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4 21:00:11讀.冊.人

健康人生:結石

 

健康人生:尿路結石

誰是高危險群?
勞動一族、男多於女
宜蘭縣等以勞力為主要工作型態的農業縣,罹患尿路結石的病患並不在少數,而且以男性居多,病患的男女比為3:1,都市大約是2:1。
 
流汗多、水分攝取少
醫師說,所謂尿路結石是包括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結石,水分攝取少的人很容易罹患,但就算水喝多,汗流得多,水分依舊不足,無法排掉體內的結晶體,結晶在濃度高的尿液裡就會愈來愈大,最後形成結石。
 
愛喝飲料一族
尿路結石和飲食攝取也有關係,結石主要成分:其一是草酸鈣,如果常喝「好喝的飲料」,如咖啡、茶、啤酒、巧克力或可樂等,都有可能罹患。在台灣就曾有一名7歲小男生罹患結石,原因來他每天喝1到2罐可樂。
 
高尿酸、泌尿道感染
和痛風相關的尿酸,也是來源之一,豆類、菠菜或動物內臟、火鍋湯都是高尿酸的來源。第三個來源是磷酸胺鎂,因為泌尿道感染後產生,最後形成結石,曾有女性病患泌尿道感染遲遲不好,最後還在腎產生了鹿角結石。
 
飲食習慣造成遺傳
少部分因為飲食習慣影響下一代,造成結石遺傳。宜蘭曾有個3歲小女生,身體有雙側大結石,因為大於3公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轉送台北的醫學中心以體外震波震碎。
 
水分流失快 夏季好發
醫師說,結石好發於夏天,主要是天氣熱,水分流失快,只要符合上述少喝水、高勞力者、飲食攝取不佳等,都是高危險群。這些高危險群,如果不改變習慣,反覆出現結石的例子比比皆是。
 
症狀與併發症
劇痛→血尿→腎盂腎炎→敗血
醫師說,結石一般的症狀就是「痛!痛!痛!」,再來就是血尿,一旦結石引發腎水腫,除了痛之外,積尿久了會引起「腎盂腎炎」,腎發炎會積膿,最後引發敗血症,有生命危險,很多老人家一送來醫院,已因結石引發敗血症,就直接到加護病房。
 
就算沒發炎 也會影響腎功能
積尿久了就算沒發炎,但是該側的腎功能變差,腎皮質變薄,最後腎也會失去功能。另外,血尿太多或結石卡在尿道,導致尿滯留,就會造成雙側腎水腫,同樣也影響腎功能。所以說,一顆結石,雖然只是「身體裡的小石頭」,卻不能輕忽,除了痛起來要人命,更有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結石原本在腎裡形成,醫師形容就像蘋果掛在樹上,會隨著結石成熟,水分不足或做激烈運動而往下掉,第一個可能的位置在腎臟裡,多數沒症狀,「就像有的孩子在家很乖,但出去就亂搞。」醫師說,一旦結石往下掉,症狀就出現了。
第一關卡在輸尿管頭→後腰痛。
第二關卡在輸尿管內→側腹部痛。被穿越過的動脈擋住,疼痛感會往前。
第三關卡在輸尿管底→鼠蹊部痛。如果結石通過窄小的輸尿管,就會掉到輸尿管底,開始有頻尿、急尿感。醫師說,以上三個關卡都可能因尿液排不出去,造成腎積水(尿),久了就是腎水腫,「這時就痛不欲生了。」
第四關掉到膀胱→突然又不痛
第五關掉到尿道→男生會有阻塞感,尿道有如刀割般的痛;女生有頻尿現象,或阻塞不順。
 
尿路結石/鹿角結石 小心影響腎功能
結石有部分是因尿路細菌感染引起,主要成分為磷酸胺鎂,結石增大速度快,就像鹿角的分枝一樣,逐漸填滿了整個腎臟,常會形成大型的腎臟鹿角石,所以又稱為「鹿角結石」。一般雖然不會痛,取出後多半也不會影響腎臟功能,但如果不取出,也可能造成腎臟某部分阻塞,甚至影響到腎功能。
 
如何檢查尿路結石?
1.驗尿:醫師說,當結石病患就診時,醫師通常會先驗尿,看是不是有血尿或膿尿。
2.X光檢查:看是否有明顯的結石。
3.超音波檢查:看有沒有腎結石或腎水腫。
4.做靜脈腎盂攝影:打顯影劑進入病患體內,看輸尿管有沒有阻塞,並且找出阻塞的部分。
5.無顯影劑的電腦斷層:可看出結石的大小和位置。
 
結石的治療
治療方式依結石的位置及大小,醫師會做判斷,施以不同的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沒症狀,要治療或開刀嗎?醫師說,得看結石大小或者患者的工作,如果患者常要出國或上山下海,還是提早處理較佳。
 
腎或上輸尿管結石
醫師說,如果結石是在上方的輸尿管,或是腎結石,結石大於0.5公分,並沒有其他併發症,就可以用最方便的體外電震波,將結石震碎後,從尿道排出。如果發現腎結石有併發症、發燒等症狀,就得先給予抗生素療程治療,直到併發性狀況解決再處理結石。腎有積膿的話,也必須放引流管,正確名稱是「經皮穿腎引流管」,讓膿先排除再處理。
 
下輸尿管結石
如果結石是在輸尿管的下方,或者結石卡在輸尿管內,體外震波打不出來,可以採取「輸尿管鏡碎石術」,從輸尿管以內視鏡碎石或夾出,雖然手術並不是太困難,但有的醫院會要求前一天就住院,做完手術後觀察一天再出院。
 
較大鹿角結石
醫師說,如果已經在腎內結成較大的鹿角結石,或大於2公分的結石,可採用「經皮穿腎碎石手術」,因必須全身麻醉,至少得住院3到5天。
 
影響腎功能時
絕大多數結石都可以體外震波、輸尿管鏡碎石術、經皮穿腎碎石手術解決,但有絕少數已嚴重影響腎功能,經評估必須摘除腎臟,就得手術。
 
多喝水防復發 尿液顏色助判別
如何預防復發?醫師說,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多喝水」,有人問,怎麼知道水分夠不夠呢?醫師說,只要看小便顏色就知道了,如果小便顏色太黃,就表示喝的水不夠多,如果小便顏色淡,就代表這天的水分足夠。
 
 
健康人生:膽結石
醫師指出,人的膽囊大小如同一個西洋梨,位於肝臟左右兩葉之間,較靠近右葉的下方。許多人誤以為膽汁是由膽囊分泌,其實,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經由肝管流至總肝管,再由膽囊管進入膽囊內。膽囊的功能是用來儲存、濃縮膽汁。
 
膽汁滯留 形成異常結晶
空腹時,膽囊內充滿了膽汁,當我們進食,膽囊就會收縮,把貯存的膽汁經由總膽管,注入十二指腸,達到消化脂肪的目的。一旦膽汁過度飽和,可能引起膽汁滯留,若加上體內酸鹼度和鈣質改變,或有機物質產生過多,膽囊內逐漸形成異常結晶物,就是膽結石。
 
醫師說,在已開發國家,膽結石發生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在台灣,也是國人常見胃腸道疾病。不過,並非所有膽結石患者都有腹痛或膽囊發炎等併發症,近2/3患者即使有膽結石,結石也是乖乖地留在膽囊內,無明顯症狀,多半在健檢時才發現它的蹤影。
 
好發族群 4個F 女性居多
臨床統計,有4個「F」屬於高危險群,包括肥胖(Fat)、年過40歲 (Forty)、女性 (Female)、吃太好 (Fair)。以性別來分,國內女性、男性膽結石好發比例,約為6比4或7比3,特別是近10年,20到39歲年輕女性膽結石個案,有逐年增加現象。
 
膽結石種類
以膽結石結晶種類來分,可大致分成兩大類:
1.膽紅素結石:通常是由鈣和膽紅素所構成。東方人較多膽紅素結石;慢性溶血疾病和肝硬化患者,出現色素性結石的併發症也頗高。
 
2.膽固醇結石:顧名思義,就是平常攝取過多膽固醇,膽汁裡累積較多的膽固醇結晶。西方人多屬膽固醇結石。
 
常見症狀 餐後陣痛到劇痛
膽結石最常見症狀是右上腹疼痛,特點是晚上吃完大餐後,會出現陣發性疼痛,合併右肩膀痠痛。原因是當食物進入胃腸道,膽囊會開始收縮,這時如果膽結石卡在膽囊出口,或塞在膽囊通往總膽管的膽囊管時,因膽汁無法排出,造成膽囊內壓力升高,引起腹痛。醫師表示,膽結石造成的疼痛,往往在發作後數分鐘內達到劇痛、絞痛程度,持續半小時到數小時才緩解。
 
併發症 膽囊炎或胰臟炎
如果腹痛持續無法緩解,並出現發燒、畏寒、惡心、嘔吐、心跳加速等症狀,可能是併發急性膽囊炎。這是因為結石持續塞住膽囊或膽囊管出口,膽囊內壓力升高,加上膽汁滯留,提高膽囊發炎風險,甚至有膽囊膿瘍、敗血症之虞。另一個常見的併發症是結石掉入總膽管後阻塞,引發黃疸、膽管炎或併發急性胰臟炎,後者症狀表現就是合併背痛。
  
切除膽囊後的「無膽」之人,還是會有膽汁。王志堂說,肝臟照樣製造及分泌膽汁,只不過少了一個暫存膽汁的倉庫罷了。患者術後初期應避免攝取油膩食物及食量過大,偶有輕度稀便和腹脹,但會隨著時間慢慢恢復正常。
 
檢查方式
腹部超音波 正確率90%-95%
醫師指出,大約只有10%的膽結石可經由X光檢查發現,臨床上,主要以腹部超音波診斷。
腹部超音波不但方便,且無侵襲性,正確度可達90%至95%,特別是病患空腹8小時後,膽囊內充滿膽汁,很容易篩檢有無結石。另外,由於膽結石併發症可能輕微,也可能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醫師多半會依臨床問診、理學檢查、抽血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如腹部電腦斷層掃描),鑑別診斷。
 
治療方式
1.無症狀 傾向不積極治療
很多民眾健檢時發現有膽結石,不知如何是好。醫師表示,膽結石一旦形成,通常不會自行溶解消失,治療原則主要取決於有無症狀、是否有併發症,對於無症狀膽結石,傾向不必積極治療。
 
2.小結石 可服藥溶解縮小
溶膽結石藥物:如果膽囊功能正常,且結石較鬆散如膽沙,或小於1公分的膽固醇結石,可服用溶解膽結石藥物,改變膽鹽數量及膽汁成分。
降血脂藥物:部分膽固醇結石患者,可利用降血脂藥物,降低膽汁內膽固醇成分。一般以膽結石較小、非肥胖者及年輕人,經過治療後,可預期結石溶解變小的機率較高,但無法完全消失。
 
3.手術治療
沉默性膽結石可以不理會,但據統計,一旦診斷出膽結石,5年內有10%、20年內有20%機率會出現明顯症狀,少部分還有併發症,這類病人就要積極治療。臨床上,對於單純無併發症急性膽囊炎,以內科治療為主,先以抗生素控制發炎現象,並投與止痛劑,必要時再輔以手術治療。
 
體外震波碎石術 易塞住膽管
體外震波碎石術,國內曾有幾家醫學中心嘗試,僅有不到2成病患結石消失,但復發率高,而且它不像腎及泌尿道結石,可自然排出。膽結石震成小碎石,掉到膽管部位,反而容易塞住,引發併發症。
 
腹腔鏡膽囊切除 成功率95%
醫師表示,若膽結石反覆發作或發生併發症,才建議手術治療。由於開刀器械及技術的進步,近9成病人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取代傳統剖腹膽囊摘除術,前者手術方式只需在腹部開3到4個小洞,甚至只要在肚臍附近的1個小切口,病人恢復時間大為縮短,感染機率低。一般而言,術後1至2天即可出院,成功率可達95%以上,一周後即可正常生活。
 
誰不適合做腹腔鏡膽囊切除?
嚴重凝血異常患者、肝硬化末期、曾開過刀而腹腔內粘黏,以及嚴重心肺衰竭患者,不適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重症患者或因其他疾病無法動手術者,可先接受經皮穿膽引流及抗生素治療,等身體狀況許可,再接受手術。
 
飲食
1.定食定量
2.多吃蔬果等高纖食物
3.多吃花生、核桃、榛果
4.低糖飲食
5.適當補充水分
 
1.暴飲暴食
2.高膽固醇飲食
3.過多動物油脂
4.過多澱粉類食物
5.空腹超過12小時
 
 
健康人生尿酸結石
 
為什麼痛風會轉變成「痛風石」?醫師說,這是因為痛風患者只知道痛風發作時去打止痛針,卻沒有將尿酸值控制穩定所致。如果痛風發作後沒有接受正確治療,造成體內累積過多尿酸,尿酸形成結晶,沉積成硬塊,堆積在手腳、手肘、膝蓋等關節處,日積月累下,成為痛風石。
 
關節處 皮膚下 宛如石頭附身
痛風石不只在關節出現,身體其他部位如皮膚、耳朵都可能是痛風石出現的地方,尤其皮下組織底長出一粒粒的痛風石,宛如石頭人,症狀初期,有些患者還可能誤以為起疹子。
 
低溫處 易出現 臟器也可能有
醫師說,通常尿酸比較容易在低溫下結晶成痛風石,因此在手指、手肘、膝蓋、腳趾、耳朵等低溫部位,就是痛風石的家。如果尿酸累積過多,甚至連腎臟等器官都有可能形成痛風石,嚴重的話,因為腎小管被痛風石堵塞,引發腎衰竭危險。痛風石不是石頭,人體累積過量的尿酸,就會和鈉離子結合形成尿酸鹽結晶,引發痛風,尿酸居高不下,尿酸鹽結晶會結合成大塊結晶體,形成所謂「痛風石」。
 
要確診 找醫師 觀察結晶形狀
許多人發生關節痛,常會搞不清楚是痛風,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曾文逸表示,痛風屬於急性關節炎,初期通常會在下肢單一關節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慢性關節炎,通常會在上肢出現症狀,且會對稱出現,左手有症狀,右手也可能會有。醫師指出,醫院通常要確診痛風患者,會抽取患者關節液,在顯微鏡下觀看,如果結晶呈現針狀,就是痛風。
 
少酒精 多喝水 促進尿酸排泄
根據長庚醫院統計,大約一半的痛風症狀與食物誘因有關。除了脫水或水分補充不足的主因外,由於酒精在體內會代謝為乳酸,影響尿酸排泄,並加速尿酸形成,因此痛風患者不能喝酒,尤其啤酒很容易引起痛風發作,應要禁喝;但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尿酸排泄,預防尿路結石。
 
坊間常有痛風不可吃豆腐的說法,醫師認為,痛風患者確實不可吃黃豆,但「豆類製品」的嘌呤含量也只能算中低度,只要適量食用,並不會有影響。
 
關於痛風者的飲食:
1.主食方面,五穀根莖類皆可食用;
2.蔬菜類除曬乾的香菇、紫菜不宜大量食用外,豆芽、豆苗皆可食用;
3.水果則無禁忌。
含有高嘌呤的內臟宜減少攝取外,高脂肪食物會抑制尿酸排泄,因此在痛風發作時也要避免。
要提醒的是,急速減重者可要當心痛風上身。曾文逸指出,細胞大量崩解會產生尿酸,代謝不良的話,會導致痛風發作可能,因此減重應慢慢減,且以每月減輕一公斤以內為宜
 
多喝水、茶、五穀類、蔬果、豆製品(適量)
 
酒類(尤其啤酒)、內臟、黃豆、乾香菇、紫菜
 

芷凝 2011-05-26 10:18:59

造化即心源,使中國畫以山水為宗。
從范寬巨碑山水的〈谿山行旅〉到倪雲林一河兩岸、蕭疏澹泊的〈容膝齋圖〉,從逸筆聊寫的〈鵲華秋色〉到石濤、漸江的〈黃山圖〉,生命情性總在山水裡得到對應與消融。也因此,透過山水,我們乃可以超越時空,而近一千年相隔的范仲淹與嚴子陵也才可以無隔。
大哥此段借我分享之
感恩不盡

飛天馬 2011-05-25 21:48:40

多謝資訊分享!!!

菲菲 2011-05-25 11:00:43

好文!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