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5 13:45:38讀.冊.人
夏至閱讀:吳若權《重新,一個人》
夏至閱讀:吳若權《重新,一個人》
書名:《重新,一個人:擁有自由無畏的人生下半場》
作者:吳若權
政大企管系畢業,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知名企業。1995年,以藝文小說《愛一次也好》踏入文壇,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喜歡聽故事與說故事的他,而後更將題材擴大至兩性、勵志、企管等各種類型,與讀者分享他獨特的生命經歷與生活體悟。他的作品曾榮獲中興文藝獎,也連續多年獲得金石堂暢銷男作家前十名。除了「暢銷作家」的身分之外,他近年更跨足主持人與演說家,為無數人帶來激勵與療癒的力量。
《重新,一個人》是吳若權的第104號作品,獻給曾經害怕寂寞的你,將昨天的歷練化作今天的勇氣,為自己開啟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
書名:《重新,一個人:擁有自由無畏的人生下半場》作者:吳若權
政大企管系畢業,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知名企業。1995年,以藝文小說《愛一次也好》踏入文壇,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喜歡聽故事與說故事的他,而後更將題材擴大至兩性、勵志、企管等各種類型,與讀者分享他獨特的生命經歷與生活體悟。他的作品曾榮獲中興文藝獎,也連續多年獲得金石堂暢銷男作家前十名。除了「暢銷作家」的身分之外,他近年更跨足主持人與演說家,為無數人帶來激勵與療癒的力量。
《重新,一個人》是吳若權的第104號作品,獻給曾經害怕寂寞的你,將昨天的歷練化作今天的勇氣,為自己開啟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
內容介紹:
有一個人會永遠陪著你,
那就是,你自己。
理財準備 情感歸屬 生活品質 心靈寄託
與吳若權一起翻開人生新頁,年紀越活越老,生活越來越好!
傷痕累累的感情,無休無止的工作,
喘不過氣的期待,遙不可及的目標……
這一生,真的只能這樣嗎?
最後的最後,終歸剩下我一個人。
只屬於我的第二人生,更美好,更燦爛,即將展開……
唯有靠自己,才能真正完整自己!
我們都一樣,一個人,來到這個喧囂的世界。
在成長的路上,哭哭笑笑,跌跌撞撞,
獲得一些愛,失去一點純真。
拚命燃燒熱情,只為實現遙不可及的夢想,
遇過許多挫折,但卻從來沒想過放棄。
深深愛上某個人,心裡永遠存著感激。
遠遠離開那個人,多少都還留著遺憾。
而我們從未停止練習,
練習失去,練習包容,練習勇敢,練習柔軟。
那些快樂與失落,到頭來,都將成為過去。
是那些人和那些事,淬鍊了現在的自己。
而後,我們都一樣,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終於又剩下自己一個人。
在人生的下半場,孤獨,卻不寂寞。
縱然有缺口,卻能體會其中的圓滿……
不管幾歲,不管是不是單身,不管有沒有家人相伴……長長的人生,總有一個人的時光,而生命的最後,我們終歸要獨自面對衰老與死亡。
吳若權透過他深刻的歷練與細膩的文筆,寫就《重新,一個人》,從財富、感情與友誼三大支柱,提供給我們全方位的生命省思,當我們能夠安頓好自己的身心,便將迎來最精采的人生下半場!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78931?loc=003_014&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506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78931?loc=003_014&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506
序:終究,還是一個人
午後白花花的陽光,從枝葉茂密的縫隙間,溫和地灑在肩上。
高中開學第一天放學的畫面,再度浮現眼前。剛結束日夜蟄伏於補習班一年的重考生涯,穿上全新的高中制服,瀟灑地再見天日,告別幽暗灰敗少年的憂鬱,迎向一個雖然未知、但不能再壞的人生,讓我既感傷、又興奮。
揹著書包搭上車,站在公車司機座位後面,我盯著車身兩側的後照鏡看,窗外的景象,前一秒是未來憧憬,後一秒已是過眼雲煙。
明明是夏末天氣晴好的都會午後啊,豆大的淚珠竟如山間的豪雨,氣勢磅礡地打在記憶的長廊。我聽見決心的戰鼓響起,催促自己勇往直前。不要再沉溺於既往,活出真正想要的未來。
從那一刻起,我主動做出慎重的決定──從開學的第二天起,獨自留在學校晚自習,直到圖書館熄燈才回家,立志不花父母的辛苦錢去補習,一定要憑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以免三年後再度嘗到名落孫山的敗績。
那年我十五歲,第一次體驗到成長過程中劇烈地、徹底地轉折,來自一個看似輕輕的逗點,卻是大大的改變。
人生,會有幾個這樣的逗點?可以在當下敏銳地覺察自己──重新,一個人。然後毅然決然地朝向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前進。告別過去、告別愛恨、告別煩惱、告別恐懼,有決心、也有能力,以自由無畏的姿態,擁抱全新的自己。
年過五十的這個夏日午後,我和朋友約在特色鮮明的小小獨立咖啡館。一個人從鬧區人潮熙來攘往的市街,悠然轉進路邊舊式古老建築的靜巷,彷彿經歷一趟人生旅途的縮時攝影。少年熟悉的陽光,再度如亮麗的花瓣,飄落在熟年的肩上。了然世事地告訴自己,我終於懂得這般道理:穿越滾滾紅塵,才能享受孤獨;抖落愛怨悲歡,才會安適自在。
既善於獨處;也樂在相處
小時候,我是非常喜歡享受孤獨的孩子。童年經常搬家遷徙,和兩位姊姊聚少離多。我習慣自己一個人玩、一個人奔跑、一個人放風箏、一個人讀故事書。一直到青少年,我仍不知道如何和玩伴相處,甚至有過幾次被霸凌的經驗。人際關係的挫折,讓我學會偽裝自己,以親切和善的樣貌,掩飾內心的孤獨。雖然以短暫的和樂假象融入人群,不至於會太不快樂,但總在匆匆逃離團體生活,回到自己的角落時,大大地鬆一口氣,感覺無比的輕鬆自由。
能夠真正毫無膽怯地和別人互動,已經是上大學、甚至是出社會上班以後的事。長大才結識的朋友,幾乎不能想像從前的我,是多麼害羞、木訥,而且講話結巴。在改變自己的過程中,我付出許多努力、克服無數障礙,才能從自卑到自信,走出自己的世界,和別人產生連結。終於,經過生命的無常、友誼的歷練、親情的喜捨,當我再度回到自己一個人的角落,慶幸自己能夠真正地成為「一個人」。既善於獨處;也樂在相處。
細數過往歲月,我曾在多少人的心中來來往往,多少人曾在我的世界停停走走?年少時為了卸下「一個人」的孤寂,以為彼此擁抱才會幸福,試著努力追逐著和另「一個人」相濡以沫,愛與被愛的傷痕斑斑累累,幸與不幸的記憶層層疊疊,和往事漸行漸遠,與自己愈靠愈近,才慢慢懂得:無論最後的結局,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願意繼續相守、或各自轉身分手,唯有彼此尊重與祝福,才能兩相忘於江湖。
少年的我,雖然剛踏入青春期;天真早熟的心智,已經懂得歲月的滄桑。當年的大哥哥、大姊姊們,剛從西洋搖滾音樂的熱潮,轉換到清純的民歌創作,我剛學會彈吉他,敞開小小的胸膛裡,懷抱暖暖的吉他,跟著吟唱由楊弦先生譜曲,演唱余光中老師的新詩作品〈江湖上〉:
一雙鞋,能踢幾條街?
一雙腳,能換幾次鞋?
一口氣,嚥得下幾座城?
一輩子,闖幾次紅燈?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一雙眼,能燃燒到幾歲?
一張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頭髮,能抵抗幾把梳子?
一顆心,能年輕幾回?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現在網路上仍可以搜尋到鴻鴻老師的評介:〈江湖上〉是余光中老師一九七○年旅美時期的作品,引用Bob Dylan的歌曲〈Blowin’ in the Wind〉。全詩也仿Dylan使用一連串問句,但相對於反戰歌手的意氣風發,中年的離鄉詩人卻別有懷抱。
在那個年代成長,總會背誦幾首詩、唱幾支歌,無論經濟多麼窮困、心情多麼苦悶,只要幾段文字與音符,就能掙脫現實的牢籠,在寬廣的夢想裡飛翔。
人到中年,重回記憶,找到似曾相識的心情。當年我只是個十五歲的孩子,如今已經是五十歲的熟男。對於生命的困惑逐漸減少,繼之而起的人生課題是:全然的順遂接受。
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整自已
幾天前去參加來自荷蘭靈媒作家潘蜜拉.克里柏(Pamela Kribbe)來台的系列講座,聽眾提問相當踴躍,有幾位期盼走入婚姻的女孩,問了很相似的問題:「我一直很渴望伴侶,為什麼他遲遲沒有出現?」即使每個人的背景不同,潘蜜拉轉譯的靈訊卻大同小異。要她們回到內心深處,先安頓自己。
雖然我也曾經渴望伴侶,但經過多次的戀愛,我才學會:無論單身或已婚,在幸福的道路上前進,必須放慢腳步,試著完整自己,而不是匆忙追趕,找尋另一個人前來完美你的人生。否則,你會一再錯過、一再失望。
我認識許多真正很幸福的已婚伴侶,從他們身上發現:兩個人在一起,能夠長久幸福的秘訣,並不是依靠彼此,而是成全對方。尊重對方以「一個人」的姿態,自由自在地活在婚姻裡,這段關係才會長久。
有些人會質疑地問:「萬一對方在外面亂搞;甚至出軌怎麼辦?」其實你如果真心愛對方,就應該容許他選擇他感到快樂的生活方式。或者,他最後終會發現自己對於快樂的追求,既膚淺、又荒唐;然而,你無須評論,只要回到自己身上,保持高度的覺察,隨時提醒自己:「我也可有我的選擇!」但這個選擇,必須是基於愛與信任,不是恨與背叛。
在我開辦的療癒課程中,有很多學員問我關於「維持單身」或「期盼結婚」的題目,我的回答是:有些人的生命課題,需要由伴侶砥礪切磋;有些人的靈魂修行,需要靠自己獨力完成。如果,你選擇後者──請千萬不要因為孤獨而自怨自艾,而是要把握單身而自由自在。
單身,並非公害,也絕對不是國安問題。相反的,單身反而往往因為納稅金額、勞動生產、照顧父母,而成為對國家、社會、家庭,很有貢獻的一個族群。或許,單身者還是會被某些人歧視,原因可能是對方不瞭解或不包容。但正因為如此,單身,更必須好好善待自己。
重新,一個人;從心,一個人
在人生的旅途上,踽踽獨行。關於「一個人」的概念,我已經越過「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不同層次,猶如宋詞〈虞美人.聽雨〉 (作者: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我們因為付出愛而讓自己變得獨特,就像小王子照顧玫瑰花而讓它成為唯一。在滿天星斗中,聽見遙遠笑聲,而知道那是你最在意的一顆星。浪跡天涯的路上,有愛、有恨、有燦爛、有荒涼。兩個人相愛,最美的結果,並非永遠擁有對方,而是自己願意成長,幫助彼此生命更為豐盈。
或許,有「一個人」會讓另「一個人」得到短暫的投靠與安慰,但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是另「一個人」永遠的依靠與救贖。
無論你現在幾歲,身心屬於哪種性別,單身、已婚、或離婚,生命走到最後,終究,還是一個人。
在「一個人」的情狀下,可以泰然處之,終必學會自得其樂。當「一個人」不再害怕「一個人」,才能在遇到另「一個人」時,相守時願意成全對方、分手時彼此祝福。
活到熟年,邁向中老,若這一路走來始終只是「一個人」,或經過千山萬水回到又只剩下「一個人」,面對長長的人生、匆匆的回憶,該如何面對下半生?
此刻,那首民歌,再度浮現腦海:
為什麼,信總在雲上飛?
為什麼,車票在手裡?
為什麼,惡夢在枕頭下?
為什麼,抱你的是大衣?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
一個島,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輩子,算不算永遠?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詞:余光中.〈江湖上〉;曲:楊弦)
人口高齡化不是趨勢,而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如果我們已經心知肚明,可能老來無以為伴,也不能依靠子女,就必須立刻停止感嘆,當下就開始準備為自己啟動第二人生。
無論是悲傷地經歷失戀、失業、失婚、失去健康,或是喜悅地因為心智已經逐漸成熟,到可以面對「重新,一個人」概念中的那個逗點,此刻不必哀悼青春,也毋須負氣流浪,更不用頻頻探詢生命的解答,只要拿出決心與勇氣,以對生命百分之百的負責態度,積極主動規畫人生下半場,就能找回完整的自己。
人生的列車,一輛接著一輛,匆匆地駛過;途中的旅客,一批接著一批,被命運送往不同的地方。
如果你是列車上的旅客,處於昏睡的狀態,只因為你窮盡半生之力,還是覺得自己總愛不到想愛的人,做不到想做的事,結不到想結的婚,存不到想存的錢……就別再往錯誤的方向繼續行進吧!看清楚列車的時刻表、起點與終站,重新做出正確的選擇。
已經佇立在車站轉運大廳的你,此刻要往哪裡去呢?
從打瞌睡的呵欠中醒來吧,讓自己回到童年的火車上,像《小王子》書中第二十二章描述的孩子,繼續好奇地把鼻子扁扁地抵在車窗上,只因為心裡很清楚自己要追求什麼。
在人口高齡化的過程中,「年紀」和「寂寞」都愈來愈長,每個人都必須開始學習:如何面對「孤獨感」愈來愈濃厚的社會?無論你現在30歲、40歲、或50歲,無論你是未婚、已婚、或離婚,趁早學習「善於獨處,也樂在相處」的態度與技能,重新開始規畫人生下半場,才不辜負自己的青春,也才能讓自己真正過得幸福。
《重新,一個人:擁有自由無畏的人生下半場》,是我出版的第一○四號作品,從財富、感情與友誼三大支柱,提供你全面的人生省思。這是我經歷過的掙扎與痛苦,轉化成喜悅與幸福,但願可以提供你更多的心靈能量與參考資訊,讓你及時抓住生命最關鍵的逗點──既是「重新,一個人」;也能「從心,一個人。」當下,就活出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78931?loc=003_014&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506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78931?loc=003_014&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506
書摘:及早開始規畫「第二人生」
在什麼時候,或起心動念於哪個事件,會想要重新開始規畫自己的「第二人生」?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在網路上做了一次小規模的調查,得到很多意義深長的答案。
多數年輕朋友是起因於一個事件,例如:失戀、落榜、和朋友絕交、跟爸媽大吵、參加某個營隊……突然發現過去的那個自己,並不是真正想要的人生,於是決心來個劃清界線,希望能夠徹底告別。可惜的是,這種決心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能夠真的脫胎換骨的實例,並不多見。
熟年男女對自己必須重新開始「第二人生」的體認,常來自最現實的年紀,當時候到了,就不得不認真面對,揮別無知懵懂的荒唐歲月,在所剩無幾的有限年華中,趁早下定決心,做自己。
另一種熟年的覺悟,則常伴隨帶著傷痛的事件,失婚、失親、失業,或健康檢查出現的紅字、大病一場,或被公司強迫提前退休……於是回到人生的角落,開始規畫自己的「第二人生」。
「愈多愈好!」v.s.「夠用就好!」
隨著資訊的普及,愈來愈多人對「高齡化」的趨勢有所警覺,因此願意主動積極地開始思考:當年老時,只剩下一個人過日子,該怎麼辦?
能夠及早主動規畫「第二人生」,總比臨時被迫要面對現實要好。問題是:當想到世間情熄愛滅,或因為自己不願依靠別人、拖累對方,而必須要重新開始一個人的生活時,都會很沒有安全感地擔心以下兩個問題:
1. 錢,夠用嗎?
2. 一個人,能靠自己度過餘生嗎?
光是這兩個問題,就足以混亂所有的思緒,讓佇足在生命轉運站時,感到不知所措。其實這些問題有不同的解答方向:一個是「愈多愈好!」;另一個是「夠用就好!」
當你往「愈多愈好!」去想,會愈想頭愈痛。慾望,是個無底洞。每個「想要」,都會變成「需要」。網路上那些主張必須要新台幣三千萬(或更多)才能退休的計算方法,不僅把很多「想要」都當作「需要」,甚至都誤認為「必要」。
資深作家薇薇夫人之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經提出她親身體驗的見解:退休以後的花費,可以比從前省很多,無論是服裝、應酬、交通等費用的支出,都會大幅下降。日常真正的開銷,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
只要能夠從「夠用就好!」的想法切入,將引導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透過對物質「斷、捨、離」的練習,讓自己放下對物慾的執念,反而建立「我,可以靠自己好好過活!」的信心。
我們(不)會永遠在一起
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嗎?
當一段關係剛開始的時候,相愛的雙方,連想都不用想,就以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否則,幹嘛要在一起呢?不過是浪費時間與生命。
無論跟你發展這段關係的,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個小孩、一隻貓、一隻狗……都是以「我們會永遠在一起!」為前提,才會慎重地開始這段感情。
其實你心裡也有所準備,疑慮或強或弱、恐懼或深或淺、問號或大或小,提醒著自己:「就算是永遠,究竟會是可以走到多遠?」弔詭的是:關係愈好的時候,愈不去想它;而愈不在乎這個問題的時候,關係也壞到連答案是什麼都不重要了。而還有更令多數人覺得不可思議、卻又不得不同意的是:對於和另一半能走多久的信心,可能還低於對寵物的依賴。
天長地久,只是想像
好友阿奇從親戚那兒領養一條小狗,取名為:「盼盼」。命名原因是牠的回眸看他的眼神,充滿等待主人回家的期望。
阿奇一開始就知道這品種的狗年壽大限平均大約十二∼十五歲,很珍惜彼此相處的時光。領養盼盼那年,他剛大學畢業,帶著這條狗,從南部北上工作。時光匆匆,阿奇換過三個工作、五個女友,來到三十五歲,他過完慶生派對,唱過KTV回家,恍然發現盼盼已經從小狗變成老狗。打開家門時候,牠依然搖著尾巴,發出吠叫,但尾巴搖得有氣無力,吠叫低沉斷續。
幾個月之後,盼盼臨終時,阿奇正出差外地,接到房東緊急通知,趕回送牠就醫,已經回天乏術。阿奇抱著盼盼的身軀,不斷發抖,無聲痛哭。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生離死別,痛到他大澈大悟──原來,我們不會永遠在一起。而這個覺悟帶給他的傷心與省思,還多過於前五任女友。
理由很玄奧、也很簡單:相愛時,對「我們會永遠在一起」的信念愈深刻;分手時,「永遠」結束在彼此轉身的那一刻,內心就愈痛苦。
我們或許會被別人厭棄,但寵物卻對我們相對忠心。阿奇和女友交往的時候,雖然也曾短暫地以為「我們會永遠在一起」;伴隨著相處的摩擦、吵架的次數增加,「我們會永遠在一起」的信心漸漸動搖成為「我們或許不會永遠在一起」;終於在分手後,接受殘酷的事實:「我們不會永遠在一起」。
從「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到「我們或許不會永遠在一起」、最後發現「我們不會永遠在一起」,正是所謂「無常」的顯化,會因為變化過程中時間的長短,以及接受與順應的難易度,而決定你對生命認知的多寡、體悟的深淺。
愛再怎麼深,終究必須面對分離
我曾不只一次在論述兩性相處主題的散文著作中提到,兩個人無論相愛再深,都有離別的一天。相愛的人,常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也不會同年同月同日死(除非是天災人禍的意外),總有一天會先後離開。
堅定想要好好愛一個人,甚至愛到「沒有你,我會死!」的地步,如此慘烈,未必是好事。等你慢慢經歷人生的悲歡離合,就會體悟愛情真正的道理:年輕時因為吵架而分手,固然留下遺憾;老邁時因為死亡而訣別,同樣會很哀傷。很多人以為,愛太深所以才痛苦,其實這個想法只對了一半。愛深,若懂得成全與祝福,痛苦就值得承擔。
真正的痛苦,其實是來自無法放下「我們會永遠在一起」的執念,不甘心地苦苦垂詢:「你怎麼可以這樣狠心,留下我一個人……」
唯有回到生命的本質,接受「我們不會永遠在一起」和「愛到最後,終歸到會只剩下我一個人。」這兩個的事實,然後做好「雖不萬全、但足夠安心」的準備,才能自由無畏地開啟你的「第二人生」。
然而這樣的認識並不建立於理性或殘酷的基礎,反而可以讓我們在「有人相愛」的時候,更加珍惜感恩,「剩下一個人」的時候,更加溫柔堅定。
想想身邊這個你所摯愛的對象,終有一天會離你而去,只有加倍珍惜感恩,才會讓你學會從「不捨」到「能捨」。當愛到剩下一個人的時候,也就因為無悔無憾,而加倍溫柔堅定,確定自己可以帶著祝福,好好度過餘生。
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嗎?
這句話問號之後的餘音裊繞,帶給我們對生命的領悟,知道「我們未必永遠在一起」,但「我一個人也可以好好活下去」,才是「永恆」真正的意義。讓那個離開你的人,放心地走,彼此願意祝福,才能留下幸福。
接受父母並不完美的事實
中年子女與銀髮父母的緊張關係,讓彼此既相愛又疏離,明明很想擁抱對方,卻又擔心被刺傷。有位知名的檢察官好友,以正義形象行走江湖,讓人感覺他好打抱不平,卻也偶爾會在臉書發文,提及百忙中利用週末回南部老家探望父母的感觸,怪自己沒有能夠盡力承歡膝下,說出許多中年子女共同的心情。
以我這過來人的經驗,不得不說出實情:忙碌,只是藉口。我們明明知道:放棄對名利追求的百分之一,就能換得陪伴銀髮父母,讓他們擁有比現在開心一百倍的幸福,卻遲遲沒有去做。
我若不是先後經歷母親中風、父親驟然辭世的打擊,或許也跟大家一樣,迷惑於一個自以為是的假象當中:我要賺錢、要有成就,才能讓父母覺得沒有白白生養我。但其實即使你沒有賺很多錢,沒有太大成就,父母從來沒有嫌棄過子女,頂多他們只是擔心你將來的日子不好過。如果你能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好,然後願意花一點時間好好陪伴他們,這一切已經足夠。
我很慚愧、也很感恩,母親犧牲她的健康、父親捨下他的肉身,幫助我及早覺悟這些事。這十幾年來,我刻意保持低調,少賺很多錢、少出很多名,把做為「兒子」的角色,看得比「作家」、「演說家」、「主持人」、「顧問」、「點鈔機」更重要一些,因此能找回內在的平衡,擁有和諧的家庭與工作關係,以求將來彼此要珍重道別的那一刻,心中不要有太多的遺憾。正因為我們都不會知道,誰會先走一步,所以更要百般珍惜的腳踏實地陪伴彼此,顧好眼前的這一步。
遺傳,是累世因緣的顯化
有了這些領悟,讓我能夠回到內心深處,更客觀、更真實地看待彼此。從前的我,做事追求完美,高度嚴謹的自我要求;後來,在中風的母親身上,看到每個人的個性,都存在一體兩面的特質。「完美」,其實也是「不完美」。
母親是個比我更追求完美的人,她年輕的時候為了照顧家庭生活,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身心失衡才會疾病纏身。我曾經為此惋惜,覺得她不值得這樣犧牲。可是,看到她中風之後,努力復健的高度毅力,又非常佩服她的韌性。
銀髮父母和中年子女之間,存在著一面被歲月塵封的鏡子,你只要勇敢地勤於擦拭,就會看到一個真相:原來,我們這麼相像。從小到大,我以為最討厭你的某些方面;人到中年才發現,我其實也跟你一樣。
透過血液的遺傳,或共同生活的學習與影響,造就子女在為了不讓父母失望,而追求完美的路上,跌跌撞撞,有一天終於看到自己和父母的不完美,然後在這裡找到彼此和解的可能。
原來,遺傳就是累世因緣的顯化。當我們願意接受父母並不完美的事實,等同於接受自己也不夠完美,才能真正放下對親情無懈可擊的完美追求,回到平凡人生的角落,重拾珍惜與感恩的心。
對爸媽說:「我愛你!」,與過去曾經叛逆的自己和解
好友大貓說,他從小與父親的相處,始終隔著一段距離;直到婚後有一天起床漱口,驚醒般地發現自己清喉嚨的聲音,跟父親很像。而這個時候,父親已經老了。彼此之間,沒有講出口的心事堆積如山,沉澱於滾滾紅塵之間。
直到父親重病住院,大貓守在他的病榻前,握住老人家孱弱的手,「我愛你!」三個字,如紛飛千古未絕的白雪,盡融在生命殘落的簷間。
而多少中年子女的遺憾,竟是這一生從未來得及跟銀髮父母說:「我愛你!」
日前參加一位很值得尊敬的企業家前輩的追思會,席間播放一段影片,令與會賓客動容落淚。由於他走得很突然,事先毫無徵兆,儘管安詳於睡夢中辭世,子女仍非常不捨。平日氣宇軒昂的長子,守喪期間神情憔悴,在影片中謙卑地說:「這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來得及跟父親說:我愛你!」
他拋下完美形象,分享內心的脆弱,喚醒所有中年子女對生命的覺悟。
我該慶幸,自己因禍得福。母親意外中風,提醒我珍惜彼此的相處。她出院後回家,繼續漫長的復健及調養之路。人生突然遭此重擊,彼此都感到心力交瘁。某個晚上我幫她蓋好被子,互道晚安。轉身離開她臥室,帶上房門前,我輕輕地說:「媽,我愛你!」幾秒鐘之後,我聽見她很小聲地回應:「我也愛你!」
那一刻,我們才終於能夠從懊悔、難過、不捨、愧疚,百般複雜的心境中掙脫出來,重新回頭看見彼此相愛的本質。
你,對銀髮父母說過「我愛你!」嗎?現在,就試試看,好嗎?或許,第一次難免尷尬,你很緊張,他也害羞,但只要跨出這一步,不僅你與父母的關係,就更前進一些,你也會在此刻,與過去曾經叛逆的自己和解。
踏上內在的巡迴之旅
除了群覽風景名勝,還有另一種內在的巡迴之旅,是我一直活到四十歲後才學會的。雖然說是內在的巡迴之旅,但需要更積極、也更具體的行動。
幾年前的某個夏日的午後,突然接到一通來自電視台的電話 ,是影視圈內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女製作人打給我的。
她主動提前預約時間,計畫要專程來辦公室拜訪。
在那個階段,台灣電視產業的生態,還能容許一些優質的節目存活,我常受邀去對特定議題發表看法,本來以為她是要給我一些意見,以利於電視節目錄影的進行。但很意外的是,她專程來向我辭行。因為當年各製作單位,已經開始面對收視率的強大壓力,電視台主管常要求她必須在節目中添加更辛辣的元素,因此而倦勤的她,決定以「回家帶小孩」為由,暫時割捨最熱愛的工作。
我永遠記得那次見面時,她很慎重而誠懇地說:「若權,這是我替自己規畫的請益與感恩之旅,你是第三站,我之前已經拜訪過……」
當這句話出自一位非常專業、經驗豐富的大牌電視節目製作人,我感到很慚愧、也很感謝。她讓我知道:人生的旅行,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有人追逐山光水色;有人探索內心世界。但不論是追逐山光水色或探索內心世界,都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尋找一種叫作「意義」的東西。有人在某趟旅行中找到答案;有人用餘生繼續追尋。
中年之後的內在旅行,碰觸自己最深刻的反省
尋找生命的意義,這可是人到中年後的熱門話題。
從前的年輕人,背起行囊說要出去尋找生命的意義,爸媽常嗤之以鼻,不是責備子女找藉口貪玩,就是說他們「為賦新辭強說愁」;現代的年輕人,卯起來乾脆不升學、不工作,丟下一切出去流浪,爸媽拿他沒轍,有可能的話,他還真的玩出心得,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但那究竟是不是生命的終極意義呢?
天曉得?!沒活到一定的歲數,別誇口說已經真的懂得全部的人生。
中年之後的內在旅行,會有更多機會碰觸自己最深刻的反省。除了有人拜訪想要學習或感謝的對象,也有人跑去海外上課、還有人到深山閉關……這些有形或無形的旅行,終將在生命留下成長的印記。當年紀愈大就愈珍貴。
尤其當我們在出發前,覺得自己好像已經無路可退、又不知道要前進去哪裡的時候,內在的旅行常帶領我們走出更寬闊的人生境界。
規畫感恩之旅,期待遇見不同的自己
我的儲藏室哩,還妥善保存著兩個紙箱,這是我從昔日客戶辦公大樓的火場中搶救出來的寶藏。
寫作、出版二十年來,有許多讀者以紙筆寫信給我,但我當時可能忙到沒有時間立刻一一回覆,看過信後卻把他們的心情故事,都仔細收放在我心上。
有幾年因為數量太多,我的客戶特別提供辦公室的儲藏室,讓我存放這些信件,沒想到辦公大樓遭逢祝融,很多我細心保留的文件、簡報、書本、筆記都被濃煙燻黑,而必須丟棄,我卻搶救出這兩個紙箱,預備等我老到工作很少的時候,可以憑藉這些信件,拜訪未曾謀面但心意相通的讀者,讓彼此可以溫柔地回到過去的時光,即使閒話家常,都能告慰歲月的滄桑。
這將是我正式宣告進入老後階段前,最想要啟程的感恩之旅。或許,會有更多的故事,讓我看見自己的不同。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78931?loc=003_014&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506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78931?loc=003_014&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506
上一篇:芒種閱讀:重松清《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