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 22:05:38磅礴

屋頂上的「00」?其之一-風獅

關於閩臺一帶屋頂陶質厭勝物被稱為「風獅」的說法,
文獻最早見於清代同治12年(1873)出版的《廈英大辭典》,
作者是英國長老教會杜嘉德牧師(Cartairs Douglas,1830-1877)。
他於咸豐5年(1855)來華宣教,定居福建廈門,
很快地融入當地,講出一口流利的廈門話。


其中「hong」可查到:




在「sai」可查到:




以上「hong-sai」,音同閩南語的「風獅」,
且釋意為裝置在屋頂、可抵禦邪惡,做騎士/武將騎乘於獅子背上之形象,
明顯與臺灣傳統漢人民宅屋頂所見之人形騎獸辟邪物相符。
由此可知「風獅」此一稱謂由來已久,
至晚在清代同治年間即已流傳於福建廈門一帶。

1941年日人新垣宏一〈臺南地方民家の魔除けについて〉則記載此武士騎獅陶像民間稱呼為「風獅仔」。
按閩南語中的「仔」字,後綴於名詞,多帶有親暱或輕視的意味。



立石鐵臣繪「風獅爺」


同年三島格〈獸牌について〉:「在前面所引用的Douglas著作《廈英大辭典》記載hong-sai(風獅):image of lion with an officer on it’s back,put on a roof to ward off evil influences.」意即為了驅逐惡魔所製作之官人騎於獅背上的像。hong-sai的hong很難判斷是什麼,但是我向臺南歷史館的石暘睢先生請教,並實際看過實物後,終於明白它與瓦將軍並無二致。」
另1965年朱鋒〈風獅爺〉:「關於此物叫做什麼名?作什麼用?是何時裝置?由何處傳入?等等問題,詢問故老,除說古昔就有其物外,均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據一、二知者說:叫做『風獅爺』亦有人稱『瓦將軍』,……。」
兩者俱指出此為hong-sai(風獅)或風獅爺,亦即瓦將軍。

按「風獅」後綴一「爺」,
可見對其神性的強調與尊崇,
此用法在臺灣民間頗為習見,不僅止於神佛等人物,
動植物乃至無生命的,如「虎爺」、「石爺」等亦如是。

此後關於「風獅爺」的說法記述頗豐,
如1979年潘元石先生〈風獅爺?〉:「據對台灣開發史很有研究的林鶴亭老先生說,五十年前,他家老屋脊上也有這種塑像,後來因為改建拆除。請教父老,告以是『風獅爺』,是用來鎮邪的。」



府城畫師蔡草如繪「風獅爺」



呂理政先生《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一書對臺灣民間空間厭勝物的研究,
其田野資料主要採集自澎湖及臺南地區,亦稱此物為風獅爺,
並指出其跨虎、持弓射箭的造形,
與《魯班經》中的黃飛虎相似,可能由黃飛虎變化而來。

此外在金門一地長期田野的陳炳容、葉鈞培等前輩亦採錄「風獅爺」此一說法。

另中國網友黃紹堅先生於其博客〈獨特的風獅爺〉
報導其於福建廈門一帶第一手的田野資料,
認為屋頂武人騎獅陶像即《魯班經》中的瓦將軍,「風獅爺」則指單獅者;
惟文中記述「同安區蓮花鎮雲埔村下田洋社陳氏古民居屋頂上的瓦將軍,村民誤讀為風獅爺。」
則顯然當地人亦稱呼此武人騎獅像為風獅爺。



至於為何會叫「風獅」,諸家釋義多有不同,
有以安置位置解釋的,如葉鈞培認為風獅因位於屋頂高處接受風的洗禮而得名;
有「風獅」與「風師」音相同,強調其鎮風用意的,如林鶴亭、莊伯和、陳炳容;
此外彰化和美一處民宅屋頂風獅爺,據安設的地理師講述,此物應為「鳳獅將軍」,因其有獅頭與大把的鳳尾,這又是從造形來看的另一種詮釋了。



臺灣及閩南一帶民宅屋頂陶質厭勝物,武將做彎弓狀,跨騎一似獅之猛獸。
此類造型,曾見於安平及金門等地;獅頭及武將臉部皆以模具翻製,戰甲及獸肢以硬物刻畫線紋。(筆者繪)




臺灣及閩南一帶民宅屋頂陶質厭勝物,單僅似獅之猛獸,金門一地亦稱做「風獅」。此類造型見於金門田野,與上圖造形相仿,獅頭皆以模具翻製,額頭飾立體之王字,僅差異在有無武將。(筆者繪)

另外如莊伯和、陳炳容、葉鈞培、黃薏馨等先生之文獻當中,
「風獅爺」同時指涉民宅屋頂單獅及武人騎獸二者,
其中陳炳容及葉鈞培皆是長期耕耘金門田野的文史工作者,
而黃薏馨亦載明經再三與金門的耆老確認自小即如此稱謂,
筆者於金門田野時亦採得相同的說法,
顯然至少在金門一地,
「風獅爺」一名同時涵蓋上述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