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7 00:04:38讀.冊.人

印刻幸福:母子連心《相依》

 
印刻幸福:母子連心《相依》
書名:
吳若權《相依》
 
作者:吳若權
畢業於政大企管系,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公司,現任多家企業行銷顧問、並參與非營利組織投身公益、主持電視及廣播節目,作品經常榮登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志、小說與企管,曾以短篇小說榮獲中興文藝獎。
 
樂於享受孤獨,自詡是一只風箏,翱翔在幸福的天空。愛的牽繫,心的悠遊,支持他越過千山萬水,看見更寬闊的人生視野,即使是風雨的路程,都能灑落溫暖的陽光。這是他出版的第79本書,真誠地訴說和媽媽之間的深情故事,在歡笑與眼淚中,讓讀者也看到自己的成長過程,餘味猶存。
 
吳若權時報出版官方網站「若是有緣」: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ericwu/index.htm
 
「吳若權@若有所思」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eric599
 
內容介紹:
生命是一本書,歲月過往一頁頁翻飛,我們忽略的一些人、某些事、或淡忘的心情故事,總會在不期然的人生旅途中,撿拾到幾張情義的書籤,在泛黃的紙頁中,記錄著簡單而溫暖的感動。──吳若權
 
離家愈遠愈久,愈能感覺心中牽繫的那條線,是束縛的捆綁、也是支撐的力量。
當我學會愛與感謝,懂得承擔生命本然的責任,心就得到前所未有的真正自由。
漫漫人生行路,願每一顆孤獨的心,因為情義與緣份,都可以找到相依的對象。
一向以兩性及生活勵志悠遊寫作並廣獲肯定的吳若權,擁有水瓶和雙子的個性:理性與感性、紀律與創意、興趣與專業的兼容並蓄與多元發展,讓他總能以熱情及專業幫助大家在學業、工作、生活、兩性、以及親子關係中找到一帖良方。
 
私底下的吳若權有著細膩敏感的一面,他酷愛旅行,樂於享受孤獨,自詡是一只風箏,自在遨翔於天際。但由於母親中風、父親過世,讓幸福人生起了波瀾。本書是他真誠訴說和媽媽之間的深情故事,這一對關係既親密、又對立的母子,在歡笑和淚水編織的歲月中,因為愛的牽繫,支持他越過千山萬水,看見更開闊的人生視野。
 
目錄:
【自序】相依
浮光雲影
情感上我很清楚自己在哪裡,理智上我卻很迷糊,開車上高速公路從不知道公里數,汽車加油搞不清楚公升數。忙碌的我,甚至回答不出,今天搭了多久的車,明天還要去到多遠的地方?幸好,紀錄未完的、愛的旅程,不是用數字,而是微笑與眼淚、春風與秋雨、戰爭與和平......
未知的里程
美食的道路
人生,這一場盛宴
藏在甜點裡的奧秘
萬一,我比您先走
天下的媽媽是不一樣的
我常忘了她的年紀
 
印刻幸福
人生的起飛與降落,往往都在同一個地方;因為經歷了不同風景,而有了全然不同的視野。有時候,我們偏愛某人或某件物品,是因為記憶深處有濃得化不開的關係。尋著美好滋味,追索童年的記憶與味道,穿越時空傳遞思念與祝福。
美食偷渡日
留住幸福的味道
記憶的線索
叛逆達人
向媽媽學做一道菜
連風景都入味
 
繁華過盡
生命是一本書,歲月過往一頁頁翻飛,我們忽略的一些人、某些事、淡忘的心情故事,總會在不期然的人生旅途中,撿拾到幾張情義的書籤,在泛黃的紙頁中,記錄著簡單而溫暖的感動。
情義的書籤
比鮑魚還貴的蘿蔔乾
媽媽要住養老院
埋怨裡的真心
身病還需心藥醫
精心設計的騙局
快樂的幸運草
 
風中情緣
親子之間的關係,像可以放得很鬆、也可以綁得很緊的安全帶,飛行途中並不覺得它有多重要,直到碰到亂流,才知道它的存在都是為了愛。親情的牽繫,是風箏的線頭,拉得愈緊,飛得愈高。而曾經壓力大到無法呼吸的我,因為訓練承載愛的力量,懂得在舒緩中學習及享受。
疑是春來雪未消
用針線串起珍珠
只要捨得就值得
媽祖與包青天
學會說出痛的感覺
照顧未來的自己
相見時難
 
自序:相依
自從爸爸離開,這個家只剩下我和媽媽。一對從小到大關係既親密、又對立的母子,繼續用歡笑和淚水編織如錦似緞的歲月,節奏像小時候聽見媽媽踩著縫衣機的聲音,達達達達達達……牆上的老鐘,指針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原來的角度,令人不知不覺究竟過了幾個寒暑。 
 
鮮明的印象,始終停留在三、四歲的時候,常陪媽媽熬夜替人縫製洋裁。習慣夜歸的爸爸,兩個熟睡的姊姊,留下獨坐日式舊宅階梯的我,安安靜靜聽著縫衣機的聲音,不舍晝夜地往記憶深處川流。 
 
媽媽說,那段日子也是她很難忘的歲月。
肚子餓的時候,媽媽打開電鍋,把白米和鹽巴,用手揉成圓圓的一球飯糰,讓我捧著吃。當年的她,為了生活奔忙,對我的未來人生,並沒有太多想法,只是一心要把三個孩子拉拔大。小時體弱多病的我,常進出醫院急診,生命垂危的關頭,媽媽抱著我到處籌錢、求醫,到現在手上還留著打針打到皮膚潰爛的疤痕。她並沒巴望我能成就什麼,只有個謙卑的心願,只要我平安長大。 
 
直到我真正長大了,所經歷的和擁有的,都是她過去不曾想過的,回頭看待過往,深烙在我們腦海裡的,有很多共同的畫面,除了午夜的飯糰,還有成熟的枇杷。 
 
那時我們已經搬家到台中的新社山上,經濟雖沒有很顯著的改善,但儉約樸實的環境,讓簡單的心靈很自然地變得富有。房舍後院,種了很多果樹。枇杷成熟的季節,母子常在黃昏時刻,漫步田園,把眼睛湊近防止蟲鳥啄食的紙袋,觀看包在裡面的枇杷,驚喜地發現成熟的果實,當場把紙袋拆開,兩人吃得津津有味。 
 
這些幸福的畫面,都發生在很困苦的環境中,每段記憶卻都深埋我心底,變成夢想的種籽。讓我即使在青少年時期碰到名落孫山、自卑墮落的灰暗泥沼,都能靠著心靈的激勵,翻土施肥,冒出希望的嫩芽。無論羽翼豐滿後,我想要飛得多高、多遠,都還會一再回顧巡禮。 
 
而我,並不是一隻真正的飛鳥,只是畫著老鷹圖案的風箏。親情的牽繫,是風箏的線頭,緊緊抓牢、適時鬆放,才能飛得愈高。即使風箏墜落,循著線頭追溯,還是能找到飛翔的初衷,學會祝福與珍重。 
 
在相互扶持中重新啟程
常碰到精通紫微斗數的專家,不同的老師都有相同的驚訝,他們排出命盤之後,鐵口直斷我是外出漂泊的遊子命,不可能牢牢守著家園。 
 
或許,他們都不知道,我酷愛旅行,不到三十歲已經自助旅行去過將近三十個國家。每次遠行,都像是個好不容易掙脫枷鎖的叛逆少年,瀟灑狂傲。然而,離家愈遠愈久,就愈能感覺心中牽繫的那條線,是束縛的捆綁、也是支撐的力量。當我學會愛它、感謝它、不怨它、不討厭它,懂得承擔生命本來就存在的責任,我的心就得到前所未有的真正自由。 
 
人生的起飛與降落,往往都在同一個地方;只是遊蕩過後的我,因為經歷不同的風景,而有了全然不同的視野及收穫。 
 
自從十二年前,媽媽中風之後,我就不曾獨自遠行了。她失去行動能力,讓我們必須成為形影不離的母子。眼前看到她的病苦,心裡浮現我的不捨。這一路行來的跌跌撞撞,讓我學會了很多從前沒想到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彷彿彼此的人生停滯不前,實際上卻是在相互扶持中重新啟程。 
 
以往,只覺得媽媽的個性很好強;而今,發現我從不肯放棄的韌性跟她很像。我的身上繼承了很多父母的優點;然而他們性格上的缺點,也成了我血液裡的一部分。年少不懂事的時候,曾經在內心偷偷挑剔過他們的不是;而今才知道如何謙卑地接納這一切。因為,唯有接納,才會找回完整的自己。 
 
曾經為了讓媽媽散心,陪她去香港旅行,享受美食,順道觀光。因為媽媽的身體狀況,無論路上行走、上洗手間、沐浴更衣,都是很大的挑戰。幸好,對觀光客而言,香港是個很友善的城市,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印象最深的是,回程搭乘飯店到機場的免費接駁車時,在語言不是很通暢的情況下,她使出全身的力氣,綁架了整輛車,以便於我能順利搭上。起初,我很窘困;後來,簡直對她佩服到不行。只要她想做的事,沒有辦不到的。 
 
那天由於訂到晚上的班機回台北,中午Check-out後,把行李寄放在飯店的櫃檯,我們在附近的商圈逛街,算好時間,請媽媽在站牌下等候,我去櫃檯交涉提領行李。沒想到接駁車比表訂的時間提早五分鐘到,而櫃檯領班又正忙碌著,以致於拖延了提領行李的時間。當我氣喘吁吁,拖著兩人份的行李箱,快步跑到站牌,發現媽媽和拐杖都不見了…… 
 
急出一身冷汗的我,忽然聽見站牌前方徐徐開動的車輛中,有人打開車窗大聲呼喊我的名字,原來她看接駁車來,怕它跑掉會誤了搭機時間,所以沒有等我提領到行李,就請其他乘客協助她上車,然後命令只會聽粵語司機:「不能開車,我兒子還沒有上來!」可以想像,車上乘客分為兩派:有人覺得她無理取鬧;有人加入聲援。幸好,僵持沒有多久,我就及時趕到。否則,拄著柺杖的媽媽被載到機場,落單之後變成流浪異鄉的老太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順利搭上飛機,安頓媽媽坐好。我深深體悟:親子相依的關係,就像腰間這條可以放得很鬆、也可以綁得很緊的安全帶,飛行途中不會覺得它有多重要,直到航向雲深不知處遇上亂流,才知道它的存在,是為了給脆弱的心靈最後的依賴。 
 
找到和諧的相處之道
很多跟我年紀相仿的朋友,都碰到和雙親相處的問題,對彼此關係感到焦慮,甚至急著想逃離。他們用不可思議的眼光打量,問我怎能做到何和諧共處,充分理解彼此,又能各有空間? 
 
這個問題,其實令我很慚愧。
因為同樣有過和媽媽共處到痛不欲生的經驗,宣洩情緒的叫罵、揮舞肢體的衝突,都無可避免地出現在我們看似親密、實則緊張的關係裡,嚴重的時候,還曾有過一起了斷的念頭。每當看到電視畫面有親子燒炭、跳河的新聞,並不會跟著專家同聲譴責當事人不尊重生命,我實在太了解他們不為人知的痛楚。 
 
然而,任何一個受苦的心靈,總要煎熬過那些艱難的日子,讓原本經由焠煉而強韌的心志,懂得放下與妥協而變得柔軟謙遜,才會漸漸找到最能平衡彼此關係的相處之道。逃離,只會讓現在的壓力更大,將來的悔恨更深。 
 
媽媽中風之後的這幾年來,別人都以為是我在看護她,其實她還是像從前一樣照顧我,而且用「即使僅存能量有限,也要使出全力」的那種認真。曾經壓力大到無法呼吸的我,因為自我訓練了承載愛的力量,而懂得在舒緩中學習及享受。如同她分分秒秒慣有的心急,時時刻刻提醒我要放慢腳步的道理。每一件功課背後都有它的意義。功課做到最後,我才發現它其實是禮物,上天透過媽媽賜予我寶貴的收穫。 
 
人生盛宴,如果是一場流水席,爸爸離開後的餐桌,只剩我和媽媽相依為命。看著親朋好友來來去去,究竟是她在陪我,還是我在陪她?已經無從分辨,也不必細說了。 
 
相對於她曾對我花費的心血,我付出再多都還是不夠。好友安慰我:「你已經很盡力,不必再那麼愧疚。」
長久以來,我一直想著這個問題:「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還是很愧疚呢?」仔細回顧過去的生活點滴,終於找到答案:「母子連心。」媽媽可能也深有同感吧!因為她不只一次地說:「都是我中風,才拖累了你!」如果要媽媽日子好過一點,我就應該立刻停止虧欠的念頭,以感恩代替愧疚,謝謝她生養了我,而且一路相陪。 
 
看完電影「送行者」的那晚,春末的寒風細雨迎面而來,站在馬路邊等紅綠燈號誌,我扶持著她的同時,她也支撐著我。配樂的大提琴聲,猶在耳際;路邊的木棉花,繽紛開落。我們都知道在各自的人生裡,已經失去許多彼此曾經很珍惜的東西。無法回頭的母子,在未來的路上,只求無憾而已。 
 
黑暗的雨夜,朦朧的街燈,恍若漫長的人生行路。每顆孤獨的心,都因為情義與緣份,找到可以相依的對象。有人與寵物相依;有人和親屬相依;有人憑往事相依;有人靠希望相依…… 
 
綠燈亮起,雨還下著。攙扶著媽媽徐徐向前走,我說:「車停太遠,外套都濕了吧?要不要緊?」
「這點雨,哪有什麼關係。」顛顛倒倒、巍巍顫顫的步履中,卻有媽媽堅定的語氣。
 
她的篤定,始終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曾經帶來很大的壓力;也曾經是我努力向上的憑藉。如今,漫漫化成一條生命的牽繫,即使在細雨紛飛的路上,依然明晰。
 
推薦序:孝順的人最有魅力
夏瑞紅
近年流行的「親子書」,大都是父母談子女教養經,子女談「父母奉養經」的,則比較少見。其實,父母有說不盡的酸甜苦辣、學不完的進退取捨,為人子女又何嘗不是? 
 
一次在禪修討論會上,有人談到對媽媽的「雜唸」煩不勝煩,尤其是:「我媽那種極端的負面思考習慣常嚴重打擊我信心,一聽她為我擔憂這個那個,我就一肚子火。」他說。接著四下熱烈回應,各家「不是的父母」的故事,於是一個個引爆開來,直到有位小姐嘆氣道:「我不是不知道爸媽的愛,但那種愛叫人受不了!」大家才靜下來,無奈地點頭附和,那小姐又扮鬼臉補充:「後來我一聽到嘮叨,乾脆就大聲誦唸六字大明咒!」這話旋即掀起哄堂大笑。 
 
會上其實也有多位媽媽,但媽媽們大多保持沉默,可能都在猜想自己在子女眼中的形象,也有一絲難言委屈吧?明明本非「愛唸」一族,也從沒被人嫌過囉嗦,怎麼當起媽媽可以同樣一句「早點睡覺」、「多吃蔬菜」、「要用功」天天掛在嘴邊講不膩?而且每次都講得全心全意、鉅細靡遺? 
 
「你以為我愛唸?我也不想啊!但誰叫我這麼愛你,而你又讓我這麼不放心!」也許,媽媽們也這樣在暗地吶喊。「親子情仇」古來就不曾斷過。佛家早提醒人們,雜染貪愛只會造就痛苦,清淨慈悲的愛才有幸福,然而凡俗我輩之愛總難免交夾自我慾望、恐懼,導致「愛得苦」,也「被愛得痛」。很歡喜有若權這樣的作者,能以智慧善解和溫柔幽默,從這愛與被愛的痛苦鎖鏈中跳脫開來,寫成一篇篇精彩的親子生活實錄,讓作父母和作子女的,都能從中觀照省思。 
 
從書中看來,像天下媽媽一樣,若權媽媽給的愛有時真讓人頗感壓力沉重,但若權卻不像天下兒女那般叛逆、不領情,他懂得體貼媽媽那些看似不理性的固執底下,究竟有哪些心結需要鬆解,還有哪些傷痛期待撫慰,他不但認真思索怎麼幫助媽媽,還敦促自己運動保健,一定要活得比媽媽久,因為他不變的信念是──此生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平安護送媽媽過完幸福的一生。 
 
能有一個如此懷抱的孩子,我想天下媽媽多會羨慕若權媽媽的。透過本書,相信將鼓勵更多人用心看待人生中的親子情義,也發現──其實,孝順的人,才是最有魅力! 
 
書摘:人生,這一場盛宴
出門在外,我不愛一個人去餐廳或麵攤進食,感覺很尷尬。偶爾獨自出差或旅行,真餓到不行非得出去吃點東西的時候,只好拿份報紙或雜誌在桌邊,否則真不知道要把多餘的視線放在哪裡,難不成只能盯著食物?但很搞不過自己的是,我也不愛跟別人吃飯,尤其是超過三人以上的聚會或飯局,氣氛就是很應酬,聊不到真心話。

算命先生說得真準,鐵口直斷說我個性孤僻、不善交際。多少有點「孤芳自賞」的評語,卻也切中要害。除了家人之外,能夠跟我同桌吃飯的,一定是最要好的朋友。生命中的飯友,絕對都是跟我有拜把交情的好朋友。

回想起來,高中時期每天跟我一起吃便當的同窗,到現在我們還是維持著很濃厚的兄弟情誼。大學時代,每天跟我相偕吃自助餐的好友,雖然現在各忙各的,但是感情跟手足一樣親近,彼此信賴,只要有事打個電話,深信對方一定能夠兩肋插刀。

工作生涯中會一起吃飯的同事,更是心靈契合的超級戰友了。我待過不少企業,累積了幾位這樣口味近似、可以天天一起吃飯的朋友。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HP惠普科技公司工作時,常跟兩位年紀比我大的女同事去一家小店吃炒米粉,老闆娘個性和嗓門都很嗆辣,但是因為她的手藝實在太好了,我們經常抱著受虐的心情去享受美食。事隔多年,還是很難忘當年的滋味,曾經回去公司找她們,一起去那家小店重溫舊夢,老闆娘的口氣依舊很「恰」,我們都為此而覺得很安慰,不論世界變化多麼大,總有一盤可口的炒米粉和一個強悍的老闆娘沒有變,在那個溫馨的小店等我們品嚐回味。

對離席的親友總有無限追思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朋友和小店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來來去去,只有家裡的餐桌和家人,會永遠守候著遊子歸來。這輩子到目前為止,跟我吃過最多飯的,當然是我的媽媽。尤其自她中風以後,視力很差,動作遲緩,我都盡量回家陪她吃飯。坐在媽媽對面,幫她夾菜送湯,看她緊閉雙眼努力咀嚼的樣子,令我既幸福又感傷。如果,天下真的沒有不散的筵席,可不可以讓我們吃得久一點、散得慢一點。

人生,這一場盛宴啊,吃到中年我已經足夠了解,吃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比美食更關鍵的是:跟誰一起吃?只要跟喜歡的人一起用餐,粗茶淡飯裡都有濃厚的真情滋味。當一個人吃遍山珍海味之後反璞歸真,最好的美食不是精緻的魚翅燕窩,而是養生效果最好的地瓜糙米。每個人都努力了大半輩子去追求財富,渴望錦衣玉食,卻要靠機緣才能了悟一碗飯、一雙筷,能吃的也就是這些了,誰陪你吃才是重點。

而我的危機意識,總是因為敏銳的心智,而比別人來得強烈。小時候,媽媽的娘家都會舉辦每年一度的家族聚餐,老老少少歡聚一堂,看著那些阿公、阿嬤、伯叔、姨嬸,我常在心中暗自揣想:誰會是最先離席的人?

因為這樣帶著驚悚氣氛的猜謎遊戲,以及事實的印證,讓青少年時期的我,就已經知道生命的殘酷與現實,人的大限之日通常與年歲無關,譬如:因為生病的緣故,我的兩個舅舅都比外公和外婆早逝;還有一位遠房表弟死於車禍,家財萬貫的姨丈、姨媽哭倒在高速公路的路肩上,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哀,再多金錢也無法換回。

童年時,爸爸曾經買過一套漫畫書《我們六個》,裡面講的是一個窮苦家庭奮鬥勵志的故事,那年我大約只有七、八歲,常把故事中的人物和自己家人對比,畫面中的影像到現在仍歷歷在目,雖然我家只有五個人,和《我們六個》精采的情節相比,一點也不遜色。當一家五口聚在一起吃飯時,我也曾想要去猜:誰是先離席的人?但都不敢妄下斷語,因為他們都是我最摯愛的人,無論誰先離開都會很不捨。

當第一個謎底出現的時候,我感到震撼。從來不生病的爸爸,有著仙風道骨的體格,竟會在一夕之間重病不起,驟然過世。之後,有一段時間,我很怕坐上家裡的餐桌,因為爸爸的位置空了,而且永遠不再回來。每當坐在餐桌上,我都會感覺他應該要出現在這裡,跟我們一起吃飯,可是終究沒有現身。難過的時候曾想放聲痛哭,卻怕驚嚇到媽媽而壓抑內心的悲傷;我想,同在一張餐桌吃飯的媽媽,一定也強忍心底的痛苦。我們都怕對方難過,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彼此,只好裝作沒事,靜靜地吃完那頓飯。
 
好手藝豐富貧困的生活
爸媽是一對個性迥異的夫妻,他們一生能夠有交集的話題都跟飲食有關。幾天前,舅舅偷偷告訴我:「你媽之所以很會做菜,都是因你爸爸的調教。」原來媽媽一生都在煮菜、也喜歡烹調,受爸爸的影響最深。

印象裡,媽媽跟爸爸一樣,都是喜歡煮給別人吃,自己很少大快朵頤。從前我會為他們感到不捨、不值,但有個廚師朋友跟我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看別人把自己煮的菜吃光光!」這才學著去體會爸媽「享受烹飪,是為別人付出,而不是飽足自己」的人生觀。

自從媽媽中風之後,為了簡化家裡的工作,不讓她太過於操心廚房裡的事,我常常故意說她列的菜單,都是我不喜歡吃的,希望藉此逼退她對廚房的管轄權,並且盡量改採外食,以免被鍋碗瓢盆的瑣事,干擾了該有的正常作息。

有一段時間,我忙於工作,身兼數職,既要到電台主持晨間的廣播節目,經營顧問公司,中間空檔還要接送媽媽看中醫及復健,一家三口幾乎都要靠便當果腹,吃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外食,對我們這種從來不用味精的家庭來說,是很大的考驗。多年以後回想起那段辛苦的日子,可以想像當時非常看不過去的媽媽,是多麼地忍氣吞聲。

後來,我開始跟媽媽學做菜,換我煮給媽媽吃,才慢慢了解飲食的藝術,以及她的堅持。每當她挑剔食材選擇及烹調方式的時候,失去耐性的我常會故意嘲諷:「你這麼講究吃的,結果有活得比別人更健康嗎?」媽媽總是被伶牙俐齒的我,逼得一時語塞。情緒恢復平靜後的我,會虛心檢討自己,看見自己的尖酸刻薄。

其實心底清楚不過,講究吃的人不一定健康,但是卻在食物中得到更多的樂趣。尤其,像我爸媽那樣,極端用心烹調料理給大家享用的人,內心世界必然是最慷慨、也最富足的。

黎明即起現做的便當
媽媽很看重飲食,對於沒有多少資產或技藝的家庭主婦而言,那是她表達對家人關愛的唯一方式,也是挽救浪子回頭的關鍵鑰匙

在我就讀國一那年,從台中新社遷回台北唸書。
一開學就被編到放牛班,瞎混了三年自甘墮落的日子。媽媽卻從來沒有放棄過我。她一邊幫人家做洋裁,一邊忙著準備便當。她認為帶便當去學校,蒸熱隔夜的飯菜不好吃,所以每天中午都幫我送現做的便當。

雖然,學校和住家只隔了一道圍牆,媽媽的愛心卻沒有因為方便而打折; 因為,我知道那是她犧牲自己工作及休息的時間,專程幫我送來的愛心便當。到了國中三年級,荒唐多時的我,很想力爭上游,但實力差距甚大,果真在聯考中落榜,不得已讀了「國四班」。

那家補習班外號叫做「牛頭馬面」,以嚴管勤教著名,打得很厲害,每天考試都有訂標準,少一分、打一下,用藤條在大腿鞭出的血痕,教訓不好好用功的學生。我每天挨打,痛到連坐椅子都困難,回家卻不敢告訴家人。

由於補習班距離家裡很遠,要轉兩趟公車,車程約一個多小時。媽媽依然捨不得我吃隔夜便當,堅持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準備。有一天神志不清,匆匆出門趕公車,到補習班位於四樓的教室時才發現,忘了帶媽媽辛苦準備的愛心便當。正當我憂慮而懊惱的時候,瞥見窗外樓下十字路口,媽媽圓圓胖胖的身材,焦急而慌張地朝著補習班走來。原來,她在我出門後不久,很快地發現我粗心大意忘了帶便當,擠了一個多小時的公車,趕緊幫我送過來。

那一刻,是我覺悟的開始。我知道不能再糊里糊塗矇混度日,我絕對不能再讓她失望了。那一年,也是我人生最後一次補習,因為那個早晨我發誓從今以後要發憤圖強,努力考上理想的高中,然後不要再花爸媽一毛錢補習,考上國立大學。

我在心中答應媽媽的承諾,後來都做到了。高中三年每天留校晚自習。當時的生活很困頓,傍晚只吃一個五塊錢的蔥麵包當作晚餐,十點多回到家,媽媽都會煮一碗湯麵給我吃,默默支持著寒窗苦讀的用心。高中成績普普的我,因為遺傳到媽媽堅強的意志力,衝刺到最後一刻,終於如願考上政大。
 
簡單享受人生盛宴
很多人看到我現在陪伴媽媽的狀況,都會很熱忱地給我鼓勵說:「你真孝順!」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這些都是我該做的,而且做得並不如他們想像的好。


媽媽把她的後半生都奉獻給這個家庭,少不更事的我,體弱多病、荒廢學業,更是浪擲她的青春。無論別人怎麼看待我,世界如何遺忘我,媽媽從來沒有放棄過我。今天我所做的一切,都無法彌補她的付出,連萬分之一都不夠。

幾年前,很榮幸有機緣向法鼓山的聖嚴法師請益。談到親子之間的關係,有人說自己這一輩子是來贖罪,有人認為要用一生來報恩。聖嚴法師表示,「願力」超乎恩怨之上,如果報不了恩的,就以願替代。

對我來說,贖罪與報恩是相同的動作,或許出發點的心念有所不同,但都無法充分表達我對媽媽的虧欠。我寧願以報恩的心態,回饋給媽媽更多的關愛,讓我們之間的互動,正向而自在。但想到過去犯的錯,心底很明白,贖罪才是真正付出的心情。父母的養育之恩太深重,是報答不完的,就以師父的開示勉勵自己,以大願助人,有了這些想法,稍可減輕自己的不安。

相對於爸媽的愛,我從來不知道孝順是什麼。如果真要嚴格檢視,我連「孝」都做得不完整,更別說是「順」了,水瓶座的我,做事很有自己的主張,幸虧從小爸媽管得少,否則「大逆不道」的評語一定常常落在我身上。

自懂事以後,漸漸能為爸媽付出一點心力,動機除了源自於對雙親的虧欠,還有對他們這一世代的人,在整個時代洪流中歷盡滄桑的遭遇,內心所產生的無限悲憫。年輕的時候,能力不足、脾氣急躁,就算要對爸媽好,常因用錯方式而時有爭吵。當我長大了,能力改善、個性圓融,爸媽卻不見得有機會享受。

爸爸提前離開人間,讓我深感遺憾。我做得太少,他走的太早。我漸漸明白,不管子女怎麼做,當銀髮父母生命凋零的時候,都會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就像我現在對媽媽所做的一切,不是在盡孝,只是未雨綢繆地在漸少將來的愧疚感,以防「明明可以,卻做得不夠」的懊惱,在往後的餘生糾纏著自己。

學禪的人說:「生命是什麼?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人生,這一場盛宴,還沒到盡頭,我已經了悟這句話的真諦。所以,常常覺得自己很幸運。當這場盛宴的餐桌上,剩下我跟媽媽朝夕相對,我更應該知道如何活在當下。有時候,我會幫她找幾個親朋好友,來陪她吃飯、聊天或運動,讓她吃得盡興、睡得安穩。

此刻,面對人生的這場盛宴,好希望自己是個歐式料理的廚師,像藝術家般地準備佳餚,看著媽媽與賓客酒足飯飽,然後優雅地走出廚房,親切地詢問他們:「還喜歡我今天準備的料理嗎?」並非在意他們的評價,而是分享彼此在餐飯之間的人生,有多麼簡單的心情、多麼豐富的感受,交流在碗筷的起落中。
讀.冊.人 2013-01-17 00:09:53

《相依》
本書是作者真誠訴說和媽媽之間的深情故事,這一對關係既親密、又對立的母子,在歡笑和淚水編織的歲月中,因為愛的牽繫,支持他越過千山萬水,看見更開闊的人生視野。

若權自述己身故事的作品其實並不多,印象中只有《其實,我這麼努力:吳若權的精采履歷》一書,是真實職場人生的首度完整呈現,從基層員工、主管、創業當老闆到自由工作者,每一步都走得穩健踏實的過程,旨在告訴讀者只要努力,就能讓平凡的人生更精采。不過,還是甚少提及自己的家庭生活,這次的新書《相依》可說是他談論自己和家人最多的一本書了,書中述及他和母親及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真情感性的一面充分表露無遺。

曾經作者也很抗拒母親的過度關心及詢問:「你人在哪裡?」「跟誰在一起?」讓他每每不禁在心底OS:「拜託,我已經是熟男了耶!」直到後來,父親過世、母親中風,與媽媽有了更深的牽繫之後,也才讓他漸漸體悟及明瞭:母親在顛沛的大時代中成長,因此造成她既敏銳又沒有安全感的性格。這使小編不禁想起自己的母親好像也是這樣,爸爸過世後,使她更加依賴子女,一點點小事就覺得大家不關心她,看著書中某些橋段──覺得自己拖累子女、愛抱怨東抱怨西、沒來由的心情鬱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媽媽也是這樣的心態。」如今的自己,也更加懂得對白髮母親多一分體諒及耐心。

此外,因為吳媽媽精通廚藝,所以書中很多篇章也在講美食。不過「吃」這件事情,還曾讓若權母子在餐桌上爆發強烈爭執,因為吳媽媽愛煮滿桌菜餚的烹調習慣,常讓崇尚簡單的若權看不過,因此每次過多的剩菜殘羹也成為母子爭吵源頭。但自從母親中風後,母子倆也多了外食機會,他經常會帶著媽媽天南地北大啖美食:一同品嚐母親年輕時最愛的熱炒麻油腰花、專程到龍山寺買老字號胡椒餅吃、來一趟台南美食之旅……不過,最讓人動容的卻是一段描寫母子倆坐在淡水堤岸邊,僅僅只是品嚐一杯35元咖啡的文章,雖沒有山珍海味相伴,卻更加突顯出流露在母子間最平凡的幸福。

若權在書中,真情真言道出自己與母親無法割捨的「相依」故事,過程中有歡笑也有淚水。親情的羈絆從來都是最甜蜜的負荷,但小編認為與其選擇逃脫,還不如效仿若權,在思索親子關係及互動中,學習愛與感謝,並懂得承擔生命本然的責任,當心中牽繫的那條線,不再是束縛的綑綁,而成為支撐的力量時,相信心也能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真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