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8 16:22:36讀.冊.人

平安 健康:冬至圓,聖誕願


冬至圓,聖誕願:平安,健康;2008 耶誕祝福!

親愛的朋友們:

現在好嗎?
在這個金融海嘯來襲的全球不景氣寒冬時刻,耶誕平安鐘聲送平安。一張聖誕卡寫著:「祝您有個快樂的佳節,和新的一年幸福。」,一份一份的溫暖祝福,給不論人在何方的朋友,傳遞暖暖人情。相信忙碌的聖誕老公公,一定細心準備與傾聽每個人的心聲與心願,掛上滿滿的聖誕禮物與希望,在每個人心中的聖誕樹。

願自己的祝福! 給我最珍貴的朋友們,雖然我們;因為工作緣故無法常常聯絡,因為距離無法常相聚。關懷總是適時陪伴我們度過人生路上的種種難關 。不論;我們人在何處 ? 面對人生的喜、怒、哀、樂 與生、老、病、死 友誼,人生路上感謝有您。
 
這個星期天12/21日,就是一年一度的冬至。
還記得那濃濃媽媽味道的家鄉湯圓嗎?  總是如此溫暖每個在外打拼的遊子心。別忘了,再忙都要一家圓圓冬至圓,那是溫暖的平淡幸福。
 
這次內人因為免疫力下降,
罹患俗稱的皮蛇在耳後與頸部,看著牽手苦於病痛,自己卻只能束手無策。是一段又一段朋友的留言,不論是提供中西醫寶貴資料,還有朋友人在紐約,凌晨犧牲睡眠,守在電腦旁送溫暖關心病情,遠渡重洋寄藥。對於朋友溫暖的點點滴滴付出,自己的感激非筆墨能形容,這份情誼當永銘五內。人生路上,自己何其有幸,承蒙朋友們的用心協助與關懷。所謂: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自己自當不敢或忘這份情誼。
 
值此;一年一度迎新歲末。
不論景氣如何,為了我們最愛的家人與下一代的未來,讓我們手牽手彼此鼓勵,讓我們一起加油努力,相信有再大的風雨與風浪,我們一定有信心,可以關關難過關關。當黑夜來臨,相信黎明一定不遠。 
祝福!
每位來訪的朋友們 與 親愛的家人,佳節平安 ,新年幸福。
願平安與健康!
與朋友相伴不離,日日心想事成!
年年平安夜!
歲歲平安日! 
 
 
 
冬至圓,聖誕願:遙把紅葉寄相思,楓解憐人楓亦愁。
 
秋天,是京都最精彩的季節,滿山遍野的紅葉。這時的京都,天空特別的高爽蔚藍,空氣也特別的清淨透明,一切的一切,彷彿都要趕在白雪覆蓋大地之前,釋放出最燦爛最醇美的能量。
 
冬天,是京都最有禪意的季節。寺院裡白茫茫、河道上霧渺渺,日本文化中的枯淡寂清,簡樸美、清淡美,都隱藏在京都的冬天裡。北野天滿宮的蠟梅,則是冬季裡唯一的一抹酡紅。
 
京都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古城,不僅有古老神社、春櫻秋楓、如詩如畫的景致,更有獨特的美食文化、祇園風光(指日本藝妓)、手工藝等,讓京都成了世界聞名的觀光地點,就讓我們來看看京都的魅力吧! 
 
京都屬於盆地地形,三面環山,盆地中央則有多條河川流過,可說相當富有山川之美。 
 習慣上,整個京都市區分為洛中、洛東、洛西、洛北與洛南等五區。 洛中為過去天皇居所──京都御所一帶,是當年平安京的市中心,老店特別多。 洛東則是京都觀光的精華區,清水寺、三十三間堂、平安神宮、南禪寺、八 神社、祇園等名聞遐邇的風景點,都在洛東,由於這些景點都位於洛中東邊一側的緩坡上,因此也稱為東山,悠閒的漫步於東山一帶,是遊覽京都的最美好回憶。 洛西由於池林遍佈,在過去是王室貴族避暑的好地方,今天在洛西的嵐山、嵯峨野一帶,仍有許多當時的離宮建築。至於洛南,過去開發較少,今天則成了酒與茶的故鄉。 而連接著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的洛北,由於山勢較高,成了京都最富原始風光的地區。
 
 
冬至圓,聖誕願:酒井順子《都與京》 
 
書名:
都與京 
作者:
酒井順子(SAKAI JUNKO)
1966年出生於東京。就讀高中時,開始於雜誌連載專欄。畢業於立教大學觀光學科後,歷經三年廣告公司職務,成為專業作家。以毫不留情的觀察力,捕捉與自己等身大的都會女子,用不拖泥帶水的獨特語調、巧妙的詞彙與絕妙的理論予以分析,這樣的寫作風格博得人氣。作品有《觀光的哀愁》、《少子》、《容姿的時代》的「悲傷三部曲」,《敗犬的遠吠》、《枕草子REMIX》、《那個人,單身?》、《我是美人》、《一口甘能》等多數作品。 
譯者:
江明玉
兼職譯者,譯有《藝術創業論》、《私房話Room talk》、《設計菜鳥奮鬥記》等。
 
內容介紹:
千年京都優雅魅力背後孤高的驕傲
厚臉皮態度創造流行與活力的東京
兩個截然不同、你所不知道的日本
你去過東京或是京都嗎?
從書店遍佈京都介紹、京都旅遊指南,就知道京都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而東京不僅是日本其他地方嚮往的城市表率,更是日本繁榮的象徵。《敗犬的遠吠》一書作者酒井順子以其幽默、深刻的筆調,描寫東京與京都這兩個都市的各自差異。
 
從語言使用的差異、飲食品味的差異、祭典的差異、大學的差異、東京出身作家與京都出身作家的差異、甚至京都女性與東京女性的差異……描繪出兩地京城的絕妙風情。 
 
 
冬至圓,聖誕願:酒井順子《都與京》 
 
前言:京城人與都市人 
為什麼日本人會如此喜愛京都,每次我到了雜誌賣場,都忍不住這麼想。不管是女性雜誌、男性雜誌、旅行雜誌、還是美食雜誌,仔細一看發現都是京都特集,連電視兩小時的推理劇也時常有人在京都被殺。只要冠上「京都的」,不管是櫻花、楓葉、祭典還是殺人,都頓時增添許多魅力的音韻。光看這些媒體,我們就可以瞭解,對日本人來說,京都這個地方具有多麼特殊的存在感。
 
寫了這麼多,我當然也是個京都愛好者。但我與京都往來的時間並不長。念小學的時候,班上功課最好的一個朋友寄給我一張明信片,上面寫著:「我現在跟家裡的人來到京都。到圓山公園看了夜櫻。」 
記得當時我很是佩服他們能全家到京都旅行,有文化的家庭做的事情果然不一樣!我自己則在高中畢業旅行才第一次去了京都,那時候只覺得「搞不太懂」。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曾經跟男朋友到京都旅行,也沒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不管是清水寺還是南禪寺的湯豆腐,對我來說,都只像是為了演出「跟平常稍為不一樣的約會」的道具。當時的我也還不明白,同樣是二十幾歲的男朋友,處於京都這樣的背景之下,不知怎地看起來就讓人覺得不可靠了起來。 
 
「京都感覺好像很好玩喔」會突然這麼想,是過了三十歲以後的事情。我開始對於接近年輕人文化感到有點困難,在這樣的年紀所訪問的京都。和風旅館也好,夜晚的祇園、石庭也好,無一不讓我感到驚豔。二十幾歲旅遊京都以來歷經十年,這段期間我的體內架構了一個享受京都的機制。嗯,當然也可以說不過就只是年紀增長罷了,總之我開始頻繁地造訪京都。 
 
在二○○五年造訪京都的觀光客是四千七百萬人,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目前公布的目標是要在二○一○年之前達到一年五千萬人,這應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也就是說,放眼望去的日本人當中,每兩人就有一人,或每三人之中會有一人是每年造訪一次京都,而不去京都的年齡層則是去東京迪士尼樂園,我想應該差不多可以這樣算吧! 
 
京都長久以來的人氣,我想多少跟持續了好一陣子的和風熱潮有關。一直到日本景氣較佳的九十年代初期,人們的興趣跟憧憬都還是朝向著歐美。和風的事物等於老氣、俗氣這樣的印象很強烈,傳統藝能或和服這些東西的人氣並沒有這麼出風頭。 
 
但是泡沫崩垮,景氣惡化,不管精神上還是生活上都湧起一股清靜和寂寥感,此時日本人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立根之處。在泡沫經濟的全盛時期跑遍各國、看盡名牌精品,慢慢知道,要歐美人的地盤跟他們決勝負,是絕對沒有勝算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可能有個辦法,就是不穿晚禮服而穿和服,大概那時候日本人就這麼想了吧。於是女性們開始捨西洋花藝(flower arrangement)改學花道,捨西洋草書(calligraphy)改學書法,捨精品名牌包改買和服,捨劇團四季去看歌舞伎,捨夏威夷而開始去京都。 
 
剛好在同一個時期,一般人只有在世界盃足球賽時才會湧現的愛國心之類的小民族主義也開始蠢動。不過這種回歸和風的現象,我個人認為應該又跟小民族主義是不同原因所造成的。一直到泡沫時代為止,日本人一股勁地追趕歐美文化,以超越歐美做為努力的目標,但是泡沫瓦解讓我們都鬆懈下來,用起偽外國人的視線來看待和風的事物。日本人開始造訪京都,並非想藉由接觸和風事物來激奮自己的族群意識,這跟白人追求東方情調的頂級度假村住宿是一樣的心態吧。 
 
然後,我們重新再發現了自己國家的文化。梨園之妻或者名旅館的女將這種和風名流,比起社長夫人或醫生夫人,感覺散發出更高一等的光芒。在泡沫經濟的時代,曾經在港區的教會舉行過婚禮的人,也開始脫口說出「我喜歡佛像」之類的話,連菜刀也曾幾何時不用德國品牌SOLINGEN,而改用起「有次」。
 
對這種和風病患者們來說,京都是個聖地。JR東海鐵道公司不過用廣告鼓吹「對了,去京都吧」,人們也都一窩蜂地往聖地去進行巡禮了。 
 
對和風病患者而言,京都可以說是「和風的主題樂園」吧!主題樂園不可缺少的就是娛樂設施、商店、飲食還有服務,這四個項目,而京都就完全地具備了這四個條件。像是神社佛閣或者博物館這種娛樂設施;醃菜、和果子、扇子、古董這種商品也充滿魅力。飲食則有懷石、甜品、烏龍麵跟肉等,一樣都不少。而關於服務,講到「京都人的款待之道」,印象中不就是搔癢搔得恰到好處的感覺嗎?
 
不只如此,主題樂園要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是回客率,京都跟迪士尼樂園一樣,在這一點上也很優秀,觀光客裡約九成都來過一次以上。 要提高回客率,最重要的是「樂趣的多重性」吧。也就是說,如果只有那種去過一次就可以摸透的設施或活動,客人會覺得「就這樣啊」,而不會再來第二次。因為有著像是內行MENU一樣的東西,無法只憑一眼就能完全掌握,還有隨季節變化的不同樂趣,這些事情會刺激讓人想一去再去。
 
東京迪士尼樂園更新遊行表演時,會在新節目發表的幾天前,就開始進行預演,展示新的遊行,或是在很不顯眼的地方畫米奇的圖案等,有很多這種只有內行人才知道的情報。迪士尼狂熱者得到越多這些消息,越會陷入「想知道更多!」「請再去更多次!」的中毒症狀。
 
而京都這個城市,跟迪士尼樂園不同的是,雖然沒有刻意去營造,但是因為歷史悠久,所以擁有無止盡的多層性樂趣吸引觀光客上門。起初只是去旅遊書上介紹的店的觀光客,也會隨著去京都的次數增多,開始想去「旅遊書上沒有介紹的店」或者是「只有當地人才會去的寺廟」等,尋求「一年只做一天的果子」或者是「七年只公開一次的佛像」等。 
 
又,一剛開始只是追求像是櫻花、楓葉這些明顯季節性的人,也開始覺得「梅雨的京都聽說不錯」、「不,新綠也不錯」、「下雪」、「過年」等,如此一步步深陷。 
 
然後,就像迪士尼狂熱者說:「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但這裡是最棒的地點喔!」炫耀看煙火最適合的地點一樣,京都迷也會忍不住想炫耀:「連很多京都人都不知道,有棟大廈的頂樓可以一次看遍五山的送火喔。對了,順便告訴你,京都人可不是說『大文字燒』的,別弄錯了。」 感覺京都的街道好像都被雜誌或是電視給介紹盡了,實際上京都某家店的人卻說:「被雜誌採訪後,連根草都長不出來了」。 
 
在京都有分「常常上雜誌的店」跟「絕對不會上雜誌的店」。就算接受了雜誌的採訪,京都人也不會什麼都講,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偷偷地藏起來。
 
在東京土生土長的我,會如此被京都強烈吸引的理由就在這裡。東京聚集了來自各式各樣土地的人,是個平等的都市。只要有錢,什麼東西都可以買得到,什麼樣的服務都可以享受得到。也因為共同體意識很稀薄,所以對於從其他地方來的人不會特別親切到讓人感動;反之亦不會排擠外來的人。不管是從以前就住在這裡的人,還是昨天才搬來東京的人,都可以過相似的生活,這就是東京。 
 
這也代表了,東京就是你所看見的那個樣子。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算某家餐廳存在著祕密料理,不知為何也會被雜誌的「祕密料理特集」報導給寫出來。讓人覺得「什麼祕密料理嘛」,一點的意義都沒有。可以這麼說吧!東京這個城市的貪欲,是不會讓祕密一直保持為祕密的。
 
與這相比,京都所謂的祕密就是以祕密的狀態存在著。如果說用「?」這個字會有語病的話(?日本,現在好像不能這麼說了),那也許可以說是「奧」吧!宛如又細又長的町家結構,從面對馬路邊的入口進去,一直往裡頭深入、再深入。不管是歷史、人物、味道或者技藝,光從表面看上一眼,是絕對無法得知裡頭的奧妙,像是有多層的深奧之處一樣。對身為東京人的我來說,看不習慣,稍微有點昏暗的「奧」反而讓我覺得稀奇,忍不住想往那個方向走去。
 
不管京都還是東京,或紐約還是倫敦,住在都市的人,應該都會從經驗得知「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在都市,各式各樣的人不斷地從外面的世界進來,所以沒時間一一對外來人感到稀奇。 
 
京都與東京都不會將「跟我不一樣的人」當作奇異的存在,儘管如此,相對於東京把大家吞噬後,均一地消化下去,感覺上京都則是有很多「不一樣的人」們, 細緻且嚴密地分開共存。東京的平明感跟京都的多層感,應該是這樣子造成的吧。 
 
那麼,這樣的差異從何而來呢?我所能想到的,依舊是歷史的不同。西元七九四年,平安京建立於此。在那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京城都在奈良,而當桓武天皇遷都長岡京沒多久之後,又再度遷都至京都(當時並不是這樣稱呼)。
 
往後一千多年,京都一直是京城與都城。畢竟是「京都」,這個地名就只說了「這裡是京城」,誠實地敘述著京都是怎樣一塊土地的故事。
 
「東京」這個地名也說是「京城」,但那僅僅是「東邊的京城」。就像紐約(New York)是以新的約克來命名的發想一樣,東京的命名也是這樣。 當然,從江戶時代開始,這個地方就是個都市了。但是雖然江戶有將軍,卻沒有皇帝。體育會系般的都市江戶,看在文化系都市京都人們的眼裡,恐怕是覺得「唉呀,沒辦法的。鄉下總也需要熱鬧的地方嘛」這樣的感覺吧! 
 
東京的雜食性基礎,被認為是在這個時期釀成的。因為各藩的武士們必須常駐江戶的關係,所以日本各地的人都集中到這裡來。從京城的角度來看,東邊這土到不行的江戶,聚集了日本全國鄉下來的人。「怎麼可以被瞧不起說是鄉下人呢?」這些人因此而努力,才使江戶發展起來的吧。「話雖這麼說,但我們畢竟還是鄉下人嘛」又因為會像這樣攤手放棄,讓江戶養成一種獨特的寬容性,還是說愚鈍感吧! 
 
之後,發生了很多事情,進入明治維新。雖然將軍沒了,但皇帝終於在一八六九年來到東邊,江戶變成東京,越來越發達。而京都因為皇帝不在,城市的氣勢曾經一時衰退,不過由於跟活生生的政治、經濟現場保持距離,京都遂成為日本的文化中心地。
 
我曾經聽說,京都的老人現在仍有一種感覺「天皇陛下只是去一下東京而已」。「其實京都才是真正的首都」這種意識,我想也依舊存在吧! 這的確是很有道理,但我也是覺得「幸好首都變成了東京」的那種人。如果首都一直是京都的話,戰爭的時候可能會被鎖定為空襲目標,而戰後也會被拼命地開發吧!整個京都也許都變成像現在京都車站一樣的感覺。正因為首都這個污名由東京來擔了,所以京都才能將「奧」保持在「奧」的狀態直到現在。話雖這麼說,我也會覺得如果京都一直是首都的話,我想日本應該會變成一個跟現在更不一樣的國家。 
 
現在,全日本各地的市政府所在地都變成了「小東京」,只有京都一直還是京都。何止如此,京都更讓日本全國誕生出許多自稱小京都的土地。東京的人之所以覺得京都有魅力,也完全是因為它既是個都會,但卻又不是小東京吧! 
 
而我,曾經是個熱愛都會的人。因為京都存在著跟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完全不同類型的都會性,以致於讓我感到有點害怕,但那未知的都會性也正是京都吸引人的原因。京都與東京,為了瞭解這兩個京城的不同是什麼,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想從東邊的京城,來好好觀察京都這個城市。
 
 
冬至圓,聖誕願:酒井順子《都與京》
 
推薦序:君子京都
張東君
雖說「貨比三家不吃虧」,買書可不能比價錢。在作研究的時候,需要收集許多同樣主題的論述,做過比較、融會貫通之後才能演繹出自己的心得。旅遊書也是一樣,要按照自己的需求來挑選。只喜歡坐在家裡神遊景點的人,可以選擇照片多又美的;偏愛美食的,找老饕寫的準沒錯;有特定興趣的,則以主題為依據來加以挑選。
 
到日本不能不到京都。她是建都已經超過一千兩百年的古都,幾乎所有到日本的觀光客,都會到京都來朝聖;而不論其宗教信仰為何,也依然會進入京都的大小寺廟神社參觀。理所當然的,介紹京都的各類書籍,在「旅遊生活」區中所佔的空間,也比其他的要多上許多。那麼,這本《都與京》的強項究竟在哪裡呢?它憑什麼想在百家爭鳴的京都書中插上一腳? 
 
答案就在「深度旅遊」這一點上。所謂入境隨俗、入鄉問俗。不論是日本人或外國人,只要曾經到過京都,通常都會成為一再回來的熟客常客。一回生、二回熟。當大家發現自己不停的出現想要重遊京都的渴望時,總是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和周遭親友。這時,有本「比一比」的書就很方便了。
 
《都與京》這本書的作者,是位生於東京、長於東京,卻在三十歲之後戀上京都不可自拔的女性。她雖然以「烈女不事二夫」來比喻自己對於自己的根(東京)的忠誠,卻又實在不能違背自己熱愛京都的真心。於是她在這本書中,就以食衣住行生活習慣等的各種名詞動詞為關鍵詞,一一的對東京和京都這兩個城市作比較。她的腦袋想要理性的把這兩個城市放在天平的兩邊,表現出她的「不偏心」,可惜她的心卻牽動著她的手,讓我們在翻閱這本書時,很明顯的看出她對京都的一面倒。
 
我非常的能夠體會她掙扎的心情。
我爸替我取名「東君」,曾經讓一位國文老師大大的稱讚他非常的有文學素養,因為這早早就是出現在屈原《離騷˙九歌》之中,也代表著太陽神、春神、東宮太子,一副我爸對我期望甚高的樣子。當時我爸也就假裝他確是如此,其實他只是因為當我出生時還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所以就小小的希望我能夠成為「在東京長大的君子」而已,純粹只有紀念出生地,沒有想太多……。無論如何,我四歲以前都住在東京,在我爸唸完書回到台灣之後,我才開始學國語和台語。我外公沒事總會說我是從東京的垃圾桶旁邊撿來的,在生我氣的時候也老是對我吼:「滾回東京去」。再加上古人說:「三歲訂終身」,東京對我來說,還真的是生長的故鄉。 
 
於是,當我想出國唸博士班的時候,我的第一志願其實是東京大學,當我爸的學妹,又回到我小時候熟悉的環境。但是,東大並沒有我想要唸的科系。我要唸的動物生態,京都大學不但是全日本最強,也是世界排行前幾名的。既然如此,當然我就捨東大而到京大。
 
去京都之前,我就從電視及各種媒體上看過、讀到各種有關京都的傳聞,例如本書中也提到的「斤斤計較」、「冷淡」、「壞心眼」等等。就連我的房東,在初見面的時候都跟我說:「我是大阪人不是京都人,所以妳什麼事都可以放心的、直接了當的跟我說,沒有關係」;把她和京都的關係撇得一乾二淨。可是在住了幾個月之後,我突然發現像我這麼自閉的人,還真的非常適合住在京都。 
 
京都人是不欠人家人情的。京都人在打掃自家門口的灰塵或是積雪的時候,只會打掃自家腹地,不會順便替鄰居掃一掃。這種行為,十有八九會被其他地方及國家的人視為冷淡,但是這其實才是最合道理的。鄰居沒有拜託你,你就自動替人家掃的話,下次他就得替你掃回來,否則他就欠你一個人情。可是他原本沒有想要欠人情呀?所以這種「好心」,就會成為一種負擔。累積一千二百多年之經驗,知道人與人相處要「君子之交淡如水」才會長久的京都人,是不會替人家找麻煩的。 
 
京都人的儉約也是有名的。但是京都人並不是小氣,只是知道該如何把錢用在刀口上。現在開始流行的慢活、低調奢華,早在千年之前,就已深植在京都人的生活中。笑貧不笑娼的這種行為,在京都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正統的京都人十分瞭解自己的分際,懂得自己的身份與立場,不會打腫臉充胖子。而另一方面,大家都很懂得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享受當下。
 
要是一樣一樣的細數下去,這篇推薦可能會跟正文拼頁數,不過最後,讓我再說一下東大和京大。 
以畢業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來說,東大和京大是一樣的,所以在各方面,東大和京大互相看不順眼。由於作者是以外人的眼光來看東大和京大,所以她對這兩間學校懷抱的印象,是以「尊敬」為出發點。不過以我小時逛東大、長大混京大的個人體驗,我可以告訴大家「日本人對東大生是又敬又羨又妒又恨,但是對京大學生則是又佩又愛又疼又憐」。因為凡是考得上京大的,通常都考得上東大,只是喜愛自由不愛當官僚,不願被管,於是京大生就成了對抗官與政的代表。此外,東大生總是衣裝筆挺規規矩矩,京大生卻是不修邊幅行為率性,映在眾人眼中,就成為「獨立自主的東大生」及「需人呵護的京大生」了。雖然這真的只是假象……。
 
都與京。從江戶時代算起也只有三百年的東京,以及延續了一千二百多年的京都。住上三代就可以算得上是「江戶兒女」的東京,與延續不到二十代就稱不上京都人的京都。雖然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可是京都卻實實在在的有著千年古都的魅惑之力,讓作者「根留東京、情繫京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口說無憑,在這本書中作者會跟你說個分明,而且她還帶著大家走一趟一千二百年前的京都喔。
 
我是「東京骨、台北皮、京都肉」的張東君。請聽我誠懇的建議:「要逛都與京,請帶《都與京》」。 
 
 
冬至圓,聖誕願:曾郁雯《京都之心》
 
書名:
京都之心 
 
作者:
曾郁雯(Daphne Tseng)
九八六年臺大歷史系畢業,知名作家與珠寶設計師。為美國寶石學院之研究寶石專家(G.I.A—G.G)。  
曾為《皇冠》、《中華日報副刊》、《人間福報副刊》、《珠寶之星》、《珠寶世界》等執筆撰寫專欄,文章散見《聯合報副刊》、《中國時報副刊》、《自由時報副刊》。亦曾主持臺視「火線聊天室」、寶島新聲「幸福進行曲」、中央廣播電臺「郁見幸福」等節目。  
歌詞創作「幸福進行曲」獲第三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劇本《天馬茶房》獲第三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提名、歌詞創作〈阿嬤的雨傘是一朵花〉入圍第十六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著有《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等,近作為珠寶專書《就是愛珠寶》、散文集《京都之心》。  
個人部落格:
京都之心.郁見幸福 blog.udn.com/wenwings

曾郁雯的多寶格:
 tw.myblog.yahoo.com/wenwings1991
 
內容介紹:
「以京都名庭為例,不論何種形式,都可以在喧囂的塵世中迅速切割出一方宇宙,讓靜觀者洗心,從一沙一石、一花一葉窺見天堂。」 「晨光中醒來,乍雨還晴,散步至真如堂,古寺、楓紅、三重塔甚美,旅人如織,相機腳架四處盤踞,有人在院落燃燒落葉,白煙裊裊,如幻似夢,禪意十足。」  「想像半醉半睡半醒的川端康成,有時伏案寫作,有時大啖美食,在古都的巷弄,也許隱藏更多祕密,靜靜候在那裡,等待旅人發現……」
 
曾郁雯耗時十年遊歷京都五大區,以其深情的心靈之眼,透過鏡頭、散文與詩,不僅紀錄了鮮明的四季變化,更捕捉到讓人五感復活、身心安頓之純粹,那是令人傾往的京都之心。  
 
文中旅人與歷史的對話,似與情人傾訴又似獨白的詩篇,京都的畫面因而有了思念與記憶的溫度,閱讀其中,我們彷若在遊歷間,獲得一種心靈沉澱的療癒。
 
白,因為陽光,有了深淺層次。
櫻花,依著時序盛開凋零,幻化季節。
旅行,回家之前,哪裡都能去。
愛情,在最好的年齡,遇見最好的人,是上帝的垂憐。
  
 
冬至圓,聖誕願:曾郁雯《京都之心》
 
自序純粹之粹  
曾郁雯
西元七九四年,日本延曆十三年,桓午天皇遷都「平安京」,不管當初是為了避禍或懺悔或逃避,這個仿造中國唐朝長安而建的古都,度過平安時代四百年榮景,一直到西元一八六八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為止,京都看盡了千年風華。  
 
四百多處神社、一千六百間佛寺,日本的國寶及重要文化財五分之一都集中在京都,其中十七個還名列世界遺產。洛中是新與舊的二重奏,最前衛的京都車站傍著東本願寺;下鴨神社、西陣織會館、御苑、二?城、東寺,由北到南可先一一漫遊,時間充裕或隔幾日可走訪梅小路蒸氣機關車館、涉成園、三十三間堂和北野天滿宮,洛中從古至今都是繁榮的巿中心,也是購物天堂。
 
洛東為觀光盛地,第一次到京都的旅人幾乎都會選擇東山這個區塊,從最北的銀閣寺、知恩院、八?神社,祇園,接到高台寺、清水寺,更是歷久不衰的黃金路線。  洛西以竹林、古剎聞名,若嫌金閣寺太輝煌,薄雪輕覆的初冬時節最佳,再加上龍安寺及仁和寺,也夠玩上一整天;如果搭小火車到嵐山、嵯峨野,大覺寺、天龍寺都值得一遊。假設要去更北的高山寺和神護寺,建議一大早就出發,甚至夜宿山中一晚,時間才夠充裕;從嵐山往南的另一個景點是西芳寺,又稱「苔寺」,可想像其「苔」之美,但至少要在一個月前預約,困難度雖高,依然值得細心規劃。  
 
洛北則以「大原」的自然景觀勝出,寂光院、三千院、詩仙堂、曼殊院、光悅寺、源光庵,光看名字就美得不得了。這裡還有一座「修學院離宮」,也需事先申請,是洛北首屈一指的築山迴廊式庭園,大而美;洛北另一條旅遊路線是走叡山鞍馬線到最北的貴船神社、鞍馬寺,前者每年七月七日都舉行盛大水祭,夏天的川床料理不輸鴨川,鞍馬寺則在十月舉行「火祭」,水火既濟,從夏天一路熱鬧到秋天。  
 
洛南的氣氛就完全不同,東福寺是賞楓第一名所,伏見稻荷大社朱紅的千本鳥居因「藝伎回憶錄」這部電影更紅;醍醐寺位在較偏遠的西南方,其實是日本人鍾愛的賞櫻名所,七百株櫻花同時盛開,何等壯觀的畫面。若搭JR奈良線往南可達宇治,這裡是茶與源氏物語的故鄉,平等院更是貴族文化完美的極致。 
 
約略走完京都這五大區塊,我前後大概走了將近十年,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幾乎都在國外過年,其中除了某一年在義大利吃年夜飯之外,都是在日本的北海道、東京各地送舊迎新。真正密集跑京都是最近四、五年的事情,追櫻賞楓是藉口,逃離台北才是理由。
 
台北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城巿,一○一的樓高很快就被超越,我們卻永遠失去美麗的天際線。台灣有沒有一座南襌寺守候在哲學之道的盡頭?只要很安靜很安靜地守候在那裡,就能讓全世界的旅人,在不同季節紛紛到來,一來到這裡心就舒緩,人也跟著清爽。
 
茂呂美耶在她的《江戶日本》提到能獲得「吉原遊廊」的「遊女」青睞者,有三種條件,氣魄、粹與金錢,「粹」指的是「通達人情、熟諳世務、思想開明、風流儒雅」。江戶時代有兩位名留「青史」的富商巨賈「紀文」與「奈良茂」,兩人都是大木材商,而為幕府御用,所以很愛彼此較勁。有一天奈良茂派人送了江戶時代最受歡迎的蕎麥麵(而且一次都要吃兩盤)給吉原的太夫(最高級的花魁),紀文不以為然,嘲笑奈良茂小氣,竟然只送兩盤,就命人搜集全吉原的蕎麥麵送給所有的遊女,不料竟然一盤難求,原來奈良茂早一步就派人一家一家打點,所有的麵店都拿到當天的營業額,全部休業打烊,所以太夫吃到那兩盤蕎麥麵真的是有錢也買不到,當然珍貴。這一回算是奈良茂贏,但奈良茂的玩法,茂呂美耶認為只是「獨樂樂」,紀文卻是「大家樂」,就算他是個善與官方勾結的奸商,江戶人還是喜歡他「粹」的玩法。據〈隅田川乘涼記〉所載,某個夏夜江戶人聽說紀文在隅田川乘涼,紛紛跑去湊熱鬧,看看紀文又有什麼新花樣。就在眾人議論紛紛,快要不耐煩的時候,上游漂來三三兩兩的朱漆酒杯,酒杯愈來愈多,最後佈滿整個河面,眾人皆搶著撈,紀文就坐在河畔樹下,邊喝酒邊欣賞大家搶酒喝的快樂模樣!
 
讀到這段文字,就明白京都如何將這個「粹」字發揚光大,洗練不世故,幽默不失風度,最難的就是留給彼此適當的空間,據說鴨川畔的戀人,每一對之間都隔著最適當的「等距」,姑且不論日本人(尤其是京都人)是不是太吹毛求疵,他們的美感就是靠距離營造出來的具體成果,台灣的鮮活潑辣、蠻橫衝撞,若能與過度完美、幾近自虐的日本中和一下,豈不妙哉?  
 
京都是我的夢幻之地,傾心之城,鮮明的四季變化,像無形的絲線,緊緊牽動京都的一顰一笑,讓五感復活,身心安頓,我樂於扮演一個時時出現的旅人,將所見所感透過鏡頭與筆墨一一記錄。歲月流逝,濾淨所有的雜質,就會發現堅持的可貴,純粹之粹,鑄成那顆令我傾往的京都之心。  
 
冬至圓,聖誕願:曾郁雯《京都之心》
 
推薦序說不盡京都迷人  
舒國治
京都一晃眼又好兩年沒去了,卻不時思念及之。
我常想,為什麼總是京都?為什麼?
想來想去,我想最主要它太像可以是所有中國人自己偶要一去探看的故鄉。 
 
怎麼說呢?
 
一、它可以全面的、安安靜靜的讓你細細端詳而絲毫不被驚動。
乃你的長相完全融於其間,不被視為西方外地之人。正由於你不受盯看,以是方得從容參詳。 
二、只要不開口,你所收得的京都,便是最視覺之京都。而純粹視覺下的京都,我以為正是京都的最高美感。然則此種純粹眼睛收得之京都,必須閒閒得之,必須不被別人盯看。 
 
三、京都之最美,常在於古寺、名所觀賞之際中途穿街走巷所不意經過的零星片斷景致。此等景致,不是你曾於唐宋詩文讀過,便是你童時上學放學田野阡陌走經,這諸多綠草野花,小橋人家、店窗肆帘、短崗土牆,便是我等外國人亦可視作故鄉之最佳家山鄉田也。
 
然如此這般的京都,或只有「在京都過尋常人家日子」之人才可獲得。我等外地遊客豈能妄想?看來只好扮演。   扮演,要訣在於不貪多。亦即,每日去的景點,盡量少。 例如去嵐山、嵯峨野,只去一個寺院,如常寂光寺。天龍寺、大覺寺、二尊院、化野念佛寺皆不去。再就是,只選幾處閒逸小區塊散步;如自小督庵往吉兆附近的保津川邊走走看看;如天龍寺北門的竹林;如大澤池周邊;如落柿舍左近的菜畦人家;如瀨戶川北面的鄉舍田疇。
 
例如去宇治,只在宇治川兩岸慢慢蕩步;北岸的靜美人家,南岸的土堤樹影,皆是幾百年因緣際會沉澱下來的至佳勝景,世界之大,沒有太多這樣美妙的又有山水又有人煙的所在;即使沒去平等院,沒去源氏物語博物館,宇治已足以悠閒徜徉一整個下午了。  
 
例如一早至北山通的植物園北門前的「進進堂」二樓吃早餐,麵包種類繁多。再散步至賀茂川邊,南行,先逛東岸,再逛西岸(如加茂街道),出雲路橋左近最值佇足,可深深大口呼吸。若遇隆冬,偶飄雪,一觸川面便化,幽清極矣。  
 
例如去奈良,在最無人時分,佇足猿澤池畔,亦可高高站於東北面的階梯(通往五重塔者)上,可細細體會一兩百年前江戶小說的典型場景。自一□鳥居,穿過江戶三旅館的木屋群落,東南行,至浮見堂,再往志賀直哉舊居,這一路上,樹林景,池塘景,民家景,俱最灑然。奈良公園,處處可流連,尤以二月堂向西向北稍走,景最雅馴,大湯屋、鐘樓可略看,正倉院這大木架床式倉庫建築,可遠眺。  
 
例如每月二十五日去北野天滿宮,逛古物跳蚤市場,一兩小時逛完,可至北野白梅町站,乘京福電鐵這種小火車,慢慢吞吞的坐個四站,至御室前,此站正對著一座寺院(仁和寺也)的山門,何等凡俗的庶民街坊小景,卻又是何等獨絕天成的至妙奇觀。這節小火車可一直坐至嵐山,車窗外全是伸手可及的尋常百姓與店家。這一路上,即使不去龍安寺,不去等持院,不去金閣寺,不去妙心寺,亦絕對是一塊令人怡悅的京都。
 
要能捨得,才更有獲取。近讀曾郁雯新書《京都之心》,發現她玩賞京都每日只專注一二件主要事,竟是感觸極深;關於食物,名目細細描寫,材料花色娓娓記錄,或許有賴她的勤於拍照,勤於做筆記,甚至有賴於她的不厭其煩的詢問。關於日本人的體貼,或日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細膩設計,她鉅細靡遺,盡看在眼裡;或在於郁雯自己便是來自很懂體貼的家庭,自己原是享受體貼也享受貢獻體貼的一個佳美生活實踐者。
 
郁雯或許對於美、對於物質、對於生活,有極高的著迷,有極精密的凝視,有極探根索砥的好奇心,這樣的人,日本,或說京都,於她真是再理想也不過的地方了。她寫到吉田山莊,我經過多次,從未進去。她寫晴鴨樓,寫好些個料理旅館,皆有意思之極;教我這個一家料理旅館亦未下榻過的門外漢亦不禁心生羨意。尤其她說早上起不來,可以賴床而女中亦不來催促,與深夜套上旅館拖板往牆外深巷吃宵夜,更是令我常住晚上有門禁而早上十時前必須離店的這種小旅館住客感到汗顏之極:於京都太不曉繾綣人情之享受,只一意拘守簡儉、屈就於日人冷峻之無謂慣律,太不值也!  
 
加上她寫景有一股躍躍欲喜(因出遊太興奮矣)的筆意,毋寧暗合「和風」的輕巧靈動(像描寫某人用「寡言毛衣男」字樣)。她寫京都「煮婦」喝百貨公司地下樓的下午茶,「聊啊聊,聊到該準備回家煮飯了,會突然回魂,馬上做鳥獸散」,去買「半熟品」,「回家加工幾下,就不會被發現整個下午打混的秘密」。說到吃湯豆腐,「先回旅館沖個澡……,記得千萬別噴香水」。
 
她的生活實情感受恁是飽滿,很自然便能道出「宇治……和故鄉三峽很像」這樣生動之譬喻,太多太多字裡行間對遊賞異地千花萬草的無盡感激與人生在世的知足滿意,這才真是旅行寫作最富深情之流露也。 
 
  
冬至圓,聖誕願:曾郁雯《京都之心》
 
推薦序:花朝一瞬  
張瑞芬(逢甲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
二○○八年十一月,在歐巴馬勝選,陳雲林訪台的諸多騷動中,讀到《京都之心》這一帖深秋的清涼方,飛揚的情緒因之靜定下來。在出版市場寒凍的現下,林文義讚譽曾郁雯的一句
 
「美質歸返」,為文學人的純淨心靈所下的註腳,又是何等有份量而令人喟嘆的話。
剛讀曾郁雯這本圖文並茂的《京都之心》,我真的忍不住笑。這簡直是舒國治粗手大腳門外漢的反面版嘛!追櫻、探楓、賞雪,人美麗,景清幽,杯盤瓷碗像擺家家酒,每個環節都不可破壞了美感。 
 
在曾郁雯習為珠寶打理門面的一雙巧手下,京都像五十六面完美切割的頂級鑽,不同角度都輝映著光。圓球漆器內裝著濃稠泛光的麥芽糖,是紫米熬成的水飴;旅館料理的描金碗一打開,新鮮牡蠣像一顆顆綠色寶石鑲在雪白豆腐裡,極盡奢華感與幸福感。入席前,和服女侍還要先斂眉低眼,跪坐一旁,文謅謅送上親筆書寫的和紙雪箋,上書俳句古歌——「雲月,山風吹動夜間的紅葉」,然後才開始十數道菜的精緻盛宴。吃湯豆腐需著素淨衣褲,禁用香水;美麗的「和紙」是和服中隨身攜帶的精美紙箋,用來抄寫詩句,置放點心,又稱懷紙、宣紙,有著銀色絲紋和樹皮纖維的觸感。這會不會太累人了啊!(套一句張愛玲的話,「這樣有計畫的陰謀我害怕」)。要我說,我還是鍾情舒國治筆下的山野民宿,深夜返來,只有一隻主人養的貓在玄關看著你脫鞋那種。
 
然而一篇篇讀下去後,看法竟然逐漸有了不同,同為異國旅人,舒國治如導演勘景,冷靜旁觀,曾郁雯則豔妝釵環,入戲深矣。如果說舒國治美在個性,曾郁雯則是美在靈性。
 
《京都之心》擺脫了歷史與知識的沉重包袱,行遊於一座猶如唐朝古裝片的古城,於心靈與感官,都是一場美不勝收的盛宴。在這一卷日本平安王朝的長恨歌裡,女主角們一個個叫做空蟬、夕霧、夕顏、紫之霧或朧之月,簡直比瓊瑤筆下還夢幻;而那些寺院鐘樓,巷弄長廊,青石苔階,都像是背後有一個古老淒美的故事一樣。從「月度嵐山」、「落英繽紛」、「櫻之夕顏」、「夏日已遠」、「天光倒影」這些篇目,即可略窺本書的優雅情調。而把《京都之》當作食經的老饕,〈晴鴨樓前秋無聲〉裡那連續十數道,精緻非凡品的旅館懷石美饌,無疑最稱經典。  
 
虧得學歷史出身的曾郁雯不打算調書袋,讀者因之不必去管豐臣秀吉、幕府軍隊、源平大戰,或德川家康的興亡滄桑,用川端康成、梁容若或林文月、舒國治、壽岳章子筆下一鱗半爪的認知儘夠了。《京都之心》整本書,事實上是像清水燒那樣講究「究極之美」的逸品,詩文佈局,精工鑲嵌,和京都這個城市一樣充滿了不惜工本的堅持。真正住在京都的老住民,是在巷閭曲折如鰻魚的家中,透過質地良好的木頭窗框往外看,並竊竊私語著外界,而黑瓦白牆青苔,卻成了外來客引發想像與靈感的全部。
 
《京都之心》裡,曾郁雯的文字有一種平和遠意,取鏡則是極簡禪風,頗為不俗。把二○○八年正值「《源氏物語》千年祭」的古城京都當作人生布景時,那些食器、桌腳與牆影,襯托的就是人的優雅閒情,一種在原本匆忙步調的現實生活中逃逸的必要,緩慢的必要,以及專務細節的必要。你看她這樣描寫荒野山村百年木造老屋裡午後光線的遊移:「陽光好像跳著圓舞曲,不斷從四面八方聚集,從咖啡杯流連到糖罐,移轉到酒杯時就順著圓弧杯口迴旋出金色波光,桌上玻璃杯內插著白色小雛菊,是我少女時代最愛的花朵……」。這光影、顏色、香氣的躍動,連結上生命與時光的流轉,正像唐諾序壽岳章子《千年繁華——京都的街巷人生》所說,美麗的,同時也最脆弱,不易留存,如同我們曾有的青春幸福日子。曾郁雯這種無事寫得一段的淡遠,一分品味優雅,加三分人間煙火氣,把整個古典味的京都,加上了珠寶設計的現代感,竟宜古宜今起來。
 
臺大歷史系出身的曾郁雯,一九九八年出版過散文集《鯨魚在唱歌》,這本城市心情筆記雖然沒有引起文壇太大的注意,然而十年來她做珠寶設計、寫劇本、主持電視及電台節目,成績斐然,成了一位多方位的藝術創作者,一九九九年更以「幸福進行曲」榮獲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近日她與作家林文義新婚消息一傳開,大家才猛地醒悟林文義散文集《幸福在他方》,原來典出於此!川端康成筆下的京都,是虛無頹廢,淒美妖妄,在曾郁雯筆下,卻是春日晴暖,風吹花開,讓人燃起幸福人生的想望。
 
誠如書中所說,「正逢花開一瞬,至福的喜悅便鋪天蓋地的湧現」。臺灣有沒有一座南禪寺,能守在哲學之道盡頭,讓全世界的旅人,在不同的季節紛紛到來呢?《京都之心》於作者而言,猶如心靈後花園,一個休憩空間,可尋找心靈悸動的一方淨土。對讀者而言,在國境之南,想像雪鄉之春,京都這布景未拆的古裝劇,悠悠沉睡千年,讓人也想遁到其中,作一個不醒的白日夢。從曾郁雯書中一覺醒轉,回到紅塵俗世,竟發覺瓦片上陽光白花花,爐上蒸黍猶未熟哩!  
 
冬至圓,聖誕願:曾郁雯《京都之心》  
目錄:
004 推薦序|說不盡京都迷人 舒國治
007 推薦序|花朝一瞬 張瑞芬
010 自 序|純粹之粹
017 山宿秋紅
024 食樂地圖
040 旅人心願
044 清歡
047 和攴紙
054 京都之心
058 古都
063 暗香浮動宇治川
069 源氏物語千年紀
078 野菜三千
082 月渡嵐山 
 
花開一瞬
086 一 東本願寺
088 二 落英繽紛
090 三 櫻之夕顏
092 四 椿神走過
094 五 仙客來了
096 六 天光倒影
098 七 尋找茂庵
100 八 空間之美
102 九 三十三間堂
104 十 屋頂花園
106 十一 大原之氣
108 十二 花香相迎
110 十三 為你等待
112 十四 夏日已遠
114 十五 吾心所願
116 晴鴨樓前秋無聲
123 斬櫻
130 夢泊神戶港 
 
奧之細道
134 一 行
136 二 浪
138 三 苔
140 四 柿
142 五 侍
144 六 湖
146 七 雨
148 八 閣
150 九 露
152 十 瀨
154 京逸品 
 
影.色
166 一 愛很簡單
168 二 七色葉
170 三 台北幸福嗎
172 四 直哉的書齋
174 五 雨織錦
176 六 等待幸福
178 七 朱顏
180 八 櫻吹雪
182 九 紅牡丹
184 十 四季素描
186 跋|美質歸返 林文義
190 附錄一|日本史簡表
193 附錄二|京都旅遊資訊
205 附錄三|京都地圖 
  
 
 
冬至圓,聖誕願:曾郁雯《京都之心》 
書摘:古都 
曾郁雯
「夜燈上那個柊葉的模樣,總讓人心生懷念。到達京都的夜裏,當女中把潔白被子攤開,被單上印染的柊葉模樣總是讓我心安。為此,從遙遠旅程回東京的路途上,我總要特地在京都停留一晚。」
 
川端康成筆下的柊家旅館是他在京都的家,當年為了寫小說《古都》,出生大阪的他曾到京都「居遊」,他說:「京都是日本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能讓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如此心儀,掛在玄關匾額上「來者如歸」四個字,就是這個創於西元1818年的館舖老舖,歷久不衰的答案。
 
鋸齒狀的柊葉讓川端康成安心,燈具、地板、茶杯、磁碗、漆盤、衣物盒、紙筒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圖案,川端康成覺得「那柊葉卻不醒目,這樣的不醒目,正是京都柊家迷人之處。堅持老舖自古即有的格調,卻又不張揚。」
 
現在去柊家還可以看到川端康成經常入住的那個房間,塀庭中栽植的柊樹依然典雅美麗,為這段文學佳話做歷史見證。2006年才完成的新館,其中唯一一間西式客房,特別以川端康成《古都》書中最重要的「北川杉」為設計主題,馬上把場景拉到小說中的北山山里,古今呼應,將柊家與川端康成再一次巧妙結合,是京都人最擅於營造的「京情緒」。
 
京都之所以能讓旅人一去再去的魅力,在於他們為旅人精心安排各種主題導覽,有人追蹤藝伎身影,有人狂熱參與祭典節慶,有人春天賞櫻秋天狩楓,有人鍾情文學散策,從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川端康成的《古都》、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井上靖的《樓門》、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谷崎潤一郎《細雪》、志賀直哉《暗夜行路》到渡邊淳一的《化妝》、《京都物語》,京都一直都是「文學現場」,歷代文豪的最愛,書迷影迷最直接的崇拜致敬方式。
 
 
   
其實川端康成極愛的柊就是冬青樹,冬青樹最廣為人知的品種就是聖誕樹!多麼神奇,當這片小葉子用金漆描繪在紅色漆盤上,何等古典優雅;開在塀庭石燈籠旁,何等素樸脫俗;繡在待客室地毯上的柊葉圖案,何等寫意瀟灑,都散發傳統的東方氣息。但這株柊樹過去也常出現在聖誕節卡片上,背景常是皚皚白雪,堅挺光亮的綠葉與鮮紅欲滴的漿果,簇擁纏繞成一片佳節感恩氣氛,遠方似乎傳來陣陣歡樂鈴聲,聖誕老公公的雪橇就要從天而降……
 
這些年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常有這種穿越古今、東西交融的錯置感,不得不佩服京都人對「時間」與「空間」的巧妙運用,技巧之純熟、手法之高明,令人嘆為觀止。所有的距離都是經由精密計算後創造出來的美感,不露痕跡,是一種看過千年繁華、歷盡滄桑的洗練風格。
 
以京都名庭為例,不論何種型式,都可以在喧囂的塵世中迅速切割出一方宇宙,讓靜觀者洗心,從一砂一石、一花一葉窺見天堂。枯山水以石組、白砂象徵流水、大海,萬頃波濤如同靜止,幽遠枯寂的意境適合參襌。池泉迴遊的庭園,常有小橋流水,美麗的池塘波光灧瀲,群鯉迴游,適宜闔家觀賞。如果再將遠山借入景中,更是一絕。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也是一種文學筆法,或作家的生活寫照。文友劉黎兒在《京都滿喫俱樂部》書中說:「到了京都,就會發現文人很偉大,只要文人品評過或有點關連的地點、食物,現在都身價百倍。」她自己覺得這幾年為了川端康成多付了好多錢,就是為了住進川端當年寫《古都》的柊家,「柊家單靠川端或志賀直哉等人曾經住過,就能吃好幾代呢!」
 
過去京都這些飯館、料亭可是經年累月免費提供文人食宿的哦!現在還可以看到很多川端康成的題字,據說「數量驚人」,黎兒學姊猜川端康成若不是人太好,就是他曾免費食宿過的名店不少!這兩個猜測都很有「禮貌」,嵐山光三郎在他的《文人的飲食生活》書中,下筆就很不客氣了,他認為川端康成是個「吃白食的高手」,「他找人請客的方法,就是積極但被動地讓對方覺得非這麼做不可!」
 
川端康成一歲喪父、二歲喪母,七歲祖母過世,十歲姊姊過世,十五歲唯一的親人,祖父也撒手人寰,變成孤兒的川端康成輾轉寄養親戚家中,所以嵐山光三郎說:「晚年的康成吃的是安眠藥,年輕時吃的則是別人家的飯。」看了頗令人心酸。由於出身貧窮,川端康成成名後對金錢變得毫不在乎,甚至輕視。成名了,只要開口就會有人送禮,他變得十分奢侈浪費,他的夫人秀子曾說:「即使家境清寒,還是要買鯛魚和龍蝦。」可見他甚為極端的個性。
 
六十二歲完成《古都》的晚年,川端康成必須依靠安眠藥藥效發作後,邊打瞌睡邊寫小說,他視《古都》為「異於尋常的創作」,想必居遊京都的那段日子精神狀況並不好。因仰慕他的文采和盛名,免費讓這位老人家食宿應該也是店家樂於提共的善舉,川端康成不也留下許多無價的招牌題字,與其說是「文人的金錢效果」,不如說是另一種「文化財」。
 
川端康成是個胃口很小,一個便當可以分四次才吃完的美食家,也許小時候窮怕了,捨不得一次就把食物吃光;也可能從小沒得吃,把胃口餓小了。他在京都住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心目中那個古老美好的古都,已經逐漸遭受破壞,為此頗為疼惜。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是千古不變的原則!從1963年興建京都塔之初,就掀起軒然大波,老京都人恨極了這種高聳入天的怪異建築;更遑論1997年開幕的京都車站,華麗的鋼管天篷,可隨時變成展場的大廣場或大階梯,從議論紛紛到現在變成建築系學生的朝聖景觀,京都人心中想必也是百味雜陳吧!
 
想像半醉半睡半醒的川端康成,有時伏案寫作,有時大啖美食,在古都的巷弄,也許隱藏更多秘密,靜靜候在那裏,等待旅人發現。
 
 
冬至圓,聖誕願:施穎瑩《預約私房美味》
 
書名:
預約私房美味 
 
作者:
施穎瑩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管理系畢,喜愛創作、旅遊、美食。
香港出生、台灣唸小學與大學,混合兩地人格特質,同時擁有香港人的敏銳度和台灣人的熱情。 
大學畢業後返港於香港最大報業集團《東方日報》任職七年,也曾赴大陸的財經雜誌工作,期間曾為《美麗佳人》、《中國時報》、《錢櫃雜誌》任專欄作家。 
 
2003年初移居台北,希望能吸取兩岸三地的新聞工作經驗。曾任職《TVBS周刊》,2005年轉戰《蘋果日報》財經組任專欄組組長,現為自由撰稿人,擔任《商業周刊》生活專刊特約撰述。曾出版《嚴選頂級Motel》、《嚴選頂級商務旅館》、《台灣高鐵遊樂Guide》等
 
攝影:
廖家威
1970年生,台北南港眷村長大。
熱愛收集舊貨,喜歡羅大佑的音樂。
拍過上百本食譜,生活類影像是他最喜歡的攝影主題。
 
對工作認真,對生活熱情,與許多合作夥伴因工作結緣而成好友,享受工作過程、要求品質而非報酬的灑脫態度,成為許多作者與編輯指定合作的攝影師。 
 
個人部落格上分享許多雜貨、花草、旅遊、空間、手作、飲食等攝影作品及心情,被好友稱為療癒系影像。 
阿威影像雜貨舖:
 
內容介紹:
你相信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高鐵董事長殷琪、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品東西」創辦人鄧學中、夏姿老闆王陳彩霞、麗嬰房老闆林泰生、服裝設計師陳季敏、美食旅遊作家趙薇、壹傳媒老闆黎智英、美食家朱振藩……
 
這些吃遍天下美食、講究品味的企業家與名流之士都是他們的座上常客!
想知道大老板們都是在哪兒請客?名人老饕的私房美食地圖哪裡找?隱身巷弄的美食餐廳,沒有行家帶路、沒預約,有錢你也吃不到!
 
不管是早上補上岸,下午送上桌的鮮美海鮮;台灣特有食材,只有本地才吃得到的獨特家鄉味;餐廳主人自己種植、自己料理,有機又養生,對地球好對你更好的生機飲食……這些充滿用心,將食材發揮到極致的美食,全都在預約制無菜單餐廳裡。
 
讓人驚豔難忘的飲食經驗,絕非單純由食材料理便可達到,而是從空間到互動整體和諧與用心,讓飲食不止於單純口腹之慾的滿足,昇華至精神的回饋與藝術美感的鑑賞,甚至更可以延伸、深入生活與文化,徹底實踐。
 
本書精挑細選全台15家預約制無菜單餐廳,探討老闆對食材的挑選、飲食的講究、生活態度,教人如何品嘗和正確對待食物。分別有創意台菜、日本料理、法國菜、中式素食、西式素食等不同主題。依店主自身對飲食的概念、食材選擇、對生活態度、室內空間規劃等,一一介紹。從經營理念、食材大剖解、料理方式到搭配呈現、整體飲食空間等等,皆有深入而細膩的介紹。透過本書帶路,讀者可隨之窺秘隱身巷弄的秘密私家廚房,一探這些讓企業大佬、名流饕客爭相傳告,非吃不可的極致饗宴! 
 
  
冬至圓,聖誕願:施穎瑩《預約私房美味》
 
作者序:分享台灣私房滋味 
我有一個很會做菜的母親,在她的寵愛下,我變成一個愛吃的美食主義者。 喜歡蹲在廚房,看著媽咪做菜,最享受的那一刻就是負責試味。  「怎樣?夠味嗎?」媽咪眼裡充滿疑惑地問,當我滿意地點頭時,媽咪即展露出得意的笑容,並帶著那份被認可的滿足感把菜端出客廳。 
 
年幼的我即時覺得自己何等偉大,主宰了一家人的味覺命脈,也因此練就了自己敏銳的味蕾。 由於父親是江蘇人,母親是廣東人,又曾經在台灣住過,所以家裡菜色常常是外省麵點、廣式炒飯加台灣小炒,MIX口味,也讓我的嘴巴,從小就能吃到大江南北的佳餚。 
 
在我人生的黃金期(小學六年以及大學四年),都是在台灣渡過,所以對此地有著一份濃厚的感情,許多的珍饈美味,常在我記憶裡飄香。  
 
六年前,因工作的關係又再度來到台灣生活,愛吃的我,常常是大街小巷、東南西北地鑽,兩年前發現在香港流行的私房菜,原來已經漸漸在台灣這片土地發酵,於是動念想將此一主題撰寫成書,從醞釀到採訪、整理、以致完成,耗時快兩年,終於在今年十一月順利出版。
 
在這人文氣息盛行,物產豐富的小島,台灣特有的私房菜少了一些商業導向,多了一份人情味。在吃的同時,亦對私房菜主人們所訴說的背後故事,讓我感動不已,如此濃厚的地域特色深深觸動了我對飲食文化的激情。  看到這些私房菜主人的用心,每回有香港、日本朋友來,都會專程帶他們去品嘗私房菜,如講究養生的「食養山房」、把台灣菜重新詮釋的「食方」,都讓他們讚嘆不已。在西方社會也被優雅創新的台灣美食所感動,如前者曾經被Discovery頻道拍攝專題報導,後者近日也獲紐約時報大幅報導。  

就品嘗美食而言,我認為已不再是有錢人、也不只是美食家的專利。 我所寫的是一本完整介紹台灣私房菜的書,我特別走訪全台,挑選了十五間店家,經過深入的訪談,去了解這些私房菜主人背後的理念和故事。這本書,不是僅僅一本坊間的飲食指南,純粹的介紹哪裡有美食可尋,而亦是想借此傳達另一種理念,就是尊重食物和欣賞它的美;對在地食材的運用,符合世界潮流所注重的食物哩程,以及支持在地小農。

 希望能令讀者感受到我的這一份誠意,了解全新的台灣料理,也讓所有人,不分種族,都來認識和分享台灣的這一份驕傲。更希望大家都願意支持,那群默默?台灣飲食耕耘不懈的人。  

 
冬至圓,聖誕願:施穎瑩《預約私房美味》 

目錄:

作者序  分享台灣私房美味
前言 細說私房料理源流──私房菜始祖「食養山房」專訪
預約台灣飲食大未來──「食方」廚藝總監專訪

01.私家魔幻廚房│法烹沙龍
02.禾桿裡最可貴的珍珠│宜蘭掌上明珠
03.從庄腳俗變身天后級大廚│鹽之華
04.百年老屋裡的純粹原味│水來青舍
05.山林間的一期一會│璞真山居
06.無邊界素食愛戀│王培仁工作室
07.私宅裡的創意懷石饗宴│三芝菊地英隆
08.深山中的奇蹟餐廳│宜蘭不老部落
09.原味煮廚,玩味人生│淡水PM Bistro Studio
10.料理藝術家的混搭實驗室│二八工作室
11.發明王的私家餐桌│OA+
12.料理狂人的情緒食堂│Le  Gourmet
13.回家吃飯│自己家
14.茶飲中的真滋味│櫳翠坊
15.禪心料理│AWA
附錄  港、中、台兩岸三地私房菜餐廳大匯集 
 
冬至圓,聖誕願:清香流動《品茶的遊戲》
 
書名:
清香流動:品茶的遊戲 
 
作者:
解致璋
曾任台北春之藝廊展覽企劃、藝術書房經理。曾開設清香齋茶屋、清香書院。現從事台灣烏龍茶道的教學。
1988年,解致璋於繁華的台北東區隱巷中開設清香齋茶屋,以靜謐幽雅的空間氛圍,為己為人打造出十丈紅塵中的一片清靜,不但是許多文人雅士的約聚之地,更有無數國外媒體專程來台採訪報導。1993年,在經營清香齋行有餘力之時,創辦清香書院,邀請專家、教授、藝術家,廣開人文、藝術乃至自然生態課程,期以民間講學之精神深化台灣文化厚度,成為當時極具特色的學習空間。近年來,清香齋轉型為茶道教室,解致璋以開放性、創造性和體會性的教學方式,研究發展台灣的工夫茶,改進心法,注入傳統藝術精神,逐步建構出台灣烏龍茶的品茶美學。此外,並不定期籌辦各種雅集與茶會,足跡遍及台灣各地、日本京都、加拿大溫哥華,以及中國的蘇州、上海、無錫、杭州等地。
內容介紹: 
對我來說,茶道是生活的藝術,也是一種自由的遊戲。解致璋  
茶,是十分古老的飲料。對許多人來說,喝茶也是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事,然而對某些人而言,喝茶則不光是為了解渴,而是追求一種解渴以外的東西,那不僅涉及眼耳鼻舌身五官細致的感受,甚至可以反映時代的生活文化與美學態度。
 
中國唐代的陸羽寫下世界上第一本茶書,將喝茶提升到「品茶」的境界;之後日本人將綠茶發展出一套嚴謹完整的茶道文化儀式,美學家岡倉天心喻之為「審美的宗教」;而英國人則以紅茶開啟了下午茶的世界性風潮。今天,我們更是有幸,能在台灣享受品飲烏龍茶獨特的樂趣,並且親身體驗多元繽紛的烏龍茶道美學正逐步開展成熟。  
 
烏龍茶是台灣生活文化的代表。我們的茶葉製工獨特,品種花色繁多、品嚐起來香氣和韻味變化萬千,既有綠茶鮮爽的滋味,又有紅茶甜醇的特色。泡茶的方式,因此更需看茶泡茶,靈活的來對應。烏龍茶多樣的風貌,使得台灣茶人更能展現豐沛的創造力,這正也是台灣生命力的潛力和特質 。 
 
本書即是茶人解致璋二十年實踐探索台灣烏龍茶品飲美學的心得筆記,由攝影家廖東坤等人掌鏡,平面設計家霍榮齡美術規劃,歷時三年製作完成。作者深富中國藝術素養,不管是談空間茶席、說茶器茶儀、論品茶生活、爬梳飲茶的流變………,書法、繪畫、園林、禪學等藝術與哲學觀點穿梭交融,靈光處處令人驚喜共鳴,而其文字亦簡約純致,耐人咀嚼。書中百幀茶席影像,涵概了季節的變化、晨昏的光影、晴雨的不同紀錄,搭配詩詞禪語,更是意象豐富,細膩動人,令人悠然神往。
 
這不是一本飲茶的工具書,書中沒有絕對性的數字與步驟,但對於品茶這個結合了多重領域的生活藝術,卻有精彩的演繹與分享,為台灣的烏龍茶道展現出獨到的美感視野。作者邀請大家,在生活中展開茶的五感之旅,藉由空間的塑造、茶席的佈置、茶具的選擇與搭配、泡茶的過程及品茶的體會,培養觀照自我,從容自在的定靜氣度,感受分享的愉悅。 
 
一杯茶是靜心的源頭、是生命的滋味、是光陰的流轉、是創造的遊戲。一席茶是洞見的入口,是台灣與世界的心靈對話,當我們開始這樣的旅程,視野也將更加的遼闊與自在………。 
 
 
冬至圓,聖誕願:清香流動《品茶的遊戲》
 
後記:人間萬事消磨盡,只有清香似舊時 
解致璋
我不是學者,只是一個實做的人,也可以簡單的說是一個行者。
這些多半是自己的一點體會,也有部分是先有了體會,後來讀書時,碰到前人的經驗,高興地拿來印證自己平日所想的,記下來,便成了可以給朋友作為參考的筆記。
 
喝茶是大家都喜歡的事。喝得精,喝得講究,細細地喝,叫做品。我們現在說一個人的品味很好,意思是他的鑑賞力很好,眼光很高,而顧名思義,品味是從味覺開始的。
 
我一直認為功夫靠累積,累積許多人的功夫就產生了文化的厚度,這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強求不了,也不能速成。反過來說,一個地方,有許多人喜歡做同樣的一件事,做得踏實、深入、精彩,慢慢就會出現一批有功底的玩家,這個領域要它無趣也很難。
 
飲茶藝術與一般藝術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普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或生活的態度,或生活的樣貌。可以從幾個層次去思考與看待。
 
二十多年前,朋友們為台灣的飲茶藝術取名茶藝,我個人以為在茶藝中再注入精神境界,就成為茶道,因為道藝一體本來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精神。
 
台灣出產世界上稀有的好茶,為了要跟朋友一起好好地品嚐這種珍貴的茶,我們佈置環境空間、插花、欣賞音樂、擺設一些不矯飾的、仔細選擇的茶具……,漸漸地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促使這種「遊戲」得以發展的要素是我們愛美,並且想要創造的天性。雖然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缺乏足夠的審美教育,但我們自己在茶道藝術裡發現了彌補心中缺憾的方法。同時,茶道也引領我們的內心往平靜、寬廣、安詳的境界追尋。
 
對於我們而言,茶道意指滿足。滿足於單純的生活,及這種生活中不凡的美感。通常,我們不知道原來擁有那麼多可以使自己快樂的能力,而且還能把這樣的快樂分享出去。只是抱著樸素的初心,便帶給我們所經歷的事一種內在的品質,一種新鮮的活力和創造力,結果體會到這種不斷開展、顯露的經驗……,每當我們接近那個極限,自然就會知道還有什麼。 
這是不是鈴木大拙所指出的,「中國人所創造的,日常裡活著的禪」?那麼,清香便可以繼續流動。 
 
冬至圓,聖誕願:清香流動《品茶的遊戲》
 
書摘:茶具的選擇與搭配
茶具的選擇與搭配實在變化多端,奧妙無窮,十分有趣。因為它所牽動的細節很多,所以沒辦法簡單地做什麼定論。

從最寬廣的層次來看,所有的茶具都有它的局限性,同時,也有它的可能性。我們常用一句似非而是的話來討論這種情況:有局限才有創造。當然,這主要是針對有功底的玩家而言,或者願意下功夫的人而言。

由於許多玩伴實事求是的精神,帶起一股探尋各種可能的朝氣,常常顛覆了我們過往的品茶經驗。有時從並不是什麼茶具的選擇與搭配名貴的茶壺中泡出令人驚嘆的茶湯,有時從看起來不香的茶杯中飄散出神祕而又奇妙的幽香……,使得我們藉以不斷地拓展我們的視野與心胸。

我們搭配茶具的時候,通常會從泡什麼茶開始想。把茶泡得很好喝,發散出教人感動的魅力,永遠是茶主人最核心的課題,那也是和我們一起品茶的朋友最期待的事。

我們先選好茶葉,然後依照茶性和自己喜愛的口味,挑選最適合的茶壺、茶杯和茶盅。其實泡茶的茶具除了茶壺外,還有蓋杯也經常用來泡茶。而茶壺,又有瓷壺、陶壺、宜興紫砂壺…… 等等不同材質的茶壺,它們泡茶的效果都不相同,各有各的優點。我們可以用同樣的茶葉做對照,分別以蓋杯、瓷壺、陶壺、紫砂壺來泡茶,仔細比較茶湯的風味後,銘記在心上,以後便可以隨著心情、季節的溫度、各種茶葉的特質,靈活地選擇不同的茶具來使用,以求達到最滿意的效果。

即使同樣是紫砂壺,或瓷壺,由於茶壺的大小、器形、胎土厚度……等等因素的差異,每一把壺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又都不一樣。如果我們試一試,用同樣的杯子品嚐,而用兩把紫砂壺泡同樣的茶葉,就可以感覺出茶湯的風味有明顯的差別。

茶杯對於茶湯的香氣和滋味的影響也是很大的,茶杯的力量足以改變茶湯的風味。假如我們用同一把壺,泡同樣的茶葉,而用兩組不同的杯子來品嚐,茶湯的風味應該就不同了。這個法則,在換了茶盅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換句話說,茶壺、茶杯、茶盅共同締造茶湯的風味,每一件茶具的特質都直接影響茶湯最後的風貌。我們在搭配茶具的時候,多做一些對照的功夫,就可以找到茶葉和茶具之間最和諧的關係。不過記得,每次只能更動一個條件,才能得到清楚的印象,否則感覺就會模糊不清。在搭配茶具時,還要考慮品茶的人數多寡,茶壺所泡出來的茶湯,和茶杯的數量、大小容量比例要相當。
泡淡茶時,搭配大點的杯子,喝起來比較有滿足感;泡濃茶時,適合選用小杯品啜。
 
 
冬至圓,聖誕願:清香流動《品茶的遊戲》
 
目錄:
無由 
游於藝
靜心泡茶
 
【集一】
品茶的環境
茶席
茶具的選擇與搭配
宜興紫砂壺 /  壺承 / 蓋置 / 茶杯 / 杯托 / 蓋杯 / 茶盅 / 茶則 / 茶匙 / 小茶罐 / 茶盤 / 茶巾 / 潔方 / 水方 / 煮水壺 . 茶爐 / 茶花 / 花器 / 茶點心 / 榭籃
 
 【集二】
品茶
泡茶的三要素
泡茶用水
煮水
浸泡的時間
好喝的感覺
自己喜愛的口味
神祕的平衡點
茶味的濃淡
喉韻
洞見的入口
茶有真味
 
 【集三】
無窮出清新
飲茶的流變
 唐 煮茶 / 宋 點茶 / 明 泡茶
工夫茶
茶的起源
茶葉的分類
烏龍茶的製造工序
買茶
茶葉的香氣與滋味
茶葉的保存
台灣茶葉的故事
人間萬事消磨盡,只有清香似舊時--後記
 
冬至圓,聖誕願:生死不離,牽手一生 
 
內人最近勞累過度,免疫力下降,罹患民間俗稱的皮蛇症狀在耳後與頸部。疾病讓牽手的身體疼痛不適,也嚴重影響平日作息,除了上班必須外出,晚上的餐後散步也無法繼續。 
 
疼痛影響內人的心情,不再開朗展眉。雖然每天晚上,自己都讓她舒適的斜躺在沙發上,陪她按時服藥,為她患處仔細擦藥,陪她說說話,但即使如此,還是依舊無法讓內人心情開懷。
 
前幾天,牽手皺著眉頭對自己說:「我不要這麼快就變老。」自己聽了,笑她傻,卻發現內人嚴肅得幾乎要掉下淚來。「我要我們一起活久一點。」她說。自己這才知道內人情緒低落的原因。
 
其實,內人不只一次在言談之間,透露過這樣的不安。自己想,「老」對她而言,不是年華流逝,而是不捨我們相處的時間,因為自己工作分隔兩地逐漸減少的緣故。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一個星期只能相處兩天,為了珍惜相處的時間,過去自己往往搭飛機上下班,除非必要的出差之外,自己哪裡也不去,把握相處的時間回家。
 
在一起後,
自己最忙的時候曾身兼三個職銜,卻也為了不願意高升大中華,而被迫放棄大好的機會;這種看似可惜的自絕前程決定,自己始終未曾後悔。兩人世界建立一個溫暖的家,兩個兒子也慢慢長大成人,我們一起走過風雨的挑戰,更加相知相守。時間真的過得很快。才一晃眼,我們已經成為新手爺爺與奶奶,擁有一位人間天使,可愛的孫子。
 
雖然看到當年的好友、夥伴有更高的事業成就,內人總會不經意的試探自己有沒有些許後悔,自己總是笑而不答,其實心中早有不變的堅持與定見。
 
自己與牽手都不是追求物質享受的現代人,能夠攜手相伴、家人平安健康,就是我們最高的奢求。自己想,我們是如此惜福珍惜,感恩滿足現況所擁有的一切幸福。
 
內人女子四德兼備,善良而堅強,這麼多年來相處,我們感情始終如一。每每夜半側身時,自己經常看到一雙凝視著的美麗眼睛;貼心的她總會說一、兩句貼心話才肯再睡去。
 
自己因公出國時,除了每日電話聯絡,明信片報平安也不會少,讓她放心,正是自己選擇的生活態度與相處方式。  
 
這幾年,無可避免的開始觸碰年紀的問題,自己真的發現,年齡愈長,依賴愈深,而且更能學會包容體諒對方,兩個人如果意見不同,自己總是選擇尊重與支持,畢竟這是一份得之不易的緣分。 自己暗自承諾,除了上班之外,自己要用全部的時間陪伴,陪她做任何想做的事,陪她去她想去的任何地方,形影不離。「我陪妳」幾乎成自己跟內人說話時的一句口頭禪。
 
自己告訴牽手:「老不老沒關係,緣定今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是自己上輩子修來的今生好福氣我們一定會緊緊牽著彼此的手,生死不離,一起共度屬於我們的未來每一天,牽手共白首。」
 
 
2009-01-07 12:33:25

來此尋找一顆寧靜的心 ~

昨下午與晚上即換了不同景緻
希望有機會還能看到稚孟聰慧無邪俊秀的臉龐
讓人覺得好有希望好有生氣吶

敬祝 闔家安康 如意

版主回應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

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
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所以,人也總是有歡樂也有憂愁。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
你會明白博大可以稀釋憂愁,寧靜能夠驅散困惑。
當無名的煩惱襲來,失意與彷徨燃燒著每一根神經。但是,別忘了守住一顆寧靜的心,痛苦將不再有。

每個人的前面,都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崎嶇但充滿希望 。不是人人都能走到遠方,因爲總有人因爲沒倒掉鞋裏的沙子,而疲憊不堪半途而廢 。

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並非歡樂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當生活的困擾襲來,請丟下負荷,仰頭遙望明麗、湛藍的天空,讓溫柔的藍色映入心田 。當層層的失意包圍,請打開窗戶,讓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走進來。

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氣息中,尋找一絲的寧靜。於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藉與欣喜 。當無奈的惆悵湧來,請擦亮眼睛,看夕陽的沈落 。聽蟲鳴鳥叫,擡頭數天上閃爍的星星。於是,一切令人煩惱的嘈雜漸漸隱去,擁有的是一顆寧靜的心。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
會由衷地感歎:即使我不夠快樂,也不要把眉頭深鎖.。
是的,人生本短暫,沒有人知道遠方究竟有多遠,爲什麽還要栽培苦澀?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會明白博大可以稀釋憂愁,寧靜能夠驅散困惑 。

打開你的心靈之窗,
讓快樂的陽光湧進來,寧靜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滅的快樂之歌。
逃避不一定躲得過,面對不一定最難受,孤單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長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轉身不一定最軟弱。
2009-01-07 12:40:45
讀.冊.人 2009-01-07 11:21:22

高台寺:豐臣秀吉正室北政所高台院湖月尼

北政所
1549年-1624年10月17日,豐臣秀吉正室,父親是杉原定利,母親名叫朝日。高台院的名字叫做於禰、禰禰(一般中譯多作阿寧、寧寧),在其甥木下利房的文書「木下家譜」裡,將她名字記為寧子。後來她在朝廷敘任從一位的時候,正式的官方名稱叫做豐臣吉子。

她在年幼的時候,與妹妹彌彌一起被送到姨母七曲殿與其夫淺野長勝那裡做養女,當時淺野長勝也收自己妹妹的兒子淺野長政做養子。1561年時,寧寧與織田信長的家臣木下藤吉郎(後來的豐臣秀吉)結婚,當時藤吉郎地位低下,而寧寧是武家之女,原本並不相配,但寧寧卻始終支持著丈夫,是個賢慧的妻子。但是兩人之間並沒有生育,於是寧寧便由秀吉的親戚晚輩裡收養養子、教育年幼的家臣。

但是秀吉生性好色,時有出軌之舉,有一次寧寧便生氣的寫信向信長抱怨這樣的事,信長倒也回信安慰她,還順便給秀吉取了「禿鼠」的綽號。

1582年,發生本能寺之變。
當時還在近江長濱城的寧寧,為了逃難而躲在領地內的大吉寺,好在不久以後秀吉於山崎合戰大破明智光秀軍,寧寧才與秀吉在長濱城再度相會。之後秀吉並沒有離棄糟糠之妻,不但帶她一起移居大坂城,而且在1585年秀吉任關白之職時,寧寧也敘任從三位,從此被稱為北政所。到了1588年4月14日,後陽成天皇行幸聚樂第,在回宮以後將北政所再昇到從一位的地位。

1598年8月18日,秀吉過世。
由於北政所並沒有兒子,因此豐臣家的政權便旁落到繼承人秀賴的母親淀殿身上。之後北政所在大坂城西之院剃髮,稱為高台院。

1599年在德川家康的幫助下,在京都三本木的宅邸隱居。
她與德川家康頗有交情,在關原之戰時,她甚至曾經出面幫忙,勸告小早川秀秋投靠西軍。1605年,高台院為了幫秀吉祈求冥福,請家康幫忙,在京都東山建立高台寺,從此她便定居此地。在大坂之戰時,她也曾經想為兩方和睦盡心力,但最後豐臣家還是宣告滅亡。豐臣家滅亡後,她在幕府的庇護下,靜靜的渡過餘生。

1624年,高台院過世,享年七十五歲。
高台院過世後,就葬在京都的高台寺,法名高台院湖月尼。

TI*NG@London 2009-01-06 22:02:36

站長讀冊人~你好
先給你拜個晚年,在祝您夫人早日康復!
看到您的網站很高興,讓遠在倫敦求學的我,可以看到您深入的分析和介紹這些好書,解解思鄉情愁,尤其在我中文漸漸退步下,
我很喜歡您上面站長的那幾段句子,
不知道可否轉載到我的新聞台,我會附上您的連結,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