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7 12:57:27讀.冊.人
牛轉乾坤: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書名:林西莉古琴的故事
作者: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一個比你更懂中華文化的外國人,瑞典著名的漢學家,同時也是教授、作家和攝影家。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年代末起學習漢語,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六○年代初曾留學北京大學,並開始追隨王迪學習古琴,也多次受到管平湖先生親自指點。之後並多次造訪中國。旅居亞洲和拉丁美洲多年之後,林西莉回到瑞典擔任專職漢語教師,課餘除了寫作專書介紹漢語及中華文化,也為瑞典電視台製作多部相關的專題節目。
譯者:
熊彪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並專研漢文化。此外他也有其他著作,比如《中國知識》。
許嵐
出生於四川省,擁有文學學位,也是一位詩人。
內容介紹:
《漢字的故事》作者林西莉又一經典著作!一件在現實生活中你幾乎不認識的樂器,一段在日常生活中你幾乎沒聽過的樂音,一頁幾乎快被人遺忘的文化史,卻是刻印在我們三千年文化基因上的古老傳統。
在催毀一切傳統的文革前夕,一位隻身從瑞典遠赴北京學習漢語的年輕女生,一個踉蹌就這樣闖進了古琴如謎般潛伏在歷史的時光隧道,古琴,成為她詮釋中華文化的另一把鑰匙……
一九六○年代,中國大躍進失敗,文化革命正醞釀,為了學習中文,林西莉在這變動時期遠從瑞典赴北京大學學習中文。為了更深入中華文化核心,她一個踉蹌就這樣闖進了三千年歷史之久的古琴文化,並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史上唯一的一位學員,跟隨王迪習琴,也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師指點。林西莉這段人生經歷,不只使她結識了許多當時的知識菁英、認識中國古代智者的思想,更深化了她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讓她更能體會漢字書法、水墨畫等藝術之美。
就像我們今日聽到古琴時的聲音一樣,林西莉當時也震撼於那「讓整個房間共鳴的奇妙聲音」。古琴雖然音量小,但其構造卻能發出持久深沉的樂音,聲聲撼動心弦。自古以來,古琴都被視為面對自我的「一面心靈鏡子」,是一種自我抒發而非娛樂大眾的樂器,是自我和大自然溝通的媒介。
古琴修身養性的特徵,已深深滲入我們的各種文化當中。雖然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見古琴的身影,也不聞古琴的樂聲,對它似乎很陌生,然而它的影響卻是深遠乃至於習以為常了。在我們的成語和文學中,處處都有著古琴的影子。《史記》即記載「琴音調而天下治」,當權者的個性即能完全從琴聲中洞察。我們也會用「對牛彈琴」來形容跟一個不講道理的說話。由於古琴所奏出的是個人的內在世界,也才有「伯牙摔琴」感謝知音相知相惜的典故。原來在我們記憶的深層,古琴的影子真是處處可見。
古琴音樂音緩而沉,沒有特定的演奏速度,端看彈琴者的心境,這是和西方音樂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古琴因其蘊含的古老文化智慧,在二○○三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九七七年,NASA透過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向外太空生物播送各民族音樂,其中一首即管平湖所彈奏的古琴曲「流水」。
以一位傳承古琴文化的西方人觀點出發,和一般研究古琴的取向不同,林西莉以淺顯易懂的筆調敘說古琴的方方面面。從古琴的鑑賞、製做,到古琴在古代文獻以及中華藝術中的地位,乃至當今古琴音樂的新趨勢,林西莉林都做了生動且全面的介紹。本書原瑞典文版已長時闡聯暢銷榜,並榮獲重要的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林西莉本人更積極推廣古琴的演出,讓更多人欣賞到古琴的魅力。
目錄:
第一部:另一個世界
莫斯科的一個晚上
古琴和歐洲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一樣,都是用來反思和感受心靈的樂器。在穿越西伯利亞的鐵路線上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這一路旅行用了一星期多,抵達北京時,我已經知道自己要學的是古琴了
樂器的名稱
琴」這個詞在中文裡簡而言之就是「弦樂器」的意思,往往做為許多中外樂器名的詞尾。為了與其他琴類區分開來,它也被叫做七弦琴或古琴,因為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
北京一九六一
在我一九六一年一月初次拜訪時,北京仍是一個灰暗沉悶得無法形容的城市,比我在歐洲見過的最貧窮的城市還要封閉、衰老。從十五世紀就留下來的高高的城牆仍在,牆內是低矮的灰色平房,按照兩千多年前的樣式修建,四周是圍牆,從外面什麼都看不見
北京古琴研究會
管平湖自然也因此有理由關注我的進步,時不時過來看看我的手指和彈法並鼓勵地點點頭。他一臂之高,不過一米五的樣子,瘦弱矮小,滿頭灰白的頭髮。他把那雙又大又黑像樹根一樣凹凸不平的巨手在琴弦上攤開時反差極大,他的彈奏如此有力,彷彿整幢樓都要倒塌一般
古琴課、動物以及人的命運
指法和那些我要試著彈出來的音全都被賦予了相當的意義。不僅僅彈出某個音罷了,它還必須以一種感情和內涵做度量,喚起自己和聽眾內心的一幅畫面
第二部:古琴
琴身
乍一看古琴的結構格外原始,其實不然。每一細節從材料的選擇到各個部分的樣式,甚至到每一道上漆的工序都得精細考究。你愈是仔細觀察,愈會為古琴工匠們的技藝嘖嘖稱奇
龍、鳳、雁
古琴各個部分的主要名稱都與龍鳳有關。龍與鳳均為古老傳說中神祕的動物,千百年來人們對之浮想聯翩,其形象不斷出現在早期藝術、文學、音樂和民間信仰中
漆與斷紋
「一定要細心地保護琴上的漆,」有一次管平湖提醒我,「定期用塊稍稍潮濕的毛巾擦擦。琴面只要有一點灰塵,手指就會變得遲緩,大大影響彈奏。經常撫摸琴面,這樣漆會更光滑,妳的琴會更好彈,切記!」
張建華的古琴作坊
上漆應第一層極薄,第二層厚,第三、第四層儘量薄,這樣一來琴面才會光滑。其間打磨的時候,手上儘管蘸點油,芝麻油最佳,靠著手的溫熱使之浸入已上的漆中,然後再繼續髹下一層
琴弦和調音
古琴的七根弦在很大程度上彷彿活物,需要被精心護理,否則那纖細的絲線會脫落,難以在指間撥動。最好每十天擦洗一次。將一團桃樹脂打濕,看上去像冰糖,在弦上輕輕地往琴橋的方向過幾次。第一次多蘸水,然後漸少,最後擦乾
銘文
後來人們愈來愈習慣將琴上刻以印章銘文,就像我們今天在自己的書上簽字的意思一樣,尤其是一些質地上乘的琴更是如此。有時候琴主會刻上一整首詩,讚美其琴的美妙豐盈之音質,或者其他什麼出色的地方。在許多珍貴的老琴背面,往往刻滿了溢美之詞
春雷和秋笛
琴匠在一把琴做好之後一般會為其選個名字,刻在琴底──把名字刻在琴面上被視為極無文化和品位。題文則僅限於琴主及其朋友所刻,相當私人化,近乎是祕密的暗號,並非為任何偶然看到琴的人而刻。琴名具有個人色彩,表明它曾做為愛物和朋友被珍惜過
九霄環佩
在中國現今收藏的所有古琴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代的「九霄環佩」了。「九霄」,是中國佛教、道教中的天國。環佩指的是古代男子配在腰間之腰帶上的玉貝裝飾
各種琴式
一把琴可以有各種樣式。儘管所有的古琴大約長一百二十公分,寬十五到二十公分,其外形卻各異其趣。直到今天琴匠們還在做改革和修正,有時出於審美的原因,有時則是為了提升琴的音質
第三部:遠古及傳說
古琴和遠古時代傳說中的皇帝
一些漢代初期編輯的哲學著作讚美了那些智慧之帝們在遠古時代創造了古琴,幫助人們控制慾望,與天地自然溝通。「它們以桐木為體,絲為弦。」
古琴神奇的起源和力量
古琴最初很可能是女巫們直接向上蒼求助的工具。她們用古琴在那些宗教儀式中傳達神靈的意願,因而決定人們應當在何種情形下做何決策,以得到圓滿結果
仙鶴、鷗鷺及事物的轉變
仙鶴是除了鳳凰之外最被人崇尚的鳥,特別是玄鶴,據說可以活到六百甚至上千年。「鶴千年則變蒼,又二千歲則變黑」,自古以來正是玄鶴讓人聯想到古琴
空城記
威風十足的司馬懿將軍率軍進攻一座城池,一場血戰即將爆發。敵方占有絕對優勢,五千人馬在城外待命。勝敗立見,千鈞一髮。守城元帥孔明此時卻下令敞開城門,並叫兩個琴童立刻攜著古琴隨他登上城牆,在那城門大開的城樓上他從容不迫地彈起琴來
發現中國古老的樂器
曾侯乙的陪葬品至少有一百二十四件樂器──最令人驚嘆的是那由六十五個銅鐘組合的編鐘,每個銅鐘在你敲打它不同的部位時可以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編鐘的音色之準確,人們毫不費力地可以用它演奏貝多芬的「歡樂頌」
儀式和郊遊
古時即便是宮廷音樂也並非總是高尚而風雅的。人們在那兒尋歡作樂,自然想以輕鬆的音樂助興。〈小雅?鹿鳴〉中則記載一群人帶著滿滿的野餐籃子去野外郊遊。就像現今人們帶著吉它那樣,古時的中國人帶上的是古琴和瑟
墓中的嬉戲
墓中浮雕上刻有三排彈琴的樂手,坐在長長的地毯上。最前排的五人在打鼓,中排的四人在吹排簫,一人吹壎。後排第一人彈一種五弦琴,或許是瑟。第二人吹壎,第三人唱歌,最前面見一個樂手在吹竽
聶政、嵇康和「廣陵散」
嵇康是位古琴好手又是個文筆犀利的作家,也是個傲慢而嚴厲的批評家。他嚴厲批評晉國的君王,甚至鼓動人們起來反抗,終於被捕,行刑前的最後一刻,還拿出古琴彈了一曲「廣陵散」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均為著名知識份子,屬於宮內的圈子,大都在皇家高就。風和日麗時他們去洛陽城(魏國首都)以北的郊外某處散心,在那兒,他們可以安靜享受,彈琴高歌吟詩飲酒
琴道
關於琴的理念,其中有孔子、老子和佛陀的思想,是一種遠離矛盾鬥爭的官宦世界,但接近自然那種充滿音樂和詩意的生活
「幽蘭」和正倉院
收入正倉院、現存於東京國家博物館的古琴,從各個角度來講都是獨一無二的。一般來說,隋唐時的琴甚少裝飾雕琢。但正倉院的古琴卻是金鑲銀嵌,琴面被兩幅吉祥的畫面占滿
第四部:桃源夢
汴梁御園
宋徽宗常在自己的花園裡舉行一些文化活動,偶爾他還邀客人們攜古琴,互相彈奏切磋,討論古琴的質地──音調的深度、漆的光澤、鳳額上美麗的玉飾、琴底的題文和印章
靜心堂
很多人選擇的文房名與寧靜而與世無爭的生活相關,藉此逃避日常瑣事,如「靜心堂」、「安學屋」。另外一些人選擇的名字則包含了儒家傳統待人處世的品德與理想,正直、尊嚴、敬重
室內室外的桌子
在徽宗皇帝的花園裡,樹下桌上有一把古琴。這一類桌子,要麼用整塊石頭砌成,要麼用磚鑲在一塊木頭中,一般來說是家境優越的人家,按照不同季節輪流擺設在自家花園裡的
四藝四寶
在古代中國社會,人們希望所有的文人都會「琴、棋、書、畫」。而在他們的文房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那書畫的工具即「文房四寶」了
印章
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隨便就能找到一個刻章師,熱心周到地與顧客商討石頭的選擇,特別是字體風格,以便刻出的印章能充分反映個人風格
九日行庵文宴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菊花與秋天緊密相關,代表著一種隱居靜謐的生活,不斷出現在藝術作品中,乃繪畫、瓷器和漆器中常見的主題
孤獨和友情
「知音朋友」於彈古琴的人來說至今仍是個寓意深刻的詞,尤指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最親密的朋友。有趣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既有以「知音」為名的雜誌,也有以「知音」為名的信用狀
象牙塔
雖然古琴漸漸地變成了一種為人所崇尚的古董和身分的象徵,與此同時致力於古琴音樂的人卻反而愈來愈少,關於古琴彈奏的規矩愈來愈繁瑣,諸如可與何人彈奏、可為何人彈奏之類,甚至琴譜中還附有一個清單,說明何時何地適於彈琴
蘇州的一個星期天
如今每個月第一個禮拜天,大批古琴彈奏者全聚集到這裡來。他們在一個叫「石聽琴室」的亭內彈奏,交流琴譜和新的曲目,古琴協會的成員們一個接一個地在琴桌邊坐下,彈一段,聊一段
第五部:琴譜和彈奏技巧
音調、指法和圖畫音樂
在舊式琴譜中包括了以不同動物的動作來表現不同彈奏指法的雕版圖,配以簡短的詩句來講解它所引發的感情和聯想。十八世紀初期,人們不再使用那些詩意的圖案,取而代之的是琴譜中長篇大論的音樂理論
識譜
在傳統的古琴中文減字譜中,對於一段或一節曲子的快慢節奏沒有準確的說明。只不過讓人想到曲中所包含的音調罷了,如何彈奏則完全由個人的流派而定。同一曲目,彈奏的時間可能長短不一,每個人對快與慢的理解多少有些差異
音與調
中國有不同的音調存在,這並不奇怪。中國幅員遼闊,擁有不同音樂傳統的諸多民族,曾經並且依然生活在那裡。在與西北沙漠地帶來往密切的時期,引進了許多新樂器、旋律和音調,其他時期還參雜了來自南方或北方的影響
給台灣讀者的話:讓世人聽見古琴的聲音
十年前,我初動筆寫這本書,聽到的人都揚起眉毛:整整一本書,就只為寫一種樂器?而且是種不再時興的古老樂器?他們覺得我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對我來說,古琴本身,以及專為古琴編寫的樂曲,卻有著如此充沛的生命力與詩意的精髓。幾千年來,無數優秀的男男女女珍惜它、寶愛它,他們的流風餘韻,也成為這份記憶寶藏的一部分。我要說出這個珍貴樂器的故事,我要讓世人認識並喜愛古琴樂。
我初次接觸古琴是在北京。一九六一至六二年期間,我有幸進入當時新成立的古琴研究會學習古琴。我是他們不分中外破天荒唯一一位學生。兩年時光,我不僅有機會沉潛於古琴的歷史,同時也能研究古琴曲目。研究會裡那些親切飽學的古琴大師,有幾位還成為我相交甚深的至友,他們帶我進入傳統上流讀書人的文雅世界,在這些詩書禮樂的文化生活裡,古琴占有如此中心至要的地位。
物換星移,今天的大眾傳媒,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時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然而在所有這一切表象的底層,中國文化的巨河依然伏流,還是那麼壯闊、宏偉。現代社會的騷動混亂聲中,或許很容易忽略這股流水之音,但是它的確在那兒,川流不息,它的影響衝擊無與倫比。你若不認識自己的根源,你又怎能了解自己的現在。
許多年間,我常常對古琴的前途感到憂心。西方文化的海嘯巨浪,不論其結果或好或壞,過去幾十年間的確席捲了整個東亞地區,我擔憂古琴也會在其中失去蹤影。可是我不再如此掛慮了。中國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中年人開始回頭尋找、珍惜固有的古老文化,並使之歷久彌新,改造它並納入他們自身所過的現代生活。辦公室一天忙碌緊張之後,他們可以透過古琴的樂聲,找到通往安詳、寧靜之道。他們的心靈,因此可以更妥切地應付現代世界那一切沸騰的高壓,同時也可以更接近他們自己固有的文化。新一代的古琴工匠也每天都在出現,他們精心製作的成品,有些極為出色。所以,古琴的未來充滿了希望!我衷心希望,這本書也能進一步推展台灣讀者對古琴的認識與喜愛!
作者的話:古琴與中華文化
一九六一年隆冬,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中國古琴。它出現在我面前,是在北京大學一間冷颼颼的教室裡的一張木桌上。七根絲絃緊緊地繃在一個黑色的漆木音盒上。頗費一番周折之後,才找到一個中國學生答應教我一些基礎古琴。開始上第一堂課那天,他帶著琴來了。這是一把明代的琴,是他家族自那時起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的。
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後,“春雷”成為了元宮中的珍寶。後來,“春雷”琴被賞賜給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將其贈予老師萬松老人。以後,“春雷”琴又複歸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鑄。以後其琴又歸趙德潤所有。明朝時,“春雷”傳入明宮之中。到了清朝,“春雷”琴流傳到裕親王府中。以後,該琴又流出府外,後來為滿州大琴家佛詩夢所得。後來,佛詩夢又將“春雷”琴傳予其入室弟子北京大琴家汪孟舒,為汪氏傳家之寶。現“春雷”琴被北京琴家鄭瑉中收藏。無價之寶,神品“春雷”,得以傳承至今,實在是一大幸事。
三百年後,焦尾琴被齊明帝獲得,珍藏於國庫之中,並下令不得隨便動用,唯每隔五天,可以取出在御前彈奏,而且只能由大琴家王仲雄專用。可見琴是何等珍貴。可惜的是,如今這張焦尾琴,早已失傳,久已不在世間露面。
我輕輕地撥動其中一根絃,琴身便應手發出一種使整個房間都顫動的聲音。那音色清澈亮麗,奇怪的是它竟也有種深邃低沉之感,彷彿這樂器是銅做的而不是木製的一般。正是這音色讓我入迷,多年沉醉不已。從最輕弱細膩的泛音--如寺廟屋簷下的風鈴,到渾厚低音顫動的深沉。
後來,我所學習的曲子都是些古曲,音色簡單,不像歐洲鋼琴曲有豐富音符,而且大都是單一調子,有時最多在兩根絃上同時彈奏八度,音調旋律交錯共鳴。
古琴在兩千多年的歲月裡一直做為中國上流文人的重要樂器。許多優秀琴師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彈奏古琴之於他們乃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正如打禪,是解脫自我、尋求智慧的一種途徑。而對於勞心勞形的官宦、貶謫流放的政客或者貧寒的詩人們來說,彈琴還能幫助他們逃避冷酷的現實,回歸平靜祥和,接近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
此一樂器所受的崇尚之深,無可比擬,在無數的詩歌裡不斷地被傳唱。許多有關琴師命運的動人故事自古家喻戶曉、膾炙人口。而這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樂器至今仍被彈奏不已,不曾銷聲匿跡,這是一段奇長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傳統。
但是,古琴的彈奏後來卻日漸被加添上許多規矩和要求,諸如何時可彈、何時不可彈,應當如何彈、如何衣著、如何坐態,以及琴房的相關布置等等。並非你可興之所至,邊燒飯邊抓起一張琴譜跑進屋裡,想彈就彈的。彈奏古琴之前需要準備功夫,除了具體的細節準備,還外加精神上的準備,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件相當神聖的事情。近幾十年來古琴的神聖感確實有所減低,不過仍被視為獨一無二的東西,當成傳家寶為人們所珍藏著,即便家中無人能彈亦然。然而,我相信後繼有人,終會再有人彈它的。
這樂器之所以不好彈,在於它總是一個接一個單調的樂音。如何把握這些單調的音,好好表達和傳遞其中之美即其關鍵。它一共有二十六種顫音和五十四種明確區分的指法--含糊不得。
對初學者來說存在著一個難題,那就是,它沒有我們所習慣的那種樂譜。古琴「譜」只是一些漢字符號的組合,標明該在哪根琴絃上的哪個地方彈,該用哪個指頭和哪種彈法。另外一個麻煩則是關於音樂節奏和樂句的畫分,譜上並未詳細注明,而且不知道該如何從一個調轉換到另一個調。因此,如果沒有一個富耐心的良師,一步步地指點,真是無以得道。
古琴和其他高水準的樂器一樣,都需要一生的錘煉和投入才能演奏得至善至美,不過,能如此錘煉和投入的卻是少之又少。然而,透過粗淺地接觸古琴音樂,讓我們不但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種極其獨特而曼妙動聽的音樂,且有機會與整個中國古典文化親近起來。
古琴彈奏貫穿了儒家和道家之傳統,也包含不少人生和修養的基本原則。每段音樂都充滿了讓人對大自然的聯想--蘭草、梅花、高山、流水、仙鶴和在夜空中展翅的大雁,這些都是在悠長的中國歷史上一再出現於詩歌繪畫當中的題材。
古琴,古稱琴、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其歷史幾乎和中華文明一樣悠久。古琴屬於八音中的絲,或弦樂器族內的彈撥弦鳴樂器。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深具東方文化特色。
古琴歷來為文人階層重視,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噐」,在漫長的歷史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獻,並與其他思想和藝術形式相互滲透,交相輝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歷史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傳說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國上古神話人物伏羲、神農和黃帝都與古琴的創製有關。20世紀幾乎所有已出版的琴書和琴譜都以此傳說作為古琴的起源,但是古琴起源十分久遠是確定無疑的。目前已知的關於古琴的最早文字記載可見於三千多年前的《詩經》,而最早的實物琴是在距今約二千五百年,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中發掘出的五弦琴(五弦築)和十弦琴。五弦琴與十弦琴與現代古琴的結構型制和演奏方法類似,五弦琴長度與現代古琴相仿,而十弦琴長度是現代古琴的一半,琴體較高,且琴面不平,無徽位,因此基本上只能演奏散音,演奏泛音和按音都比較困難。戰國中期亦有比現代古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由此可以推測出幾千年來古琴由多形到定形的過程。
據嵇康(223年-262年)的《琴賦》所述,現代古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就已確定。現存最早的現代型制古琴保存在中國和日本的博物館里,其歷史可追溯至唐代。這些琴中有一些還可以彈奏,如晚唐琴師雷威所斫的九霄環佩,現保存於故宮博物院內。
結構
古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約122-125厘米),寬約六寸(約20厘米),琴體厚約二寸(約6厘米),由琴體和琴弦構成。 琴體由弧形的面板和平直的底板膠合而成。面板琴首嵌有用於穿弦的「承露」、支撐琴弦的「岳山」,琴尾嵌有支撐琴弦的「龍齦」。 琴面一側沿琴弦方向嵌有用於標示泛音音位的十三個圓點,稱為「徽」。 底板上有用於安放「琴軫」的「軫池」,中部以下嵌有用於支撐琴身和纏弦的「雁足」。 底板有兩個出音孔,通常為長方形;靠近中部的一個較大,稱為「龍池」;靠近琴尾的較小,稱為「鳳沼」。 琴面板內部與龍池、鳳沼相對有隆起的結構,稱為「納音」,有改善音色的作用。 琴腹內有兩個音柱(天柱和地柱),連通琴面和琴底,可以使音量增大,同時也作防塌腰裝置。 琴弦共有七根,從外(近徽側)向內、從低到高,為一弦至七弦,琴弦一端搭在岳山上,用控制弦音高的線繩「絨剅」拴住,絨剅穿過承露上的弦眼系在琴軫上;琴弦的另一端繞過龍齦,纏在雁足上。
型制
古琴的型制多樣,周魯封的《五知齋琴譜》中就羅列了多種型制和它們的起源。現在已經的型制有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神農式、落霞式、此君式、蕉葉式、鳳勢式、月型式、師曠式、子期式、霹靂式、列子式、靈機式、亞額式和焦尾式等,其中仲尼式、伏羲式、連珠式最為常見。
材質
琴身材質是影響古琴音色的首要因素。古琴的面板一般為桐木或杉木製,底板為梓木或楠木制。「桐」是多種樹木的總稱,《與古齋琴譜》列出了用於製作古琴的「桐」有梧桐、白桐、青桐、泡桐、椅桐和南桐,其中梧桐最佳,但泡桐更常用。木材必須風乾,否則木質會開裂起翹。桐木需要數十年甚至百年才能符合斫琴的標準,而且風乾至少需要二十年。某些斫琴者偏好用陳年古木,因為此種木材風乾徹底,適合斫琴;不過,這類木頭並不一定是佳品,因為木質有可能已經被蛀蝕。
斷紋
琴面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會產生了裂紋,成為形態各異的花紋,稱作斷紋。斷紋有很多種,包括「蛇腹斷」、「冰裂紋」、「牛毛斷」、「流水紋」、「行雲紋」、「龜背紋」、「梅花斷」等。木質中的水分不斷蒸發,以及長期演奏對木質結構的不斷振動,會使漆面產生裂紋。但是斷紋與損壞是不同的,古琴鑒賞家非常青睞斷紋,因為斷紋不僅可以表明古琴歷經千百年,而且看起來很美觀,體現出一種蒼古美。在真正的文物古琴上,斷紋是很美觀的。
琴絃
絲絃是將規定數目的絲線扭成一股,然後繞在框架上浸入裝有絃膠的缸內,以使絲絃不會再鬆散。一段時間後取出晾乾,然後截成合適的長度。 絲絃共有三種規格,「太古」為標準絃,「中清」最細,「加重」最粗且弦外纏絲。按《與古齋琴譜》所述,「中清」琴絃最佳,因為其音色最為細膩清脆。絲弦音色古樸獨特,但音準不穩定、易斷、演奏難度高。尼龍鋼絲弦是在鋼絲外包裹尼龍層製成的,具有音量大、強度高、音準穩定的優點,逐漸取代了絲線成為了古琴的主流。
存放
古琴一般應存放在一個適宜穩定的環境中,環境的突然變化會造成古琴劈損開裂。通常情況下,古琴應存放在溫度20-24°C,濕度50-70%的環境下。如果溫度過高或濕度過低,古琴面板膠合處就會脫膠開裂,甚至劈損。古琴存放時一定要豎直放置或掛在牆上,並將弦稍放鬆,這樣可防止古琴「塌腰」。不過古琴以經常彈奏為好,這樣可以使古琴的音色越來越通透,而且古琴也不易出現嚴重的損壞。古琴不時需要小的修理,因為長期彈奏或是結構老化會引起損壞。
聲像
古代琴書中有對於音樂表現形式的分析,稱為聲像,是用來解釋琴曲中表現的情緒或主題的單字。聲像的數目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只有4種,有人認為是13-16種,也有人認為總共超過24種。在某些琴譜中,對每種聲像都有詳細的描述。虞山派的「清」、「微」、「淡」、「遠」是用來描述古琴音樂的代表性聲像。琴學著作《谿山琴況》對24種聲像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其中解釋了演奏技法、裝飾音和音樂本身,並闡述了演奏者和樂器之間的聯繫,以及演奏者是怎樣達到「琴人合一」的境界。
琴曲
古琴曲長一般是幾分鐘,而最長的琴曲是《廣陵散》(約22分鐘)。中型的古琴曲通常遵循中國傳統樂曲結構,即由「散-慢-中-快-散」速度的段落連綴而成。除了演奏保留曲目和古代作品外,高水平演奏者也會作曲或是即興演奏。古琴的曲目中,有很多是所謂標題音樂,而其體裁包括操、弄、引、怨、行、散、吟等,這一點可以從曲名中看出。
合奏
古琴的音色清、微、淡、遠,因此極少用於合奏。如果要用於合奏,所用樂器的聲音不能淹沒琴音。在古代,琴只與琴簫或者瑟合奏,不過瑟的演奏技法在中國已基本失傳。琴簫合奏是目前常見的合奏形式,所用的琴簫是一種音域較窄、音量較小的簫。 當代演奏家和作曲家們進行了許多嘗試,現在已經有塤、琵琶、笛子等其他民族樂器與古琴合奏的試驗性作品出現,也出現了古琴和大民族樂隊或管弦樂隊的協奏曲。
琴歌
古琴音樂中另外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琴歌,最傑出的代表作包括《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關山月》、《鳳求凰》、《古怨》和《秋風詞》等,其中現存最早的琴歌曲譜是宋代姜夔的《古怨》。琴歌的歌詞大多是唐詩體,因此吟誦起來琅琅上口。琴人在彈唱琴歌時一般不會採用美聲或者民歌唱法,而是常用一種較為沉厚的唱腔低聲吟唱。
禮樂
琴是東亞重要的禮樂樂器之一,在禮儀音樂,特別是雅樂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在清代畫作《雍正祭先農壇圖》(1723年-1735年中可以發現古琴的身影,此畫上下二卷分別保存在巴黎吉美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中。雖然到了現代,在雅樂的故鄉中國,其樂譜中絕大部分已經失傳,不過在日本、韓國和越南,雅樂得以較完整地流傳下來。至今,韓國國立國樂院仍在用琴瑟演奏僅存下來的1116年宋徽宗時代的兩首孔廟雅樂,而越南雅樂亦於2003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文化
古琴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古時文人心中視琴為高雅的代表,古琴古時也常作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禮記·曲禮下》中一句「士無故不撤琴瑟」,彰顯出文人對琴的熱愛。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古琴臺也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古琴也是孔子辦學重要的六藝之一。
古琴樂器本身就充滿著傳奇的象徵色彩,比如,它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徵「天圓」,琴底為平,象徵「地方」。古琴有13個標誌泛音位置的徽,代表著一年12個月及閏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著「五行」金、木、水、火、土。約公元前1000多年,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文墨
古琴上的題詞和印章也體現了古琴的人文韻味,是為文墨美。一般來說,琴上的銘文包括琴名、題字、詩詞、斫成年月、題詞者名字等,如「九霄環佩」琴上就有斫琴師雷威、黃庭堅、蘇軾和幾位琴主的手跡;又如「長天秋水」琴,其上銘文為「月下瑤琴三五弄,清風生處秋水寒」,由此可知銘文是扣琴名而作,值得反覆回味,呈現出顯著的中國傳統美學特徵。琴的命名也反映出琴的音色,或是某種意境,抑或是斫琴師的理想和哲學趣味。琴上的印章通常是斫琴師的大方篆刻名字印,有時琴主也會加上自己的名字。
靄靄春風細,琅琅環珮音。
垂簾新燕語,滄海老龍吟。
唐琴並非現存最古的琴器,但由於唐朝是琴文化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之一,所以唐朝古琴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傳世唐琴,實是歷代琴人所追求的神品。流傳至今的唐琴並不多,著名的有:大聖遺音、九霄環珮、春雷、枯木龍吟、松風清節等等,皆為唐代遺珍。
「九霄環珮」琴是傳世唐琴之一,且為最獨特古老的唐琴,其聲音更是盡善盡美,被視為盛唐的雲中仙品。在清末,由北京著名古琴家所收藏,他也是第一個對這張琴作文字品評的人,他得到此琴後,在琴背池的左邊刻上「泠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 10 個字,皆為行書,並附上「詩夢齋印」小章一方,詩夢齋是他的別號。
「九霄環珮」琴是傳世唐琴之一,且為最獨特古老的唐琴,其聲音更是盡善盡美,被視為盛唐的雲中仙品。在清末,由北京著名古琴家所收藏,他也是第一個對這張琴作文字品評的人,他得到此琴後,在琴背池的左邊刻上「泠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 10 個字,皆為行書,並附上「詩夢齋印」小章一方,詩夢齋是他的別號。
「九霄環珮」琴相傳為伏羲式,琴通長124.5厘米,肩寬21厘米,尾寬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琴首下一雙護軫為紫檀木所作。琴制渾厚古樸,通體髹紫漆,其間夾雜硃砂色,為後來添補,琴身遍佈小蛇腹斷紋。此琴的龍池鳳沼均為扁圓形,貼格為一條桐木薄片接口於池沼右側當中。琴腹裡面納音微隆起,當地沼處復凹下呈圓底溝狀,深度約2厘米,寬3厘米,通貫於納音的始終。
此琴背面有很多刻字。
琴背池的上方刻有「九霄環珮」四個篆字,是為琴名;龍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均為舊刻。池的右面刻著「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庭堅」10個字;左刻「泠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10個字,皆為行書,以及「詩夢齋印」小章一方。琴足之上刻有蘇軾所書楷書「靄靄春風細,琅琅環珮音。垂簾新燕語,滄海老龍吟。蘇軾記」23字,均為後人加刻的。鳳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橢圓印,下方刻「楚國藏琴」印一方。
「九霄環珮」唐琴聲音溫勁松透,如「清越如擊金石」,飄逸空靈,猶如天籟,且聲形俱佳,十分純粹完美,歷來為古琴家所仰慕,從清末起在琴壇就享有盛名,被譽為「鼎鼎唐物」,為傳世之器的極品。
「九霄環珮」唐琴聲音溫勁松透,如「清越如擊金石」,飄逸空靈,猶如天籟,且聲形俱佳,十分純粹完美,歷來為古琴家所仰慕,從清末起在琴壇就享有盛名,被譽為「鼎鼎唐物」,為傳世之器的極品。
張「至德丙申」製作的「九霄環珮」。
「至德」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李亨倉皇即位於甘肅靈武的年號。「丙申」即「至德」元年,也是唐玄宗「天寶」十五載,亦即公元七百五十六年。那是一個血淋淋的年份!那是一個浮華至極的年份,也是李隆基昏聵至極的年份,更是民眾貧困至極的年份!總之,一個凶年惡歲!前一年,「天寶乙未」,二月,安祿山奏請唐皇李隆基允許他以三十二名番將頂替他屬下的漢將,這顯然是安祿山謀反的前兆,朝野上下,洞若觀火,而且宰相韋見素曾經極力勸阻,唯獨李隆基不信。果然,九個月之後,這個坐擁天下重兵、位極人臣的安祿山祭旗反於范陽。叛軍鋒芒所指,官軍望風披靡。「至德丙申」正月,安祿山稱帝。六月,潼關失守,哥舒翰降於安祿山。唐明皇倉皇西巡,在馬嵬坡屈於兵變,被迫降旨縊殺愛妃楊玉環,演繹了一幕「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千古悲劇。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從此,戰亂頻仍,大唐一蹶不振。
唐琴最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張越、沈鐐四家。
專家認為,今天僅存的十幾張唐琴,可以認定均為雷氏所製。這是因為雷氏琴不僅被唐賢所器重,而且更被宋賢所器重,他們以收藏雷琴為樂事,並記錄於著述之中,為後世識別唐代雷琴提供了依據。
四川雷氏造琴,相繼了三代人,計有雷紹、雷霄、雷震、雷威、雷儼、雷文、雷玨、雷會、雷迅九人。其造琴活動從開元起到開成止,前後約一百二十餘年,經歷了盛唐、中唐、晚唐三個歷史時期。從《陳氏樂書》、《琴苑要錄》所記可知,雷氏的紹、霄、震、威、儼五人為盛唐開元間人,屬於雷氏的第一代。
「九霄環珮」應該是雷氏第一代所製精品。《六一居士詩話》論雷琴曰:「其聲清越,如擊金石。」「九霄環珮」之音正是如此。有人根據「至德丙申」四字就認定眼前這張「九霄環珮」是皇家宮琴,甚至是李亨的御用琴。
傳奇無價古琴 :
神品春雷 琴,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
傳世古琴,以唐琴為最珍貴之神器。唐琴之中,以雷公琴為最。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而雷威一生所斫之琴中,又以“春雷”為最。所以,在古琴神品中,“春雷”實是最最珍貴的無價之寶。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在其宣和內府設“萬琴堂”,廣羅天下古琴神品於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 金滅北宋後,金人將奪自宋宮的珍寶,裝了2050車,運往燕京。“春雷”琴也隨之來到了北京,成為了金帝宮中的第一琴,被收藏于承華殿中。金章宗死後,以此琴陪葬。
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後,“春雷”成為了元宮中的珍寶。後來,“春雷”琴被賞賜給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將其贈予老師萬松老人。以後,“春雷”琴又複歸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鑄。以後其琴又歸趙德潤所有。明朝時,“春雷”傳入明宮之中。到了清朝,“春雷”琴流傳到裕親王府中。以後,該琴又流出府外,後來為滿州大琴家佛詩夢所得。後來,佛詩夢又將“春雷”琴傳予其入室弟子北京大琴家汪孟舒,為汪氏傳家之寶。現“春雷”琴被北京琴家鄭瑉中收藏。無價之寶,神品“春雷”,得以傳承至今,實在是一大幸事。
蔡邕焦尾琴 。
蔡邕是後漢的文史大家,是《後漢書》的作者。另外,他也是琴門聖手。其《琴賦》、《琴操》是影響深遠的琴學名著。其《蔡氏五弄》(《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是千古名曲。
關於蔡邕的焦尾琴,也是一段佳話。一次,蔡邕外出,經過一戶人家,見聞其家燒火之木柴大小適宜、發聲清妙,感到正合心意。於是,蔡邕從火中搶出此木,求得人家同意後,帶回斫成一琴,果然音韻奇佳,後成為千古名琴。由於該琴的琴尾仍留有燒焦的痕跡,所以名為焦尾琴。
三百年後,焦尾琴被齊明帝獲得,珍藏於國庫之中,並下令不得隨便動用,唯每隔五天,可以取出在御前彈奏,而且只能由大琴家王仲雄專用。可見琴是何等珍貴。可惜的是,如今這張焦尾琴,早已失傳,久已不在世間露面。
詠琴包括有漢代劉向、傅毅的《雅琴賦》、馬融與蔡邕的《琴賦》共四篇,以及魏晉稽康、閩鴻、成分綏及傳玄的《琴賦》四篇。
蔡邕為東漢末年之著名琴家,做過郎中,議郎一類官等職,因彈劾宦官權貴而遭流放,在逃亡避禍之二十年中創作了著名的琴曲《蔡氏五弄》,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其所寫之《琴賦》中的一段:仲尼思歸,鹿鳴三章。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飛,別鶴東翔。飲馬長城,楚曲明光。楚姬遺嘆,雞鳴高桑。走獸率舞,飛鳥下翔。感激弦歌,一低一昂。〝在前十句中,每句都有一首琴歌的名稱,大多為漢代流行之民間歌曲,可看出琴歌與民歌之密切關係,也反映出蔡邕曾廣泛吸取民間音樂之豐富養分,乃能成為一具有影響之名琴家。
嵇康的《琴賦》,本賦有一千九百餘字,另有賦首的序及賦未的亂。
本賦開始是描寫樂器所生的環境:敘述椅梧生於崇山峻嶺,吸取了天地純一之氣及日月精華。枝葉茂盛,其花飛於上天。夕則與日同沒於虞淵之處,朝別暴其身於九天之涯。椅梧雖歷經千載,仍待價而沽,雖不見售,猶孤寂執守,樂天俟命。椅梧所生長的地方,群峰高而多,遠望高大雄偉,仰視則巍然秀出,府視則雲氣四布,神淵吐其流水,有狂濤奔騰咆哮,也有寂靜無聲,掙擁山丘之明顯對比。在這個地方盛產寶玉,清露滋潤,惠風吹拂,靜謐清閒,呈現了自然神麗的幽靜,令人羨慕喜樂。在《琴賦》的首段,即以寫地之勝,來烘托出椅梧的珍貴,即指出了琴的珍貴。
唐詩中,提到最多的樂器就是古琴,反映了有關古琴藝術的種種。一些詩人對琴十分愛好,經常彈奏,或創作出琴曲,包括王績、王維、李白、顧況、白居易、溫庭筠等詩人,他們因對琴曲有深劇的領會,因此在詩篇中作了很生動的描繪與精辟的詳論,從這些文章可以了能當時琴曲的藝術成就與影響。在唐詩中提到了很多的琴人,如李白的詩中就有岫師、蜀僧濬、盧子順等琴手,元稹的詩作中也有柔之、瘐及之、姜宣和他的妻子等等。
楊師道《詠琴》:
久擅龍門質,孤竦峰陽名。
久擅龍門質,孤竦峰陽名。
齊娥初發尋,趙女正調聲。
嘉客勿遽返,繁弦曲未成。
在這敘述中,古琴已有不同的地方風格,以彈琴來留住客人,顯示了古琴在當時的普及。
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古戌蒼蒼烽火寒,大荒沈沈飛雪白。
先拂商弦後角羽,四郊秋葉驚槭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靜其潻,鳥亦罷其鳴。
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墜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長安城速東掖垣,凰凰池對青瑣門。
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是盛唐的一首有名的詩作,詩中描述了胡茄十八拍的內容,以及琴師高超的技巧使人獲得的藝術享受,在這時代雖然古琴已被冷落,但因董庭蘭精湛的技巧,而使詩人們讚歎不已。
李頎《琴歌》
主人有酒歡今名,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鳥半飛,霜淒萬木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量欲稀。
清淮奉便千餘里,敢告雲山從此始。
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閒夜坐明月,幽人彈素琴。
閒夜坐明月,幽人彈素琴。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這首詩寫盧子順月夜彈琴,第三句開始,點出了四支琴曲:《悲風操》、《寒松操》、《白雪》及《綠水》,並提到指法靈活,使心靜淡泊寧靜。末兩句則是慨嘆也無知音,也寄寓了詩人生不逢時的感慨。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遺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全詩運用了伯牙揮手,鍾子期聽聲的典故琴聲洗滌詩人思鄉之情,物我合一,琴聲陣陣,鍾聲悠悠,意境遼遠,使人在蒼山日暮之時眺望千重秋雲而產生無限遐想,可說全詩一氣呵成而餘韻悠揚。
伯牙,
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伯氏,又作伯雅,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因與鍾子期的知音故事而聞名於世。伯牙的事迹首見於《列子·湯問》篇,另《荀子·勸學》和《呂氏春秋·本味》中也有記載。明朝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附會其「姓俞,名瑞,字伯牙」,為晉國上大夫,原籍楚國郢都。後人多有採用此說者,如京劇《伯牙碎琴》(又名《馬鞍山》、《知音會》)。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人史冊。
碣石調幽蘭:
碣石調幽蘭:
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國肯重用他。在歸途中見到幽谷中盛開的蘭花,於是感慨地說:蘭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卻和雜草叢生在一起,正像賢德的人生不逢時一樣,並彈琴作了幽蘭。幽蘭是至今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譜保留下來的琴曲。
獲麟:
原譜出現於神奇秘譜。根據記譜法和樂曲結構,可以看出與後期琴曲有顯著的差別,可能是較古老的作品。魯哀公時,有人捕獲了一隻麟,但是使它受了傷。孔子去看了以後,感到很悲傷,認為這種祥瑞的動物是出其非時而見害。樂曲以羽調式為基礎,交替出現徵調式和宮調式。運用泛音與散音交織成曲調,在很多地方使用了雙音,包括:八度、五度、三度、二度、同度等。在形式上很有特點。
高山、流水:
伯牙彈琴可以表現出他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或是「洋洋乎志在流水」。而他的好友鐘子期,完全能夠準確地領略到他的音樂表現。唐以後,發展為高山與流水兩個獨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發展,特別是天聞閣琴譜中所載川派張孔山的流水。由於它充分運用了「滾、拂」等指法,進一步表現了流水中奔騰澎湃的效果。
長清:
晉代嵇康作長清、短清、長側、短側,總稱為嵇氏四弄,它們與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長清的內容是借雪的潔白無塵以自比。 梅花三弄:晉隋以來有此笛曲。後經唐代琴家顏師古改編為琴曲,曲譜初見於神奇秘譜。樂曲的名稱來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複,用來描繪梅花的清雅高潔。樂曲的後半部則用稍快的曲調再加上音色的變化,來表達梅花在寒風中迎風搖曳的堅毅不屈的形態。
陽關三疊:
唐代詩人王維作送元二使安西,流傳甚廣,被入樂唱詠之餘更被譜為琴曲,是為陽關三疊。此曲初見於浙音釋自琴譜,旋律在稍加變化後重複三次,以表達一唱三歎、依依惜別的真摯感情。
醉漁唱晚:
唐代詩人皮日休、陸龜蒙泛舟松江,聽漁人醉歌而作此曲。曲譜初見於西麓堂琴統。音樂利用切分結構、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複來表現豪放不羈的醉態。其中有表現放聲高歌的音調和類似於搖櫓聲的音調。全曲素材精練,結構嚴謹。
漁歌、樵歌:
南宋末年著名琴師毛敏仲最有影響的兩首作品。漁歌表現柳宗元「唉乃一聲山水綠」的詩意,曾名山水綠;樵歌原名歸樵。這兩個作品在名稱改變的同時,音樂本身也經浙派徐門不斷加工,精益求精。樂曲中運用主題貫穿和轉調等手法,顯示出作曲藝術的新水平。
陽春:
陽春白雪被稱為曲高和寡的代表作品,後來被分成兩個不同的作品。神奇秘譜的解題中說它「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
酒狂:
曹魏末期,在司馬氏的恐怖統治下,名人學士很難保全自己。阮籍歎「道之不行,與時不合」,只好「托興於酒」,藉以掩飾自己。傳說此曲是他的作品。樂曲通過醉酒的神態,抒發了內心憤懣不安的情緒。
漁樵問答:
存譜初見於杏莊太音續譜。樂曲中通過漁樵對話的方式,在清山綠水之間讚美自然風光。曲中有一些悠然自得的樂句重複或移位再現,形成了問答的對話效果。還有一些模擬搖船和砍樹的效果,造成了對漁樵生活的聯想。近代琴學初津中說它「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唉乃,隱隱現於指下,至問答之段,另人有山林之想。」
瀟湘水云:
作者郭楚望,南宋末年著名琴師。由於當時政治腐敗不堪,對異族的侵略無能為力,作者在瀟、湘水畔北望九嶷山北雲霧所遮蔽,有感於時勢,作此曲以表達他忠貞抑鬱的情緒。樂曲中運用按指蕩吟的手法,以及不同音色迭次呼應等手法所創造的水光雲影、煙霧繚繞的藝術境界,十分吸引人。
普安咒:
又名釋談章。初見於三教同聲琴譜。根據琴譜旁的梵文字母的漢字譯音來看,像是幫助學習梵文發音的曲調。古代曾有普安禪師,也可能是此曲的作者。樂曲使用了較多的撮音,幫助音樂造成了古剎聞禪、莊嚴肅穆的氣氛。曲式上不同於一般琴曲,有些類似於絲竹曲中曲牌聯結的形式。
良宵引:
初見於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代表曲目。樂曲雖短小,卻有器樂化的特點。是一曲美好夜晚的讚歌。
平沙落雁:
初見於古音正宗等琴譜中,近三百年來流傳極為廣泛,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變化。樂曲描寫在秋高氣爽之季,雁群在天空飛鳴,然後歇落沙灘的情景,借樂曲淡雅恬靜的意境引出與世無爭的思想。
鹿鳴:
古琴曲。為詩經—小雅首篇,也是漢代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賦、琴操均有此曲目。明代張廷玉將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琴譜,直至清末仍有刊傳。
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該書編者說,此譜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於後。譜中分段小標題有「取韓」、「投劍」等目。近人因此認為它是源於琴操所載聶政刺韓王曲。現存曲譜共四十五段,其中頭尾幾部分似為後人所增益,而正聲前後三部分則很有可能保留著相和大曲的形式。
大胡笳:
唐代的著名琴家董庭蘭、薛易簡都擅彈此曲。當時與小胡笳並稱胡笳兩本。初唐琴壇流行的祝家聲、沈家聲,就以這兩曲著稱。董庭蘭繼承了兩家的傳統,整理了傳譜。該曲現存於神奇秘譜中,共十八段。
上一篇:牛轉乾坤: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
下一篇:牛轉乾坤:奇才蒼生,九箴吾心
苦瓜寮
2009-06-07 11:15:31
我們怎能出賣天空、山川大海及清淨形象?
好山好水不能被污染
感謝您的支持請上網路連署
台東環境保護聯盟
http://taitung-place.blogspot.com/
反核廢網路連署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09052603020000
1658
琴俠最近忙於作曲與編曲
將古琴曲酒狂編成吉他演奏
更加入佛拉門歌曲風和爵士吉他曲風
絞盡腦汁
無瑕寫文章
有空來逛
吉他老師琴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