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狛犬之名實篇(二)
二﹒日本狛犬淵源粗探
由狛犬之「狛」字源探義,我們可以了解到,日本狛犬的流傳來自異域;而其所繼承的淵源,主要還是來自於中華獅子文化的發衍。如英國美術史家Binyon Laurence於《遠東美術》所言:
如同我們面向著希臘、羅馬,日本人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中國。<!--[if !supportFootnotes]--><!--[endif]-->
日本和中國間一直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日本的許多文化,皆是古代日本人以中國大陸為世界中心,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再發展的。其中最顯著的一次文化交流在中國唐朝,日本除派遣使臣外,更益以留學生與學問僧,其文化制度亦率皆模傚唐制,進而促使日本推行所謂的「大化革新」,中國獅子的形象及應用實物也就在此時大量地流傳到日本,起初多作為皇宮中之珍玩,隨著佛教之盛行與阿吽二仁王相混合為君權、神道及佛法之護守,後再又廣泛應用到各個層面。
日本目前現存最早的石造獅子位於奈良東大寺南大門處(圖1),成於建久七年(1196),據《東大寺造立供養記》載:「建久七年中門石獅子。堂內石脇士同四天王像。宋工字六郞等四人造之。若日本国石難造。遣価直於大唐所買來也運賃雑用等凡三千余石。」可知其與四天王像俱為宋匠雕作,連其石材亦購自中國,而此對石獅濃厚的「唐獅子」式樣也成為日後日本狛犬主要發展典型之一。
(圖1)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建久七年(1196)宋人工匠所製石獅
正因狛犬參附了中國-朝鮮的獅文化傳播途徑,因此繼承了中國獅子為一幻想加工所形塑出之瑞獸體質,於是對狛犬的釋義眾說紛紜。如日本平安時代之大治年間(1126~1130)刊印的《類據雜要抄》卷四「后宮御料.浜床」註:「左獅子,於色黃,口開;右胡麻犬,於色白,不開口在角。」而有左右、名稱(獅子.狛犬)、顏色(黃.白)、開閉口(獅開狛犬閉)頭上有無角(獅無角狛犬有角)、甚至耳朵豎伏等分別。(圖2)但實際上狛犬及其額上的角,仍是受到與中國獅文化攙混之「天祿」、「辟邪」、「麒麟」、「獬豸」、「兕」等中國傳說角獸之影響。(圖3.圖4)
不過整體而論,年代愈晚、狛犬的角也愈短小,最後獅子.狛犬的形象已完全融合為一了,再也難分彼此了。現今臺灣遺留之神社狛犬部分即長有角(圖5.圖6),從中透露出日本「狛犬」演進之一二歷程。
<!--[if !supportFootnotes]--><!--[endif]-->
綜合上述可知,日本狛犬無論在造型或喻意上皆與中國獅文化相近。但此外,獅文化在日本一如獅文化在中國,皆發展出因地制宜的獨特風貌與內含。日本為海島國家,一直晚至慶應二年(1866)方才親賭獅子的面貌,<!--[if !supportFootnotes]-->,因此當「莫名其妙」的中國獅子形象傳入後,遂融匯了當地既有的動物崇拜信仰。例如「大神」日文寫做「おおかみ」,與「狼」的日文完全相同;(請參考http://www6.ocn.ne.jp/~kanpanda/sub3f.html)且日本埼玉縣秩父之三峰神社與静岡周智郡的三住神社等地風行飾有狼的辟邪護符;日本並有在幼兒額頭寫上「犬」字,或是於婦女生產或小孩身傍置「犬箱」、「犬張子」(圖7)等吉祥物以保佑其安產、無病及息災之習俗。
圖片來源:http://ja.wikipedia.org/wiki/%E7%8A%AC%E5%BC%B5%E5%AD%9
(下文接續:臺灣狛犬之名實篇(三))
<!--[if !supportFootnotes]--><!--[endif]-->
上一篇:臺灣狛犬之名實篇(一)
下一篇:臺灣狛犬之名實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