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5 20:14:28磅礴
對頭城慶元宮石作年代的商榷
一件文物,其製作及運用是自歷史的長河中匯衍而成,是故對於該文物之研究,除從其藝術形象著眼外,亦須涵蓋其生成之文化內涵與歷史社經條件,藉由多重視野及焦段的檢視,以求能較清楚真切地把握住該文物的資訊及內涵。
然許多文物因年代久遠及文史無徵等因素而自其歷史文化情境中割裂,許多的相關背景資訊已然失卻;因此後人如何運用有限的蛛絲馬跡,以企圖能「拼湊」、「定位」乃至「還原」其原生脈絡,便為一大挑戰。
以下便為筆者對頭城慶元宮石作年代之管見,還望大家共同討論激盪。
頭城慶元宮主祀天上聖母,相傳為清嘉慶元年(1796)漳人吳沙率三籍民眾入墾宜蘭時創建,故名「慶元宮」;今廟存道光廿八年(1848)蘭陽士紳進獻「寰海尊親」匾。而現三川殿牌樓面、拜殿及兩廊過水石柱、大殿圓龍柱等其上年款俱為光緒十五年(1889),並皆砂岩材質。再經民國四十九年(1960)、民國六十八年等重修。
而慶元宮廟誌中將其獅遽言為嘉慶元年創廟古物,然文史無徵,難以採信。(話說筆者全臺田野中時常遇到地方父老「月是故鄉明」地將家鄉文物之來歷、年代及材質等加油添醋甚至作偽,或將自身未親逢其時的文物,年代自動上綱為創廟之際)
造成慶元宮石作年代之難以判別,主要在於其所採用的為極易風化的砂岩,故更顯得古樸久遠 ;尤其於三川明間正門砂岩聯柱之紀年,更常為爭議之焦點:
歲在屠維赤奮若橘相之月
及下聯落款:
頭圍縣丞會稽朱應錫謹題
按「屠維赤奮若」即天干地支之「己丑」,參諸廟史,則該紀年當指道光九年己丑(1829),或一甲子後之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而目前多以為此己丑意指道光九年(1829)。
如黃盛璘主編(1992)《宜蘭》慶元宮介紹,將門聯柱干支紀年「屠維赤奮若」推為道光九年己丑(1829)。
林福春(1993:101~104)《清代噶瑪蘭寺院之研究》亦以石質風化程度判定慶元宮砂岩石作其上之光緒紀年皆為重修時補刻,原為道光遺構,而石獅年代則訂為道光廿八年(1848),文中未說明何據,或由道光廿八年(1848)「寰海尊親」匾所推。
又濱刺麥網友部落格,亦認為慶元宫中門聯柱之「屠維赤奮若」紀年為道光九年己丑(1829),且與石獅石窗等未落年款之石作俱老,而與其他光緒石作有別;並參附清代歷任頭圍縣丞史料,將中門聯柱落款人「頭圍縣丞會稽朱應錫」與道光年間頭圍縣丞朱懋(籍貫亦浙江會稽,任期道光二年五月十七日至道光四年十月)懷疑為同一人。
個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以為石作多為光緒年間物。理由為砂岩乃經「沈澱堆積」所再次固結之沉積石,全臺山麓丘陵多有出產,為取材方便且價廉之石材;然因吸水率高、石材強度低,故極易風化。並因砂岩石作不耐深雕穿鑿,故相較其他石材雕琢更為樸實,以及慣用砂岩雕作之匠群其雕作風格亦常與我們習以為常的惠安石匠群有別等因素,故很容易以為其年代古老。
再者就田野所見,許多年未近百之砂岩石作即已風化得幾不成形。蓋砂岩形成時的作用力、內含的礦物成分比例,與所處之氣候、溫溼、風勢、有無遮蔽、高低位置與人為干擾等,皆會影響其保存狀況。故筆者以為光就材質風化程度,並不足以推斷石作年代。
日治時期興建之臺灣大學砂岩石作已風化甚矣
再者,除「屠維赤奮若」未註明皇帝年號外,慶元宮現存舊石作有紀年者,皆作光緒己丑。如
三川簷柱:光緒己丑年季夏吉旦
三川明間門楣:光緒己丑年季夏月吉旦
三川明間右側頂堵:光緒己丑
三川左次間左側身堵:光緒己丑
三川右次間左側身堵:光緒己丑年
三川右次間聯柱:光緒己丑年重修
三川右次間右身堵:光緒己丑
三川後點金柱:光緒己丑年孟夏吉旦
三川後簷柱:光緒十五年歲次己丑蒲月穀旦
過水廊柱:光緒拾五年歲次己丑冬月吉旦
正殿龍柱:光緒己丑年立 甲辰(1964)重修
雖田野中有時亦可見部份廟宇重修後將舊構件增刻新紀年(亦有新構件作舊紀年者,日後有機會再談),然就慶元宮石作其上文字並不似事後添刻,風格亦與東北角一帶所見清末石作相仿。且若慶元宮剛好除光緒己丑外,連道光己丑亦逢修整,不但過於巧合,於文史中亦未見佐証。
聯柱雕飾八仙為東北角宜蘭一帶石作之特色
至於朱應錫是否即朱懋一事,因清代頭圍縣丞在任資料僅能下溯至咸豐年間,同治及最為關鍵的光緒因缺乏文獻而有所缺漏,若以單以籍貫皆為會稽,且皆姓朱便推斷朱應錫即朱懋,恐仍有疑義。
且道光九年(1829)原頭圍縣丞朱懋已調署南投縣丞,能否能知悉並參與頭城慶元宮修建大有問題,即便真有參與,也不應落官銜為頭圍縣丞。(題外話:朱懋任南投縣丞後,道光十二年即因張丙事件殉職,據《臺灣通史》載:「初二日,台灣知府呂志恆聞嘉令被圍,率鄉勇二百人往援,南投縣丞朱懋從之,丙禦之大排竹。署游擊周進龍卻,懋以言激之,乃前施礮,為丙眾所乘。義民許邦亮以其馬授志恆,徒步與戰俱陷。懋有循政聲,丙後悔之。」)
筆者雖嘗欲從其他文獻中尋找,但至今仍無法補足光緒年間頭圍縣丞的名錄。
(現查得相關名錄未載者有二:
光緒六年(1880) 頭圍縣丞李麟瑞 "淡新檔案"
光緒十九年(1893)五月 後補知縣宜蘭頭圍縣丞金綬察看一年期滿 "巡撫史料")
在文史無徵的情況下,文物年代的判別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故慶元宮石作的年代恐怕仍會是無頭公案一樁。但筆者以為若能從別的角度發想,或許能提供我們一些可能的資訊。
就筆者所見,一地之大廟其裝飾工藝有時會影響附近地區,如桃園大廟景福宮、朴子配天宮等石獅對鄰近廟宇石獅之造型皆有影響。如慶元宮此對石獅,確如濱刺麥網友所言,其頭鬃一束鏤通,與宜蘭昭應宫青斗石獅之特色類似。而宜蘭昭應宮建築,目前研究多以為為道光十四年(1834)改建所置,石獅等石作當為同時,石材為可精確雕琢的青斗石,應為唐山師傅所作。
筆者以為這正好說明昭應宮石獅年代先於頭城慶元宮石獅,並因匠師體系與材質之差異而風格有所增減。(蓋昭應宮是次修建當禮聘唐山師傅,用料精良,沒理由倒過來模仿頭城慶元宮石獅吧?反而是慶元宮石獅因砂岩材質關係,省略變動了很多細部變化。)
同樣模仿昭應宮石獅的例子,亦可見諸羅東奠安宮大正年間石獅。
宜蘭昭應宮青斗牡獅
頭城慶元宮牡獅
羅東奠安宮砂岩牝獅(1923)仿自昭應宮獅
頭城慶元宮是對石獅尺寸 牡 65x42x92/119
牝 63x42x91/119
然許多文物因年代久遠及文史無徵等因素而自其歷史文化情境中割裂,許多的相關背景資訊已然失卻;因此後人如何運用有限的蛛絲馬跡,以企圖能「拼湊」、「定位」乃至「還原」其原生脈絡,便為一大挑戰。
以下便為筆者對頭城慶元宮石作年代之管見,還望大家共同討論激盪。
頭城慶元宮主祀天上聖母,相傳為清嘉慶元年(1796)漳人吳沙率三籍民眾入墾宜蘭時創建,故名「慶元宮」;今廟存道光廿八年(1848)蘭陽士紳進獻「寰海尊親」匾。而現三川殿牌樓面、拜殿及兩廊過水石柱、大殿圓龍柱等其上年款俱為光緒十五年(1889),並皆砂岩材質。再經民國四十九年(1960)、民國六十八年等重修。
而慶元宮廟誌中將其獅遽言為嘉慶元年創廟古物,然文史無徵,難以採信。(話說筆者全臺田野中時常遇到地方父老「月是故鄉明」地將家鄉文物之來歷、年代及材質等加油添醋甚至作偽,或將自身未親逢其時的文物,年代自動上綱為創廟之際)
造成慶元宮石作年代之難以判別,主要在於其所採用的為極易風化的砂岩,故更顯得古樸久遠 ;尤其於三川明間正門砂岩聯柱之紀年,更常為爭議之焦點:
歲在屠維赤奮若橘相之月
及下聯落款:
頭圍縣丞會稽朱應錫謹題
按「屠維赤奮若」即天干地支之「己丑」,參諸廟史,則該紀年當指道光九年己丑(1829),或一甲子後之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而目前多以為此己丑意指道光九年(1829)。
如黃盛璘主編(1992)《宜蘭》慶元宮介紹,將門聯柱干支紀年「屠維赤奮若」推為道光九年己丑(1829)。
林福春(1993:101~104)《清代噶瑪蘭寺院之研究》亦以石質風化程度判定慶元宮砂岩石作其上之光緒紀年皆為重修時補刻,原為道光遺構,而石獅年代則訂為道光廿八年(1848),文中未說明何據,或由道光廿八年(1848)「寰海尊親」匾所推。
又濱刺麥網友部落格,亦認為慶元宫中門聯柱之「屠維赤奮若」紀年為道光九年己丑(1829),且與石獅石窗等未落年款之石作俱老,而與其他光緒石作有別;並參附清代歷任頭圍縣丞史料,將中門聯柱落款人「頭圍縣丞會稽朱應錫」與道光年間頭圍縣丞朱懋(籍貫亦浙江會稽,任期道光二年五月十七日至道光四年十月)懷疑為同一人。
個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以為石作多為光緒年間物。理由為砂岩乃經「沈澱堆積」所再次固結之沉積石,全臺山麓丘陵多有出產,為取材方便且價廉之石材;然因吸水率高、石材強度低,故極易風化。並因砂岩石作不耐深雕穿鑿,故相較其他石材雕琢更為樸實,以及慣用砂岩雕作之匠群其雕作風格亦常與我們習以為常的惠安石匠群有別等因素,故很容易以為其年代古老。
再者就田野所見,許多年未近百之砂岩石作即已風化得幾不成形。蓋砂岩形成時的作用力、內含的礦物成分比例,與所處之氣候、溫溼、風勢、有無遮蔽、高低位置與人為干擾等,皆會影響其保存狀況。故筆者以為光就材質風化程度,並不足以推斷石作年代。
日治時期興建之臺灣大學砂岩石作已風化甚矣
再者,除「屠維赤奮若」未註明皇帝年號外,慶元宮現存舊石作有紀年者,皆作光緒己丑。如
三川簷柱:光緒己丑年季夏吉旦
三川明間門楣:光緒己丑年季夏月吉旦
三川明間右側頂堵:光緒己丑
三川左次間左側身堵:光緒己丑
三川右次間左側身堵:光緒己丑年
三川右次間聯柱:光緒己丑年重修
三川右次間右身堵:光緒己丑
三川後點金柱:光緒己丑年孟夏吉旦
三川後簷柱:光緒十五年歲次己丑蒲月穀旦
過水廊柱:光緒拾五年歲次己丑冬月吉旦
正殿龍柱:光緒己丑年立 甲辰(1964)重修
雖田野中有時亦可見部份廟宇重修後將舊構件增刻新紀年(亦有新構件作舊紀年者,日後有機會再談),然就慶元宮石作其上文字並不似事後添刻,風格亦與東北角一帶所見清末石作相仿。且若慶元宮剛好除光緒己丑外,連道光己丑亦逢修整,不但過於巧合,於文史中亦未見佐証。
聯柱雕飾八仙為東北角宜蘭一帶石作之特色
至於朱應錫是否即朱懋一事,因清代頭圍縣丞在任資料僅能下溯至咸豐年間,同治及最為關鍵的光緒因缺乏文獻而有所缺漏,若以單以籍貫皆為會稽,且皆姓朱便推斷朱應錫即朱懋,恐仍有疑義。
且道光九年(1829)原頭圍縣丞朱懋已調署南投縣丞,能否能知悉並參與頭城慶元宮修建大有問題,即便真有參與,也不應落官銜為頭圍縣丞。(題外話:朱懋任南投縣丞後,道光十二年即因張丙事件殉職,據《臺灣通史》載:「初二日,台灣知府呂志恆聞嘉令被圍,率鄉勇二百人往援,南投縣丞朱懋從之,丙禦之大排竹。署游擊周進龍卻,懋以言激之,乃前施礮,為丙眾所乘。義民許邦亮以其馬授志恆,徒步與戰俱陷。懋有循政聲,丙後悔之。」)
筆者雖嘗欲從其他文獻中尋找,但至今仍無法補足光緒年間頭圍縣丞的名錄。
(現查得相關名錄未載者有二:
光緒六年(1880) 頭圍縣丞李麟瑞 "淡新檔案"
光緒十九年(1893)五月 後補知縣宜蘭頭圍縣丞金綬察看一年期滿 "巡撫史料")
在文史無徵的情況下,文物年代的判別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故慶元宮石作的年代恐怕仍會是無頭公案一樁。但筆者以為若能從別的角度發想,或許能提供我們一些可能的資訊。
就筆者所見,一地之大廟其裝飾工藝有時會影響附近地區,如桃園大廟景福宮、朴子配天宮等石獅對鄰近廟宇石獅之造型皆有影響。如慶元宮此對石獅,確如濱刺麥網友所言,其頭鬃一束鏤通,與宜蘭昭應宫青斗石獅之特色類似。而宜蘭昭應宮建築,目前研究多以為為道光十四年(1834)改建所置,石獅等石作當為同時,石材為可精確雕琢的青斗石,應為唐山師傅所作。
筆者以為這正好說明昭應宮石獅年代先於頭城慶元宮石獅,並因匠師體系與材質之差異而風格有所增減。(蓋昭應宮是次修建當禮聘唐山師傅,用料精良,沒理由倒過來模仿頭城慶元宮石獅吧?反而是慶元宮石獅因砂岩材質關係,省略變動了很多細部變化。)
同樣模仿昭應宮石獅的例子,亦可見諸羅東奠安宮大正年間石獅。
宜蘭昭應宮青斗牡獅
頭城慶元宮牡獅
羅東奠安宮砂岩牝獅(1923)仿自昭應宮獅
頭城慶元宮是對石獅尺寸 牡 65x42x92/119
牝 63x42x91/119
(悄悄話)
2010-12-07 22:55:43
小明(hydrant009)
2010-04-03 23:48:00
我尊重你的看法。
另慶元宮龍柱龍邊落款:「光緒己丑年立、甲辰重修」
對照三川一門柱其下有「民國甲辰重修」字款
已明確指出該龍柱為光緒十五年立,至戰後民國53年甲辰復再重修。
若有興趣的話,不知貢寮新社慈仁宮去過沒?
其龍柱材質亦為砂岩、年代亦在光緒間,造型風格頗有類似處。 2010-04-05 19:47:00
頭城慶元宮的石獅還是很有可能是比光緒15年更早的作品,磅礡兄雖有列舉部分殿內石作年代落款,但相對的也避開了一些比較值得探究的其他落款。
三川殿虎門的門柱上的年代落款很像是後代加刻,又殿內如此多的石作何獨少數作品上會出現「重修」,一般而言「重修」有可能是重修舊作,加上對門聯字體和年代落款字體配置奇怪,感覺事先刻好門聯,日後才在加刻年代,這樣說來慶元宮的石作仍很有可能是光緒15年前的作品。
我認為以龍柱而言,龍柱落款亦下「重修」,但此龍柱造型很明顯已經擺脫清中葉龍柱造形,柱飾較多,年代應仍是光緒年間,因此也許龍柱、石獅為同一階段作品有其可能,但我仍支持石獅非光緒15年作品。
綜觀宜蘭的經濟條件,光緒年間的大墓驟增,由來可見鄉民生活至晚清已經發達,光緒年間大修慶元宮,並留下大量個戶捐獻落款,結論支持石作為光緒年作品。
版主回應
既然已事過境遷,在缺乏確切跡證的情況,本然就應該「各說各話」。我尊重你的看法。
另慶元宮龍柱龍邊落款:「光緒己丑年立、甲辰重修」
對照三川一門柱其下有「民國甲辰重修」字款
已明確指出該龍柱為光緒十五年立,至戰後民國53年甲辰復再重修。
若有興趣的話,不知貢寮新社慈仁宮去過沒?
其龍柱材質亦為砂岩、年代亦在光緒間,造型風格頗有類似處。 2010-04-05 19:47:00
小明(hydrant009)
2010-03-16 11:34:39
我想慶元宮和城隍廟的石獅真的造型比較保守、又對線條比較依賴,如果以造型深論,應為後人之作,我很認同磅礡兄的線條說。
宜蘭城隍廟的石門楣在城隍夫人殿的內埕上,磅礡兄可擇日尋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