之前,比如說西元二○○○年之前,市場價格對我們這些窮教員還是開放的,不管在古董店或拍賣市場上,當時只要不要碰到對文化有理念的買家,我輩窮教員都還有些機會買到文化內涵較濃厚的作品。上個世紀,華人世界中有文化意識與修養的買家不多,很不湊巧,何先生恰好是箇中的鳳之毛、麟之角,而且胃口奇大,其收藏中心雖有所在,邊際卻無所不在。何先生家道尚屬殷實,口袋頗深,競標的結局就不用談了。面對區區這位敗軍之將,何先生有時還蠻有風度的,他會偷偷幫我拍一兩件我付得起價格的藏品,我聊勝於無,他也藉以安撫敗北者的心靈創傷。
隨著中國文物市場價格的沖飛,我「為敵」的資格自動喪失,昔日出入東亞地區古董市集的美好歲月,早就被時光沖刷到遙遠的記憶之海的角隅了。我別無選擇,只能寬心釋懷,接受何先生為友,但我還是極樂意為友。在臺灣這麼多資本家中,比何先生財富殷實的大有人在,誰願意出錢,做個收藏家?已是收藏家了,有幾位能像何先生這樣將收藏當志業,整個藏品就像五百年來文化史的展現,而且是多維度而有體系的展現?已是有體系的收藏者了,又有幾位能像何先生這樣將個人的品味化為公共教育的資源,自己出資成立基金會、辦展、演講、出書,而且規模不小,其活動能量甚至超出不少公立博物館之上?更重要的,他的收藏擁有獨特的文化視野,以物證道,以藝入玄。由書作的點勒鉤撇、信札的切切情語、冊頁的連珠跋記,由小見大,事事關心,一個時代的風情就由此展開,哪位收藏家有如此獨特的風格?一個人如有機會受到這樣的藏家的厚愛,或借展藏品,或囑咐撰文,或受命編書,他焉能不竭力以赴?又焉能不以「我的朋友何某某」之語自豪。
《萬曆駕到》一書是何先生最近將要出的一部書,論及這部書的成立,近則是建立在這兩三年「萬曆萬象」幾檔成功展覽基礎上編成的;遠則是建立在何先生二、三十年來日孜月矻的努力而成的。何先生的書法收藏以明代及民國為兩大重心,他是政治上的民國人,也是文化上的明朝人,他對這兩個時期的文化特別關心。關心所致,另生見解。明朝是很接近當代的一個時代,晚近學者論中西文化或論中國現代性的問題時,明代都是關鍵期。同樣重要的,有重要文化意義的臺灣史也是在明代展現的,明鄭時期濃縮了中西兩地與明清兩朝的文化衝突與轉折於此一島嶼。明代的影響就在我們身邊,或者說:就在我們身上,繞不過去的。
明亡於崇禎,但史家論明亡原因,常將禍因遠溯至萬曆。明朝皇帝的總體特色在於大有作為,從開國的朱元璋到煤山自縊的朱由檢(崇禎帝)莫不如此。萬曆皇帝恰好相反,他的政績之中最匪夷所思者,在於他非比尋常的不作為。中國史上,要找到如萬曆帝之不識不知,無思無為者,再無第二帝。偏偏他在位甚久,長達四十八年,政壇的中樞神經幾乎長期癱瘓。但何先生蒐集萬曆時期書畫甚豐,越收集越感萬曆一朝之文質彬彬,光輝燦爛。他相信後人對萬曆一朝的總體判斷需要調整,萬曆皇帝的無為不見得是懶,而是無為而無不為。萬曆三大征就不是無作為,萬曆時期東來的傳教士看到的中國也是禮樂衣冠的天朝。
歷史的判斷難免依不同的視角而立,何先生的說法是翻案,是一家之言。但他的「翻」是有本的,他的論證最大的本錢來自於他豐富的收藏傳達出的文化訊息。退一步想,即使何說不能視為定論,它仍有重要議題的意義。雖然論者可以反駁道:萬曆一朝的書畫與同一時期的政經軍事局勢大有齟齬,文化的盛世不等於政治的盛世。但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萬曆一朝縱使真是衰世,衰世之說傳達出來的真相更值得重視。因為連衰世都有如此耀人心目、輝照千古的文化表現,那麼,中國的盛世可知矣!
楊儒賓
書摘:中國全球化的起點在明朝 
「全球化」這個詞彙雖是當代思潮,但其概念與影響在古代已經存在。來自歐洲與日本的白銀影響了中國的經濟與政治,而中國的各種商品進入了歐洲人的日常生活,哲學思想則影響了啟蒙運動,這些事例都證明了晚明中國的開放性。我的好友卜正民是研究明史的專家,他在《塞爾登的中國地圖》書中研究一幅明代地圖,認為這幅地圖顛覆了人們對明朝「封閉保守」的看法,說明了「十七世紀初的中國人也會出國,也會參與海上貿易,他們瞭解外面的世界。」明朝中國一點兒也不封閉!這幅地圖證明了,區域性的貿易網絡當時已透過歐洲的船隊連繫在一起,歐洲船隊來到中國海域貿易後,便完成了全球化的網絡。
 
萬曆時代的全球化,以貿易為開端。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就曾寫信給萬曆皇帝,希望加強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那時還沒有蘇伊士運河,要寄信到中國必須乘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穿過印度洋。當時的信使在途中遭遇船難,信件也沉入大西洋。一九七八年,信件被打撈起來,成為了明朝名聲遠播海外的歷史見證。一九八六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訪問中國,將伊麗莎白一世的信件複製品送給了中國代表。相隔三百九十年,這封郵件終於寄到中國了。
 
萬曆時期,社會上各方面都發生了劇變,樊樹志教授稱之為「晚明大變局」。中國並沒有錯過全球化,中國的商業、工業、知識界都吹進了新的風氣,打開了視野。我想透過真實存在過的明朝人物,藉由重探他們的生平言行,凝視他們的墨蹟手稿,以尊崇敬重的心,告訴後代子孫:我們的祖先非常優秀,我們的身上有他們的DNA。「明朝」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代表了珍貴、美麗,富有創造性的時代,我也最喜歡晚明的生活品味與文化氛圍。我誠摯地希望,傳教士們稱讚中國人「富而好禮」、「謙遜」、「極其清潔」的明代文化,能夠傳之永久。
 
中西交流與全球化 
我將萬曆時代因為全球化而產生東西文化交流的現象,歸納為「西學東漸」與「漢學東傳」。西學東漸的參與人物主要是來華傳教士和中國的高級知識份子;漢學東傳的主要人物是中國學者和弘法海外的僧人。他們在東西交流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徐光啟-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在臺灣,徐光啟給人的聯想來自於「光啟社」與「徐匯中學」。其實,這個名字代表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輝煌歷史。 
萬曆二十九年﹙1600﹚,三十八歲的徐光啟到了南京,在老師焦竑家中見到仰慕已久的利瑪竇神父。兩人初次見面就談得非常投機,他評價利瑪竇為「海內博物通達君子」。他在這次會面中也首次聽利瑪竇談到歐幾里德的數學名作《幾何原本》,因此拜他為師學習數學。萬曆三十一年﹙1603﹚,徐光啟在南京受洗,隔年就考上進士。徐光啟在翰林院工作之餘,投入翻譯《幾何原本》的工作,當年所譯的專有名詞,例如點、線、面、直角、銳角、鈍角、平行線,至今仍被沿用。
 
徐光啟曾對利瑪竇說:「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因此用畢生心力學習各種知識。 
徐光啟精通曆學、天文學、數學、水利學、農學、軍事學各專業,在親自操作實踐之餘也寫出大量著作。例如,為了試種輸入的新品種作物,他在上海家中開闢了實驗農田,也就是今天「徐家匯」所在地。萬曆三十六年(1608)江南水患,徐光啟試種甘藷大獲成功。他破除了「風土不宜」的保守觀念,寫了〈甘藷疏〉向朝廷介紹甘藷的十三種優點。萬曆四十一年(1613),為解決南稻北運的耗費,他在天津南部開闢八百畝的實驗園區,嘗試在北方種稻,並栽種花草、藥草等新品種農作物,進行施肥、接種等科學實驗。流傳至今的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就是徐光啟畢生實踐的心血結晶。
 
在崇禎之前,明朝使用的曆書承襲元朝的《授時曆》,這部曆書已經使用三百多年,誤差很大。崇禎二年﹙1629﹚,徐光啟建議改曆,皇帝因此開設曆局,委命徐光啟編修曆書。精通西洋曆學,也會製造天文儀器的徐光啟,將西方的天文學知識結合中國傳統曆法,使一般民眾都能瞭解並使用曆學。他在病榻上,還手捧曆書稿本校對,可謂鞠躬盡瘁。我們今日所使用的曆法,正是以《崇禎曆書》為基礎所修訂,從清初沿用至今。
 
科學與技術 
明代的科技大師個個都極具創造力,也具備史學家陳寅恪所說「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他們都具有開放的胸襟,能夠接納外來的新事物與新思想,所有的發明與改良皆貼近日常生活所需,講求實用性,以百姓的利益為優先考量。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中國最重要的地理著作 
徐霞客自幼喜歡閱讀歷史地理著作,使他產生親自旅行考察的願望,但因顧及老母在堂,不便遠遊,內心非常矛盾。他非常孝順,初始的旅遊活動總作「有方之遊」,按時回家探望母親,母親也喜歡聽他講述旅遊的奇遇。徐母經營紡織業,樂善好施且累積大量財富,她認為「志在四方,男子事也」,不必被「父母在不遠遊」的觀念所限制,因此給他各方面的支援,並且要他每年回家講旅遊奇遇給家人聽,我常想,這會不會就是《徐霞客遊記》誕生的原因。
 
徐霞客的旅遊,並非只是遊樂性質的「遊山玩水」,而是以生命注入其中的冒險壯遊。他沒有登山鞋,沒有防水衣,沒有登山杖,沒有生火用的瓦斯爐,更沒有中央補助。這樣的旅程,往往是在生命受威脅的狀態下與大自然搏鬥。然而他的探險行為並非盲目涉險,而是通讀了史地著作後,有計畫目的按圖索驥。
 
徐霞客曾說:「凡世間奇險瑰麗之觀,常在險處。」既告訴人們要有冒險精神,又鼓勵人們追求美的體驗。錢謙益讚美《徐霞客遊記》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潘耒稱徐霞客的「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之遊,是「以性靈遊,以軀命遊」。李約瑟評論︰「《徐霞客遊記》讀起來並不像十七世紀的文人所寫的作品,倒像一部二十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
 
文化與生活 
從萬曆時代的生活大師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處世哲學、生活智慧、審美情趣及養生觀,不但呈顯出東方的生活高度,更得到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自足之樂,這些先賢的精神與思想值得現代人尊敬和效法。此外,明代的名媛和名伎,文學造詣可和文士們匹敵,在繪畫、歌唱、棋藝都各有專精,這些奇女子才情和俠義兼具,實在令人讚嘆神往。
 
文震亨《長物志》-教人如何優雅生活 
文震亨是明代畫家文徵明的曾孫,崇禎年間任中書舍人,在朝中遭人排擠而辭官。生長在文藝家庭,耳濡目染下自然就能書會畫。他也擅長各類文藝,重視精神生活,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營造園林。

文震亨住在最懂過精緻生活的蘇州。他寫了一本教人如何生活的書《長物志》,「長物」原指多餘的東西,而非必須品。他的朋友開玩笑問:「你的專長是書畫跟營造園林,幹嘛寫生活小事?」他說:「如果將來人們漸漸忘了該如何好好過生活,想要重新體會或了解時,至少還有一本書可以給他們作參考。」他果然一語料到現代人的問題。這本書揭示了明代生活的多元層面,為我們保存了豐富的文化資產。
 
這本《長物志》從建築談起,近而講到家具、布置、飲食、衣著、動植物等,是全方位的生活百科全書,書中所提到的養生觀點,如:住的地方要清雅整潔,如何選擇家具才能達到保健功能,以及該吃當地當季食物等,都符合現代人生活的養生方法。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35338?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