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4 00:08:35讀.冊.人

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

 
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
 
書名:《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
 
作者石雲濤
河南太康人,文學碩士,歷史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唐史、唐詩、絲綢之路與外交文化交流研究。著有《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建安唐宋文學考論》、《早期中西交通與交流史稿》、《走出玄武門:李市民的治國謀略》、《三至六世紀絲綢之路的變遷》、《中古文化探微》等,發表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內容簡介:
要讀懂唐朝,先要讀懂安史之亂!
讓唐朝由極盛到衰頹的分水嶺!
最翔實全面解讀安史之亂的唯一專書!
知名唐史專家石雲濤為讀者爬梳整理,這一段風起雲湧、詭譎多變的戰亂歷史,讓人性的爾虞我詐與掙扎鮮活躍然紙上!
 
它是一場改變中國的戰役。
一場戰爭,是歷史的轉折點!它讓極盛的唐朝逐步走向頹敗,定義了唐玄宗的功過,更讓楊貴妃魂斷馬嵬坡,也因此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安祿山出身胡族,開始只是邊境集貿市場上一個小小的中介,卻一步步高升為主管唐帝國東北地區三大軍區的司令長官,最後居然還龍袍加身,做了大燕皇帝。他的這種傳奇經歷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從七五五年安祿山起兵,直到七六三年被平定,一場肇始於大唐帝國東北的叛亂為什麼能持續七、八年的時間?而這場戰亂最終帶給後人的教訓又是什麼?……本書將帶你撥開歷史的迷霧,透視歷史表象背後的真實。
 
要讀懂唐朝,先要讀懂安史之亂!
這場戰亂,結束了盛唐的神話,百年帝國從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頭。往昔的繁華,成為回憶;戰爭的創傷,成為唐人難以治癒的心靈之痛!
 
是誰埋下了禍根?是誰點燃了硝煙?是誰在苦撐危局?又是誰在推波助瀾?一場長達七、八年的戰亂,導致了怎樣的力量重組、政壇變化?暴露了怎樣的人情與人性?本書透過展現這場戰爭的全景,一一給出答案。
 
目錄:
目錄 引子
(一)山雨欲來
1、投機與冒險:安祿山崛起
2、帝國裂縫:張九齡罷相
3、口蜜腹劍:李林甫誤國
4、弄巧成拙:楊國忠逼反
5、姑息養奸:唐玄宗自食其果
 
(二)龍爭虎鬥
1、烽煙四起:倉促防禦戰
2、長安淪陷:國破山河在
3、內憂外患:艱難的抗戰
4、生死較量:安祿山遇弒後的戰局
5、光復兩京:戰亂並未結束
6、棋逢對手:史思明與李光弼的交手
7、直搗范陽:決戰的勝利
 
(三)餘波未平
1、人口:帝國的根基
2、河北:肘腋之患
3、外援:不是免費的午餐
4、邊防:危機重重
5、宦官:病灶的癌變
6、藩鎮:甩不掉的尾巴
餘響
主要參考書目
 
書摘:
西元七五五年陰曆十一月十五日,陝西臨潼驪山華清池,大唐帝國的玄宗皇帝正與愛妃楊玉環一起沐浴著溫泉,忽然太原有人騎快馬來報唐玄宗,說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安祿山在十一月九日這天起兵叛變了!對於這消息,玄宗起初並不相信,因為長期以來,經常有人說安祿山要造反,可他不是沒反嗎?很快的,朔方軍也派人送來了相同的消息,特別是處在河北的平原郡太守顏真卿派人送來的消息,使得玄宗不得不相信:安祿山確實反了!沐浴溫泉的愜意與舒適頓時煙消雲散,他急忙召集宰相商議對策,並著手準備離開驪山,返回長安。

玄宗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在他之前有高祖、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天寶」是玄宗的第三個年號,玄宗在位期間曾用過三個年號,第一個是「先天」,只用了一年零四個月,就改為「開元」,意思是一個新紀元的開端。「開元」的年號用到第三十個年頭,即七四二年陰曆十一月,改為「天寶」。

之所以改年號為「天寶」,玄宗說是因為「玄元皇帝天寶錫(賜)慶」。玄元皇帝即老子李耳,唐朝皇帝認李耳為祖先,封他為玄元皇帝。據說,隋朝末年,李耳曾降下靈符,說李氏該稱帝治天下,李淵、李世民正應了這道靈符。開元二十九年(七四一)正月,據玄宗說,他夢見了老子,「老子告我以無疆之體」、「表我以非常之慶」(〈玄元皇帝臨降制〉)。老子還告訴玄宗:「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餘里,汝遣人求之,吾當與汝興慶宮相見。」(《資治通鑑》卷二一四)玄宗派人求取,在終南山樓觀附近山間果然找到一尊老子像,迎回興慶宮。唐朝統治者一直把老子降下的靈符、神像之類稱為「天寶」——天賜寶物。玄宗說現在應該「遵道寶而建元」,即按照「天賜寶物」此一含意而重建年號。這個年號一直用到第十五個年頭,即七五六年。

玄宗作〈玄元皇帝臨降制〉頒示天下,把他見玄元皇帝、玄元皇帝賜給他聖像的神話宣示天下。這一下熱鬧了。皇帝分明在造假,於是引起全國各地跟著造假。造什麼假呢?造「天寶」或「道寶」——靈符之類。當年正月,陳王府參軍(科長級別)田同秀聲稱在京城永昌街宮中也見到了玄元皇帝,玄元皇帝要他傳話給玄宗,說賜給玄宗八個字:「天下太平,聖壽無疆。」這個小小的科長平日裡哪有機會見皇上?現在玄宗親自接見他,因為他要傳達玄元皇帝的金言。田同秀又說:「桃林縣故關令尹喜宅旁有靈寶符。」尹喜,據說就是當年老子出函谷關,那位負責守關事務的人。玄宗趕快派人去找,果然又找到了靈寶符,玄宗命改桃林縣為靈寶縣,並作〈靈符銘〉,刻在石碑上,豎在發現靈符處以做紀念,並且大赦天下。河南省靈寶縣就是這樣得名的。
 
當年九月,崇文館大學士陳希烈等人又稱在太清門見到了玄元皇帝——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個人,大家串通好矇騙皇上。他們說,玄元皇帝說了:「可報吾孫,汝是上界真人,吾於左右長衛護。汝壽命無疆,災害自除,天下安樂。」(《冊府元龜》卷五十四)「吾孫」當然就是玄宗皇帝。玄宗命史官記錄下來,做為檔案永久留存。一年後,清河人崔以清也說見了玄元皇帝,玄元皇帝說有靈符在什麼什麼山。玄宗派人去找,又找到了靈符。這件事經人檢舉造假,崔以清自己也承認了,玄宗並未深究。此後,所謂老子現身、仙人顯靈、靈符出、祥瑞現等等之類的新聞,不斷出現。——「時上尊道教,慕長生,故所在爭言符瑞,群臣表賀無虛月。」(《資治通鑑》卷二一六)每個月都有此類事發生。

這個天寶十四載的「載」字,也需要說明一下。古代皇帝紀年,一般稱「年」,而不稱「載」。唐朝從玄宗天寶三年(七四四)正月初一起,「改年曰載」(《資治通鑑》卷二一五),一直到肅宗至德三載(七五八)二月五日,改年號為乾元,同時又「復以載為年」(同上書卷二二○),又改了回去。

把「年」改為「載」,有什麼意義呢?玄宗說他是效法堯舜,他曾查閱古籍,發現古代關於「年」原來有不同名稱。古代有一部字書《爾雅》,其中有一部分名為「釋天」,解釋一些與天文、自然有關的字,其中有云:「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唐虞就是唐堯、虞舜,古代傳說中的聖君,他們那時不說「年」,而說「載」。玄宗說自己追求的是實現像唐堯、虞舜那樣的盛世,因而也要效法堯舜,稱「載」而不稱「年」。為此他鄭重地下了一道詔書,「改天寶三年為載」,這就是收在《全唐文》第二十四卷的〈改年為載推恩制〉。因為改這個字,他還要「推恩」,推恩就是讓那些不該享受這個太平盛世的人,也感受到皇恩普化。根據這道詔書,除了犯十惡大罪或罪大惡極「情難容恕」者,當時監獄裡在押的罪犯,犯死罪的降一等處理,不是死罪的全部釋放。

當時大家莫不期望玄宗成為堯舜。杜甫在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長詩裡表達自己的期待:「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當今的皇上,即玄宗,成為超過堯舜的帝王。玄宗改年為載,實際上是自許自己的治下已經是堯舜的時代,已經是「風俗淳」——政治清明的年代。我們知道,開元年間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天寶三載呢,盛世的餘輝還普照大地,正是玄宗自鳴得意的時候。因此這一字之改,顯露出玄宗自足的心態。這種心態對保持盛世的局面非常不利,他心生驕傲,歷史便毫不留情地給了他應有的教訓。安祿山發動的軍事叛亂,把他的堯舜夢擊得粉碎。

那天一早,安祿山在薊城南郊舉行誓師大會,以奉玄宗密詔討楊國忠為名,命各路兵馬向帝都洛陽、長安進軍。其時氣氛緊張,各駐兵之地到處都張貼著榜文,墨書大字:「有異議扇(煽)動軍人者,斬及三族。」——有人膽敢發表不同的意見,煽動士兵抗命的,他的三系血親,即與父母、兄弟、妻子有血緣關係的人,都要砍頭。

安祿山命范陽節度副使賈循駐守范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駐守平盧、別將高秀岩駐守大同軍,其餘諸將皆各自率軍連夜出發,兵鋒直指東都洛陽。安祿山乘鐵甲車,率步騎精銳南下,煙塵千里,鼓噪動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百餘年不識兵革,忽聞范陽兵起,遠近震動,群情駭懼。河北皆安祿山管轄,所過州縣,望風瓦解。

造成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就這樣爆發了。
首亂之地范陽郡,又名幽州,治所在薊縣城。
唐時薊縣與現在的薊縣不是一地,現在的薊縣在天津市北部,秦朝時稱為無終縣,隋唐時改為漁陽縣。又是漁陽郡治所,也就是郡政府所在地,漁陽郡又名薊州。唐時的薊縣在現今北京城西南,大致就是現在的涿州。自東漢至隋,幽州、廣陽郡、燕國、燕郡、涿郡皆以薊縣為治所;唐初屬幽州大都督府,開元、天寶年間,這裡是范陽節度使駐節之地;安史之亂發生後,又改范陽郡為幽州。唐朝時漁陽縣屬薊州,薊縣屬幽州,因為同是安祿山的轄區、同是叛亂的策源地,所以人們稱安祿山的叛軍為「幽薊銳師」、「漁陽突騎」;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形容安史之亂爆發,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詩句。

當此之時,誰都不知道這場動亂將造成多大的災難,更沒有預見到它在中國歷史上產生的嚴重後果和巨大影響。事態的嚴重和後來的發展,包括叛亂者和唐王朝雙方的當事人,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認識到的。但歷史並沒有給他們全部理解這場動亂的含意的機會,戰亂的餘波,在雙方當事人都陸續離開人世以後,仍然在唐朝社會久久蕩漾,而且,我們都知道,這場戰亂在歷史上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唐朝一朝一代。

一場持續七、八年之久的戰亂拉開了序幕。
漁陽鼙鼓,驚破一簾幽夢。大唐帝國的玄宗皇帝實在不敢相信,在他看來最為忠心的安祿山會起兵反叛自己;他更是無法明白,安祿山為什麼要起兵?不只玄宗不明白,朝廷的官員們也不明白,也許只有安祿山自己心裡清楚吧!

據說安祿山「謀逆十餘年」(《舊唐書‧安祿山傳》),也就是說為了發動這場叛亂,他處心積慮地準備了十多年。那麼十多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使安祿山產生叛唐之心,導致一場搖盪唐王朝江山的戰亂發生呢?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搖回十年前唐朝的長安。

唐玄宗天寶四載(七四五),身任平盧、范陽兩大軍區司令長官,又兼河北道採訪使的安祿山入朝。據說,安祿山此次入京,在心裡埋下了十年後發動兵變的種子。


一次安祿山很榮幸地成為玄宗心愛貴妃的養子。當時楊貴妃最受玄宗寵愛,白天陪宴,夜晚侍寢,朝夕不離玄宗左右。安祿山想討好玄宗,便要求做貴妃的養子,得到了玄宗批准。此後,每次見玄宗,安祿山總是先拜楊貴妃,然後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安祿山解釋說:「胡人的習俗是先母後父。」這個回答使玄宗十分開心——當然是肇因於寵幸貴妃的心理。
 
為了顯示對安祿山的恩寵,玄宗又命安祿山與楊玉環的堂兄楊銛、楊玉環的三個姊姊即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韓國夫人等結拜為兄妹。楊氏姊妹都是當時的美人,詩人杜甫寫過〈麗人行〉一詩,說她們「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意思是說,楊氏姊妹都氣質不凡、皮膚細白、身材勻稱。安祿山有與這些性感美人相處的機會,為她們的美貌所打動,據說因此產生了非分之想。我們現在看到的文獻,最早又最全面地記載安祿山故事的是《安祿山事蹟》,作者姚汝能是唐代人,所以他的記載受到史學家注意,認為可能最接近事實,至少最真實地反映了唐人的某些觀點。這本書寫到安祿山被收為貴妃養子,與楊氏姊妹結為兄妹後,說「由是祿山心動。及動兵,聞馬嵬之事,不覺數嘆。雖李林甫養育之,國忠激怒之,然其他腸亦可知也」。這是說後來安祿山真的發動兵變,當他的大軍像一記重拳將要砸到長安時,玄宗帶貴妃及楊氏兄妹逃往四川,在入蜀途中一個驛站——馬嵬驛被憤怒的禁衛軍士兵逼得無奈,殺了楊貴妃,楊氏幾位漂亮的姊姊也都死於那場有名的兵變。當時安祿山正在洛陽,聽說這件事,連嘆了好幾聲,極為惋惜。
唐代婦女衣著暴露是眾所周知的事。就像現代人出遊喜歡拍照攝影一樣,楊氏姊妹遊春,便請有名的畫家張萱為她們畫像,於是讓我們看到了流傳到現在的 〈虢國夫人遊春圖〉。張萱是開元、天寶時期的宮廷畫家,他的官名為「史館畫直」,職責就是奉命作畫。他這幅畫的原作早已失傳,其宋代摹本現在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據說宋代亡國皇帝趙佶,即宋徽宗,為了學畫曾經臨摹過,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這幅畫,可能就是他的摹本。從這幅畫上,我們看到眾夫人衣著果然暴露,可以看到她們的粉面和酥胸。楊氏姊姊們還有「素面朝天」的傳說,說為了顯示自己麗質天生,她們常常不施脂粉晉見玄宗。安祿山當時目睹夫人們的芳容,或許真的產生過用武力顛覆唐王朝,將楊氏姊妹占為己有的念頭,這種念頭由最初一閃念,後來發展為一種強烈的渴望。

安祿山本人長得據說「肥」而「白」,或者說「偉而皙」——身材魁偉,而且皮膚白皙。天寶四載這一年他四十二歲,楊玉環二十七歲,玄宗六十歲,從年齡上看,安祿山應該和貴妃的幾個姊姊更接近,而比玄宗更具吸引女人的魅力。一位正值壯年的威風將軍,與幾位漂亮貴婦人相處,這件事本身就容易引人遐想,風言風語中也傳出過他與楊氏姊妹們不清不白。但這似乎不能滿足這位將軍的欲望,他也許想名正言順地把她們弄到手,所以才有十年後那場浩浩蕩蕩的大規模動亂。女人禍水,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連追究安史之亂這樣一個重大國難發生的原因,也要幾個嬌豔的楊氏姊妹承擔責任。我們知道,女人的美引發一場戰爭,或引起一場禍亂,在古代希臘的神話傳說中發生過,在中國西周末年的幽王時代也發生過。

然而關於安祿山為什麼發動叛亂,史書上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資治通鑑》的主編司馬光的觀點。司馬光是一位非常嚴肅的史學家,他沒有採取姚汝能的說法,而是把安史之亂做為一種歷史教訓,一本正經地告誡皇帝陛下:「成由勤儉敗由奢。」他認為安祿山產生反叛之心,大約是因為看到玄宗豪華浪漫的生活,而產生了企羨之心。

當年,玄宗每次舉行宴會,先設太常雅樂坐部、立部,接著是鼓吹、胡樂、教坊樂,還有府縣散樂、雜技;還在車上建造棚閣,纏繞著彩色絲綢,做成山林層疊的樣子,稱為山車;還捆綁竹木做成船,也用五彩繽紛的絲綢裝飾,上面坐人,用人抬著行走,稱之為陸船。又讓神仙般的宮女跳霓裳羽衣舞。還有馬戲表演,上百匹的舞馬,一邊口啣酒杯表示祝壽,一邊隨著音樂舞蹈;最後是成群的犀牛、大象入場,牠們在音樂伴奏下,有的跪拜,有的舞蹈。那場面真叫人目眩神迷。

這種場面安祿山曾親眼目睹,因為安祿山自開元末年至天寶時期多次到過長安。安祿山肯定強烈地感到,當皇帝原來比當軍區司令愜意!後來,安祿山率大軍從范陽出發,一路南下,占領洛陽稱帝。當他聽說玄宗逃走,他的英勇士兵已經進入長安,他要大宴群臣時,便迫不及待地下了一道御旨:「命搜樂工,運載樂器、舞衣,驅舞馬、犀、象皆詣洛陽。」(《資治通鑑》卷二一八)在洛陽宮凝碧池盛奏眾樂。這件事說明當年安祿山在長安,看到宮廷裡樂舞場面,有多麼饞涎欲滴。就像劉邦看到秦始皇的排場,心懷豔羨地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安祿山可能也產生過此種幻想。

關於那場戰亂,歷代的政治家、史學家發表過各種不同的議論,對造成動亂的原因進行過分析。他們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甚至唐代的邊防政策上、文化上尋找動亂的根源,談得都相當深刻。然而,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行為是受他的思想支配的,哪怕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動亂,也往往起源於某人的一個念頭。正如惠能大師所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而是你的心動。」(《六祖壇經》)姚汝能和司馬光都從安祿山作亂動機的產生入手,不能不說抓住了要點,雖然他們的說法未必全面,甚至有某種偏見,或者是借題發揮。安祿山舉兵作亂,未必有什麼崇高的動機,而滿足自己的食色之欲,不能不是誘發禍心的發酵劑。就像一顆種子已經埋在了心裡,有了它才有後來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至於別的,只能是促成這顆種子發育成長的外部因素了。
 
延伸閱讀:安祿山
安祿山(703年-757年),本姓,名軋犖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母阿史德氏。父為昭武九姓粟特人,母為突厥巫師,信仰祆教。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人之一,並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
 
崛起
祿山少孤,因母改嫁突厥番官安延偃,遂改姓安姓,改名祿山(安、康可能出自中亞昭武九姓)。安祿山通曉六國語言,初為互市馬牙郎(大概是商人交易時的翻譯員)。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祿山為平盧兵馬使,以賄賂交結唐廷派往河北御史,博得唐玄宗李隆基的稱許與寵信。開元二十九年,官營州都督天寶元年(742年)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三載,兼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十載,又兼河東節度使,掌握了今河北遼寧西部、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財政大權。又受封為東平郡王。
 
祿山晚年十分肥胖,重三百多,曾經在玄宗面前作胡旋舞,竟然能「疾如風焉」。
安祿山權勢的取得,除了手段狡詐,善於諂媚逢迎,取得唐玄宗、楊貴妃等人的寵信和支持外,還因為當時河北一帶外族雜居,情況複雜,而他熟悉當地情況;另外,當時奚族契丹族勢力較強,不時進擾河北,他以征戰或欺詐手法,鎮壓兩族以立功,被玄宗倚為「安邊長城」。
 
叛變
然而至玄宗統治晚期,朝廷內部開始有劣幣驅逐良幣之象,唐朝國勢由極盛進入中衰,對邊軍統領的管制逐漸鬆動,對禁軍的訓練也稍微鬆弛。安祿山在各邊軍中勢力最強大、管區最完整,他洞悉內情,遂有輕朝廷之心。
 
前任宰相李林甫死後,他在朝中失去了可以倚賴的對象。安本想在玄宗駕崩後再行叛亂。但新任的宰相楊國忠與群臣不和,其中為了爭寵,楊、安兩人關係最惡,深感不安又對帝位抱有幻想的安祿山遂陰謀叛唐。叛變前,他精選豢養同羅、契丹降人八千為義子,稱「曳落河」(胡語,意為壯士),皆驍勇善戰;又畜戰馬數萬匹,多聚兵仗,分遣胡商至各處經商致財。天寶十四載,又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組成一個以少數民族武人為骨幹、有漢族失意文人和地方軍人參加的財富力強的武裝集團。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以討楊國忠,清君側為名,與平盧節度使史思明發動叛亂,挾三鎮兵力,直指東都洛邑太原驛站得報,疾馳趕到驪山,當時在驪山華清池的唐玄宗不相信安祿山會叛變,但叛變的消息不斷傳來,玄宗仍半信半疑,直到平原郡太守顏真卿派人傳來情報,玄宗大夢初醒。在唐玄宗本人錯誤的戰略下,安祿山的鐵騎軍團攻陷洛城,次年正月便在洛陽,建國大燕改元聖武,自稱雄武皇帝,以達奚珣丞相
 
同年六月,唐玄宗因急於解除長安之危,又在錯誤的軍事認知下,處斬兩位名將封常清高仙芝,此令震動唐軍。爾後唐玄宗急令另一名將哥舒翰統帥唐軍東出潼關。深明唐玄宗戰略錯誤的哥舒翰,計劃以拖制變,最後卻被唐玄宗認為怯戰,因而在無從建言的無奈中,含淚與安祿山決戰,果然大敗。
 
唐朝在邊軍與地方駐軍來不及應變的情勢下,安祿山大軍壓境,進入近畿。唐玄宗在危急下,率領近衛兵團逃出京城,群龍無首的西京長安因此陷落。從此,各地的有力軍官觀察使安撫使節度使等等的地位高漲,半壁江山亦陷於長期戰亂之中。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後,並未公佈其死訊,只稱他傳位於安慶緒,尊其為太上皇。後史思明殺安慶緒後即大燕帝位,補諡安祿山為光烈皇帝
遇刺身亡
757年正月,安祿山患眼疾,看不見東西,脾氣暴躁,經常打人,手下的嚴庄經常被打,懷恨在心,而安慶緒因懷疑自己不是安祿山的繼承人,就唆使嚴庄挑撥宦官契丹人李豬兒,一日,嚴庄持刀和李豬兒進入帳中,安慶緒在帳外,李豬兒用大刀砍中躺在床上的安祿山的肚子,安祿山摸索床頭的刀而不得,撼幄帳大呼曰:「是我家賊!」腹腸已數斗流在床上,言訖氣絕。
 
延伸閱讀:史思明
史思明(703年-761年)中國唐朝突厥人,初名窣幹。其貌不揚,懂六種蕃語。是唐朝藩鎮割據,也是大燕皇帝——燕順天帝。思明與安祿山同鄉,一起發動安史之亂
祿山長於政治、不知軍事,思明長於軍事,安祿山招得史思明,也是促成安祿山更增信心決定反叛的主因之一。
 
簡介
史料載史思明「姿癯露,鳶肩傴背,廒目側鼻,寡鬚髮,躁健譎狡」,隨安祿山討契丹,遭敗。
天寶十一載(752年),因安祿山推薦,任平廬節度都知兵馬使,與田承嗣同為大將。
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以卒三千人授史思明,思明出河北、克常山,俘太守顏杲卿李光弼郭子儀軍至河北,屢敗思明。
 
至德二年(757年),思明進圍李光弼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祿山死,奉安慶緒之命返范陽,封為郡王。安慶緒謀除思明,派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尋機除掉史思明,史思明便把阿史那承慶、安守忠等人囚禁起來,又以所領十三郡及兵八萬降唐。
 
肅宗封史思明為歸義王,任命為范陽節度使。宰相張鎬以為是詐降,肅宗不聽,派烏承恩幽州犒勞史思明,同時監視其言行。烏承恩妄度上意,竟擅自策反史思明,半年後,思明殺烏承恩復叛。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史思明率軍大敗唐九節度使之軍,殺安慶緒,四月,自稱「大燕皇帝」、「大聖周皇帝」、「應天皇帝」,改元順天,以周贄為相。同時以范陽燕京洛陽周京長安秦京。上元二年三月,為長子史朝義發動兵變而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