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1 12:24:03讀.冊.人

牛轉乾坤:歲月如歌,男人如茶

 
牛轉乾坤:日本茶道設計之旅

書名:
日本茶道設計之旅
 
作者:
La Vie編輯部
推動設計是最重要的任務,設計是生活、是知識,也是美學。已出版一系列的設計及美學書籍,首開國內設計閱讀風潮。
 
內容介紹:
有人說,日本文化的特點是美。
茶道更將日本文化的美學境界發揮到極致。那是無聲的、清寂的、和諧的美學境界。透過喝一碗茶的機緣,在茶屋中傾聽大自然松風的美妙樂音,再透過刷一碗茶的過程,沉潛浮動的心境。日本茶道大大影響了日本的設計,在本書中將收錄了30個經典的茶室設計和超過100個茶具設計。
 
京都的建仁寺是日本第一個茶室,位於衹園的花見小路盡頭,漫遊在長街窄巷、小橋流水的景色裡,緩緩走到底,即可聞到建仁寺的梔子香氣冷冷飄來。而它的茶室─東陽坊已有400餘年歷史,更為日本茶室建築模範。讓歷史脈絡交織的老京都品味瀰漫其中,並小口細飲宇治茶的淺淺幽香,讓禪意蔓延,在書中讀者可以慢慢品味這份感動。
 
而日本首席茶具大師黑田泰藏的茶碗作品,也帶有這種寧靜的禪味和純粹,就像所有的日本茶具。茶碗邊緣的不平整、表面不光滑、每一條在燒製過程中所存留下來細細密密的輪圈痕跡,皆可探知黑田泰藏對於陶瓷的美學思維是充滿宗教性的。如果想要購買茶具或是茶粉等有關茶道的器具,也可以在本書中得到完整的資訊。最後將邀請設計大師及作家名人講述其茶道體驗及私人茶道旅遊路線。
 
 
牛轉乾坤:日本茶道設計之旅
 
書摘:金碧輝煌的大阪城天守閣黃金茶室
和名古屋城、熊本城並列日本歷史上三大名城的大阪城,
不僅為經濟重鎮,更是日本重要古都,這裡是豐臣秀吉時代繁榮的象徵。他於十六世紀以大阪城為根據地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並且花了近15年的時間建設。倘若我們將大阪城視為豐臣秀吉的象徵,那麼天守閣就是大阪城的精神表徵。

雖然屢遭戰火波及,但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大阪市民以鋼筋水泥重建天守閣,這可說是歷史上的第三代。有著白色外牆、青綠屋瓦,繞著黑邊與金箔裝飾的這座五層八樓的建築物,已經沒有當初烽火連天的戰爭景象,而是成為具有文化內涵的大阪城紀念館。

黃金茶室的金碧輝煌風格,突破草庵式美感
除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位於三樓的黃金茶室,一般我們所想到的日本茶室都是以簡麗的古樸風格為代表,甚少有如此絢爛迷人的茶室。這得追溯到豐臣秀吉非常喜愛黃金,所以不僅他的傢俱日用器具、武器、盔甲使用黃金,連大坂城天守閣的表面也同樣金碧輝煌,想當然爾,他的茶室也耀眼得讓人張不開眼睛。

天正13年七月〈1585年〉,豐臣秀吉為了招呼正親町天皇,在皇宮舉行禁宮茶會。翌年,秀吉再次在宮中舉行了茶會,因此建造了黃金茶室;天正15年舉辦的北野大茶會再度使用這裡,但當時用於掌權和示威的緣由較多,因此評價兩極。有人覺得全黃金打造的茶室俗不可耐,僅用來向敵人宣示權力和財富,完全模糊了茶室本身簡樸的美學;但也有人認為千利休所建造的黃金茶室,是一種突破草庵茶室美感的經典之作。

四萬張金箔打造
在小小的三疊空間內,這裡用了超過四萬張金箔紙貼在牆上,豪華絢爛的華麗感不言而喻,當時千利休受秀吉委託用全黃金打造這裡,從牆壁、柱子、天棚、窗簾、草蓆面,茶具,到地毯的錦緞小花紋都由黃金線織成。特別的是,這個茶室是裝配式茶室,你可以輕易地搬運至其他各處,此外,秀吉夫婦以黃金打造的西洋式床舖也放置於此。這裡的裝飾風格雖與前面介紹的草庵茶室大異其趣,卻在歷史上有著獨特地位,為日本茶室風格的重要範例。直至今日,日本還不斷有“重建黃金茶室”的計畫,顯現了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室之重要性。

地址:大阪市中央區大阪城1-1
聯絡電話:06-6941-3044(限用日文)
時間:9:00~17:00
公休日:12月28日~1月1日
入場費:成人600日元、中學以下的幼童免費
交通方式:從地鐵谷町線天滿橋車站、中央線森之宮車站‧谷町4丁目車站、長堀鶴見綠地線大阪商業園車站、JR東西線大阪城北詰車站、大阪環狀線森之宮車站、大阪城公園車站等任何一站下車步行15~20分。
網頁:
http://www.osakacastle.net/exhibition/3f.html
 
 
抹茶滋味 極致之味
近幾年,突然發現,日本茶,竟已不知不覺地,成為我的日常茶飲裡,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了。
時間多半在午后,難得能夠整天安靜在家工作的日子;經過一早上的忙碌後,吃過中飯,已經有那麼一點點睏倦了;於是,起身來到廚房,取出茶具與茶葉,悠然沖茶、品茶、飲茶;稍稍養足了精神,才回到電腦前繼續努力。

只是,一路下來,諸多日本茶款裡,從煎茶、玉露、玄米、焙茶通通都熟習了齊備了,然獨獨抹茶,雖說一樣甚是著迷,然也許因著本地品飲風氣不盛、市面上相關資料與茶品不多,加之從道具、技巧到概念均迥異於等其他日本茶類,難免覺得有些門檻;再加上日本旅遊之際的多次品嘗經驗,發現確實好壞高下差距甚大,遂而也就越來越只敢外頭喝,不敢輕易下手嘗試。直到2005年秋天,藉著京都旅遊之便,實地造訪了茶鄉宇治的「丸久小山園」製茶工場,從此對於抹茶方更有了進一步的親近與認識。

宇治茶鄉行
第一次聽聞「丸久小山園」之名,在我一直很喜歡的日本電視節目「料理東西軍」裡。還記得,節目中,為了製作所謂的夢幻級宇治金時冰,製作單位特別造訪了丸久小山園,小心翼翼捧回了園中最頂級的「天授」碾茶;同時,還找來日本茶道流派裡最知名的「裏千家」宗師門下大弟子,以家傳石磨,花費數小時時間、專心一致徐徐研磨成抹茶……

看得我一時悸動不已,雖說多少慨嘆著將這絕頂之作拿來配刨冰著實可惜啊!卻也勾起了我對丸久小山園的好奇。丸久小山園約在日本元祿年間(約十七世紀末葉)創立於宇治,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悠久歷史。最早原本僅專注於種茶製茶,傳承至第四代後方正式創立品牌;並於進入明治時代後,正式行銷至全國各地,成為極具代表性的日本茶品牌。

而除了品牌聲名響亮之外,丸久小山園最讓人津津樂道處,還在於從昭和42年(西元1967年)起,幾乎年年蟬聯關西與全國茶品評會「農林水產大臣賞」第一名。只是,由於彼時對於抹茶多少還仍存著幾分敬畏心態,因此,對於「天授」,好奇歸好奇,電視看過、網站查過,竟也不曾衍生出如看待其他料理東西軍食材食品之際所一貫抱持的「非嚐嚐看不可」的強烈欲望,就這麼擱著、漸漸拋諸腦後了。

直到去年深秋的一趟京都之旅,決定順道前往已然嚮往多年的茶鄉宇治走走,忽而想起,丸久小山園的茶工場不是就在宇治一帶嗎?當下立即找好資料確定了方位,排入行程中。只可惜,沒有預料到的是,茶工場的參觀必須提早預約,前兩日猛然醒覺,趕緊請飯店幫忙打電話,已然太遲額滿;然探訪之心仍舊熾烈,因此還是決定出發──即使不得其門而入,逛逛賣店、採買幾樣外頭少見的茶品也好……我們這麼想。

所幸,店裡再三懇求,驚動了茶工場裡的資深顧問下來查看,竟然好心網開一面,應允在其他團體的正式參觀行程開始前,親身帶我們走一圈。由於茶葉種植園素來不對外公開,所以茶園景致與部分製茶過程以影片和圖片形式播放,研磨步驟則可實地參訪工場。遂而格外清楚領略了抹茶的前身──「碾茶」的種植以及抹茶的製作細節。與玉露相近,碾茶在種植過程中,需以草席或黑網覆蓋於茶園上方擋去日照約莫20天左右,使茶葉茶芽更鮮嫩纖柔,凝聚出幽雅甘甜的滋味。

之後,春日五月,正式進入採收季。上等抹茶一律需得純手工採收,茶菁採下後不經過凋萎,而是直接以水蒸氣進行殺菁(稱為蒸菁)、烘乾,便成碾茶。碾茶製成後,便全數送往宇治本地工場,先切碎、試飲嘗味,再依照試飲結果進行非常嚴格的分級與篩選,之後,才是抹茶製作的重頭戲──研磨。

悠長抹茶滋味
當然,由專門茶道專家親手研磨,多半只發生在料理東西軍或宗師茶室裡;丸久小山園這裡,雖用的也是老石磨,然還是得倚賴機器來運轉。只是這機器也絕非等閒,資深顧問特意帶我們近距離查看研磨用的石磨,上下各一,每只重達二十多公斤,石磨表面細細刻鏤著密密麻麻的刻痕;他說,刻痕共8層、每層15道,每道刻痕的位置、交錯角度,都經過精密的考量與計算,以能磨出像是「天授」這樣,不但完美保留了茶葉茶芽的迷人風味,同時還擁有無比細緻柔滑的綿密質感……

驚歎咋舌中,令我一時忘卻了,原本對於抹茶的又愛又懼裹足不前;參訪行程最後,我忍不住買下抹茶沖泡道具,以及果然價格不斐的「天授」。回到家中,依照茶書上載明的沖泡步驟,一一照章演練。然後,雙手捧起茶碗,清芬清逸的新綠香氣裡一飲入口……真不愧是「天授」!當刻,我深深驚異著,即使是出自我這樣的「刷茶」生手,仍舊沒有一絲青苦粗澀,舌尖齒間習習綻放的,是較之煎茶玉露要來得更豐厚更雍容的口感,繼之則是既鮮爽又醇美的滋味,以及悠長不絕的回甘……

後來,天授之外,我也漸次嘗試了幾款同樣品質上佳的抹茶,如京都最負盛名之日本茶品牌「一保堂」的「雲門之昔」、「蓬萊之昔」,以致相對較平價的「金毛之昔」,茶味雖各見千秋,卻一致在甜潤靜雅中,但見內在內韻從容深厚。這就是,日本抹茶之味。也是此時此刻的我,最是執迷留戀不能捨的,極致茶之味。
 
 
牛轉乾坤:「茶道天下第一人」千利休
 
千利休
1522年-1591年4月21日日本茶道的宗師,人稱茶聖。
千利休出生於的富裕市民階層的一個魚鋪老闆家裡,田中與兵衞之子。母寶心妙樹。他很早就愛好茶湯,首先拜北向道陳為師,然後跟武野紹鷗學習寂茶,並師事於大林宗套,在南宗寺院參禪,法號宗易。他因擅長茶湯成為織田信長茶頭。信長死後,他轉而侍奉豐臣秀吉1587年起他獨自舉辦北野大茶會等,成為天下第一的茶匠而一時間權勢大振,但在小田原之戰後,被秀吉敕令自殺,原因不明。
 
千利休的子孫後來把日本茶道分為三家表千家、裡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時至今日,已經成為日本茶道最有名的三大流派,又稱「三千家」。
 
表千家:
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爲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爲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閑寂茶的風格。

裏千家:
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爲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裏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爲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爲裏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
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爲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利休七哲
細川忠興古田織部荒木村重高山右近金森長近蒲生氏鄉織田長益千利休七位著名弟子的並稱。
 
提起茶道,立即會聯想起完成了延續至今的「寂茶的赫赫有名的千利休。
他是日本茶道的奠基者,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制定了四規七則和、敬、清、寂。就是和睦,表現爲主客之間的和睦; 「就是尊敬,表現爲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 」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就是凝神、摒棄欲望,表現爲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鐘到達;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 
 
牛轉乾坤: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中國的茶藝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和菓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佈置、花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煮水
位於地板裡的火爐,利用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製)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室
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準,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者稱作「小間」。水屋:位於茶室旁的空間,用來準備及清洗茶道具。
 
大約在七世紀末或八世紀初,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同時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帶回日本。不過,品茶只限於寺院內,並未推廣到民間茶由中國傳入日本,作為日本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茶道,就是從中國的飲茶習俗演化而成的,根據大量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的老子就已提倡金液之禮,這種金液之禮就是一種飲茶儀式,後來中國將其簡化為沏茶,並將這種習俗保存至今,然而,飲茶在日本卻不斷得到深究,並成為一種道。 

唐代陸羽著「茶經」之後,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間,出現了文人茶。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製作「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乾,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噪後儲存備用。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鐮倉初期(十三世紀),名僧榮西大師二次往中國,回日本後就開辟了茶園,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筑,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台閣」鬥茶。「台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台。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里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

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倣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於是出現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珠光製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後世稱為「品茶的開山祖」,珠光使品茶從遊藝變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庵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絕對權威。千利休在民間的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將軍豐臣秀吉籍口平亂,頒布了士農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千利休死後,其後人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採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戶初期(十六世紀末葉),在文人學士中掀起了中國明代開創的煎茶法熱潮。煎茶法對茶葉要求不高,只要將普通茶葉乾後再蒸,然後用手搓開,放入茶壺用滾水沖泡,將茶倒入茶碗飲用。其實當時人稱這種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則不同,是先將滾水注入茶碗內,然後把茶葉放進去飲用,現代人統稱為煎茶。由於煎茶方便,又不受場地限制,所以現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當然,在正式茶會或接待重要人物時,仍以傳統抹茶法為主。

茶道作為一種藝術與技巧相結合的禮儀,具有嚴格的規範,與日常生活中的飲茶有著極大的差別。它需要特定的場所,需要安排在特定的時間,需要遵循一整套複雜的程序。日本的傳統藝術均有較強烈的季節感,茶道自然也不例外,茶道根據不同的季節,結合時令,舉辦應時的茶會、茶事,如新茶品茗會、惜別等等,另外,還根據舉行茶會的時間,分為朝茶、正午茶、夜茶等等。

茶道以和、敬、清、寂為宗旨,茶道能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審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無條件的執行社會規章,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因此,迄今為止,茶道仍被許多人視為特殊的修身養性的方法,並擁有許多流派。

茶道反映了和順應了日本美的意識、處事的態度和哲理,是培養日本民族感情的基礎之一,是一種智慧的傑作,是日本獨步於世的藝術哲學。日本茶道講究典雅、禮儀,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細選,品茶時更配以甜品。茶道己超脫了品茶的範圍,日本人視之為一種培養情操的方式。 

 
牛轉乾坤:「茶聖」陸羽

陸羽,
733年-804年,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新唐書·陸羽傳》記:「羽嗜,著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他工於詩文,但傳世不多。 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他三歲的時候,被竟陵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後取得陸羽一名。在龍蓋寺,他不但學得了識字,還學會了烹茶事務。儘管如此,陸羽不願皈依佛法,削髮為僧。
 
十二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里學演戲。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唐天寶五年(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和抱負,當即贈與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後與一好友(崔國輔)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洲(今南京)鑽研茶事。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皎然、朱放等人論茶。顧諸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茶區。據《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2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為第一。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後來陸龜蒙 在此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他寫過《茶書》一篇,是繼《茶經》、《茶訣》之後又一本茶葉專著。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3卷傳世。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業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茶經》一問世,即為歷代人所寶愛,盛讚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宋代陳師道為《茶經》做序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于茶者也!」 陸于逝世後,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
 
 
牛轉乾坤:「茶經」陸羽
 
由於唐朝飲茶風氣興盛,陸羽在當時寫了一部茶學專著《茶經》,對茶的起源、歷史、栽培、採制、煮茶、用水-品飲等作精湛的論述,成為世界第一部茶書,陸羽被譽為「茶神」。

前言
在中國飲食文化的領域裏,除以各類烹飪為主體外,在傳統飲料中,能與酒分庭抗禮的,就非「茶」莫屬。茶,在中國被譽為「國飲」,三千年以來是有其傳承的歷史脈絡。重要的是我國傳統飲食習俗,「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指明了「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地位,它比「酒」還受重視。且普遍為大家所接受,在每天的生活作息中,是不可一日或缺的飲料。

茶的由來與源流
有關茶的起源,最早見於唐代陸羽《茶經》,第六章「六之飲」中有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又《神農本草經》一書亦云:「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原為「荼」字後來演變為「茶」字。而《神農食經》中亦提及:「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遠古時代,人們把茶當作為一種藥材,用來治病,利尿解倦,止熱解渴,殺菌解毒,味苦澀如藥,故有稱「苦茶」者。《詩經》谷風云:茶:「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爾,薄送我畿,誰謂茶苦,其甘如薺。」而本草註云:「茶色白可供藥用、嫩苗可當蔬菜」,可知茶是苦藥也是苦茶。

茶未當飲料前,茶亦曾入茶食,據《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六有云:「晏子相齊景公,食脫粟之食,炙三代五卵苔菜耳矣。」其中所引到的苔菜,陸羽《茶經》引作「茗菜」,並被作為春秋時代食茶的證據。今人認為茗菜、苔菜所指皆為茶,貴州有茶樹即名「苔茶」,此說如為可信,而春秋時代時,以茶作菜的事極為可能。

茶作為飲料開始的時間也有記載,據《華陽國志》載云;『周武王伐紂以後,巴蜀等西南小國,曾經將它所生產的茶葉,當作「貢品」獻給周武王。』,依上述推斷始距今二千多年,為屬西漢時代。又《趙飛燕別傳》有云:『姜后見帝,賜座命進茶,左右奏云:「向侍帝不謹,不合啜此茶。」』由此可見茶已是漢室的飲料,且不是任何人隨便可以飲到的。而陸羽後來又說:「以行優,而有儉德之人飲之甚宜。」可見茶在漢唐時代,是以有德、有功、有修養的人,才能飲用的。

西漢辭賦家王褒,在公元前五九年寫《僮約》一文,即提到家僮必須要在家煮茶,且又要去武陽買茶,(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東,是當時有名的茶葉市場),這是我國最早和最具價值的有關茶葉的記載,反映出茶葉在當時的飲用及買賣的情景。

秦漢時期,飲茶的發展及方式也有改變,將採擷的茶青製成茶餅,飲用時搗碎放入壺中,並注入沸水沖泡,外加蔥、薑、桔子等調味,使其味道更多元,與現在的花茶、薑茶、桔茶、水果茶等飲用方式相仿。

三國時東吳皇帝孫皓,宴客時允許大臣韋曜免喝酒而以茶代替,而後文人開始以茶待客,一時而蔚為風氣。此段故事載於史書中的《三國志》吳志。其內容為:《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云:「孫皓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曜飲不過二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

魏晉南北朝時,隨佛教的盛行,出家坐禪驅除睡魔,以茶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且能清心修行,故各地寺廟流傳飲茶風氣,而寺院四周亦開始種植茶樹,形成「茶佛一味」的雅稱,也造成高山寺院四周有各種名茶的產區出現。

至唐朝初年,飲茶之風更形普遍,除以茶作為吟詩作賦的題材,陸羽的《茶經》亦於此時問世,為我國茶史開創新紀元,也成為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茶」的專書,唐朝中葉,飲茶之風,遠傳至塞外西北各地,產茶區遍佈江、浙、華中、華南一帶,而產量以江淮為最高,浮梁、湖州是重要的茶葉集散地。故唐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賣茶去。」又《盧仝七訐茶》及《品茗詩》,為後世所稱頌,其後又有茶宴及鬥茶之興,且盛行于宋朝。

宋代人們重視品味茶葉的香味,製作技術已顯著提高,飲好茶的人更加普遍,有「茶禮」及「尊茶」兩種習俗存在,又茶種類有龍團茶、龍鳳茶、石乳、白乳、玉液長春、萬春銀葉、密雲龍、龍苑報春、勝雪雨前,大方等。另有茶著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最為著名。

元朝又陸續開放西北茶市,飲茶風氣遍及邊區少數民族。最大貢獻是將「茶」推廣到四大汗國領域,北達俄國,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東之地。新疆、西藏、蒙古游牧民族,對茶亦多有好感,因喜食肉類,喝茶有助於奶、肉的消化,故視茶為不可或缺的飲料。

明朝的製茶技術和茶葉的品質,烹飲方法及泡茶器皿茶具等,則越來越加考究。而明代也是由原來的「煮茶」改為「泡茶」,茶的形狀由「團茶」變成「散茶」,且發明製作「炒菁法」的製茶技術,開始有了綠茶及紅茶的製造。而明代的文風鼎盛,相對的論茶品茶蔚成風氣。如袁宏道在其《袁中郎全集》中有談及:「茗賞者上也,譚賞者次也,酒賞者下也。」而畫壇名流有以「茶事」為題,如文徵明的「烹茶圖」、王問的「煮茶圖」、沈周的「虎丘對茶坐圖」、「醉茗圖」,仇英的「松亭試泉圖」,唐寅的「品茶圖」。對茶專著多達四十餘冊,如許次紓的《茶疏》,顧元慶的《茶譜》...等。明太祖朱元璋更親訂「茶法」,降低茶稅,而助茶風流行。

清代的時候,飲茶盛況乃為空前。民間應酬、交際、送禮都離不開茶,在日常生活中已佔據了重要地位。乾隆皇帝曾親自「驗水」品茶,南下江南時,於杭州龍井茶區獅峰山坡上,親採龍井新茶且取名,一時「上有所好」,「下有所效」飲茶程度為之提高。清末國力大減,媚洋風氣盛行,加上咖啡傳入的影響,文人論茶事者漸少,後來更演變到有「端茶送客」的陋行出現。這和前代「客來烹茶」「敲冰煮茗」「以茶待客」的情況,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日本茶道,係由宋朝的留學生榮西禪師發衍而成。而日本栽植茶樹亦是唐朝來華留學生「最澄」於學成後將茶苗帶回日本,而開始種茶,榮西禪師以來華所學心得寫成《喫茶養生法》,因其本身是僧侶,所以日本茶道仍有「茶供」之儀,茶具及名稱大都沿襲宋朝所有,再融入日本人自己的精神。以中國現傳茶道,為屬明代傳流,較為生活化,象徵閒雲野鶴灑脫自然;日本茶道較為「禮教化」,且拘泥儀式,較神秘嚴肅。中、日茶飲文化兩者之間,至今已迴然有別。

關於陸羽
(一)著書茶經
陸羽在茶學上的成就,主要是著述了《茶經》一書,《茶經》全文共七千多字,分三卷十章。
卷上:分一之源,談茶的性狀,名稱和品質;二之具,講採製茶葉的用具十八種;三之造,談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卷中:四之器,介紹烹飲茶葉的器具。卷下:五之煮,論述烹茶的方法和水的品質;六之飲,談飲茶的風俗;七之事,彙錄有關茶的記載,故事和效用;八之出,列舉全國重要茶葉產地和所出茶葉的等第;九之略,是講那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圖,即教人用絹帛抄《茶經》張掛。

(二)良馬換茶經
民間故事「良馬換茶經」的傳說,在民間流傳甚久,也張顯了《茶經》的國外影響力,今列如下:
『唐朝末年,蕃王割據,與朝廷對抗。唐皇為平亂,急需軍用馬匹。北方回紇國產寶馬,每年派使者至唐,以馬換茶。這一年秋天,唐使依慣例,帶上一千多斤上等好茶葉,囤積邊關。回紇使臣說:「今年想與天朝上國換一本種茶製茶的書,名叫《茶經》。並講明為千頭良馬,換取《茶經》。唐使聞後,急問是否為國王旨意。回紇使說是確實。唐使回集賢殿,查找那本書,卻無找著,眼看協議時間日漸到來,唐皇集臣商議,太師出班奏本說:「十幾年前,曾聽說有個陸羽,他是品茶名士,因是山野之人,誰也沒有重視他,《茶經》也許是他所寫的,如今只有到江南陸羽住地去查訪。唐皇派員到湖州苕溪邊及杼山妙喜寺去訪問,寺中和尚說:「陸羽曾有一本《茶經》。但他帶往家鄉竟陵西塔寺,又輾轉至湖州。」這時又遍找不到,準備回京覆命。此時有位秀才攔住馬頭,高喊:「我是竟陵皮日休,來向朝廷獻寶。皮日休捧出《茶經》三卷,官員像得了天上星星,連忙下馬鞍,雙手捧住,揣在懷裏,說「我到京師向朝廷推舉你。」又問說:「可有底卷?」皮日休答:「還有抄卷,正在請匠人刊刻。」因此可斷為最初《茶經》刻本是皮日休印的。官員回朝交了旨,唐使到了邊關,把《茶經》遞給回紇使者,回紇使者好不容易得了無價之寶,立刻將千頭良馬如數點交給唐使。』
故從那時以後,《茶經》就傳到國外,有多種文字的譯本,直到現在我們還在研究它呢?而《茶經》的魅力及影響力,由此可見。
  
(三)飲茶的用水及名水
筆者以為陸羽被尊為茶神及祖師爺的另一主因,是因陸羽講究飲茶的用水。
他在《茶經》中指出:「茶有九難」,一日造,二日別...,第五就講到「擇水」之難。為此,陸羽在《茶經》下卷:五之煮中,特別對煮茶用水,作此評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陸羽稱「山水上」實際是指山中泉水,他對於山中瀑湧之水,或者山谷「澄浸不洩」之水,都認為不可。對久積久蓄的死水,要用,要先块口「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再酌之。至於江水﹑井水,江水取去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

又今還傳存一種陸羽口述的「第水二十」,書刊於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中。
《煎茶水記》據考訂實際是結合劉伯芻《詳煮茶宜水七種》,及陸羽《次第全國煎茶用水二十》而成。所謂陸羽「次第」二十水,就是陸羽「口授」,別人記錄的,其排行如下:「廬山康王谷之水簾第一,無錫惠山泉水第二,蘄州蘭溪之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之石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之潭水第六,揚子江之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之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岩)縣之淮水源第九﹑廬州龍池山之嶺水第十﹑丹陽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歸州玉虛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之洛水第十五,吳淞江水第十六,天臺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之圓泉水第十八﹑桐廬之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四)烹茶煮水
陸羽被尊為「茶神」的另一主因,乃是因他擅長於燒水煮茶,陸羽以為烹茶煮水「三沸」說法,即先把水在鑊中燒開,沸如魚目,微有響聲,叫「一沸」;隨即加入適量的鹽,燒至緣邊如水湧泉連珠,叫「二沸」;用竹筷在水中攪動成漩渦,量好茶末,放入水渦裏,再燒一會至騰波鼓浪,這是第「三沸」。前二沸是燒水,後一沸是煮茶,在第二沸時,要舀出瓢水,待後在茶湯出現勢若奔濤濺沫的現象時,將這瓢水倒進去,使沸水稍冷,停止沸騰,以孕育沫餑。

煮好後就是酌茶了,酌茶也需講究,當第一沸水時,水面上出現一層如黑雲母般的水膜,這層水膜,有礙茶味,要舀出倒掉。且在第三沸時,也要酌出一瓢,這一瓢的茶水味道最美,這瓢叫「雋水」,是茶的精華,在稍後茶湯沸騰時再加進去,也是和第二沸時酌出的一瓢水,同樣用作孕育沫餑,及抑止沸騰。其後才一瓢一瓢地分酌到碗裏,酌時要使各碗均勻。又第四瓢第五瓢的味道又不如第二﹑三瓢,不是極為乾渴的人不會飲它。又唐代人飲茶通常是乘熱連飲,他們認為涼茶已無精華之氣,飲之不美。而今也有稱「冷茶」不宜喝的習慣。陸羽說:「茶有九難,這九難,一是造茶,二是辨茶,三是茶具,四是炭火,五是用水,六是炙茶,七是碾茶,八是煮茶,九是飲啜。」無論那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否則就難得飲到好茶。

結論
陸羽著作《茶經》,它是一部中國最早的茶學百科全書,從茶的歷史名稱,茶樹的種植方法,茶葉的性味,及採茶、製茶、烹茶、飲茶等都有嚴格且明確的規範。因為《茶經》問世,使唐宋茶道盛行,不僅影響了唐代,連宋以後各朝代都直接間接地受到影響及改變。後來宋代丁渭的《茶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代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宋代沈括的《本朝茶法》,宋代黃儒的《品茶要錄》﹑宋代趙佶的《大觀茶論》,宋代熊番的《宣和比苑貢茶錄》﹑宋代唐庚的《鬥茶記》﹑宋代趙汝礪的《北苑別錄》﹑宋代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元代楊維真的《煮茶夢記》﹑明代朱權的《茶譜》﹑明代田藝蘅的《煮泉小品》,明代陸樹聲的《茶寮記》﹑明代屠隆的《茶說》﹑明代陳師的《茶考》﹑明代張源的《茶錄》﹑明代許次紓的《茶疏》﹑明代熊明遇的《羅岕茶記》﹑明代羅廩的《茶解》、明代程用賓的《茶錄》﹑明代陳繼儒的《茶董補》﹑明代聞龍的《茶箋》﹑明代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明代馮可賓的《岕茶箋》﹑清代陳鑑的《虎丘茶經注補》﹑清代冒襄的《岕茶匯鈔》,清代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等,這些都是繼陸羽《茶經》之後的專門論茶的茶書,另外還有一些記載茶事和茶法的史書和論著,總計有五百多種,而由此可見我國歷史上記茶論茶的書籍是極其豐富的,相對於全世界的人類則多所貢獻。

美國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中說:「中國人對茶葉問題,並不輕易與外國人交換意見,更不洩露生產製造方法。直至《茶經》問世,始將其真情完全表達。中國學者陸羽著述第一部完整關于茶葉的書籍,在當時中國農家以及世界有關者,俱受其惠。故無人能否認陸羽之崇高地位。」
 
 
牛轉乾坤:書讀以交心,茶沏以傳世
 
《茶詩》五代晉.鄭邀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嘗茶》唐.劉禹錫
生怕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唐.李白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和韋開州盛山茶嶺》唐.張籍
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 
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 
 
《喜園中茶生》唐.韋應物
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峽中嘗茶》唐.鄭穀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裏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嘴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家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對茶》唐.孫淑
小閣烹香茗,疏簾下玉溝;
燈光翻出鼎,釵影倒沉甌。
婢捧消春困,親嘗散暮愁;
吟詩因坐久,月轉晚妝樓。 
 
《茗坡》唐.陸希聲
二月山家穀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湖州貢焙新茶》唐.張文規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禦簾開;
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和章岷從事斗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採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中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皇。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採薇;
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知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雙井茶》  宋.歐陽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
 
《晚秋雜興十二首》宋.陸遊
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愧談生涯;
聊將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以六一泉煮雙井茶宋.楊萬里
日鑄建溪當近舍,落霞秋水夢還鄉;
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嘗。
 
《詠茶》宋.蘇軾
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貢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汲江煎茶》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水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椀,臥聽山城長短更。 
 
《嘗新茶》宋.曾鞏
麥粒收來品絕倫,葵花制出樣爭新;
一杯永日醒雙眼,草木英華信有神。  
 
《詠貢茶》元.林錫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禦花葆蕾拾瓊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  
 
《雪煎茶》元.謝宗可
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
月圓影落銀河水,雲腳香融玉樹春;
陸井有泉應近俗,陶家無酒未為貧;
詩脾奪盡豐年瑞,分付蓬萊頂上人。 
 
《茶煙》明.瞿佑
濛濛漠漠更霏霏,淡抹銀屏冪講帷; 
石鼎火紅詩詠後,竹爐湯沸客來時; 
雪飄僧舍衣初濕,花落艄船鬢已絲; 
惟有庭前雙白鶴,翩然趨避獨先知。 
 
《藍素軒遺茶謝之》明.邱雲霄
禦茶園裏春常早,辟穀年來喜獨嘗; 
筆陣戰酣青疊甲,騷壇雄助錄沉槍; 
波驚魚眼聽濤細,煙暖鴟罌坐月長; 
欲訪踏歌雲外客,注烹仙掌露華香。 
 
《採茶詞》明.高啟
雷過溪山碧雲曖,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摘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水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採茶詞》明.高啟
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采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觀採茶作歌清.高宗
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皇帝寫茶詩,這在中國茶葉文化史上是少見的。
 
《採茶歌》清.陳章
鳳凰嶺頭春露香,青裙女兒指爪長;
度澗穿雲採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
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 
 
《武夷茶》清.陸廷燦
桑苧家傳舊有經,彈琴喜傍武夷君;
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雲;
醒睡功資宵判牘,清神雅助畫論文;
春雷催茁仙岩筍,雀尖龍團取次分。
 
飲茶十得
一、以茶散鬱氣,二、以茶驅睡氣,
三、以茶養生氣,四、以茶除病氣,
五、以茶利禮仁,六、以茶表敬意,
七、以茶嘗滋味,八、以茶養身體,
九、以茶可養心,十、以茶可行道。
 
 
牛轉乾坤:歲月如歌 ,男人如茶
 
十歲的男人是檸檬茶,人性初顯露,淡淡的青澀醇味,回味甘甜。
二十歲的男人是雨花茶,初識情懷,至真至純,滋味鮮涼而氣色清香。
三十歲的男人是碧螺春茶,閱曆人生是一種去粗取精的過程,浮躁漸去,香中微腥,而具有了獨特美的風格。
四十歲的男人是西湖龍井茶,簡單中體現了完美,成熟中體現了高貴。而又讓這高貴是如此可以親近於人。
五十歲的男人是烏龍茶,經曆了歲月磨煉,開始磨煉歲月。事過千萬,不需過分顯露,真情自然湧出。
六十歲的男人是祁門紅茶,經自然調和,收日精月華,滋味濃厚。
七十歲的男人是銀針白毫,已不必看見全人,隻見其點滴,便可勾勒出全部風華,人性已飄蕩其身形之外。
過了古稀之後的男人集眾茶的甘香於一體,經曆了所有性情中事而觀止,如普洱般醇厚悠遠。

男人似茶,女人,是一種集眾多的味道的極品生活的飲料。不是一次就可以嘗出她的味道。一旦懂了,是可以多年以後都難以忘懷的一段感覺。

男人是茶,是一種混雜著多種濃情和淡意的飲料。他不僅是為女人所準備,更是為了男人自己。不要以為都是飲料,兩樣東西就可以混和交融;也不要以為都是人,男女就可以互相瞭解包容。生活就是這樣的,好像很像,但往往就是兩回事情。

茶之十分於水:八分茶於十分水,其味輕逸;十分茶於八分水,其味沉厚。
只有搭配好才會芬芳馥郁,舒爽入口,馧味縈繞。男人似茶,女人如水。茶葉和水天生就是般配的。一杯茶的好壞不僅取決於茶葉本身,更依賴於水的浸溶。如茶的男人把一次次的記憶沉殿在心裏,他珍惜著自己的選擇。如水女人只屬於懂她的人,珍惜她,愛護她的人—那便是如茶的男人。

這茶,生生世世一直喝下去……
而茶的香醇,只有如水般透澈的心靈才能體會,才會明白......
 
 
CY 2012-05-21 11:59:49

活茶道提倡「明心見性」的喝茶方法,所以注重茶湯裡的茶性體會。「彰顯茶性」的重視,是茶人感恩惜福及「敬天」觀念的具體實踐。
《活茶經》的八章內容是談論「喝茶見性」的方法。當您有能力排除茶湯裡的水性、鐵性,以及泥性之後,就可在喝茶時「由繁化簡」地,從茶湯判讀「茶性」。並且,在這種喝茶見性的過程裡,最終見到「本然之自性」!
請一定要來「幸福的瞬間,在飲茶時分」看看喔!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B9%B8%E7%A6%8F%E7%9A%84%E7%9E%AC%E9%96%93%E5%9C%A8%E9%A3%B2%E8%8C%B6%E6%99%82%E5%88%86/%E6%B4%BB%E8%8C%B6%E7%9A%84%E7%B6%93-%E6%B4%BB%E8%8C%B6%E7%B6%93/318583324865131

NORIKO 2009-08-28 14:50:36

我想請問在台灣能夠學到ㄖ本的茶道嘛?平ㄖ的我也會切ㄖ本抹茶因為很喜歡喝.

版主回應
sure 2009-09-01 13:41:44
小王子 2009-06-25 22:16:32

好喜歡男人似茶
女人似極品飲料,
無論男人ˋ女人ˋ飲料ˋ茶
我想都需要有懂得並且珍愛他的人
能遇到懂我的人
我的人生才能減少許多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