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1 20:35:31讀.冊.人
霜降閱讀:稻盛和夫《成功與失敗的法則》
書名:稻盛和夫:成功與失敗的法則
作者:稻盛和夫
生於西元一九三二年,畢業於鹿兒島大學工學部;一九五九年設立京都陶瓷株式會社(一般稱為「京瓷」),歷經總經理、董事長,一九九七年轉任名譽董事長。一九八四年設立第二電電(KDDI)並擔任董事長,二○○一年起轉任最高顧問。
稻盛於一九八四年設立稻盛財團(即基金會),同時設立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京都賞」,此外並針對年輕企業家設立「盛和塾」,親自擔綱講座教授,盡心盡力為國家訓練年輕的經營人才。著有:《高收益企業》、《稻盛和夫的中小企業經營學》、《人生的王道:人如何活著》、《稻盛和夫工作法:平凡變非凡》(天下雜誌日本館)等書。
譯者:彭南儀
畢業於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目前在政治大學及政大公企中心擔任日文講師。譯有《稻盛和夫工作法──平凡變非凡》、《C型行銷》等書(天下雜誌日本館)。
內容介紹:
第一章.人生的目的
人生是各種大小不同的苦難和成功所串聯起來的過程,每道關口都是「試煉」。我們的人生,會因為自己如何看待交織出我們人生地圖的「試煉」,而有截然不同的風貌。我們應當把這些日子當作磨刀石一般,用以提昇自己的人性,修養精神,好讓我們要告別這個世界時,可以帶著比來到這個世上時更高層次的靈魂,欣然離去。
第二章.心念的力量
純粹的「意念」所擁有的力量,比起再怎麼卓越優異的能力智慧,都要來得強大。心中祈願自己能夠「善待他人」,如此美善的「意念」自然會得到週遭的認同,而且連上天也會眷顧,因此終會成功。反之,要是「意念」立基於只圖自身利益的低層次標準,淨是賣弄自己的能力智慧,走偏門耍花招,這種人一定無法獲得周遭的協助和上天的垂憐,於是處處遭遇各種挫折阻礙,傷痕累累。
第三章.嚴以律己
開創一番事業的人裡,很少人的成功能夠一直長久延續,這是因為他們內在萌生起愛自己的心,時常恃才傲物,過於自信所致。若要成就真正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謹言慎行,自我警惕。首先,我們必須感謝上天成就現在的自己,然後時時期許自己「能夠處事謙虛」,進而鞭策自己全心全意地付出,不斷努力向前。只要能夠這樣做,任誰都一定可以過比以前更好的幸福人生;同時,也可以讓這個日益迷失淪墜的社會重回正軌,找到正確美好的方向。
第四章.如何開拓坦途
把長官交付給自己的工作當做天職,努力讓自己喜歡上這份工作,並且進一步全心投入。當我們這麼做時,不知不覺中內心的不滿抱怨便會消失,工作也就可以順利進行。而且,拼命地持續努力工作,能夠使自己的想法和人格變得美好良善,讓我們度過物質心靈皆充實富裕的人生。藉由不斷付出不輸給任何人的努力,熱情忘我地投身工作,命運的大門一定也會為我們而敞開。
本書特色
稻盛和夫27歲創辦京瓷,52歲成立第二電電(即KDDI),共計五兆日圓市值的企業。
77歲重整日本航空,一年後確保日航營業利益超過1000億日圓,大幅超出重建計劃,躍進的秘訣何在?成功經營者的秘訣的精髓盡在本書!
人生駛入終點站時,有人成為了頂天立地的人格者,也有人只是苟活了一輩子。稻盛認為其中的差別在於:走在這條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是否能夠磨練自己,提高本身的人格。
稻盛和夫相信,唯有能將試煉視為絕佳成長機會,領悟到「所謂人生,是上天為了讓我們提升自己的性靈、磨練自身的靈魂,而提供的修練道場」的人,才能把有限的人生變得豐富精采,同時也為週遭的人帶來幸福。
目錄:
第一章.人生的目的
人未經試煉不會成長
身處地獄亦或極樂皆取於心
為什麼需要哲學
為了每個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人未經試煉不會成長
身處地獄亦或極樂皆取於心
為什麼需要哲學
為了每個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第二章.心念的力量
人生處事需基於善念
吾動機良善乎?無私心否?
幸福由心而定
人生乃心性之反映
人生處事需基於善念
吾動機良善乎?無私心否?
幸福由心而定
人生乃心性之反映
第三章.嚴以律己
不可將才能據為一己之用
殫精竭慮,持續付出不輸給任何人的努力
何謂富裕?「知足也」
每日反省自身
不可將才能據為一己之用
殫精竭慮,持續付出不輸給任何人的努力
何謂富裕?「知足也」
每日反省自身
第四章.如何開拓坦途
工作之重要性
心無旁鶩專注投入
人正確的生存之道
本於仁德治理團體
打開「智慧的寶庫」
成長的十字路口
人生駛入終點站時,有人成為了頂天立地的人格者,也有人只是苟活了一輩子。我認為其中的差別在於:走在這條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是否能夠磨練自己,提高本身的人格。
舉例來說,人呱呱墜地,降臨到這個世界時,就像是一顆外表不起眼的原石,一定要經過後天切磋琢磨,才能變成有如光采耀眼的寶石般,令人贊嘆的人格者。
那麼,我們要如何磨練自己呢?
我認為「試煉」是讓人大幅成長的絕佳機會。事實上,翻開歷史上所有成就偉大事業的人,沒有一個是未曾遭逢試煉的。
明治維新的元勳西鄉隆盛也是其中之一。據傳西鄉孩提時代一點也沒有出眾之處,還被取了個「大草包」的綽號。但是,後來他卻成為了勝海舟(註:勝海舟是德川幕府中精通西學的開明官僚,與從事倒幕運動的西鄉隆盛原本是各為其主,相互敵對的立場,但後來為了蒼生百姓計,二人於一八六八年在江戶達成無血開城的七項和平協議)等幕府末年的偉人們豎起大拇指極力褒揚的人格者,完成了明治維新的豐功偉業。
西鄉隆盛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一生中遭遇了不知凡幾的試煉。例如年輕時,他和摯友僧人月照一起投身鹿兒島的錦江灣自盡(譯註:一八五八年,尊王攘夷派的僧侶月照因安政大獄而遭幕府追捕,西鄉拒絕接受新藩主逮捕月照之命令,所以一起遭受追殺),月照絕命,只有自己獨活。失去摯友的椎心之痛,文字實不足以訴說萬分之一!
後來,他仍舊懷才不遇,兩次被流放到遙遠的荒島。第二次流放的境遇尤其悲慘,因為他觸怒了島津久光(譯註:薩摩藩主島津忠義之父),被流放到距離鹿兒島非常遙遠的沖永良部島(譯註:位於奄美群島西南方的一座島嶼),還被關進了完全無法遮風避雨、狹小侷促的牢獄裡。
即使身處於如此的逆境之中,西鄉依然不改其志,終日耽讀東洋古典史籍,為了提升自我,絲毫不曾懈怠。他忍受苦難,甚至反過來把苦難辛勞當作充實自己的食糧,全心全意地奮發向上,努力磨練自己的人格。之後,獲得赦免離開流放島嶼的西鄉,由於本身高風亮節的人品和卓越不凡的見地,深受百姓們信賴與愛戴,不久終於成為明治維新的大功臣。
西鄉隆盛的人生清楚地告訴我們:遭逢「試煉」時,採取怎樣的態度面對,對人生有關鍵的影響。 面對苦難時,你是選擇索性屈服投降、放棄原有的夢想,得過且過地敷衍妥協?還是像西鄉隆盛一樣,能夠不畏苦難、甘之如飴,埋首持續努力精進?一個人是否能夠不負萬物之靈之名成長茁壯,關鍵就在這選擇的十字路口上。
為了每個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人生中唯一不滅的是什麼
人類生存的意義、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最根本的問題,我不想拐彎抹角,答案就是:「提升性靈」、「磨練靈魂」。
受慾望所誘惑、迷惘,是人類的天性。因此,倘若放任不管,我們恐怕會永無止盡地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聲,成天耽溺於享樂。
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必須滿足衣食的需求,也需要能夠讓自己自由花用、不虞匱乏的金錢。正因為渴望出人頭地也是人類謀求生存的動力 之一,所以不應該一概否定慾望的價值。
但是,又有誰能把在世時累積的功名利祿,帶到死後的世界去?這世上的事情就該在這世上做個了結。 如果說在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裡,有一個死後亦永遠不滅的唯一例外,我想,那就是「靈魂」啊!
當我們迎接死亡的那一刻,必須拋棄在此世中成就的一切地位、名譽和財富,只能帶著自己的「靈魂」,踏上新的旅程。 因此,要是有人問我:「你來到這個世上是為了做什麼呢?」我會回答說:「我是為了要成為比起出生時更好的人,即使這『好』的幅度只有一丁點也行。換句話說,人生的目的是,就算僅有一絲的進步,我希望自己死去時,帶著的是美麗且崇高的靈魂。」
試煉是磨練靈魂的絕佳機會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不免飽嚐各種喜怒哀樂,在幸與不幸的浪潮中漂泊浮沉,但無論如何,一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為止,都應該鞭策自己不屈不撓,拼命攀上那最高的浪頭。
我們應當把這些日子當作磨刀石一般,用以提昇自己的人性,修養精神,好讓我們要告別這個世界時,可以帶著比來到這個世上時更高層次的靈魂,欣然離去。
除此之外,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會是人類活著的目的。
每天不斷勤懇地努力,讓今天比昨天更好,讓明天比今天更值得期待。我們活著的目的和價值,不就確實地存在於如此積極不懈怠的勤奮經營嗎!
的確,人生的歷程總是苦多於樂。有時我們甚至會埋怨上蒼,為什麼惟獨自己過得這麼辛苦呢?
但是,正因為人生就是一連串苦楚的集結,我們更需要把這樣的苦難當作是磨練「靈魂」的試煉。
所謂人生的勞苦,正是用來鍛鍊自己人性的絕佳良機。
唯有將試煉視為絕佳成長機會,甚至進一步領悟:「所謂人生,是上天為了讓我們提升自己的性靈,磨練自身的靈魂,而提供的修練道場」的人,才能夠把有限的人生變得豐富精采,同時也為週遭的人帶來幸福。
「維新三傑」。:西鄉隆盛
工作之重要性
心無旁鶩專注投入
人正確的生存之道
本於仁德治理團體
打開「智慧的寶庫」
後記
書摘:第一章‧人生的目的
人未經試煉不會成長
人未經試煉不會成長
成長的十字路口
人生駛入終點站時,有人成為了頂天立地的人格者,也有人只是苟活了一輩子。我認為其中的差別在於:走在這條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是否能夠磨練自己,提高本身的人格。
舉例來說,人呱呱墜地,降臨到這個世界時,就像是一顆外表不起眼的原石,一定要經過後天切磋琢磨,才能變成有如光采耀眼的寶石般,令人贊嘆的人格者。
那麼,我們要如何磨練自己呢?
我認為「試煉」是讓人大幅成長的絕佳機會。事實上,翻開歷史上所有成就偉大事業的人,沒有一個是未曾遭逢試煉的。
明治維新的元勳西鄉隆盛也是其中之一。據傳西鄉孩提時代一點也沒有出眾之處,還被取了個「大草包」的綽號。但是,後來他卻成為了勝海舟(註:勝海舟是德川幕府中精通西學的開明官僚,與從事倒幕運動的西鄉隆盛原本是各為其主,相互敵對的立場,但後來為了蒼生百姓計,二人於一八六八年在江戶達成無血開城的七項和平協議)等幕府末年的偉人們豎起大拇指極力褒揚的人格者,完成了明治維新的豐功偉業。
西鄉隆盛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一生中遭遇了不知凡幾的試煉。例如年輕時,他和摯友僧人月照一起投身鹿兒島的錦江灣自盡(譯註:一八五八年,尊王攘夷派的僧侶月照因安政大獄而遭幕府追捕,西鄉拒絕接受新藩主逮捕月照之命令,所以一起遭受追殺),月照絕命,只有自己獨活。失去摯友的椎心之痛,文字實不足以訴說萬分之一!
後來,他仍舊懷才不遇,兩次被流放到遙遠的荒島。第二次流放的境遇尤其悲慘,因為他觸怒了島津久光(譯註:薩摩藩主島津忠義之父),被流放到距離鹿兒島非常遙遠的沖永良部島(譯註:位於奄美群島西南方的一座島嶼),還被關進了完全無法遮風避雨、狹小侷促的牢獄裡。
即使身處於如此的逆境之中,西鄉依然不改其志,終日耽讀東洋古典史籍,為了提升自我,絲毫不曾懈怠。他忍受苦難,甚至反過來把苦難辛勞當作充實自己的食糧,全心全意地奮發向上,努力磨練自己的人格。之後,獲得赦免離開流放島嶼的西鄉,由於本身高風亮節的人品和卓越不凡的見地,深受百姓們信賴與愛戴,不久終於成為明治維新的大功臣。
西鄉隆盛的人生清楚地告訴我們:遭逢「試煉」時,採取怎樣的態度面對,對人生有關鍵的影響。 面對苦難時,你是選擇索性屈服投降、放棄原有的夢想,得過且過地敷衍妥協?還是像西鄉隆盛一樣,能夠不畏苦難、甘之如飴,埋首持續努力精進?一個人是否能夠不負萬物之靈之名成長茁壯,關鍵就在這選擇的十字路口上。
該如何看待試煉?
我所說的「試煉」,不是單指大家心目中一般認為的苦難而已。對人而言,連成功也是試煉。
假設有個人在工作上大展鴻圖、名利雙收。大概每個人看到他都會忍不住羨慕:「這個人的人生是多麼地圓滿成功啊!」可是其實連這樣的成功也是上天給予的嚴格「試煉」。
功成名就之後,你會自恃甚高而驕傲跋扈、沉醉於名聲、耽溺於財富,從此不再精進,怠惰了努力?還是以成功為自己的食糧,揭櫫更高遠的目標,不斷謙虛自持,努力向上?選擇的道路不同,之後的人生會有天壤之別。總而言之,上天是藉由施予人類名為成功的「試煉」,測試著我們。
也就是說,人生是各種大小不同的苦難和成功所串聯起來的過程,每道關口都是「試煉」。我們的人生,會因為自己如何看待交織出我們人生地圖的「試煉」,而有截然不同的風貌。即使我們遭遇了苦難或是僥倖經歷任何一種「試煉」時,都要告訴自己絕對不可喪失自我。 換言之,面對苦難時,我們要正面迎擊,並且更加努力精進修為。反之,面對成功時,我們要虛懷若谷,勿狂妄自大,並且真心誠意地加倍持續努力。唯有每天不懈怠地勤奮鑽研,人類始得成長茁壯。
今天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價值觀錯亂、混沌不明的現代社會,不過我相信,無論大家被迫處於怎樣的環境之中,只要我們每個人全神貫注,不斷努力磨練自己,提升人格。這論調乍看之下或許迂腐,但最終一定能讓我們的社會走向更美好的康莊大道。
我所說的「試煉」,不是單指大家心目中一般認為的苦難而已。對人而言,連成功也是試煉。
假設有個人在工作上大展鴻圖、名利雙收。大概每個人看到他都會忍不住羨慕:「這個人的人生是多麼地圓滿成功啊!」可是其實連這樣的成功也是上天給予的嚴格「試煉」。
功成名就之後,你會自恃甚高而驕傲跋扈、沉醉於名聲、耽溺於財富,從此不再精進,怠惰了努力?還是以成功為自己的食糧,揭櫫更高遠的目標,不斷謙虛自持,努力向上?選擇的道路不同,之後的人生會有天壤之別。總而言之,上天是藉由施予人類名為成功的「試煉」,測試著我們。
也就是說,人生是各種大小不同的苦難和成功所串聯起來的過程,每道關口都是「試煉」。我們的人生,會因為自己如何看待交織出我們人生地圖的「試煉」,而有截然不同的風貌。即使我們遭遇了苦難或是僥倖經歷任何一種「試煉」時,都要告訴自己絕對不可喪失自我。 換言之,面對苦難時,我們要正面迎擊,並且更加努力精進修為。反之,面對成功時,我們要虛懷若谷,勿狂妄自大,並且真心誠意地加倍持續努力。唯有每天不懈怠地勤奮鑽研,人類始得成長茁壯。
今天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價值觀錯亂、混沌不明的現代社會,不過我相信,無論大家被迫處於怎樣的環境之中,只要我們每個人全神貫注,不斷努力磨練自己,提升人格。這論調乍看之下或許迂腐,但最終一定能讓我們的社會走向更美好的康莊大道。
身處地獄或極樂,皆取決於心
利己心與利他心
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採取行動時往往過於計較利害得失。換言之,我們總是被利己的觀念牽著鼻子走,成天淨想著自己的利益。
但是,如果這世上到處都是抱持如此心態的人,就算社會已經進步到有如現今日本的富裕狀態,整個世道還是會就此敗壞,從此一蹶不振。因此,為了導正社會風氣,我總是苦口婆心地再三呼籲:「不要光只想到對自己有利的事,應該要能犧牲自己的利益,重視利他的事」
佛教的教義深入淺出地闡釋此體貼之心、利他之心究竟有多麼重要,所以容我介紹其中一則。這個故事是由我擔任信徒總代表的京都圓福寺的方丈告訴我的。
一位在寺廟修行的僧人雲水請教方丈大師:
「大家都說人死後的世界裡有地獄也有極樂,這是真的嗎?如果真有地獄,那地獄又長得什麼模樣呢?」
方丈回答:「當然,死後的世界裡有地獄也有極樂。但是,兩者之間的差別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外觀上地獄和極樂幾乎完全一樣。不同的只是居住在那裡的人們所擁有的心態啊!居住在地獄的人成天只想著自己的好處,抱持的是利己的心態;而居住在極樂世界的人懷抱的則是充滿著善體人意的利他之心,終日為他人著想。」
雲水進一步請求開示:「為什麼就只因為心態的不同,而有極樂和地獄的分別呢?」
對此詢問,方丈以下面的比喻回應。
善體人意創造的世界和諧美好
對不分晝夜刻苦修行的雲水而言,烏龍麵便是極品珍饈。方丈於是打個比方:假設放置在房間正中央的大鍋裡現在正煮著美味的烏龍麵,旁邊還已經備妥了蘸汁。
只不過,吃這烏龍麵有個規矩:必須用長約一公尺的筷子夾食,而且得要握住頂端。所謂的地獄和極樂,到此為止都是一模一樣的。
也就是說,鍋的大小和圍鍋用食的人數都相同,不同的只是坐在那裡的人的心態。
「你試著想像一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方丈反問雲水說。 如果一鍋看似美味無比的烏龍麵就擺在一群飢腸轆轆的人眼前,然後有人告知:「別客氣!大家用吧!」這下子到底會出現怎樣的光景呢?
如果是在地獄,大家莫不一拿起那長約一公尺的筷子,便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夾取烏龍麵,連忙放進自己身邊的蘸汁裡。可是雖然蘸了汁,但筷子實在太長,老送不進自己的嘴裡。坐在對面的人則不願眼睜睜地看到別人吃到麵,所以用筷子硬扯了別人夾好的麵條。就這樣,一幅眾人墮入阿鼻地獄痛哭哀號的景象出現了。好不容易煮好的烏龍麵打翻灑了一地,結果沒有一個人可以吃上一口,所有人都陷入了餓鬼道。
相反地,如果是在極樂,裡面住的都是充滿體貼之心的人們。所以,只要有人開口說:「烏龍麵已經煮好了。大家共同享用吧!」大家就會拿起筷子夾取鍋中的麵條,蘸好醬汁,然後伸出筷子說:「來!你先請!」讓坐在對面的人先行享用。
坐在面前的人也會回道:「啊!真是太好吃了。現在換你嚐嚐!」然後幫對方夾取烏龍麵。所以麵條沒有半根掉到鍋外,每個人都能穩當地享受眼前美食,於是乎個個雙手合十,一邊心懷感恩,一邊吃麵。
「這正是極樂世界啊!但是外觀和地獄可沒有絲毫差別。」方丈開示雲水。
如同這故事所教誨的,現實世界裡,我們究竟身處地獄亦或極樂,端視自己所持的心態而定。我由衷企盼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能到處充滿著洋溢善心、凡事先為對方著想的人們,成為溫馨美好的社會。
利己心與利他心
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採取行動時往往過於計較利害得失。換言之,我們總是被利己的觀念牽著鼻子走,成天淨想著自己的利益。
但是,如果這世上到處都是抱持如此心態的人,就算社會已經進步到有如現今日本的富裕狀態,整個世道還是會就此敗壞,從此一蹶不振。因此,為了導正社會風氣,我總是苦口婆心地再三呼籲:「不要光只想到對自己有利的事,應該要能犧牲自己的利益,重視利他的事」
佛教的教義深入淺出地闡釋此體貼之心、利他之心究竟有多麼重要,所以容我介紹其中一則。這個故事是由我擔任信徒總代表的京都圓福寺的方丈告訴我的。
一位在寺廟修行的僧人雲水請教方丈大師:
「大家都說人死後的世界裡有地獄也有極樂,這是真的嗎?如果真有地獄,那地獄又長得什麼模樣呢?」
方丈回答:「當然,死後的世界裡有地獄也有極樂。但是,兩者之間的差別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外觀上地獄和極樂幾乎完全一樣。不同的只是居住在那裡的人們所擁有的心態啊!居住在地獄的人成天只想著自己的好處,抱持的是利己的心態;而居住在極樂世界的人懷抱的則是充滿著善體人意的利他之心,終日為他人著想。」
雲水進一步請求開示:「為什麼就只因為心態的不同,而有極樂和地獄的分別呢?」
對此詢問,方丈以下面的比喻回應。
善體人意創造的世界和諧美好
對不分晝夜刻苦修行的雲水而言,烏龍麵便是極品珍饈。方丈於是打個比方:假設放置在房間正中央的大鍋裡現在正煮著美味的烏龍麵,旁邊還已經備妥了蘸汁。
只不過,吃這烏龍麵有個規矩:必須用長約一公尺的筷子夾食,而且得要握住頂端。所謂的地獄和極樂,到此為止都是一模一樣的。
也就是說,鍋的大小和圍鍋用食的人數都相同,不同的只是坐在那裡的人的心態。
「你試著想像一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方丈反問雲水說。 如果一鍋看似美味無比的烏龍麵就擺在一群飢腸轆轆的人眼前,然後有人告知:「別客氣!大家用吧!」這下子到底會出現怎樣的光景呢?
如果是在地獄,大家莫不一拿起那長約一公尺的筷子,便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夾取烏龍麵,連忙放進自己身邊的蘸汁裡。可是雖然蘸了汁,但筷子實在太長,老送不進自己的嘴裡。坐在對面的人則不願眼睜睜地看到別人吃到麵,所以用筷子硬扯了別人夾好的麵條。就這樣,一幅眾人墮入阿鼻地獄痛哭哀號的景象出現了。好不容易煮好的烏龍麵打翻灑了一地,結果沒有一個人可以吃上一口,所有人都陷入了餓鬼道。
相反地,如果是在極樂,裡面住的都是充滿體貼之心的人們。所以,只要有人開口說:「烏龍麵已經煮好了。大家共同享用吧!」大家就會拿起筷子夾取鍋中的麵條,蘸好醬汁,然後伸出筷子說:「來!你先請!」讓坐在對面的人先行享用。
坐在面前的人也會回道:「啊!真是太好吃了。現在換你嚐嚐!」然後幫對方夾取烏龍麵。所以麵條沒有半根掉到鍋外,每個人都能穩當地享受眼前美食,於是乎個個雙手合十,一邊心懷感恩,一邊吃麵。
「這正是極樂世界啊!但是外觀和地獄可沒有絲毫差別。」方丈開示雲水。
如同這故事所教誨的,現實世界裡,我們究竟身處地獄亦或極樂,端視自己所持的心態而定。我由衷企盼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能到處充滿著洋溢善心、凡事先為對方著想的人們,成為溫馨美好的社會。
為了每個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人生中唯一不滅的是什麼
人類生存的意義、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最根本的問題,我不想拐彎抹角,答案就是:「提升性靈」、「磨練靈魂」。
受慾望所誘惑、迷惘,是人類的天性。因此,倘若放任不管,我們恐怕會永無止盡地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聲,成天耽溺於享樂。
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必須滿足衣食的需求,也需要能夠讓自己自由花用、不虞匱乏的金錢。正因為渴望出人頭地也是人類謀求生存的動力 之一,所以不應該一概否定慾望的價值。
但是,又有誰能把在世時累積的功名利祿,帶到死後的世界去?這世上的事情就該在這世上做個了結。 如果說在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裡,有一個死後亦永遠不滅的唯一例外,我想,那就是「靈魂」啊!
當我們迎接死亡的那一刻,必須拋棄在此世中成就的一切地位、名譽和財富,只能帶著自己的「靈魂」,踏上新的旅程。 因此,要是有人問我:「你來到這個世上是為了做什麼呢?」我會回答說:「我是為了要成為比起出生時更好的人,即使這『好』的幅度只有一丁點也行。換句話說,人生的目的是,就算僅有一絲的進步,我希望自己死去時,帶著的是美麗且崇高的靈魂。」
試煉是磨練靈魂的絕佳機會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不免飽嚐各種喜怒哀樂,在幸與不幸的浪潮中漂泊浮沉,但無論如何,一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為止,都應該鞭策自己不屈不撓,拼命攀上那最高的浪頭。
我們應當把這些日子當作磨刀石一般,用以提昇自己的人性,修養精神,好讓我們要告別這個世界時,可以帶著比來到這個世上時更高層次的靈魂,欣然離去。
除此之外,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會是人類活著的目的。
每天不斷勤懇地努力,讓今天比昨天更好,讓明天比今天更值得期待。我們活著的目的和價值,不就確實地存在於如此積極不懈怠的勤奮經營嗎!
的確,人生的歷程總是苦多於樂。有時我們甚至會埋怨上蒼,為什麼惟獨自己過得這麼辛苦呢?
但是,正因為人生就是一連串苦楚的集結,我們更需要把這樣的苦難當作是磨練「靈魂」的試煉。
所謂人生的勞苦,正是用來鍛鍊自己人性的絕佳良機。
唯有將試煉視為絕佳成長機會,甚至進一步領悟:「所謂人生,是上天為了讓我們提升自己的性靈,磨練自身的靈魂,而提供的修練道場」的人,才能夠把有限的人生變得豐富精采,同時也為週遭的人帶來幸福。
「維新三傑」。:西鄉隆盛
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原名西鄉隆永,隆盛是其父的名字。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生平
天保12年(1841年),行成人式,改名吉之介隆永。後來改為武雄、隆盛。號南洲。弘化元年(1844年)擔任「郡方書役助」。和維新三傑另一位的大久保利通一向伊藤茂右衞門學習陽明學及朱子的「近思錄」,向福昌寺(現鹿兒島市立玉石龍高級中學所在地的島津家菩提寺)的無參和尚門學禪。島津齊彬繼承薩摩藩藩主之後,西鄉隆盛為首的「誠忠組」上書闡述減輕農民負擔問題。其政治主張得到島津齊彬的賞識。
1851年初,西鄉隆盛接受藩主的祕密任務,前往台灣探勘。由琉球群島南下,抵達基隆社寮島時,發現有清兵駐守,於是轉往東行,越過烏石港,從南方澳的一處沒人看守白砂海灘上岸(內埤海灘)。並居住半年與一位17歲的平埔族少女「蘿茱」相識,日本學者推測太郎(其大兒子)應該就是在此時產下,不過父子兩人並未相見,西鄉隆盛即銜命返日。巧合的是其子西鄉菊次郎於1897-1902年赴台擔任首任宜蘭廳長。
1854年隨島津齊彬至江戶,擁護德川慶喜繼幕府將軍位。1858年,由於島津齊彬病逝,其主張的「公武合體」(天皇與幕府權力合一)的運動也半途而廢。1858年到1859年(安政五年—六年)幕府的最高執行長官「大老」井伊直弼大量迫害反幕府人士,史稱「安政大獄」。西鄉隆盛護衞著被幕府追究的僧人月照返鄉,不願服從新藩主逮捕月照的命令,1858年11月16日與月照一起在錦江灣投海。月照絕命,而西鄉獲救,後被流放到奄美大島。
1863年西鄉隆盛再次返回薩摩藩,掌握軍權,率軍擊敗尊王攘夷的長州軍。但並不參加之後的幕府軍對長州的討伐。1866年在土佐奇人坂本龍馬的斡旋之下薩摩藩與長州藩結成「薩長同盟」。之後薩摩與土佐藩也結盟。這幾個「西南強藩」掌握天皇政府大權,共同討伐幕府。
1868年(戊辰年)西鄉擔任征討大總督參謀,與幕府重臣勝海舟談判成功,兵不血刃進入江戶城。之後西鄉隆盛率軍平定日本東北的幕府殘餘勢力。是為戊辰戰爭。戊辰戰爭後西鄉隆盛擔任陸軍大將和近衞都督。1873年在維新政府的改革下,武士逐漸失勢,尤其是下級武士漸漸無以維生,徵兵令施行後,下級武士正式被宣告失去軍權,西鄉隆盛為圖恢復下級武士的勢力,遂起「征韓」、「征台」(朝鮮和台灣)之念,毛遂自薦擔任遣韓大使,維新重臣大久保利通等人當時自歐美考察返國,認為維新政府一切應以內政為重,因此否決西鄉的提案,西鄉憤而下野,在1874年(明治七年)回到薩摩。而辭職回到他的家鄉在薩摩,建立了「私學校」傳揚士道(舊武士精神)。
士族問題越演越烈,日本各地不平士族陸續叛亂。規模較大的有明治七年(1874年),江藤新平在九州佐賀縣發動的佐賀之亂。該事變平定後,日本政府為安撫士族,尤其是反抗意識最強的薩摩士族。同年(清同治十三年)因有琉球難民在台灣被原住民殺害,日方遂進行台灣出兵(中方稱為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特意將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升為中將,並任命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都督,領兵三千餘名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
然而士族問題並未因此獲得解決。明治十年(1877年),薩摩不平士族攻擊鹿兒島的政府軍火藥庫,揭開西南戰爭序幕。當時西鄉隆盛並不在鹿兒島,聞訊之後慨然長嘆,但依然回到鹿兒島統率士族們,以「質問政府」為名揮軍北上,並在熊本城與政府軍爆發激戰。最後政府軍擊敗薩摩軍,西鄉隆盛撤退回到鹿兒島,在負傷的情況下由部下介錯(切腹儀式中由他人砍下頭顱)。日本最後一場內戰結束。
死後
塑像
1897年,在東京上野恩賜公園西鄉隆盛的塑像落成。他一手牽着狼狗(薩摩犬),一手握腰間日本刀。中國著名的思想家王韜、黃遵憲、梁啟超等人都曾到上野公園瞻仰西鄉隆盛的銅像。銅像西鄉隆盛的相貌應是根據版畫製作,在銅像揭幕典禮上,其遺孀曾表示銅像與其丈夫的真正長相完全不同。
評價
倒幕成功以前西鄉隆盛先是支持藩主的「公武合體」,之後主張「尊王攘夷」,但事實上也同英國合作,努力引進西方的技術。他在倒幕運動中縱橫捭闔,運用權謀。新政府成立之後他以宋代陳龍川的話「推倒一世之智勇, 開拓萬古之心胸」作為座右銘。他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為人當學司馬溫公(司馬光), 無一事不可與他人道, 努力要求自己向完全大公無私的方向發展。
老大
人事請我週一與您協調
安排敲定時間
與您討論配合明年度目標的相關內部訓練需求
無意間發現這本推薦的書
請秘書下周透過老大推薦內文連結網路訂購書籍
提供給部門主管閱讀
到時候請老大來主持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