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7 15:00:52讀.冊.人
鴻兔大展:潘健成《為自己爭氣》
鴻兔大展:為自己爭氣
推薦:真誠,非常真誠 資策會董事長 史欽泰 群聯電子創業時,就設在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創業育成中心,當時我是工研院院長。育成中心是我推動成立的,育成的概念並不是租房子給新創公司,而是加值,工研院提供的服務除了專業上的協助外,還包括資金籌募、融資建議等。對群聯這類新創企業來說,育成中心的最大意義就是信心和形象,外界對於育成中心協助的企業,會有多一層的信任。 我對潘健成印象最深的是,他實在年輕,創業時才二十六歲,雖然十年過去了,現在算起來不再那麼年輕了,但後來我到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擔任院長,還是會找他去給學生演講,或請他參加研討會,他這麼年輕就創業成功的經驗,對學生來說是個震撼。 此外,群聯製造的隨身碟產品,我常拿來當作禮物送人,很實用,是許多人都會需要的東西。還有一個理由讓我對他印象深刻,那就是:他是馬來西亞僑生,在台灣受大學以上教育,之後接受工研院育成中心的輔導,對於我們打造台灣成為華人創業中心,或甚至創業天堂的印象,極具正面意義。有他這個前例,就顯示台灣的投資環境良好,外國人都可以來。基於這些緣故,我在工研院任職時,就常常到他們設在地下室的辦公室去看看。不過,他們五個創辦人當中,我只認識潘健成,其他幾位都不認識。 《為自己爭氣》很真切地傳達了潘健成的個性,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真誠,非常真誠。潘健成很真誠地把創業遇到許多問題說出來,尤其是專利、競業等問題。當然,創業的路徑不同,有些經驗不是每個創業家都能參考。例如,也有其他人在公司規模還很小時,因為潛力雄厚,就有創投介入,於是創辦人在年紀很輕時就把公司賣掉,賺了一大筆錢,但他們下一步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了。 除了真誠,《為自己爭氣》對於創業人來說也是很好的鼓勵與警惕。書中提到了良好的做事做人方法,我特別欣賞感動的是他待人有恩必報、對競爭對手也有一套方法。雖然談到創業,可能因為你學什麼、碰到什麼情況遭遇,以及如何應用,而有相當不一致之處,別人也不能完全教會你怎麼創業,但這本書談到了市場、資金、核心價值、技術、夥伴……,還是很值得年輕人參考。 推薦:精彩曲折,叫人驚嘆 聯電副董事長 宣明智 這本書寫得真好,潘董本身具備了說書人的過人能耐,群聯創業的故事原本就非常精彩,加上潘董的現身說法,把整個故事講得神靈活現。 讀著故事,感覺潘董好似就坐在我們兩尺寬的對桌,他喜怒哀樂的一切表情,就在眼前,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捕捉到他的眼神,可以看到他瞳孔的縮放,他說故事打板的震波,一陣陣直逼我們的胸口,講到急切憤怒處,他那嘶嘶的氣息聲,每一聲都令人無法遺漏。群聯人創業的辛酸、奮鬥與堅持下去的拼勁,有如3D虛擬實境,一幕幕呈現在我們眼前,精彩曲折處,每每叫人掩口驚嘆。 潘董是小我二十四屆交通大學的學弟,短短十年之間,群聯已由育成中心,躍升為亞太最大的Flash Memory(快閃記憶體)應用產品公司,在全球業界也是舉足輕重、炙手可熱的知名公司,真是英雄出少年。 潘董一身的好功夫,並不是師承少林或武當等武術名門,他闖蕩江湖時,也沒有巧遇華山派風清揚老前輩的機運,傳授他獨孤九劍的武功絕學。潘董二十六歲就下山創業,在沒有半點功夫的情況下,江湖險惡,被霸凌、拳打腳踢得鼻青臉腫,有幾次還差一點就掛掉,他竟然能夠在一路挨打的險惡過程中,挨一拳就學一招,一點一滴地體會演練各門各派的招式心法,僅憑自己摸索,竟然能夠自創門派,衍化出各種亢龍有悔的求生絕招,真是領悟力過人,生就奇筋異骨的創業奇才。 金庸武俠小說中,武當派張三豐臨陣教授小徒孫張無忌太極拳,演練一次後,張三豐問張無忌,心裡還記得幾招幾式,張無忌回答說全忘了,一招一式全不記得,沒想到張三豐說到,這樣就可以了。潘董也是一個模樣,在招式劍法達到絕頂之後,返璞歸真,忘了所有的招式,說到「做生意就是做人」,讓我們明白生意要成功,必須先做人成功,就這麼簡單。 我自己曾經參與一百多家公司的創立,深知創業之路的種種艱辛,同時也體會過創業有成的巨大酬賞。潘董是真性情快意江湖的豪傑,他快人快語,毫不修飾、毫不遮掩,與我們分享創業必經的路程與心法,更有他年輕人創業刻骨銘心的種種辛酸,群聯的故事實在深具啟發意義。 最後,我藉此機會衷心感謝潘董對交大的付出及奉獻,對交大校友會的參與及貢獻,這充分代表了交大飲水思源精神的傳承。 推薦:第五級領導人的創業旅程 台大電機系教授 陳良基 「哇!真是活生生的第五級領導人,對人謙遜、對事堅持,處處感恩,無處感恩就說是運氣好,鎖定目標,永不放棄!」這是台大學生在聽過潘健成董事長演講後的回響。他們對照暢銷書《從A到 A+》中卓越企業第五級領導人的分析,禁不住發出讚嘆。的確,做為創業家,潘董事長在本書《為自己爭氣》的許多現身說法,印證了創業家面對順逆境時值得欣賞學習的態度。 我在二○○四年到工研院就任電子所所長之前,並不認識潘健成,對群聯電子也所知不多。在所長任內,檢視所內營運狀況時,看到同仁有關筆型隨身碟的合作報告,才開始了解這群曾在工研院地下室奮鬥的年輕人,以及這家充滿活力的年輕科技公司。後來,我回台大開始推動高科技創業與營運,群聯的幾位年輕創業家就成了我課堂上最受歡迎的典範。每年,潘董事長不管多忙,一定會撥冗與年輕學子分享創業歷程,以及面對變化多端產業的經營應變心得。科技界的分享演講,很少能像人文演講般令聽眾如癡如醉,但潘董事長的分享,卻經常能讓修課同學神遊在精彩又刺激的創業旅程中。 這幾年來,潘董事長和我同時擔任潘文淵基金會的董事,我有更多機會了解群聯和潘董事長個人奮鬥的歷程。群聯電子的創業,幾乎經歷了所有高科技創業者會碰到的大多數問題,在本書中,潘董事長說來輕描淡寫,但只要稍稍設身處地想想,就可以發現每一個關卡都是公司生死存亡之際的驚心動魄時刻。尤其公司兩次重大的時間點,是發生在大家熟知的二○○○年網路泡沫及二○○八年的金融風暴。前者是公司草創募資最困難的階段,後者是公司員工人心惶惶、士氣最渙散不安的時刻,潘董事長帶領群聯一一度過這些難關,確實有許多值得創業者及一般從業人員學習的地方。 我個人非常欣賞潘董事長常存感恩的心態,有任何順利的好事,他一定先找感激的對象,諸如員工、創業夥伴、客戶、股東、甚至競爭對象等,真的沒有適合感激的對象,他就推說是運氣好,這在年輕創業家身上是很難得看到的氣度。相反地,公司有任何困難,他一定是一肩挑起所有責任,勇敢面對、絕不推諉。找人、找錢、找方法、面對挑戰,直到問題徹底解決為止。難怪他把公司找人的要訣「肯學肯做、負責任」,當成口訣般一天到晚掛在嘴邊,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群聯在金融風暴前後的歷程。群聯比其他公司早幾個月就面臨財務危機,公司股價從六百多元一瀉千里,直掉到三十六元,潘董事長明白告訴員工:「景氣很不好,明年也不會變好,但當年創業我們甚麼都缺,都能撐過來,現在公司有人、有錢、有產品、有市場,只要努力,一定有機會再回來。」這真正是創業家精神──把每一種困難都變成機會,對未來充滿信心,卻沒有忘記面對殘酷的現實。 台灣高科技產業現況正是如此。三十幾年前,我們甚麼都缺,卻能打拼出全球高科技重鎮的一片江山;今天環境雖然險峻,但創業所需的任何條件我們都擁有,所缺的只是信心和創業家精神,只要我們不要怕,改變心態,堅持不放棄,就一定有機會。 感謝潘董事長願意將他一路走來的心血,巨細靡遺地在《為自己爭氣》中與讀者分享,這應該也是他做的一件功德吧! 推薦:相信,就看得到 政大智財所副教授 邱奕嘉 群聯電子與筆者的鏈結起因於國科會產學計劃,當時因為個案研究之需,擬撰寫國內半導體業的策略創新個案。詢問幾個業界的朋友之後,大家不約而同地推薦群聯電子。經過一連串的個案訪談與資料搜集,才了解群聯電子異軍突起的關鍵在於「策略上的創新」造就它高成長的財務表現;進一步與潘健成先生近身採訪之後,他「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迥異於其他業者繁複的手法操弄,無論瀕臨倒閉險境還是聲勢一路翻漲,他始終以素樸之心面對起伏。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創業指南,沒有提供讀者所謂成功的策略與公式,它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敘述這家公司創業的過程──初期所遇到的瓶頸,面臨官司纏訟、對手夾擊的生存危機,從年少輕狂的錯誤中修正與調整等等。對於創業受挫的讀者而言,這些第一手的內容是加油打氣最好的素材。其次,故事主角並不是一位縱橫商場、卓然有成的企業家,他跟你我一樣只是個平凡的老百姓,擁有一技之長卻因緣際會踏上創業路。他沒有富爸爸,也沒有任何財團支持,在一切從零開始的過程中,逐漸建立現今的群聯電子基業。這個從零開始的奮鬥過程,對於懷抱創業夢的年輕人而言,是一種有力的鼓舞。 透過本書的傳述,潘健成先生提點了許多創業者對於創業的迷思。許多人創業的初始動機是為了追求財富的增加,或是為了享受做老板的威風。但潘健成先生在書中反覆提出警告,他認為這種錯誤的心態,反而是造成創業失敗的重要原因。他認為創業本身是責任的增加,你必須對股東負責,也必須對所有的員工及其背後的家庭負責,任何的大頭症只會造成決策的錯誤。因此,創業者一定要及早放棄這些大頭症,重新找尋支持創業奮鬥的熱情。另一方面,潘健成先生也在書中,不斷提醒財富的增加也僅是創業成功的好處之一,而非創業的目的。以筆者實際與潘董事長及幾位高階主管接觸的經驗,他們真的如書中描述,即使創業有成,其穿著與居處跟你我一樣平實。潘董事長也在家鄉馬來西亞進行一些慈善計劃,並且以過來人的身分投資、提攜其他後輩,希冀透過善念的循環,反饋自己當年受之於貴人的感謝心。他希望以一盞燈點燃千萬盞燈,為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力量。 什麼樣的人適合創業?成功的創業家應該具備什麼特質?以筆者與許多創業家接觸的經驗,發覺他們有時跟你我一樣平實,有些甚至沒有特別過人之處,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於所經營的企業,都有旺盛的熱情。這種熱情讓他們對經營企業的執著,超越財富與名氣的追求。而他們與一般人最大的差異是,他們相信他們一定看得到,一般人卻是要看到才會相信。這種相信一定看得到的熱情與傻勁,是創業家最可貴的特質,也是創業成功最大的本錢。 推薦:更多人將說「我想成為潘健成」! 交大校友總會執行長 陳俊秀 第一次聽到潘健成這個名字,是在民國九十二年交通大學校友會年終團圓會上,當天他捐了三十張群聯電子公司股票給交大(現在已經變成為一七五.六張)。當時他不到二十九歲,同時當選交大校友會最年輕的理事,刷新了記錄。因為存款利率不斷下降,導致交大同學會學術基金會該發的獎學金不夠,健成學長補足差額,解了一個燃眉之急。 潘健成是天生的「第一」。他在交大控制工程系唸書時的成績是班上第一,他(群聯電子)是拇指碟的發明者,做世界第一顆單晶片快閃記憶體的控制IC,他是交大有史以來最年輕創業有成的第一名,二○○八年他以最年輕的年紀,獲選為「交大五十影響五十」的五十位台灣交大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在交大校友圈裡,他創造了無數的第一或是最年輕的紀錄。 我來交大校友會五年多來,與健成學長溝通的機會相當多,他對指導及協助學生的事,演講、捐隨身碟、捐款、臨時救助……,他總是盡全力幫忙。因為他自己是馬來西亞僑生,對僑生(尤其是馬來西亞僑生)協助事項,只要他可以做到,更幾乎是沒拒絕過。對母校交大及交大校友會需要出錢出力協助的地方,他都是一馬當先。健成學長,交大有你真好,感恩! 我多次請健成學長擔任交大高階經理人培訓班的講師,他總是非常真誠地分享他的創業及經營經驗,並回答所有問題。不論在高階班或是他擔任講師的演講場合裡,聽眾最常問到的是「為什麼創業」、「如何創業成功」、「如何找到創業夥伴」……,這次他在書上說明的,幾乎都是他回答聽眾的答案,尤其第七章,更是他獨特的潘氏見解,非常值得未來想要創業者詳讀,第六節詳述的創業「正確心態」最為經典。 記得有一次我問他,他找員工的條件為何? 他回答得很簡單:「負責任」,與書中他描述孫大衛的話「做生意很簡單啊,就這樣子啊」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說只要是負責任的人,碰到問題就會去解決,設法把做事的方法找出來,方法對了加上執行的決心,事情就完成了! 他是一個有恩必報、有情有義的人。他特別感謝當年工研院育成中心的張清俊協理(現為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副總經理)。在東芝的二次救命之恩段落裡,也提到二○○三年東芝的小林先生在快閃記憶體缺貨的年代如何協助他,而他又如何在二○○七年底協助東芝「數千萬美金」的一頓飯……。然而二○○八年的金融海嘯對群聯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到幾乎搞垮自己的地步,他該砍的砍、該剁的剁,又幸好掌握正確的資訊,做出正確判斷。二○○八年十月二日的二次創業會議挽救士氣後,反而在二○○九年大賺二十多億,正所謂好心有好報。我非常喜歡他的「饅頭理論」,受恩知恩,多倍圖報,只要有能力就一定助人的觀念,大家一起「將善念傳達出去」。 對於做善事幫助他人,他更是不遺餘力,八八風災發生後他找我,希望有機會能夠把實質的幫助送到災民手中,因為我的故鄉屏東也是嚴重災區,我應允他把捐贈的隨身碟變成現金,並親自走訪高雄、屏東、台東三縣,把救災物資送到災民手上。看到災民收到現金及物資的喜悅表情,對健成學長的愛心及為善不欲人知的作為更加佩服。 健成學長是一位非常有決斷力的人,有一次我和他去見一位學長談論投資的事,在不到十分鐘的過程裡,就已決定投資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既然是相關產業,經營者又是對的人,當然成功的機會就很大;在我過去的體會裡,深深覺得成功的關鍵,「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看到這麼有決斷力的決策倒是第一次。一個馬來西亞僑生在中和開了一家麵店,他找了公司主管一起試吃之後,發覺口味相當好,加上經營者本人是一個對的人之後,現在群聯也多了一家馬來西亞餐廳。 十年的群聯,已成長為營業額三一八億元的公司,如今投資快閃記憶體相關的產業,成功率相當高,將累積成一個集團。他多次告訴我,期望公司的營業額達二十億美金的願望應該很快就可以看得到。未來十年,相信群聯會更加茁壯,我私底下都告訴校友,潘健成將是「交大的郭台銘」。 身為健成學長的好朋友,我衷心的期望「交大的潘健成」能像「交大的施振榮」一樣響亮。我深信未來有機會聽到許多交大校友說「我就是想成為潘健成」,甚至有機會聽到許多大眾說「我就是想成為潘健成」。 自序:拼勁與傻勁 從學校畢業後,已有很長的時間不曾提筆寫一篇像樣的文章了。 二○一○年第三季的某一天,天下雜誌來拜訪我,說希望可以替群聯創業的故事寫一本書。他們的動機還没說到一半,我就很肯定地搖頭說:没興趣! 因為比照過去的傳統,没事找事做就去出書,很快的將來,公司很可能就會「輸」了!按照歷史經驗來看,這不是一件很吉利的事。其次,我們還太年輕,過去的創業經驗還不足以匯集成一本書,也怕讓讀者破財又誤事。 不過,天下提出了兩個理由,讓我找不到更好的藉口拒絕。 第一,二○一○年是群聯成立十週年的年度,天下建議公司應把過去成長的故事以及管理的經驗文化,有系統地做個歸納,當成公司以後新進同仁的「入門指南」,以及老員工的文化傳承。第二,天下一直強調台灣還有很多年輕人想創業,希望這本書可以對這些人的未來產生助益。 這兩頂大帽子扣下來,我也就勉為其難同意了。如果以後公司的股價因這本書「輸」了,那也只好說,歷史老師早就告訴你了,是你自己没在聽! 訪談還未開始時,我一直三申五令地對執筆者強調,這本書不是寫個人傳記,更不是要塑造英雄,它要告訴讀者的,是群聯人創業十年來努力奮鬥的故事,以及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一些想法、方向、方法、手法,及待人處世的道理。 我要特別強調,參與這個過程的所有群聯人,普通得跟大部分讀者一樣,並沒有什麼破表的智商,或是天生的英才,有的只是堅持下去的拼勁與傻勁。 此外,這本書很坦白也很露骨地,提到了創業必經的一些路程,也把很多個案清清楚楚地講出來,並且解釋當下做決定時的原因。對有心創業,或是創業過程中遇到挫敗的年輕人來說,不妨把這些當成虛擬的經驗,未來遇到問題時,也許會有幫助,也比較不會徬徨,畢竟,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當然,人生沒有唯一的事,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發揮參考價值,如果讀者覺得不錯,有所受益,就算是那麼一點點也好,都很謝謝你們,也請默默給天下團隊一個小小的掌聲鼓勵,他們真的很用心,在此要向他們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 不過,如果讀者花了錢買這本書,看後既不認同也不滿意,那就當做不小心買了一本八卦雜誌(可能是貴了一點啦), 看完罵一罵,就當成是廢紙,讓環保公司回收囉,千萬別吐我的槽。感恩了! 在此,特別要向讀者澄清的是,本書內容所提到的管理方法,並非來自任何一本管理學聖經,它未經過真正的學術驗證及反覆推敲,更可能不是管理學的正統,充其量,只是我們在不學無術下所演化出來的求生方法。這些方法對群聯管用,但我真的也不能保證對所有人都管用! 最後,藉此機會,要特別感謝群聯電子所有同仁,没有你們的付出,群聯的故事不會這樣精彩,群聯更不可能年年賺錢。希望在下一個十年,大家再創造出另一個值得讀者閱讀的故事。另一方面,我還要特別感謝同仁們的眷屬及家人,因為有你們的體諒與支持,同仁們才能在工作上心無旁鶩地往前衝。這股背後默默付出的力量,成就了今天的群聯。 此外,也要謝謝這十年裡幫助過我們的貴人,没有你們的扶攜,群聯也許在半路上就「夭折」了。我也要向我們的競爭對手致上敬意,在彼此競爭的過程中,使得群聯得以更用心,設計出更好、更便宜的產品,也逼迫彼此以更快的速度前進。 最後的最後,因為我個人年少無知,處世不夠圓融,或因彼此立場利益不一致而造成某些傷害,謹此致上最由衷的歉意。希望在有限的未來,能以更多行動來消弭這些傷害。 真的是最後了,這些年來群聯電子或我個人在媒體上常常曝光,絶非是要出風頭,只是因創業初期種種的困難,不得不借助媒體力量來推廣群聯的知名度。後來說故事的方法得到諸多媒體朋友的喜愛,也就一篇一篇像連續劇那樣寫下去了。 我想藉由這本書的出版,為群聯這十年來的創業故事做個總結。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也不該一直複述過去的成功,而是要為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繼續努力。因此,請容許我日後不再往事重提,希望將來還可以找到新的故事題材,再跟各位媒體朋友分享。 書摘:意外走上創業路 二○○○年十一月,群聯正式誕生。那一年,我和歐陽志光剛滿二十六歲。 群聯的第一任董事長是伍漢維,他是我們五個人裡面年紀最小的,雖然是澳門僑生,但持有台灣護照,因此有資格掛名董事長,我則是總經理,直到二○○四年。 二○○四年,群聯申請掛牌上市,當時我三十歲,伍漢維二十九歲,我們的輔導券商說,我們兩人的年紀相加起來都比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還年輕,太年輕了,申請掛牌一定會被認為不牢靠,於是,我們才將董事長換成年紀較長的個人股東蔡坤吉。 公司成立當下,完全沒有欣喜之情,反而是煩惱的開始。一開始,公司根本沒什麼產品,但每個月現金就是一百萬、二百萬這樣的花。群聯成立前九個月,現金就花掉了一千六百萬,一半的資本額就這樣沒了。那時候,我每個月月底要簽支票,付這個,付那個,真的腳會軟。 創業初期,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外界也沒人看好我們。他們說我們是年少輕狂,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可能成功。當然,安全一點的路,是我們去找工作,別想什麼創業,但就覺得可惜。後來,公司一成立,我們也只能往前衝,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第一,我對我的人有責任,對於那些願意到群聯,每個跟爸媽借錢,投了五萬、十萬的人,我是有責任的。這家公司至少是我們自己投點錢的事業,別人因為相信我們,也投錢進來,你怎麼可以讓它倒?我當初堅持的一句話就是:「公司不能倒。」 第二,別人愈不看好,愈要撐下去,我們要證明說,我們至少有可能是對的。簡單講,那是一種骨氣問題。既然公司不能倒,我們就要想辦法賺錢,於是先從接一些小案子開始。偶爾會有人委託我們做設計案,少則五萬,多則三十萬,但那個不叫生意,也很不穩定。後來,我們也做USB讀卡機,做mp3、錄音筆,但都算不上什麼產品。現在再回頭去看我當初寫的產品簡報,自己都覺得可笑。 做成第一筆大生意 群聯真正做成的第一筆大生意,應該是隨身碟的系統控制單晶片,這也是全球第一顆USB快閃記憶體的系統控制單晶片。 早在慧亞時期,我們就從報紙上看過國外的相關報導,那時,楊俊勇還說了一句話:「這做了要賣誰?」對啊,做了要賣誰?於是也就沒人再提起這件事。 等到群聯成立後,碰巧有位從事貿易的客人提起,說是有人要這個東西,問我們能不能做,我說很簡單啊,兩、三個月就可以了。於是,歐陽志光和研發團隊開始埋頭研究,很快就做出來了。 東西做出來後,客戶也找上門來了。既然要賣東西,就得報價,我只知道成本是三塊多美金,但到底要賣多少錢也搞不清楚,於是,我隨口跟客戶說要十二塊美金,沒想到對方竟然一口答應,哇,反而是我嚇了一跳。對方連下兩次訂單,第一筆十二塊美金,第二筆十塊,總共賣了兩千顆IC,賺了六十幾萬,那時候好高興。 其實,這個價格是我亂開的,純粹是試探性質,事後想起來,覺得自己膽子也蠻大的,但人窮啊,公司賠錢,不然怎麼辦?那時候只要讓我賺到五十萬就很高興了。不過,後來我卻發現,對方拿著我們的晶片,再去買快閃記憶體來組裝,做出來的隨身碟成品竟然可以賺到五十塊美金。這是很簡單的算式,IC賺八塊,成品賺五十塊,請問你做哪一個?當然是成品。於是,為了多賺錢,我們也開始做成品。 成品對我們來說是完全没有經驗,要去學習摸索模具跟塑料的知識及技術,但是,那時候公司裡頭沒有人會,就叫一位工程師趕快去找工廠、去問。我記得初期成品的訂單很少,都是做直銷,工研院買十支,另外那個客人買五支之類的。當時隨身碟是全新的產品,來看的人都說好,但太貴。 那時候組隨身碟的過程也很好笑,都是工程師用刀片割,用三秒膠黏,像做家庭手工一樣。因為我們都不會,只能從頭開始學。後來有一次,突然進來兩千支的訂單,兩千支不可能再用手工做,就開始到工廠去打件,但在組裝上出現很多問題,工程師只得到工廠去看,去解決。 從隨身碟的單晶片開始,群聯的業績終於好轉,二○○一年就開始獲利。雖然開始獲利,但在創業初期,內心還是很害怕,每到年底就會擔心:「明年怎麼辦?看不到耶。」 因為年輕,懷疑自己 創業前兩年,我説看好是騙人的,是公司在那裡了,人在那裡了,產品也做出來了,你不得不繼續做下去。但是,當時我真的覺得我沒那個能耐去做這件事,我覺得我們太年輕了,自己都不相信我們做得起來。 老實說,我也曾動過念頭要把群聯電子收掉,把它賣掉,或是跟人合併。曾經,我也想過找別的團隊來帶領我們,甚至真的去面試別人來當董事長。當時找到了一位業界前輩,我請他當董事長,他也願意,但後來考量到跟他不熟,怕有很多糾紛,就作罷了。 這些事情,我的同事不知道,我的夥伴們也不是全部都知道,我根本不敢講。 當時因為年輕,也受到很多人的冷眼對待。那時我就知道,我這個總經理頭銜不要也罷,我知道人家是看不起你的。在很多場合,我碰到一些大老闆,名片拿給他們後,他們都是看了一眼,(輕蔑地)一聲「喔」,然後就放進口袋,不太想理我,那種感覺很不好受。所以,那時我有兩張名片,一張有頭銜,但另一張是空白的,只有名字,沒有頭銜。基本上,我都是拿沒有頭銜的名片出來。 知道有仗要打就去打 那個時候,也發生過很多笑話。有一次,一位客人打電話過來說,他老闆要來跟我們總經理談談。那時我們在工研院的育成中心,我穿著拖鞋就過去了。一開始,我看到那位老闆的臉色很奇怪,開始聊之後,他的臉色愈來愈奇怪,最後,他終於受不了了,開口說:「我是來見你們總經理的,我要找你們老闆。」 甚至到了去年,我們去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大陸客戶來了幾個人,其中一位負責採購的女生跟我的業務在聊事情,看到我經過,我們業務向我招招手,說:「潘,你過來一下。」我走過去坐下,這位女生一半的身體靠在桌子上,支著頭滿不在乎地看著我,大概以為我是工程師。後來我拿名片給他,她看到名片嚇了一跳,馬上站起來說對不起。 現在碰到這種情形,會覺得很好玩,但在當年,名不見經傳,大家對你年紀輕輕就掛名總經理,都是嗤之以鼻。 還有,年輕對談生意也是一種阻礙。常常我去向客戶作簡報,自我介紹後,對方會講一句:「You are president? How come so young?」(你是總經理?這麼年輕啊?」他們語帶嘲弄,這時候我就知道了。當然,碰到這些人,我也很緊張,但是,知道有仗要打就去打,我知道該我做的事,我就會去做。 每天把每件事做好就是成功 現在,我對經營公司很有信心了,但信心是一步步建立起來的。當時,才剛畢業一年,什麼都不懂,也不知道這樣做對或不對。我經過分析、理性的討論後,決定這樣做,也覺得這麼做是可行的,但誰知道?要看到結果才知道對錯。我會怕啊,我也去拜拜,去搏杯,去算命,因為我不知道這樣好還是不好,客戶一開始也不知道你可不可靠。 年輕,給人家第一眼的印象,就是很難被信任。但是,我慢慢發現,只要你言之有物,做出來的東西是好的,對方反而會更記得你,因為反差很強烈。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想創業,但創業其實一點都不好玩,如果你只是抱著玩玩的心態,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有很多人跟我說,你創業很成功,什麼叫創業很成功?生意做得很好?成功是很難界定的。我個人認為,今天做得好是因為昨天做了很多對的事。你每天要把每件事情做好,很自然地,每一天都可以叫做很成功。 採訪後記:無愧己心 第一次採訪群聯,是在二00三年初。當時,為了撰寫《創新引擎:工研院,台灣產業成功的推手》一書,找到了從工研院育成中心出身,正要嶄露頭角的群聯電子。 代表群聯接受採訪的是當時的總經理潘健成,那時候的他,還不到三十歲,說話又快又急,除了聊工研院,聊群聯外,還連說了好幾次「真的好累」。兩個小時的採訪下來,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畫面是,潘總經理嘆了一口氣,說道:「早知道公司做得起來,當初就不用那麼累,把自己逼成這樣了。」我則回了一句:「但如果當初沒那麼累,可能公司就做不起來了。」他則是報以苦笑。 後來,那本新書出版了,我也把群聯遠遠拋到了腦後(畢竟,他並不是書寫的主角)。當時的我,正準備脫離職場,回歸家庭,做起SOHO族。我想,採訪記者的生涯大概要告一段落,過去採訪過許許多多或大或小的企業,從此都跟我無關了。 但是,人生就是這麼難以預料。我完全沒想到,八年後,竟然會回頭來幫群聯寫一本書。更沒想到的是,當年在我眼中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竟然長成一個小巨人了。 去年八月,跟著《Cheers雜誌》總編輯智芳一起到竹南去拜訪潘總經理(現在的董事長),到了群聯大門外,望著那一萬坪土地,高聳的辦公大樓,我驚訝於群聯這八年來的成長,不禁對智芳脫口而出:「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接下來,隨著訪談的進行,我對群聯的了解愈來愈深,也才慢慢體會出,原來,一家成功的公司,就是這樣子養成的啊。沒有平步青雲,也沒有戲劇化的起死回生,該有的挫折他都有,但他也總是能化險為夷。 說運氣,一定有,但誰不會走個幾年好運呢?事業長期成功,絕不可能只靠運氣,群聯真正的成功因素,讀者大可從書中細細去咀嚼。 不居功的五個人 書裡比較沒有提到的,是創辦群聯的另外四個人。除了潘董事長外,其他四人的面貌其實非常模糊,他們幾乎從不曝光,對於鎂光燈打在身上這件事,避之惟恐不及。 老實說,這本書雖然寫完了,但還有兩位創辦人我至今仍無緣得見,他們低調的程度,超乎想像。好不容易訪談到總經理歐陽志光和總工程師楊俊勇,兩人也是惜字如金,對於眼前的這些成就與財富,似乎沒有太多感覺,反而認為我們媒體太大驚小怪,甚至還勸我們打消出書的念頭,因為「我們有什麼值得人家學習的嗎?」 其實,值不值得學習,讀者自會判斷,我也相信,讀者不會失望的。倒是他們謙虛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他們沒有少年得志的輕狂,也不會被媒體的推崇沖昏了頭。這些人不善言辭,對成名的欲望幾近於零,有志一同地把發言權全部交給了口才比較好的潘董事長。 潘董事長講話直接,從不遮遮掩掩,喜歡或不喜歡,他都會明白告訴你。和這樣的人共事,省掉了很多猜測的時間與麻煩,乾脆而爽快。這種性格,和一般講求圓融、人和的企業家很不相同。 不過,也因為這樣的行事風格,偶爾難免有人覺得他過於狂妄。但我認為,他只是展露了太多的真性情,勇敢說出別人不敢說的話。是好是壞,見仁見智。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搶著居功的人。這五個人都不是。 在這幾個月的採訪中,潘董事長好幾次跟我提到,當年若沒有總工程師楊俊勇頂著研發這一塊,群聯根本不可能存在。拿著這個去問總工程師,得到的也只是淡淡的一句:「有嗎?我都忘了。比較辛苦的是小工程師吧。」此外,以潘董事長的背景,來自異鄉,窮苦出身,對比現在的成就,是很可以拿來大作文章的。但他對此排斥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原本已寫好的一些精彩故事,都因為太涉及個人而刪掉了。 他不想把自己塑造成傳奇人物,也不來造神運動那一套,他要大家把目光只放在群聯身上。然而,人的故事終究會比硬梆梆的企業發展來得有可讀性,因此,在有取有捨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比較故事性的寫法,也很感謝潘董事長的諒解。 在採訪群聯的這段期間,身邊恰巧有朋友面臨了創業的陣痛期,正好可以拿來與群聯的創業經驗相對照。這才發現,創業者會面臨的問題大同小異,但機會、方法、態度與資源都不盡相同,結果自然也大相逕庭。 看過了真實案例後,我真的要說,創業成功實在太不容易了,很多人都只能在賺錢與虧損之間載沉載浮,更多人則是還來不及探出頭就滅頂了。也因此,群聯的故事更具啟發意義,成功,總是有它的道理的。 不過,不管是創業或上班,都只是人生的選項而已。我認同潘董事長的看法,最重要的還是「態度」。創業有成有敗,工作也會有起有落,但只要認真,無愧己心,都是成功的人生。 |
上一篇:閱讀江淹:黯然銷魂,唯別而已
讀.冊.人
2011-06-27 22:47:45
7/7日新書發表會
時間:2011年7月7日(四)14:30-16:00
地點:台北誠品信義店三樓Forum
備註:本活動開放自由入場。
只要有夢想,路就不會太遙遠!
19歲來台求學的馬來西亞僑生潘健成,憑著一股拼勁與傻勁與四位同學創立群聯電子,今日已成為亞太地區最大快閃記憶體公司。
天下雜誌出版特別邀請《為自己爭氣》作者,也是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一同分享他一路走來的體會與心態。
天下雜誌出版特別邀請《為自己爭氣》作者,也是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於8月10日晚間七點,與讀者面對面分享。
8/10日新書演講
時間:2011年8月10日(三) 19:00-21:00
地點: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中山南路11號11樓)
報名網址:www.cwbook.com.tw/event/phison
洽詢專線:(02)2662-0332
備註:
一、本活動免費開放報名參與,座位有限,請提前半小時入場。
二、請列印報名成功通知信或於活動前一天發出的報名成功簡訊作為入場憑證。
三、本演講結束後,將進行作者簽書活動,機會難得,您可在同時在網路上購買本書。
創業的過程中有曾吞下的痛苦和惶恐,更有不屈的犀利和自信。 潘健成相信,事業有成有敗、工作也會有起有落,但只要認真、無愧於心,把每天的事情做好,都是成功。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人生如此,職場亦如是。
傑出的領導者,善於觀察,有同理心,能感動人,即使在最悲觀的情境下,仍然不放棄,用樂觀的態度激發眾人的希望與鬥志。IQ決定人的職業,SQ(社會智能)才是決定你是否能成為領導者的核心能力。
「帶人要帶心」,因為唯有獲得部屬的認同,才能讓團隊士氣高昂、向心力超強。每位主管都想帶部屬的心,但先決條件是,主管必須先有心,且待部屬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