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0 12:46:15讀.冊.人
小滿閱讀:吳若權《換我照顧您》
小滿閱讀:吳若權《換我照顧您》
書名:《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
作者:吳若權
政大企管系畢業,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知名企業。現為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並任多家企業行銷及管理顧問。
1995年,以藝文小說《愛一次也好》踏入文壇,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2000年,以短篇小說集《下雨天裡的松風聲》獲得「中興文藝獎小說類首獎」。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志、心靈、企管,經常榮登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累積講座超過一千四百場,帶給無數人激勵與療癒的力量。
他有著水瓶座的活躍聰明、企管人的敏銳精準,和創作者的細膩善感。《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是他的第106號作品,陪伴母親療癒身心20年的經驗,加上他的心理學專長,不僅觀照到老人(被照顧者)的身心靈轉變,更由此反思自身(陪伴者)的生命態度,心靈與實用並重,從情緒、健康談到靈性,全方位關照,帶你讀懂長輩的心,尋回老年的價值,是送給所有為人子女者的禮物,也是獻給長輩最好的祝福。
1995年,以藝文小說《愛一次也好》踏入文壇,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2000年,以短篇小說集《下雨天裡的松風聲》獲得「中興文藝獎小說類首獎」。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志、心靈、企管,經常榮登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累積講座超過一千四百場,帶給無數人激勵與療癒的力量。 他有著水瓶座的活躍聰明、企管人的敏銳精準,和創作者的細膩善感。《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是他的第106號作品,陪伴母親療癒身心20年的經驗,加上他的心理學專長,不僅觀照到老人(被照顧者)的身心靈轉變,更由此反思自身(陪伴者)的生命態度,心靈與實用並重,從情緒、健康談到靈性,全方位關照,帶你讀懂長輩的心,尋回老年的價值,是送給所有為人子女者的禮物,也是獻給長輩最好的祝福。
內容介紹:
親子關係,是前世約定,
彼此陪伴,走在看似悠長,其實匆促的歲月中,
享受福分,也學做功課;有失去,也有獲得。
當子女從被照顧者轉換成照顧者,透過自省與學習,
與爸媽一起經歷的人生,即使陪病伴老,
也能到達「沒有負擔,彼此祝福」的境界。
那一刻起,我知道:人生旅途上的這輛家庭房車,已經開始換手駕駛。我必須承擔照顧爸媽的責任,以無比的勇氣與決心,一肩扛起他們往後的人生。──吳若權
二○一七年,台灣將從「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四,無論單身或已婚的中年子女,如何照顧與面對陪伴爸媽老後的人生,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是否覺得自己為老爸老媽做牛做馬,卻仍然無法讓他們展現歡顏?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宛如愛恨情仇的連續劇,是親密,還是對立?當父母的記憶被扭曲,滿腹的委屈與計較,是為了爭辯事實,還是害怕自己付出的勞苦沒有被記住?
原來,我們都以為自己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原來,沒有人教過我們,讀懂長輩臉上的愁苦,不只是來自病痛的折磨,還有更深層的愧疚與更強悍的尊重;原來,照顧長輩的同時,要記得放掉心裡的鬧鐘,先學會放鬆,被照顧的人才會放鬆……
吳若權以親身經歷,分享陪病伴老二十年的心得,除了談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情緒管理、學習如何與疾病共處的智慧與善用醫療資源外;也談及生死,帶我們重新修習生命的課題。希望每個人在照顧自家長輩時,以他所犯過的錯誤為戒,不再重蹈覆轍;也能參考他在挫折中所覺悟的道理,增加處理家事勞務的智慧、提升鍛鍊內在靈性的信念。既能安頓自己的身心,也讓長輩度過歡喜自在的晚年。
這不但是一本全方位觀照「伴老」之書,也是所有為人子女者應該讀的書,更是晚年美學與生命教育的見證。與這本書相遇,讓你不再有遺憾和後悔。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310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5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310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5
目錄:
自序 換我照顧您
Part1.情緒篇:好心情,少煩惱
學習快樂,解脫痛苦
1.讓他覺得自己很有用
2.尊重藏在細節裡
3.陪他看人生風景
4.把握此刻承歡膝下
5.拜訪老友有益身心
6.不要忽略金錢是安全感的來源
7.你並不孤單
Part2.健康篇:好身體,少病痛
人間好修行,與疾病共處
8.當無常來敲門
9.為父母消災祈福
10.媽媽第二度中風
11.記得此刻的美好
12.等待燈號亮起:陪長輩看門診
13.與看護的相處之道
14.學習照顧未來的自己
Part3.靈性篇:好明白,少恐懼
生命的課題,親子一起修
15.放下煩惱的練習
16.翻越小丘就是攀登高峰
17.鑽石級的領悟
18.愛讓一切都來得及
19.每天都說我愛你
20.當生命開始倒數
21.最後的禮物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310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5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310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5
推薦人的話:
經歷了二十年的照顧人生,何其長,也何其苦。但若權在日夜陪伴父母的過程中,鍛鍊出自己的靈性人生。「陪伴父母的同時,除了學習照顧未來的自己,更要好好活出此刻的自己」是送給現在與未來照顧父母的中年子女們,最真切的體會。
從事老人工作近二十年的我,最近有一個很深的擔憂,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會老,似乎有預備,但卻很少想到失能後的老去,當自己坐上輪椅、大小如廁要依賴他人時,若沒有很好的心理預備,一輩子的成就、豐功偉業很快化為烏有,身體的病痛往往伴隨著心理的不堪、挫敗到臨走的那一刻仍無法自拔。
失能的老後,是試鍊自己、家庭及社會如何實踐「人的價值」的人生考題。這個考題,你我都極有可能會遇見,若權的照顧人生淬鍊出來的靈性人生,會是你我從事照顧時的最佳指引。
林依瑩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310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5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310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5
自序:換我照顧您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很難清楚界定,
只要心甘情願去體驗,苦與樂、施與受、得與失……都是幸福的滋味。
而當幸福充滿其中,酸甜苦辣皆是美好的享受。
為了到海峽對岸參加心理諮詢師的資格檢定證照考試,大約有超過四個月的時間,我謝絕所有的邀約與聚會,在百忙的工作與照護生活之餘,每天熬夜苦讀。拿出當年考大學的拚勁,只差沒把教科書與複習題庫翻到破爛缺損的地步。
尋常日子裡,我本來就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休閒娛樂,這段時間即使按照表訂行程陪媽媽去陽明山,在細雨中靜賞櫻花,當她累了坐在公園椅子休息時,我手上還是捧著教科書複習,她很能體會我全力以赴、志在必得的決心。
春初的台北,連月陰雨,重雲不開,很多朋友說連心情都要發霉了,媽媽也受到天氣影響,難免比平常的日子更愛碎唸。
之前覺得自己歷經多年的修練,應該足以免疫了,卻仍抵不住近來為應付考試而累積的身心壓力,還是在出門上班前以俐落的建議,果決地結束話題,停止她的繼續嘮叨:「媽,您可不可以不要在我快出門前一直唸我,這樣我連開車都會不專心。我知道您是一番好意,提醒我別忘了帶雨傘、鑰匙、眼鏡、手機……但我這時候最需要的不是您的擔心,而是您的祝福,我希望您對我說:『加油』這類的話,而不是一直唸東唸西的。」
轉身離開家門的那一刻,我帶著宣洩情緒後的瀟灑快意搭乘電梯下樓,但隨即湧上一陣殘忍不孝的歉疚——我怎麼可以這麼欠缺耐性、這麼毫無同理心地回應已經無法行動自主的媽媽對我的殷殷關切。
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變成一課又一課的修行
類似的矛盾與掙扎,似乎是每個人從小時候、青少年到長大成人,都有過似曾相識的體驗。我們知道爸媽的嘮叨是出於好意,但又不喜歡他們永遠對子女如此不放心。
倘若親子關係也可以比喻成鳥和樹,追逐與等待,翱翔與守候,衝突與相愛,彷彿就注定沒完沒了的糾結。更何況,我常常覺得自己連飛鳥都不如,沒有足以展翅的自由,徒然辜負無垠的天空。
我只能允許自己是一隻風箏,被親情的線索牢牢地牽繫著,即使飛得再高再遠,依然無法掙脫心中的那條線。或者,潛意識裡明明也擔心著斷線之後的結果,會是頓失所依,連飛翔都失去意義。
所以,我常在和父母的爭吵或摩擦之後懊惱不已,而事後立刻意識到連是否認錯也沒有多大意義,只能要求自己下一次面對長輩的嘮叨時更加戒慎恐懼,不要過於膽大妄為。於是,這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變成一課又一課的修行。
回頭審視照顧長輩病老的二十年歲月,看到自己一路行來的變化,我的脾氣改好了、稜角磨圓了、個性成熟了。自從爸爸離開,我更懂得珍惜陪伴中風多年的媽媽,在生命中倒數饅頭的時光,交疊著辛酸與幸福的滋味,讓彼此之間的衝突愈來愈少、氣焰愈來愈小。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成為孝子的典範,僅僅卑微地期盼著將來不要留有任何遺憾。我不再期待被病容掩蓋微笑的媽媽,可以做出任何改變;只要求自己多做改變,讓彼此可以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磨難裡,苦中作樂,再展歡顏。
愛,讓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可能
二十年來,經歷母親中風倒下;隨之父親離開人世。靠著無比的韌性努力不懈,得到老天的垂憐,讓我們這對相依的母子,通過重重的考驗。我不但在每天的鍛鍊中,得到一個更好的自己,也常在不期然的意外當下,看見母親的改變。
那天,我收拾好行李,準備到對岸考試。離家前,恭敬地與媽媽擁抱道別,剛剛要輕輕闔上大門,發現門內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再度將門拉開。從門縫中,我看到媽媽拚著老命,吃力地從沙發椅爬起來,移身坐在玄關邊的矮櫃上,猶如高中學校的啦啦隊,竭盡所有的力氣喊著:「加油,加油!祝福你考試過關。」她因為過度用力而微微脹紅了臉,五官蹙擠在布滿皺紋的線條中,深刻動人的力量震撼著即將遠行的我——想不到這位八十歲的老太太,真的很在意我的話,不但都聽進去了,還化為具體的行動。
愛,讓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可能。
媽媽跟親友說,我這次主動要到對岸參加心理諮詢師資格檢定證照考試,猶如古時候書生「赴京趕考」。她雖不懂我為什麼年過半百,還要花心力做這些並沒有想要拿來當作謀生工具的事,但依然支持我想要挑戰自己的決心。
經過一整天的考試,包括:上午兩堂筆試及申論,下午的論文答辯口試,媽媽透過手機通訊軟體的留言,知道我一切還算順利,在看護的協助下,她錄了一段話傳給我:「兒子,你一直很認真,也很顧家,我相信你一定考得很好,會順利取得證照,我以你為榮!」
生命的功課,要慢慢做!
印象中,這是五十年來,媽媽第一次親口對我說出讚美的話。中學時,我在校學習能力很差,考試成績不好,當她責備我,我就隨口抱怨:「學校把我分在放牛班,是要考多好?」她就搬出連串的台灣諺語:「提籃子,假燒香(意即:形式上做個樣子,沒有很認真。)」「不會駛船,嫌溪灣(意即:技能不足,替失敗找藉口。)」「水底睏,沒一處燒(意即:要主動適應環境,才能生存。)」試著鼓勵我,但在當時自卑無知的我聽來,都好像是一種更嚴重的奚落。
而今,即使是很難聽的話,我終於聽懂她每一句話裡的好意,更看見她為了愛我所做的大幅改變,竟能說出溫馨勵志的祝福,替我加油打氣。
每當我看見媽媽在突破生命挑戰課題中的精進,一方面很敬佩、很安慰,另一方面也會很心疼、很不捨。八十歲的她,究竟是費了多大心血、盡了多少努力,才能讓自己又持續地往前走了一步?而生命的功課,要慢慢做啊!即使人生何其匆匆,但我仍私心渴望著母子彼此護持,一路可以緩緩地走。
在異鄉微涼的夜晚,街燈錯落在樹影中迷離。重複聽著媽媽鼓勵我的留言,想起小學在台中山上的小學就讀,老師選我參加合唱團擔任第二部合聲,縣級比賽的指定曲是〈遊子吟〉,我擔心演唱時會因為一時緊張被另一聲部影響而走音,回家認真練習。
當年我們舉家從台北市區遷居新社山上,媽媽在鄉下已經闖出名號,是一級棒的洋裁師,上門的客人絡繹不絕。她一邊專注踩著機械式的縫衣機,一邊聽我唱著:「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時候的我,真的只是單純唱歌;長大後回想起這一幕情景,對照母子相依的半生歲月,才知道那一針一線縫進去的,都是我們對生命的珍貴回憶,充滿愛、懺悔與感恩。
隨著人生階段不同,父母和子女擔任「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時而有所轉換。二十年前媽媽中風以後,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我既主動擔任「照顧者」,也不得不親上火線,付出金錢、時間、心力,讓父母可以安享晚年,但在我心底卻很明白,自己依然是個盡情享受雙親庇蔭的「被照顧者」。
陪伴爸媽老後的人生,唯有樂於學習,才能自在相處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很難清楚界定,有時候是一體兩面。猶如:苦與樂、施與受、得與失,並不容易切割劃分。其中一方付出時間或勞力的同時;從對方身上獲得更多經驗與智慧。另一方接受照顧與支持的當下;也給予對方學習與成長。彼此之間究竟是誰在照顧誰?其實並不是單向提供的護持,而是雙方互相的陪伴。只要心甘情願去深刻體驗,都是幸福的滋味。而當你能覺察幸福充滿其中,也就不必分明細說,酸甜苦辣皆是美好的享受。
在台灣人口急速邁向高齡化的此刻,無論單身或已婚的中年子女,都有機會面對陪伴爸媽老後的人生。這是我們過去生命階段中不曾有過的經驗,唯有樂於學習,才能自在相處。
我以這二十年來的微笑與眼淚,書寫此生的第一百零六部作品《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二十一堂課》,分享陪病伴老的經驗與心得。希望讓讀者在照顧自家長輩時,以我所犯過的錯誤為戒,不要重蹈覆轍;也能參考我在挫折中所覺悟的道理,增加處理家事勞務的智慧、提升鍛鍊內在靈性的信念。既能安頓自己的身心,也讓長輩度過歡喜自在的晚年。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310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5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310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5
書摘:尊重藏在細節裡
【抽言】被照顧者對自尊的需求,猶如魔鬼的細節,永遠藏在照顧者筋疲力竭的忽略裡。
隨著時久日深,形成隱形的心牆,讓彼此對立的情緒,破壞原有的親密。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愛怨情仇,我是最近這幾年才慢慢了悟的。
無論彼此的關係是伴侶、親子、朋友、醫護、主雇、陌生人、甚至是義工……只要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成立,彼此看似親密、卻又對立的矛盾情緒,就開始不斷拉扯及衝突。
或許彼此在理智上都不希望這樣,但雙方都很難控制摩擦的狀況持續發生,而且各自都會覺得十分委屈。
負面情緒,如同挑撥離間的高手,暗自在最需要合作與信任的彼此之間搞破壞。刻意忍耐,反而助長未來有一天突然爆發所造成的傷害。各自心理的壓力,若沒有及時妥善處理,累積多年的辛酸,甚至可能出現有如社會版上的悲劇新聞──孝子毆打老父、孝女攜母燒炭……不但親友覺得不可思議,連不相識的讀者聽聞都為此悲憫不捨。
如果兩方都沒錯,那究竟什麼地方錯了呢?當你有機會介入調停,或傾聽他們個別地抒發痛苦,往往會愈聽愈感到混淆。這絕對不是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能處理的糾結。
【小標】重建彼此的關係,不要在自以為是的愛裡,深深受傷
這也是我擔任照顧者角色長達二十年才發現的矛盾──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長期的情感是親密無間的,但往往短暫的情緒是針鋒相對的。必須先對這個本質認識清楚,雙方的相處才能重新找到一個平衡點,重建彼此的關係。否則,兩方都會在自以為是的愛裡,深深受傷。
有位單身的熟女朋友,在家排行最小。她上面還有哥哥、姊姊,各自成家後便搬了出去。爸爸過世後,剩下她和老母親同住。
本來風平浪靜的日子,還過得去。頂多就是媽媽比較愛唸,生活細瑣太多,沒有一件事情如意。加上媽媽已經到七老八十的年紀了,竟還會對年近四十的她逼婚,總是令人難堪。但是她都忍住了,畢竟同住一個屋簷下,母女親情更勝於一切。
自從母親心臟病發,又因為摔跤而臥床,問題急速加劇擴大。原本母親的叨唸,只針對事實發牢騷,後來母親的抱怨失控,情緒開始超過理性。
母親甚至抓住兄嫂回家的機會,頻頻恣意地抱怨,說她照顧的態度不甘不願,每天還煮些食不知味的三餐,難以下嚥。(實情則是醫師交代,她母親必須控制飲食,烹飪與調味盡量以清淡為宜。)
姊姊和姊夫回家,母親故意在大家面前誇讚,說姊姊懂事體貼,很會買東西,無論菜餚或衣服,都令人滿意。相較之下,似乎有意無意地在羞辱她。
朋友是個善於反省的女子,常告訴自己:「媽媽沒有惡意,只是心情不好,愛抱怨,不要想太多。」但是次數多了,而且言語愈來愈刻薄,就算她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當真,情感的傷害還是愈來愈深。
難聽的話,當面說了,固然令人難以招架;但若是從別人口中輾轉傳來,自己欲辯無言。夜深人靜,投奔情緒的怒海,悲怨猶奮不顧身。
【小標】尊重長輩,要他說了才算數
「孝女,其實最不孝。」她很難過地跟我說,去看憂鬱症門診拿藥,吃完還是沒效。除了使用我多年來學習到的療癒工具為她平撫創傷,我也在她的傾訴中,找到耐人尋味的一幕場景。
半年多以前,有一天她推著輪椅陪母親去公園晒太陽,母親頻尿卻好強,不肯主動要求上廁所,她問了幾次,母親還是推辭:「不是剛剛才去過,現在不用啊!」相隔不到一分鐘,母親突然又想小解,由於和廁所有段距離,一時忍不住而失禁尿在褲子裡。她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唉……」就讓母親深深記在心底。
翌日,母親在閒聊時就跟鄰居抱怨說:「你們不要以為我女兒照顧我很溫柔,只要不順她的意,還是會忤逆我。」這話傳到她的耳裡,只覺得對母親十幾年來的照料與付出的心血,彷彿都已前功盡棄。
身為照顧者,我們會以為已經對長輩付出、犧牲很多。這或許都是事實,但當情緒出現「付出」與「犧牲」的感受時,彼此的關係已然不平等。而且,只要忽略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細節,彼此的心結就會愈糾纏愈混亂,到最後分不出存在於彼此之間的,是愛還是恨。
這個關鍵細節,就是被照顧者的──自尊。
即使說得如此清楚,還是有很多照顧者不明所以地感到困惑:「哪會呀?怎麼可能?我一直都很尊重他啊。」然而,自尊是對方的感受,不是你的感覺。你覺得你尊重對方,但他沒有感受到,就是等於沒有。這不是你一廂情願地說有就有,而是要對方說了才算數的。
【小標】提醒長輩要有分寸,不要傷及他的自尊
被照顧者的自尊,猶如魔鬼的細節,永遠藏在照顧者筋疲力竭的忽略裡。隨著時久日深,築成隱形的心牆,讓彼此對立的情緒,破壞原有的親密。
以我經驗過最粗淺的生活實例來說,媽媽有來自遺傳的糖尿病,必須嚴格控制糖分,面對眼前甜食的誘惑,我得很有分寸地提醒:「今天澱粉的份量,差不多剛剛好了,我們明天再吃這個好不好?」或是:「留點肚子,等等還有更好吃的,這個比較甜,我們少吃一口好不好?」這麼說即可輕鬆解除危機。如果我白目地說:「您有糖尿病,不要再吃了。」母子肯定立刻翻臉。
其實,不必羨慕我的耐心體貼或情緒管理,這也是跟我媽發生過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摩擦與衝突,才漸漸學會的。
即使是小朋友,都無法忍受父母的強力管制;更何況是八十歲的老太太,怎會甘願被子女主導生活細瑣。當她覺得身心無法自由,連日常吃點東西還會被人糾正,情緒的直覺反應就是跟你對立,甚至把你當敵人。
被照顧者常覺得照顧者沒有站在他的立場,設身處地為他著想,覺得你不是和他同一國的,他很孤獨、很弱勢,沒有被理解。照顧者必須提醒自己多點同理心,刻意放下身段,才不會惹怒對方,又傷到自己。
天下所有守候在老人家身邊的孝子、孝女,無不是全心全意在盡孝的,為什麼還是會被解讀成不甘不願不孝,關鍵就是少了尊重而已。
自尊與自責,常相伴相隨。只要多給長輩保留自尊,減少他們自責的情緒,彼此的溝通與信賴,才能跨越語言或文辭表象的理解,達到「你懂我,我懂你」的境界。正因為彼此懂得,愛才能在雙方之間流動。
【小標】彼此懂得,愛才能在雙方之間流動
說來,要非常感謝我的父親。母親中風後的第一個農曆年初二,父親在餐桌上發的一頓脾氣,提醒我也讓我知道:要把長輩的自尊擺在最優先。
家裡的習慣很傳統,春節過年都要準備大魚大肉,親自烹調豐盛菜餚,以便圍爐團圓。兩個姊姊出嫁後,大年初二依照習俗回娘家,更是要準備媲美山珍海味級數的滿漢大餐,以迎接她們和姊夫、孩子們回來。
母親在端午節前突然中風,到下一個春節前的半年多,我們正逐步踏上遙遠的復健之路。為了配合她剛從臥床進展到可以學步,一家三口每天的生活都在西醫的門診、復健室與中醫的針灸、湯藥之間奔波。那個農曆年,菜餚勉強如常準備,但其實心裡過得狼狽。
為了省事,也求個氣氛,幾個星期之前我就和兩位姊姊商量,初二回娘家,中午不在家裡吃,而是預訂當時方興未艾的帶骨牛排餐廳,熱情款待。位置很難訂,必須提前預約,好不容易排上,皆大歡喜。
當天全家開心赴宴,沒想到向來好脾氣的父親,在抵達餐廳片刻後,勃然大怒地對服務生發了脾氣。我仔細一看,才知道這家標榜服務很好的餐廳,為了容納更多的顧客,未經事前商量,就把原本只能坐八人的四張小桌並排,硬是要我們家族十個人擠在一起。
眼看平日脾氣好到可以說是「爛好人」的父親,竟會為了這點小事情就與服務生爭辯到面紅耳赤,甚至氣到不想吃這頓飯就要拂袖而去,我便知道問題不如表面上那麼簡單。
父親在姊夫相勸之下勉強入座,昂貴的牛排沒吃幾口,賭氣讓服務生收走,我感到尷尬也很心疼,其中還有很深的愧疚。母親更是非常自責,含著眼淚幽幽地嘆氣說:「若不是因為我中風不能下廚,你們也不用這麼為難,出來花錢還受氣。」
從此,全家都沒有再踏進那家形象良好卻讓我們失望的牛排餐廳,這並非純粹的意氣用事,對餐廳不滿而有所抗議,而是因為去到那裡會提醒我自己,曾讓父親感到丟臉與不受尊重。
我心底很清楚,讓父親感到顏面盡失的,並不是牛排餐廳,店家對桌椅的安排,只是導火線。父親真正介意的,是我從頭到尾沒有跟他商量要去哪裡訂席,以及如何款待姊姊、姊夫與孫輩孩子們。
無論誰出錢請客或有能力和資訊選擇餐廳,父親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而我們沒有尊重他的意見,讓他覺得好像只把他當作是媽媽的看護。
更何況,那段期間,我們全家才剛開始手忙腳亂地學習應付,因為母親腦幹出血中風後,隨之而來的家庭變故,各自都有各自的辛苦和委屈,只是我沒有用心去體會,父親年近八十,體力和情緒逐漸不勝負荷。累積在他胸臆之間的體能與負擔情緒的壓力,終於在感覺自己不受尊重的當下,一觸即發。
我天生資質駑鈍,常沒有能夠及時記取教訓。很多慘痛的經驗,都是重複發生後才刻骨銘心。
那個大年初二,在牛排餐廳用信用卡簽帳,看著一萬多元的帳單,令我心淌血的,並非金錢上的花費,而是「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深刻教訓。
【小標】好意必須用心奉上,否則就變成施捨
走在料峭春寒的路上,望著父親氣呼呼的背影,我才猛然想起幾個月前的某一天中午,客戶臨時取消下午的會議,我急忙跟同事請假,開車趕回家,想利用得來不易的時間,陪兩老出去走走散心,試圖讓大家藉機喘息一下。
父親匆忙收拾物品,帶上母親的中西藥品,途中問我:「要去哪兒?」當時的我有點慌亂,加上平常很少出門,在第一時間並沒有具體想法,只是先開車上路,看哪邊不塞車,就往哪邊走。這其中也考慮到父親的聽力很差,若在開車時對他大聲說話,沒有回頭讓他看到我的表情和嘴型,無法清楚表達我的想法,恐怕造成誤會。於是,就沒有立刻回答。
等車子往桃園方向的交流道下來,我把車開到石門水庫,招待父親去享用他最愛的「活魚十吃」,整頓飯菜吃完,兩老都不是很開心。
我知道他們捨不得我這麼累,也捨不得我多花錢……這些顧慮其實我早就懂得了。對於沒有事先告知,讓他感覺不夠受到尊重,則是我到大年初二請完姊姊們回娘家的這頓飯後才大澈大悟的──沒有預告的活魚十吃,再美味都會走味。
後來,只要跟兩老有關的行程安排,我都會盡量提早規劃及商量。碰到親友間需要請客吃飯的機會,我也會把現金先準備好,席間讓他們可以自己付帳。在親友面前,更是要讓爸媽有面子。這儘管只是生活上小小的細節,卻是與長輩相處時大大的關鍵啊。
任何時刻的相處、任何話題的閒聊,都絕對不可忽略長輩的自尊。否則,付出再多、耐性再大,只會踢到鐵板。
尤其是照顧身心衰弱的長輩時,更要加倍細心去體會,他們失去自主能力之後常感到自卑,加上若生病之前也沒有太多的豐功偉業,人生因為一場病痛而遭逢巨變,眼看壯志未酬而江山已經不可為,他們的痛苦和沮喪,絕對不是手上的那一把枴杖所能支撐,也不是坐下的輪椅所能代步。
照顧者只要能想到這點,同理被照顧者的恐懼與痛苦,對於被照顧者所有非理性的抵抗與防衛,就會覺得比較正常、比較可愛了。
擔任照顧者的角色時,即使心甘情願也不要急著付出,先讓被照顧者感覺受到尊重,取得彼此關係的平等,擁有雙方共同的信任,接下來才能自在地相處。
●學會傾聽,讓長輩感受到尊重
多花時間,多點耐性:說話時要和顏悅色,態度不宜急躁,盡量放慢速度,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傳達。
不要否定,不要評論:先傾聽,先陪伴,不要急著評價或批評,更不可當面指出他們的錯誤,或是口出惡言,要多多顧及長輩的顏面。
偶有小爭執,不妨寬心看待:與長輩溝通時常會發生小小的爭執,只要知道彼此的底線,倒不用刻意避免,以平常心處之。事情過了,不要放在心上。
擱置爭議,幽默化解:意見不同時,先肯定他們的觀點,再委婉說出自己的想法;若情況嚴重到快失控時,想辦法轉移焦點或是冷處理,關鍵時刻不妨用幽默來化解爭端。
聽出弦外之音:很多長輩的哀怨喟嘆,都是以退為進的違心之論,用「過得不好」的埋怨,隱藏認為自己是兒女負擔的隱憂,其實無非只是希望得到子女的鼓勵和肯定而已。
傾聽長輩的生命故事,體會他們曾經歷的困境與心情,就更能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無奈。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310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5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13100?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5
(悄悄話)
2016-05-24 09:27:51
(悄悄話)
2016-05-20 13: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