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5 16:48:10讀.冊.人

健康人生:好心食物,心安平安

    
 健康人生:好心食物,心安平安

國內罹患心血管疾病者超過百萬人,如何避免疾病惡化?除了靠積極治療外,專家認為,平常的飲食若得宜,也有助於保護心臟。

以下是經過科學驗證的護心食物:
魚和魚油
小提醒:魚油忌與大蒜、阿斯匹靈併用,以免出現異常的溶血反應。
以吃魚為例,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不吃魚的人比吃魚的人,死於心臟病機會要高出三分之一。醫師說,愛斯基摩人常吃魚,他們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遠較歐美各國低。


醫師表示,日本也是魚類攝取量非常高的民族,平均一個人每天平均吃80克的魚,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平常服用statins (史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物)的病人,即便已大量吃魚,再補充魚油,更能有效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 由於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和EPA、DHA等,這些成分可降低LDL,提高HDL,降低血栓形成。至於魚的選擇,則以含omega-3脂肪酸較多的鯖魚、秋刀魚、鮭魚可多吃。

蔬果
小提醒:荔枝、芒果等太甜水果勿吃多。
天天五蔬果除了可防癌外,也是去除膽固醇的良方,研究發現,每天吃400克蔬果,大約可降低21%得心臟病的機會,營養師指出,以一份蔬菜約100克(煮後約半碗的量)為例,每天三份蔬菜和兩份水果的攝取量,就可達到護心效果。 蔬菜和水果含維他命和礦物質,特別是深綠色蔬菜如甘藍菜、花椰菜和菠菜等,含有豐富維他命B群,此一成分可幫助脂肪代謝速率加快,清除過氧化的脂肪酸,進而避免動脈硬化。

太甜的水果如荔枝、芒果、龍眼等,因為含有較高的果糖,經人體吸收後會轉化成脂肪,易導致三酸甘油脂過高,因此,要護心還是以多吃蔬菜為主。

堅果
小提醒:堅果類油脂不少,每天一把杏仁,也別過量。

杏仁、核桃等堅果類,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維他命E,前者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可以改善血壓和膽固醇,後者則是很好的抗氧化劑。洪惠風也說,美國心臟醫學會就建議,每天可吃一把杏仁(約23顆,70克),罹患心臟病機率可降低12.5%。

燕麥
小提醒:三合一即溶麥片甜度高,不適宜。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在1996年將燕麥列入「對心臟有益的推薦食品」,劉怡里說,燕麥由於含有粗纖維,吃下肚後可讓人產生飽足感,而且能幫助降低膽固醇;但市售三合一即溶麥片,因顆粒太細,且甜度高,並不適宜。
紅酒
小提醒:無飲酒習慣者不建議,且別睡前喝。

近來有研究指稱喝紅酒可降低得心臟病的機率,主要是葡萄皮含有多酚及白蘺蘆醇成分,均有極強的抗氧化及減少血小板凝集,但他們認為,對於平常不喝酒的人,並不建議以此做保養,若要喝建議淺嘗即止,且盡量不要在睡前喝。

紅麴
小提醒:忌與史他汀類藥物併用,增加肝腎負擔。
本草綱目記載,紅麴「性甘、溫、無毒」,具有消食化積、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來治療女人血氣痛,以及產後惡血不盡,頗有效果。紅麴不只是老祖先傳下來的食材,還是沿用數百年的中國傳統方劑。 早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就有關於紅麴的記載跟療效。

孕婦、肝腎功能差 勿食用
可做為溫補用的紅麴,食用時倒是沒特殊的體質限制。醫師提醒,市售九成五紅麴都是從中國大陸進口,台灣自製紅麴很少,由於紅麴發酵過程,可能伴隨產生菌毒素「橘黴素」(Citrinin),會危害肝、腎。醫師說,除了肝、腎功能不好的人盡量不要吃紅麴外,懷孕時期也要避免食用,以免因為紅麴的活血功效而產生流產風險。另外,也因紅麴可以活血化瘀可能影響凝血功能,剛開完刀或即將要動手術的病患,也要避免食用。

紅糟雖可降血脂 勿多油
愈來愈多報告證實,紅麴可以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具有降血脂的功效,從這角度來看,用紅麴醃漬肉類,或跟肉類一塊兒烹煮,似乎是不錯的組合。但要提醒民眾的是,紅麴搭油脂的結果,恐怕只能滿足口腹之欲,是達不到降血脂效果的。

紅麴不只能降血脂,台灣大學研究團隊近來透過動物實驗發現,紅麴還有抗阿茲海默症的效果,可以延緩病程惡化速度,以及改善記憶學習功效。 曾把紅麴菌加入蛋雞飼料裡,吃下的雞隻所產下的蛋,膽固醇量少了一成四。

目前已知抗阿茲海默症跟紅麴發酵產物裡的抗發炎、抗氧化、降膽固醇,以及γ-胺基丁酸(即GABA)這四部分的協同作用有關。
目前紅透半邊天的降血脂藥物「史他汀」最早就是從紅麴菌中培養出來。紅麴在發酵過程中會釋放一種物質,抑制合成膽固醇的關鍵酵素,當膽固醇下降,動脈硬化速度便會變慢。不過,也有學者對紅麴降血脂持相反的看法。

大蒜
小提醒:攝取過多也有出血危險。

大蒜一直被認為有各種「功效」,最近更被認定對心臟有益。大蒜被認為可預防心臟病的原理有二,一是低膽固醇、另一個是大蒜含有一種叫Ajoene的物質,可以抑制血小板上的纖維蛋白酉每接受器,抑制血塊產生。
 
 
健康人生:心事知多少《心肌梗塞》
醫師表示,心臟疾病是造成猝死的主因,以心肌梗塞來說,發生原因99%與冠狀動脈遭血栓塞住有關。一份美國研究數據指出,52%的人會在到院前死亡。醫師說,60%的人在發作初就會死亡,30%到40%的人有機會送醫救治,不過救活率也只有10%。

醫師指出,發生心肌梗塞,如果阻塞的血管是右側冠狀動脈或左前降支冠狀動脈,就會產生危險性心律不整,心肌異常放電、心室纖維顫動,讓心肌收縮毫無效率,心臟幾乎無法將血液打出,可能造成心肌壞死 。

醫師說,心肌梗塞發生3到10天內,心肌壞死的部份可能會因心臟收縮力道不協調,以及受不了心肌收縮產生的壓力,而發生心臟破損。


竹醫院與北醫附設醫院皆引進目前革命性的「立體導航式電腦斷層掃描儀」,已為病患進行了近千例的健檢,藉由精細輕薄的電腦斷層切片加上強大的電腦成像技術,是全身非侵入性檢查的利器,掃瞄一圈僅需0.35秒,就可提供64張0.0625公分超薄斷層影像,簡單而言,只要10分鐘就可以完全掌握「你的心好不好」。

醫師提醒許多事業有成的社會菁英,應更重視自己的心臟健康,因為看似健康的人突發心肌梗塞,死亡率高達30%以上。
 
健康人生:心肌梗塞,心安平安
 
心肌梗塞是國內男性心臟病發生率第一名,罹病原因雖十分複雜,但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關係密切。心肌梗塞屬中醫真心痛,主要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發生急性、短暫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狀,臨床表現為胸骨後或心前區突然發生壓迫感或悶痛,伴有惡心、面色蒼白、煩燥心悸、呼吸短促、冒冷汗等現象,且大多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史。
 
中醫認為, 心肌梗塞多因寒冷刺激、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情緒不穩或臟腑虛衰等多種因素,引起冠狀血管痙攣及管腔變硬、狹窄,導致心血瘀塞而發生疼痛。這種疼痛有時也可能放射至脖子、下巴、左肩、左上臂內側、肩胛骨及上腹部。
 
一般來說, 心肌梗塞發作的時間通常為1至5分鐘,多半發生在左前胸,患者常在情緒比較激動,或劇烈活動讓心臟需要更費力時發生絞痛,經休息或含服舌下含片後,疼痛可迅速消失。
 
以中醫的原理來說明,若心臟供血出問題,就如同水管裡沒有水或水量不足,即使更換水管或水龍頭也於事無補,治療需從益氣活血方向著手,讓「心氣足,心血通」,才能達到治本的效果。
 
所以中醫在臨床上,常使用補氣通血的方劑「養心化瘀湯」為主劑,來提高心肌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由於中醫的補心益氣藥,可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活血化瘀藥可溶解冠狀動脈血栓,降低血液黏稠度,所以對心絞痛,常有良效。
 
不過,若發現心絞痛持續5分鐘以上,休息或用舌下含片均不見好轉,且合併冒冷汗等情形,即有可能是嚴重心肌梗塞警訊,尋求西醫治療較能避免危險,出院後的調養上,選擇中醫療法適可發揮除瘀通絡,補氣養血的特長,防止手術後再度阻塞。
 
除了藥物治療,還可輔以食療或針灸來減輕心絞痛病情,例如用豬瘦肉125公克,撒入三七末10公克,放瓷碗內,隔水蒸熟,飯前1小時食用,每2至3日一次,或針刺內關、心俞、神門、三陰交等穴,達到通經絡、調血氣的效果。
 
另外,最好少吃高膽固醇食物,忌抽菸,過量飲酒、適度運動、維持正常體重,避免情緒過激,並積極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都是「安心」之道。  
 
 
健康人生:心事知多少《冠心病》

「醫師,我的胸口好像被大石頭壓住了!」這是冠心病最常見的形容。醫師表示,心肌梗塞猝死的人當中,約八成有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心絞痛就是最明顯的症狀。

大石壓胸 典型心絞痛
冠心病易引發心肌梗塞猝死,不可不慎,洪惠風說,心絞痛這種胸悶、緊、痛的壓迫感,有病患形容「彷彿有隻大象踩在胸口。」卻難指出明確所在,和針刺、刀割、觸電的感覺不同,典型部位在胸口正中,但也可能在肩、左胸等其他部位出現。

心絞痛又稱狹心症,俗稱「心包油」,常持續約10至15分鐘,特別在運動走路時、爬樓梯、搬重物、生氣、壓力大時突然感覺難受,休息或服藥後趨於好轉。

薯條入口 危機的開始
冠心病形成的原因是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累積,形成不規則粥塊脂肪,讓動脈硬化與堵塞。洪惠風說,「從你吃的第一口薯條,就開始累積了。」因粥塊影響血液循環,故又名「缺血性心臟病」。

冠心病最大的風險在於,當粥塊斷裂,體內血小板自然產生血栓想要修復血管壁,反而導致血管堵塞,出現急性冠心症。醫師表示,血管完全阻塞時,像心臟發生土石流,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會胸痛、心律異常或休克、猝死、心臟衰竭,需要馬上急救;若血管為部分堵塞,稱為「不穩定心絞痛」,胸痛程度比一般心絞痛更強、更久,被認為是冠心病惡化的警兆。

動脈痙攣 容易被忽略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明祐表示,冠心病當中還有一種叫「冠狀動脈痙攣」,當冠狀動脈突然抽筋收縮,導致血液無法通過,即引發心肌梗塞,病患反而在休息時會心絞痛。但冠狀動脈痙攣容易被醫師忽略,因為病患的心導管檢查往往正常,必須用藥物誘發檢查,才能發現。

心臟像個幫浦,「沒瞑沒日」地工作,可說是全身最辛苦的器官。
從構造上看來,醫師說:「心臟像穿了一件丁字褲。」由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所需養分,冠狀動脈有三條大血管,分別稱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支、左前降支,皆位在心臟的表面,外觀就像穿了丁字褲一樣,也因為宛如一頂桂冠般地分佈,而取其拉丁文字義,取名為冠狀動脈。

心臟24小時跳動,收縮時將血液打進動脈裡輸送,展開全身的循環旅行。若冠狀動脈硬化阻塞,心臟的功能就會受損。

工作狂要特別小心,醫師指出,根據研究,每天工作超過11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約為一天工作7到9小時的人的2.4倍。求完美、企圖心強的A型性格,有時候也要懂得適時放鬆,呵護一下自己的心臟。

另外,正常心臟分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個部分。左心房與左心室間以二尖瓣膜隔開;右心房、右心室間則有三尖瓣膜,瓣膜能控制血液正確流向,前陣子藝人張韶涵傳出患有心臟病二尖瓣脫垂,即為心臟瓣膜方面的遺傳毛病。
讀.冊.人 2010-12-23 14:14:43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三高」問題備受重視,厚生基金會委託聯合行銷研究中心進行「三高問題面面觀」調查,結果顯示,73.7%受訪者關心三高資訊,但僅20.8%瞭解三高疾病,超過13.3%中壯年人口從未做過三高篩檢。

三高是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國人十大死因中,與三高相關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等,人數總和超過癌症,98年健保藥費申報前十名中,高血壓用藥三項、降血脂藥和降血糖各兩項,反映有三高病症的國人愈來愈多,是不容忽視的健康殺手。

民調顯示,國人對空腹血糖值認知程度最低,只有1.4%受訪者能正確答出,空腹血糖值高於126mg/dl即有糖尿病風險,糖尿病死亡人數近年顯著成長,可能與民眾認知不足有關。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許惠恒以多年推動糖尿病衛教經驗呼籲,只要有一人得糖尿病,全家人都有此危險基因,因此全家人要一起和患者、醫療團體合作,從生活習慣改善,包括少鹽、少油、多運動、減重,將這個疾病當成全家人一起追求健康的機會。

茹鷁 2010-11-27 01:33:15

感謝~

讀.冊.人 2010-11-24 13:55:10

「日常五心」:
說正是的誠直的心。
說抱歉的反省的心。
說託福的謙虛的心。
說我來的服務的心。
說多謝的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