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7 17:23:50a-shun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二-2)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並諸菩薩摩訶薩」,梵語「菩提薩埵」,略譯菩薩。「菩提薩埵」翻成中國話為「覺有情」,就是「上求覺道,下化有情」的大乘弟子。「摩訶」是大,「摩訶薩」即大菩薩。在菩薩眾中有三賢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都是大菩薩,下面列舉的四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也都是菩薩眾中的大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華言「妙德」。「妙」者不可思議,文殊菩薩,為過去八佛之師;現在於釋迦佛座前,示現菩薩之身,其功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又譯妙吉祥,凡有見其相,乃至聞其名,皆發菩提心,永脫輪迴苦,其吉祥不可思議,故稱妙吉祥。佛稱為法王,為何他在眾菩薩中獨被稱為「法王子」呢?因為他在菩薩眾中智慧第一,故稱為「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梵語「阿逸多」,華言「無能勝」,「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他的姓,翻到中國話稱為「慈氏」,名「阿逸多」。沒有那一位菩薩能勝過他的,因為他是補處菩薩之故,所以名為「無能勝」。

 「乾陀訶提菩薩」,梵語「乾陀訶提」,華言「不休息」,就是精進用功不休息的意思。

 「常精進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前一位「乾陀訶提菩薩」都是一樣的。因為不休息就是常精進,意義相同,所以把不休息菩薩的梵音保留,以作分別。

 為什麼列舉這四位菩薩作為代表呢?因為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薩,連他也相信淨土法門,我們還能不相信嗎?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他是補處菩薩,當來下生成佛的菩薩都相信淨土法門,我們還不相信嗎?這兩位菩薩表示要我們發信心的。發了信心就要發願生到西方,發願求生西方,就得精進用功。所以便列舉了「不休息菩薩」和「常精進菩薩」給我們做榜樣,只要我們不休息常精進,好好的用功念佛,一定能生西方的。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像前面列舉的這四位大菩薩的還有很多,而且都是大菩薩。「丁二、菩薩眾」講演已竟。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華言「能為主」,他能為天主。欲界有六層天,他是第二層「忉利天」的天主,就是社會上所說的玉皇大帝。既然欲界有六層天,他不算最高的一層天,為什麼把他列舉出來做代表呢?因為每一尊佛出世,都是釋提桓因出來請法的,而且佛講經說法時,他們就來做護法,所以就把釋提桓因列出來作為天人的代表。「無量諸天大眾俱」,指天眾的人數很多,即有無量的諸天和無量的人眾。「大眾」,包括四眾弟子都在內,「俱」就是俱集在一起聽釋迦佛說這部阿彌陀經。講到這裏把眾成就講完了,就是把六種成就講完,也就是把「通序」講完了。

 六種成就以「主成就」為重要,但比較起來,仍以「眾成就」為重要。因為前面五種成就,皆為「眾成就」做準備,前面五種成就都準備好了,設無聽法大眾,講經法會還是不能成就的。

 (釋疑)問:經中列舉聽法大眾有三類,第一聲聞眾,第二菩薩眾,第三天人眾。聲聞眾是小乘弟子,菩薩眾是大乘弟子,為什麼把小乘弟子列在前面呢?

 答:對於這個問題,蕅益大師各舉三種理由,加以解釋。聲聞眾列為第一者:為「一、出世相故。二、常隨從故。三、佛法賴僧傳故。」一、出世相者,就是出家相,因為佛示現的是出家相,故將聲聞眾列為第一,以表僧寶之重要。二、常隨從者,這些聲聞眾就是經中常提到的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只要佛走到什麼地方,他們就隨從到什麼地方,所以稱為常隨眾。三、佛法賴僧傳者,這個理由很重要,佛教要具足佛、法、僧三寶。佛寶就是釋迦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寶就是佛說的一切經典,僧寶就是出家的弟子。佛寶和法寶必須依賴僧寶,才能流傳到十方,流傳到後世。佛在世時,以佛寶為重,佛涅槃後,以僧寶為重。因為沒有僧寶,佛寶、法寶都不能住世,三寶就會滅亡的。有了僧寶,若沒道場他會建立道場,並供佛寶讓人禮拜;若沒有經典,他會去印經典,這樣三寶就具足了。若道場裏沒有僧寶,大家就不知道佛殿裏所供的是什麼佛, 世人就會將佛像當神像來禮拜;也不瞭解佛經裏講的是什麼,看不懂就把它當成廢紙賣。所以沒有僧寶,佛寶和法寶都不能流傳於後世。因此奉勸聽講的四眾弟子,出家二眾要負責任度眾出家,否則僧寶就沒有繼承人了。在家二眾的男居士與女居士,你們都是三寶弟子,護持三寶是你們的責任,護持三寶首先要護持僧寶,護持了僧寶,也就是護持三寶。若有機會,大家可到泰國去參觀一下,泰國的佛教非常興盛,泰國的比丘仍如釋迦佛在世時一樣,每天必須出來托缽化飯吃。在家弟子供養這些出家人,如恭敬佛一樣的恭敬他們,這點大家應向泰國的居士學習。另一點希望在家居士發心出家,有的居士說:「我在家修行也一樣,尤其是淨土法門,一樣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話雖如此,但有一點要注意的,釋迦佛制戒時規定在家弟子不得收徒弟,這是勸導出家眾要收徒弟,就是要度在家弟子來出家。如果在家弟子都不發心出家,僧寶沒有繼承人,不用多久佛教就會滅亡了,所以佛法賴僧傳故。因有以上三種理由,故將聲聞眾列為第一。

 菩薩眾列為第二者:為「一、相不定故。 二、不常隨從故。三、表中道義故。」一、相不定者,菩薩是隨類現身,有時現出家相,有時現在家相。不像聲聞眾固定是出家相,所以把菩薩眾列為第二眾。二、不常隨從者,聲聞是常隨眾,而菩薩遊化十方,不常隨佛,所以不列為第一眾。三、表中道義者,聲聞著空,凡夫著有。菩薩則內修觀道,不住有。外度眾生,不沉空。不住二邊,是故表中道之義。因有以上三種理由,故將菩薩眾列為第二。

 人眾列為第三者:為「一、世間相故。 二、凡聖品雜故。三、外護職故。」一、世間相者,天人眾都是在家的弟子,是世間相,不是出家相,所以列到最後。二、凡聖品雜者,天人眾包含有凡夫,也有聖人;他的品類很複雜,所以列到最後。三、外護職者,天人從佛聞法時,都是做外護的職務,所以把他列到最後。因有以上三種理由,故將天人眾列為第三,講到這裏把通序講完了。

 別序者,別於一切經,這一段經文是單敘阿彌陀經的意義。蓮池大師的疏鈔裏只有通序,沒有別序。這是蕅益大師特殊手眼把此段經文列為別序,具有深益。別序亦名發起序,有此一段經文以發起正宗分。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在沒有講解經文之前,首先要知道,這部阿彌陀經在「十二部經」中,屬於「無問自說部」,十二部經亦名十二分教。孤山大師頌曰:

 「長行(非偈頌之經文皆名長行)、重頌(重頌長行經文之義者)、並授記(佛為諸大弟子授成佛之記者)。

 孤起(孤起之偈頌,非頌長行文者)、無問而自說(無人請問,佛自說者)。

 因緣(經中所說見佛聞法之因緣者)、譬喻(經中所說種種譬喻者)、及本事(佛說諸弟子過去世之因緣者)。

 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者)、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真理者)、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之事者)。

 論議(以法理論議問答之經文者)、共成十二名。

 廣如大論三十三(詳見大智度論第三十三卷)。」

 現在講解經文:「爾時」,就是佛要開始講阿彌陀經的這個時候。「佛告長老舍利弗」,佛告訴長老舍利弗,以他作為當機者。我們要注意,就是本經不是舍利弗出來請問的,而是釋迦世尊稱其名,然後對他說的。全部阿彌陀經裏的「舍利弗...」, 都是釋迦佛叫的,凡講一段,就叫一聲舍利弗,佛怎麼說,舍利弗就怎麼聽;自始至終舍利弗沒有請問過一句。這是跟其他經不同的地方,其他經皆由當機者出來請問的,而這部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為什麼不叫其他的聲聞眾,只叫舍利弗呢?因為舍利弗在聲聞眾中智慧第一,若智慧不夠,聽淨土法門是不容易相信的,所以凡不相信淨土法門的人,都是智慧不夠者。菩薩眾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和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們都相信淨土法門,我們又怎麼不相信呢?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注意這個 「是」字。「是」指著娑婆世界。從娑婆世界往西方走,一直經過十萬億個佛土而後到達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一個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做單位。「過」就是超過,要超過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那個地方「有世界名曰極樂」。十萬億個佛土以外,就是十萬億零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了,那個世界的名字就叫做「極樂世界」。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極樂國土裏有尊佛,號為「阿彌陀」。阿彌陀佛的翻譯在下面的經文裏,釋迦世尊自己會解釋,現在暫且不講。「今現在說法」,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阿彌陀佛是現在佛,現今還在極樂世界裏講經說法。講到這裏,把別序講完了。

 蕅益大師對阿彌陀經研究得最透徹,阿彌陀經有三個要點,就是信、願、行。此三要點為阿彌陀經的三大綱要,信、願、行三法亦稱為「淨土三資糧」。正宗分所分的三大科,就是依著信、願、行而分的。 前面所講的別序,也是敘述信、願、行的。本經後面的流通分,還是講信、願、行的。在這一段別序裏,蕅益大師是怎麼解釋的呢?要注意此段經文中的「二有」、 「現在」皆是勸信序。「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第一個「有」,「其土有佛」,這是第二個「有」,極樂世界是依報,「有」一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正報,「有」一個阿彌陀佛。釋迦佛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出兩種,一是「有」門,一是「空」門。佛是應機說法的,眾生根機應該從有門入手,佛就跟他說有門的經;應該從空門入手,佛就跟他說空門的經。比方般若經等是屬於「空」門的經,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都是要我們把相空掉的。心經也是屬於空門的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都是從空門入手,可以得到利益的。阿彌陀經是「有」門的經,絕不講空。般若經講三空,即我空、法空、空亦空。阿彌陀經一開始就講兩個有,依報有,正報也有。「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在我們娑婆世界裏,釋迦佛已經過去了,彌勒佛尚未來!要怎麼樣才能親近到佛呢?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還沒有過去,我們為什麼不發信心呢?所以這一段序文是勸信的意思。「有世界名曰極樂」,是勸願的序文,我們為什麼要生到那個世界去呢?因為那是個極樂世界。「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你為什麼要在娑婆世界受苦,而不生到極樂世界去呢?這是勸我們發願的。「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是勸我們要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個不可思議的行門,所以也叫「持名妙行」。你應如何修行淨土法門呢?就是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所以信、願、行三資糧在別序裏都有了,這是蕅益大師以他的大智慧所發現的。

 (釋疑)第一、有的學華嚴經的人,但求生華藏世界,而不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他們只看過六十華嚴、八十華嚴,而未看過四十華嚴之故。四十華嚴最後一卷普賢行願品,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的。再者,他們亦未認清華藏世界的形狀方位。華藏世界在虛空中形狀像一個倒豎的寶塔,上面大,底下小,一共有二十層。每一層裏面都有無量數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的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有少數不善學華嚴的人求生華藏世界,而不生極樂世界,這是他根本不知道華藏世界是個什麼樣子,也根本不知道極樂世界是在什麼地方之緣故。其實極樂世界就在華藏世界以內,唐朝一行國師,他依著華嚴經編了一部「華嚴懺」,裏面有四句回向偈,就是:

 「十方盡皈命     滅罪生淨信  願生華藏海     極樂淨土中」

 學華嚴經的人,當然願生華藏世界。可是,華藏世界有二十層,你要生到什麼地方去呢?「極樂淨土中」,當然是生到華藏世界的極樂淨土中了。娑婆世界也是在華藏世界內,可是娑婆世界是華藏世界的苦世界,極樂世界卻是華藏世界的樂世界。雖然佛菩薩看苦樂是平等的,但是我們薄地凡夫受苦受樂就有很大的分別。因為生在苦世界是受苦的,生到樂世界則是受樂的。所以一行國師的回向偈,是願生到華藏世界的極樂淨土中。所以學華嚴經的人,千萬別學偏差了。

 第二、就是現在對科學常識懂得一點皮毛的人,自作聰明。說我們的地球一天一夜自轉二十四小時,根本沒有個東方,也沒有個西方,我們天天願生西方淨土,都是迷信。他認為我們住的這個地球會自轉,一轉動,東方轉到西方,那裏有個西方呢?好像自高聰明。其實他不曉得「從是西方」的「是」,是指整個娑婆世界而言,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裏的其中一顆行星。地球會自轉,它是繞著太陽轉的。但太陽卻是不動的,整個太陽系在虛空中是為一個單位,而且它有一定的東、西方位。佛經上所講的單位不是太陽系,講的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來做單位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具有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也就是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裏有一百億個太陽。這一百億個太陽在虛空中都有個固定的位子,不會轉動變移的,有一定的東方,一定的西方,那怎麼會沒有西方呢?所以阿彌陀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說明娑婆世 界,一定有西方,西方一定有個極樂世界。

 到此別序講演已竟,亦就是將序分講完。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閒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本文恭錄 道源法師講述『佛說阿彌陀經講錄』一書