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8 16:29:01童心

吃喝之間的生命拼圖

一眼瞥見素綠封面上瀟灑奔放的紅字「吃朋友」,「朋友怎麼可能『吃』?難不成又一本奇幻小說?」最初的訝異可想而知,但隱隱然有個聲音稍稍抹去我的質疑:不,這樸素的書頁一點也不像奇幻作品,飲食更不適合作為超現實的取材。

看了扉頁雅致的鋪排、內文誠摯的篇章以及穿插其中美味可口的照片,我興奮又小心的帶它躺上書桌,細細翻閱引文、序文、菜名、主角歷經滄桑的照片…第一宴還沒讀完,我眼前竟已模糊,頰上已是顆顆淚珠。原來,尋常食物有太足夠的資格作為生命的記憶拼圖,拼湊之間一飯一菜是那麼緊密的縈繞人心。而朋友是絕佳的配料,不只一同來作味蕾的享受,更來分擔彼此未嘗出口的心酸,聆聽不曾知曉的朋友背後的故事。

    八場筵席八段故事,八種汗水與淚光的交織。我最不能忘的是菊妹和黃恆正的人生,每看必哭。情感纖細的菊妹經歷婚姻與生活的淬湅而萌生的母性的堅強,讀來容易,度日如年的心理波折、碎不成形的情路的絕望,又有多少人親身體會?殘酷的感情創傷、閒人的冷言冷語、照護兒女的勞苦,菊妹都掙扎著爬過來了。路途中,「慈悲」、「教育」、「親情」仍是黑夜的星子,菊妹指著它們引領子女走過重重的難關。晚年對么女的愛、病榻上菊妹最後的寬恕,我的淚水終於潰堤,一位台灣母親萬分真實的血淚史,以愛恨情仇的消褪作寬慰的結束,怎不讓人疼惜不已、掩卷而哭?尤其想起在菊妹之前的更多母親,心中是說不出的心疼和尊敬。

    遭受政治迫害被推入鐵牢的黃恆正,出獄後帶著殘破的心靈毅然的追求幸福,拋開苦牢的陰影建立一座他應得的家園,夫妻忍氣吞聲的度過長輩多方挑剔的冷戰歲月,過年過節太太娘家的歡聚、「嘉義『舞棍』青年的回魂」…一景一幕,點滴是心靈的補償,美好沉醉的時刻,沉迷的我必定想起童年的倩影。影像的感染力也出奇的大,黃恆正故事中我回味再三的是照片,彷彿其中的靈魂永不隨時光消逝,只是沒有形體的活在心田。

    過於瑣碎的生活片段、難於捕捉的日常心情,除了文字攝影,我們可以怎麼記憶?我想《吃朋友》給了最佳解答:用食物.相似的滋味帶我們找回不復返的日子,因著食物不僅有了生理的滿足,還多了心理的依憑。

    那是公車站牌後一家飲料攤,已些許斑駁的招牌標示著它曾經的輝煌,記憶中攤前的人來人往為的是一碗搶手的「三色布丁」,綿軟的布丁上浮著大粒紫芋圓和小顆黑粉圓,繽紛的配色與清涼的夏夜堪稱絕配。當時最大的奢侈,當然是怡人的夜晚逃離補習教育的魔爪,跑回家轉開電視收看韓劇,然後一口一口吃完家人為你買來的多彩布丁。

    不過幾年,飲料攤改裝門面,櫃檯不再擺上三色布丁的樣品照,和一般的飲料店無異,隱沒在攘往的市街。前不久我偶然望見牆上的選單,依然有三色布丁,不過得仔細看才找著。我點了一碗,蓋子也沒拿就坐進店內的小桌吃了起來。吵雜微悶的街旁我獨自享受著,布丁甜美如昔,差點失去的時光在眼前展動…那天中午,我帶了一朵微笑愉悅的前往下一趟旅程。

    昂首闊步,我穿越層層人潮向前邁進,感謝食物贈予我追尋人生的線索,隨之而來一股嶄新的力量,了解過去的自己從未消失,難以抹滅。期盼並等待下一波的生命是流轉在哪幾道菜餚之間,和哪些滋味緊緊相擁,和哪些膳食又是嫌惡的不相往來。更盼望的,是

一群聽完你的生命故事後,處處珍惜、事事包容,圍坐桌旁同你歡笑、嘆息的朋友。

上一篇:那一畝田

下一篇:觀「阿凡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