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0 01:39:49a-shun

靜思 之 啟發

啟發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靈山塔
我常說,學佛就是要學菩薩的精神,我們都是凡夫,凡夫要達到佛的境界,還有很遙遠的距離!你們看過《阿彌陀經》嗎?釋迦牟尼佛在介紹阿彌陀佛時說:離此娑婆世界以外的十萬億佛國土之地,那裏有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國土。可見我們距離佛土有多遙遠!說實在的,這個娑婆世界也是佛的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土,因為釋迦牟尼佛發願要在娑婆世界建立凈土。
你們一定聽過「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的偈文,佛在靈山,你們不必跑到十萬億外的佛國那麼遠的地方去求。
靈山在哪呢?是否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道場才叫做靈山呢?佛陀說:靈山就在你自己的心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靈山塔,應該向自己心地的這個靈山塔,好好地下工夫修行。
所以說,我們要學佛,不需要捨近求遠。


心凈土凈
有句話說:心凈則土凈;你現在的心能清凈下來,那麼你所住的地方就是清凈的佛土了。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社會很惡濁,說的一點也沒錯。佛陀也這樣告訴我們:娑婆世界具足五濁;濁就是不清凈、污染。但是佛陀卻又進一步地告訴我們:一切的污染都是凡夫心所造,是凡夫心來造污染的共業,才使娑婆世界惡濁險難。
我們應該清凈自身,立志把目前周圍的污染去除,化污染為清凈,在你我的周圍如能安立一個凈土,那麼我們就不必等到來生,也不必等到舍此身,才能往生距離十萬億那麼遙遠的佛國土了。我們何不就近尋找最安穩的凈土,立意建設最理想的凈土呢?
也許你們會認為目前的社會這麼複雜,我哪有能力改變這個社會呢?其實要改變社會風氣並不難,只要從我自己先改變起。
教化眾生
佛陀常教誡我們切莫「愚癡生死」。凡夫愚癡,耽戀眼前欲樂,不知生死之苦。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就是多聽、多學,就能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如此一來就能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究竟的大樂。
教化眾生有二種工具:
一是身的威儀,也就是(色);二是口的說法,也就是(聲)。只要把身心見解觀念改正過來,行為律儀(舉止氣質)就可具足,而所表現的形態就自然而莊嚴。然後運用智慧辯才去說法教化。這就是以身(色)、口(聲)教化眾生。


四無礙智
說法辯才:有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這就是四無礙辯才,也可謂四無礙智。
一、法無礙:佛陀的教法是圓融的,能隨眾生的根性去分析教法名相,使人心能通達,這就是法無礙。
二、義無礙:通達諸法義理,能為眾生諄諄善導、細細分析,就是義無礙。
三、辭無礙:就是說這個深妙教義,面對眾多的人群,應以什麼言辭、用何種適當的言語去分析,才能使人人都能了解佛法教義,這就是辭無礙。
四、樂說無礙:是隨順眾生的根性所需的教法而說,能圓融無礙、毫無厭倦,就是樂說無礙。
佛陀說法有二種方式:一、是隨他語意,二、是隨自語意。
隨他語意是同樣的道理要看眾生的根性知識能聽什麼,就以什麼方法來教導,說方便法,諄諄善誘地勸導。
而隨自語意,就是把佛陀自己想說的法,也就是成佛之道、奧妙的真理實相,隨著自己的心意而暢說無礙。
不管隨他語或隨自語,都是四無礙辯智。有如此辯才,才能教化一切眾生,遠離愚癡生死。


寂靜光明
雖然大陸有美好的風光,以及壯麗的山川,可是我總覺得台灣也不輸於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片與佛同等的寂靜光明凈上。
所謂的「寂靜」就是完全沒有受到污染之物來干擾心的境界,而「光明」就是亮麗光明、不暗味的意思。每個人都有一分寂靜光明的本性,與佛同等。這分心靈美好的大地,當然勝過大陸的山河大地啊!所以說,會享受的人,即使是足不出戶,也同樣能享受到各人心地的風光。


清凈自我
佛陀告訴我們,娑婆世界之所以會稱為五濁惡世,是因為眾生有貪、瞋、癡、慢、疑。貪是為自己的利益,瞋就是愛發脾氣,疑是迷失了自己,除了自己迷失以外,也使別人迷失,再來是我慢和多疑,人與人之間相處,無法彼此信任。
在慈濟世界中,人人都能做到清凈自己,對自己有信心,也相信他人,彼此坦然相愛,誰說這不是最清凈的佛土呢?所以說,我們不需要經過十億萬佛國去找佛土,娑婆世界中就已有清凈的佛土,我們也不用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求菩薩,在我們的心靈上,人人都是活菩薩。


感應
菩薩不是木刻、土塑、石雕的偶像才是菩薩,才會有感應,我們彼此的心能和睦,相互溝通,即是最親切而有效的感應。眾生共業,僅僅一個人做善業仍不夠,必須要很多人共同來行善。當初我要做慈濟,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讓每個人都能有行善的機會,人人都來共修佛法,把凡夫心行,轉為菩薩心行。
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人都是菩薩,在我面前,你們都是我心中的菩薩。我在你們面前,我也是你們心中的菩薩,所以我們要彼此的心靈溝通。我講的話你們聽得進去,而且能發生效用,這就是感應。

文章來源:轉載自七葉佛教書舍  嚴法師著作《靜思、智慧、愛

 

上一篇:靜思 之 啟發

下一篇:智慧 之 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